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阿闍世抱這種知見來問守門的,在他心裏想他的父親已經餓死了,所以他問守門的“我父王今天還存在不存在?”守門的人依實答道:“大王!”這時阿闍世把父王關閉起來,已篡位爲王,故守門者稱他爲大王,而不稱太子了。“國太夫人,身塗麨蜜,璎珞盛漿,持用上王。”說是父王至今還存在,沒有餓死。爲什麼?因爲他天天有東西可吃。誰給送飯呢?沒有人給他送飯,而是國太夫人,每天來奉上她的麨蜜,在她的璎珞中,都灌上葡萄漿,持用上王。大王食了東西,滋養生命,故未餓死。這是說國太夫人給他送東西吃。還有“沙門目連,及富樓那,從空而來。”沙門是出家人的通稱,梵語沙門,翻成中國話叫勤息。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,故號爲沙門。這個地方就是說有個出家人,出家人是誰?一個是目連,一個富樓那,他們都會飛,打從空中來,來了就爲王說法,“不可禁製”。守門的人,他要照實話講,可告無罪。第一、國太夫人,我不能禁製,大王沒有下命令,禁製國太夫人來,所以我不能禁製她。第二、兩個沙門會飛,從空而來,我禁製不了。此是守門人照實禀白阿闍世之語。“時阿闍世聞此語已,怒其母曰:我母是賊,與賊爲伴,沙門惡人,幻惑咒術,令此惡王,多日不死。”阿闍世恨他父親,欲把他餓死,結果餓了二十一天,沒有餓死,而是他母親,給他父親送東西吃,所以發了怒,破惡口罵他的母親“我母是賊”。母親怎麼是賊呢?因爲父親就是個賊,她“與賊爲伴”,所以我母親亦是個賊。“沙門惡人”,沙門本是善人罵作是惡人,“幻惑咒術”,用幻化迷惑人的咒術,“令此惡王多日不死”,使我父親,餓了二十一天了還沒有死。他這一發了怒,不但破惡口罵他母親,罵出家人,還要殺他母親。“即執利劍,欲害其母。”他要把他母親殺死,是因爲我父親不死,就是母親你送東西給他吃的關系。

  時有一臣,名曰月光,聰明多智,及與耆婆,爲王作禮。白言:大王!臣聞毗陀論經說,劫初以來,有諸惡王,貪國位故,殺害其父,一萬八千,未曾聞有無道害母。王今爲此殺逆之事,汙刹利種,臣不忍聞,是旃陀羅,我等不宜複住于此。時二大臣,說此語竟,以手按劍,卻行而退。時阿闍世,驚怖惶懼,告耆婆言:汝不爲我耶?耆婆白言:大王!慎莫害母。王聞此語,忏悔求救,即便舍劍,止不害母。敕語內官,閉置深宮,不令複出。

  這個時候,跟著阿闍世的有兩個大臣,“時有一臣,名曰月光。”是先說這一個名字叫做月光,“聰明多智”是贊歎他的德性,他是大官中最有智慧的一個大官;並且還有一個叫做耆婆,耆婆不是大官,所以兩個臣子,說做一個臣子。耆婆是阿闍世同父異母之小弟,頻婆娑羅王的後宮不止一個王後,阿闍世太子是正宮王後韋提希夫人所生,而耆婆是貴妃奈女所生。耆婆翻成中國話叫做固活——固者固定,活是活命,他是一個大醫生,當時人都稱他爲神仙,號爲神醫,誰有了病,請他治療,固定,即決定也,決定可以活命,故名固活。耆婆國人對他尊敬的了不得,他是救命的神仙。那月光國人亦對他尊敬的了不得,他聰明多智,智慧第一。