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色,坐(是)百寶(莊嚴的)蓮華,目連侍左,阿難侍右。”兩個侍者,一個目連尊者,一個阿難尊者,一個在左邊當侍者,一個在右邊當侍者。再看見“釋梵護世諸天,在虛空中,”又看見許多天人,釋是帝釋天,梵是大梵天,護世是護世四大天王天。這些諸天都在虛空之中,“普雨天花”,此雨字讀去聲,雨者從天空落下來也。雨天花即諸天散天花下來供養佛也。這個地方有一個疑問,前次頻婆娑羅王亦是遙禮世尊,請世尊派目連尊者來爲他授八戒;世尊大慈大悲除照派目連尊者外,又多派了一位富樓那尊者來爲他說法,世尊爲什麼不來?這時韋提希夫人又被惡兒子把她關起來了,夫人亦是對著靈鹫山拜佛,請求佛派目連尊者和阿難尊者來給她說法安慰她,不敢請世尊來,世尊爲什麼來了?若說世尊是大慈大悲的,大慈大悲爲什麼不平等?爲什麼不去見頻婆娑羅王,而來見韋提希呢?這個疑問,須略加解釋。應知這正是佛觀機逗教,應機示現,應機說法。頻婆娑羅王是小乘根器(下面有經文的說明),有目連尊者爲他授戒,富樓那尊者爲他說法就夠了。韋提希夫人是大乘根器,尤其是要作開演淨土法門的當機者,關乎未來的淨土法門,未來的衆生都得淨土法門的大利益。所以佛觀察韋提希夫人,是個大乘根性,尤其是個能夠接受淨土法門的根性,爲開淨土法門才來的。

  時韋提希,見佛世尊,自絕璎珞,舉身投地,號泣向佛。白言:世尊!我宿何罪,生此惡子?世尊複有何等因緣,與提婆達多,共爲眷屬?唯願世尊,爲我廣說無憂惱處,我當往生,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。此濁惡處,地獄餓鬼畜生盈滿,多不善聚。願我未來,不聞惡聲,不見惡人。今向世尊,五體投地,求哀忏悔。唯願佛日,教我觀于清淨業處。

  “時韋提希,見佛世尊。”佛不來韋提希還沒有這麼悲痛,一看見世尊不請自來,感到世尊的慈悲太大了,遂“自絕璎珞”絕是斷絕,璎珞是身上的莊嚴珠寶,自己用手拉斷,不要這些莊嚴。“舉身投地”就是五體投地的頂禮,意思等于此地我們最虔誠的磕響頭,我們現在都是屈身的五體投地,最虔誠的把頭撞在地下,撞得蔔通一下,不怕痛苦。五體投地的磕大頭,是倒身下拜;倒身下拜平常不致于把身體舉起來倒地,韋提希夫人這時奮不顧身,因爲佛在虛空中坐著,要拜虛空中的佛,所以舉起身來,投下地去,還是頂禮的意思,這叫做奮不顧身,摔死亦沒有想到這個身體。此即地藏經上,那個婆羅門女,舉身投地,肢節皆損,即是此意。那是最極虔誠,舍身忘命的禮拜。“號泣向佛”前面說雨淚,只是流淚沒有出聲,這個時候號泣是放聲大哭,這叫做悲痛之極。她對著佛就說道:“世尊!我宿何罪,生此惡子?”宿是前生前世,我宿是我前生前世,造了什麼罪,生了這個惡兒子?“世尊複有何等因緣,與提婆達多共爲眷屬?”這世尊兩字連貫下來,世尊複有何等因緣爲一句。世尊複有何等因緣,與提婆達多共爲眷屬?再想起來,我這個惡兒子是提婆達多所挑撥的,要害父親,要害母親。他提婆達多同時又要害佛。我不敢說世尊造了罪,世尊又是什麼因緣,爲什麼和惡人提婆達多共爲眷屬?經文到此,這一段文,名爲厭苦。韋提希夫人親身感覺到痛苦了,欲厭離這個痛苦世界,這是一段厭苦的經文。

  “唯願世尊,爲我廣說無憂惱處,我當往生,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。”這就是發起序說到發起淨土法門的序文上了。韋提希夫人對佛說:唯願世尊,爲我廣說,廣說者多說。虛空之中,世界無邊,一定有無憂惱的處所;若是哪一個世界,沒有憂愁煩惱,我就要往生到那個世界去。樂者好樂,我再不好樂住在閻浮提五濁惡世。這個地方是五濁惡世,我今天可真知道這裏是苦。“此濁惡處,地獄餓鬼畜生盈滿。”盈滿即充滿。這都是聽世尊說法,說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,五濁惡世有叁惡道,過去雖是聽見了,沒有徹底的相信。今天才真正相信,這個五濁惡世有叁惡道。“多不善聚”,聚就是類,多不善衆生之類。不但叁惡道裏充滿了這些惡衆生,就是人道裏面亦多不善類——惡人很多,尤其我自己親生的兒子,就要害父親、害母親。“願我未來,不聞惡聲,不見惡人。”唯願我來生來世,不聞惡聲,不見惡人。“今向世尊,五體投地,求哀忏悔。”我現在對著世尊,我請求往生到無憂惱處,並五體投地,“求哀”的哀字,是憐憫之意,不作悲哀講。求世尊哀憐我,我要求忏悔,我前生前世造了罪,所以我要求忏悔。“唯願佛日”佛日是說佛有大智慧,等于白天的太陽一樣,故名佛日。“教我觀于清淨業處”,韋提希她要往生無憂惱處;欲生無憂惱處,當修清淨業;欲修清淨業,當先修觀法。所以她對佛說:世尊!請你教我,教我怎樣觀于清淨業之處所。前面那段經文,叫做厭苦,厭離這個苦世界。這裏這段經文,叫做欣樂,歡欣求生極樂世界。這大段經文,就是發起十六觀經的因緣,故名發起序。