這兩個人出來,就是勸谏阿闍世,“爲王作禮,白言:”他們都是居于臣子的地位,還是爲王作禮,仰白于國王:“大王!臣聞毗陀論經說,劫初以來,有諸惡王,貪國位故,殺害其父,一萬八千,未曾聞有無道害母。”毗陀論經是印度婆羅門教最高的一部經典,前天講過,印度是一個沒有曆史的國家,就以毗陀論經作彼國之曆史,凡是研究學問的人,都得研究這部經。以這部經的話作根據,那麼他們認爲所說的話都是對的。這兩個大臣都看過這部毗陀論經,故引這毗陀論經說:自從劫初以來,即我們中國話開天辟地以來,或從古以來,有諸惡王,貪國位故,殺害其父,有一萬八千之多。可是毗陀論經上沒有說,有哪一個惡王害他母親。“王今爲此殺逆之事,汙刹利種,臣不忍聞!是旃陀羅,我等不宜複住于此。”這兩個大臣,先曾以好言勸谏過阿闍世,他不聽,于是用激烈的話說了。說道:大王!你今天要殺害你母親,這是劫初以來所沒有的事,你竟敢做出來,汙刹利種——印度有四大種,第一個是婆羅門,第二是刹利種,又名刹帝利,翻成中國話爲地主,又雲田主,現代話叫貴族種,凡做國王和大官,都是他們刹利種。你呀!把我們的刹利種,都給你染汙了,我們刹利種從來沒有人殺母親的,你今天要害母親,你把我們種族都給汙染了!我們不但不忍心看見,聞都不忍心聞到。你做這種事,等于旃陀羅。旃陀羅是印度的賤種人,四大種族都不和他們來往的,是最下賤的一個種族。你等于那個賤種人一樣,我們兩人不應當再住在這裏了。“時二大臣,說此語竟,以手按劍,卻行而退。”這兩個大臣,都帶了劍,用手按著劍,卻行而退。“卻行”是倒退,“卻行而退”即卻步倒退。這兩個大臣勸谏阿闍世王他不聽,轉身就走好了,爲什麼倒退而去?因爲阿闍世欲殺母親,手裏提了一把利劍,這兩個大臣叫他不要殺母親,他不聽,若是轉身走的話,國王要用劍殺他們,所以他們要防護自己。兩個人都用手按著劍,表示我們不敢殺國王,你國王亦不能殺我們,所以倒退出去。“時阿闍世,驚怖惶懼,告耆婆言:汝不爲我耶?”這時阿闍世看到這兩個大臣要反對他,他亦害起怕來了。他既害起怕起來,于是去求耆婆,“汝不爲我耶?”此言是求救之意。這兩個大臣同行,他爲什麼不去求月光,而求耆婆?因爲耆婆是他小弟,平日和他很好,所以他求耆婆,只要耆婆答應了爲他,那月光自然沒有力量了。他爲什麼怕呢?因爲這兩個大臣,深得民心。這兩個大臣若是反對他,老百姓都會起反,他的國王就做不成,因此他得要求他小弟幫他的忙。“耆婆白言:大王!慎莫害母。”我不是不爲你,你要謹慎,不要殺害母親。“王聞此語,忏悔求救。”只要你爲我,我聽你的話;剛才我要殺我母親,我做錯了,我求忏悔。“求救”的救,就是要你饒恕我的錯誤。“即便舍劍,止不害母。”阿阇世聽從這兩個大臣的勸,不殺害他的母親了,把劍當時就舍掉了。雖不殺他母親,但是他恨他母親的心還沒有消,于是“敕語內官,閉置深宮,不令複出。”敕是敕令,內官爲宮內之官,敕令內官把他母親閉置深宮之中,不給他再出來,再出來她還要給他父親送食的東西,這是他把他母親又關起來了的原因。

  時韋提希,被幽閉已,愁憂憔悴。遙向耆阇崛山,爲佛作禮,而作是言:如來世尊!在昔之時,恒遣阿難,來慰問我。我今愁憂,世尊威重,無由得見;願遣目連,尊者阿難,與我相見。作是語已,悲泣雨淚,遙向佛禮,未舉頭頃,爾時世尊,在耆闍崛山,知韋提希心之所念。即勅大目犍連,及以阿難,從空而來。佛從耆闍崛山沒,于王宮出。時韋提希,禮已舉頭,見世尊釋迦牟尼佛,身紫金色,坐百寶蓮華。目連侍左,阿難侍右。釋梵護世諸天,在虛空中,普雨天華,持用供養。

  “時韋提希,被幽閉已,愁憂憔悴。”韋提希夫人,被她的惡兒子把她關閉起來,心裏愁憂的厲害。愁憂是表示她心裏的煩惱,憔悴是面容很衰弱,很悲傷難看的樣子。心裏愁憂,則面容憔悴,合言愁憂憔悴。她爲什麼這麼愁憂呢?不但自己不得自由,還想起那老國王沒有人送東西吃,一定要餓死,爲那老國王愁憂。“遙向耆阇崛山,爲佛作禮。”遙是遙遠,身體不能出宮院門之故,向是對向。很遙遠的對向著靈鹫山,爲佛作禮。“而作是言”,就是對著空中和佛講話。“如來世尊,在昔之時,恒遣阿難來慰問我。”國太夫人和阿難尊者很有緣,此時想起來世尊慈悲,往昔之時,恒遣阿難尊者來慰問我。恒是恒常,遣者派遣。常常派遣阿難尊者來慰問我,我過去很感謝世尊的慈悲。“我今愁憂”我今天被我的惡兒子把我關閉起來了,我的丈夫老國王亦被惡兒子關起來,要餓死了,我愁憂的厲害。“世尊威重,無由得見;”我想見見世尊,但是世尊的威德太尊重了,無由得見。因爲我現在被關在深宮裏,無法到耆阇崛山去,我又不敢請世尊來,因此沒有緣由見到世尊。“願遣目連,尊者阿難,與我相見。”因爲老國王很相信目連尊者,韋提希夫人很相信阿難尊者,因此順帶希望世尊派他兩人來,與我相見。“作是語已,悲泣雨淚,”先是心裏愁憂,這個時候,要請佛派目連尊者阿難來時,便痛哭流淚,兩個眼睛流下淚水像下雨一般。“遙向佛禮,未舉頭頃,”遙遠的對著靈鹫山的佛叩頭,拜下去還沒有舉起頭來的這個時間,“爾時世尊在耆阇崛山,知韋提希心之所念。”羅漢有他心通,佛有他心明,比羅漢的他心通知道的更清楚。佛在靈鹫山,就知道韋提希夫人心之所念。她請求佛派大目犍連與阿難,佛就立刻勅命這兩個弟子:現在韋提希夫人,被她的兒子把她關閉在深宮中,她希望你們去給她說法,你們去吧!她雖然沒有請佛,佛亦和這兩個弟子,一齊來了。“即勅大目犍連,及以阿難,從空而來。佛從耆闍崛山沒,于王宮出。”佛本在耆闍崛山與諸弟子說法,這個時候,在靈鹫山忽然隱沒,看不見了,同時即在王宮裏出現。此處說大目犍連及以阿難,是從空而來的,前面守門人,亦說目連他們是從空而來的,即謂羅漢神通尚有來去之相,經文非常細密,要注意。此處“從空而來”,是說阿難和目連。世尊沒有從空而來,是從耆闍崛山隱沒,大家不看見了,這邊即從王宮出現了。因爲世尊的神足通沒有來去之相,叫做“不來亦不去”,只是有緣之人,看見他來來去去。“時韋提希,禮已舉頭,見世尊釋迦牟尼佛”。世尊知道韋提希夫人心之所念,要請目連等兩位尊者,他就勅命兩位尊者從空而來,釋迦牟尼佛亦從耆闍崛山沒,于王宮出。這一段時間,是很短的時間。接看前面說:韋提希夫人叩頭禮佛,尚未擡起頭來,佛已知道了。此處說,禮畢剛剛擡起頭來,就看見佛,在虛空之中。“身(是)紫金…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