  發起序中厭苦與欣樂二段經文,亦就是淨土法門中兩大法門——一個淨土法門開爲兩個大法門,欣厭二門,亦叫取舍二門。欣者欣喜,歡喜極樂世界之樂;厭者厭離,厭離娑婆之苦。因爲欣喜,故欲取——取得極樂世界。因爲厭離,故欲舍——舍棄這個娑婆世界。所以欣厭二門,又叫取舍二門。有人反駁淨土法門,略謂:學佛之目的,在求證實相妙理,(實相之理不可思議,叫做實相妙理)實相妙理之體,不垢不淨;以不垢不淨故,無取無舍。淨土法門,有欣厭取舍,怎能求證實相妙理,因爲下手用功就錯了。妙宗鈔答覆此問題雲:“取舍之極,與不取舍,亦非異轍。”淨土法門下手用功要取要舍,取舍到最極峰之處,與不取不舍之理。並不是“異轍”——並非兩條路。這叫殊途同歸,即經雲“歸元無二路,方便有多門”也。今以王舍大城爲例,我們要進去城裏,雖有很多城門可通入,但是進城的目的只是一個。因此若是東方來人,可就東門而入,不必繞到西門去;若是城南的人,應從南門進入,不必再繞道從北門進。修行亦如是,各就各人的根機,你是禅宗的根機,下手就不取不舍,那就對了。你若是淨土宗根機,下手是一定要取要舍。但是到結果,還是“歸元無二路”。以上是駁正淨土法門有欣厭取舍不能求證實相妙理之謬論。又圓覺經有“不取不舍”之句,宗密大師疏鈔,即謂西方淨土法門有取有舍,爲權巧方便法門。這有貶低淨土法門的價值,今亦可用上面說的大段話,駁正他的疏鈔。取舍之極,與不取不舍,並非兩條路,已如上說:今再就淨土宗本身的工夫來解釋:淨土宗下手要用欣厭二門的工夫,一定要欣極樂世界之樂,一定要厭娑婆世界之苦。淨土宗往生叁資糧信願行,其第二資糧“願”即是願生西方,“願生西方”,只講到一邊,同時應當願離娑婆,若是只發願願生西方,而不願離娑婆,西方決定生不去。何以故?娑婆世界是我們去熟了的路子,求生西方的人,是博地凡夫,帶業往生,並沒有把煩惱斷了才生西方,凡夫生西方,還有娑婆世界的業帶著,故應發厭離心,厭離娑婆世界,是個苦海。韋提希夫人的話,即是替我們現身說法。這個娑婆世界,真是苦海,你要厭離。既生厭離心,這邊不拉扯,願生西方才可以生到那邊去。若是只發願願生西方,不發願願離娑婆,結果這個路子是個死路。到臨命終時,種種牽纏挂礙的境界都現前,把你扯著拉著生不去了!所以一定要用智慧劍把這一頭切斷——娑婆世界是個苦海,絲毫沒有留戀。這邊不牽掣你,你要生西方,即可于彈指之間往生西方。既生西方極樂世界,得到什麼目的呢?“花開見佛,悟無生忍。”極樂世界的衆生是蓮華化生,蓮華一開,就見到阿彌陀佛,爲你說法,一聞佛法,即悟無生法忍。無生法者,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也。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動,謂之無生法忍。娑婆世界有生有滅,是個生滅法世界;極樂世界是個妙有世界,雖有種種清淨莊嚴,那種有是不可思議的有,是妙有。那個妙有即是真空,看起來有生有滅,卻本是不生不滅。所以生到西方,既證得無生法忍。即證得無生法忍,還有什麼垢?還有什麼淨?還用得著再取再舍嗎?所以證得無生法忍之時,與不取不舍的工夫,一樣一樣,無有高下。

  我們信仰淨土法門的人,只是念一句阿彌陀佛,求生西方就夠了。其中有不夠的地方,乃是娑婆世界打閑岔的地方太多,打閑岔的非是世間五欲之樂,世間五欲之樂打不了閑岔,因爲我決定要求生西方,決定不貪世間五欲之樂;外道的理論亦打不了閑岔,我相信淨土法門,我相信佛的道理,我不相信外道的胡說八道。所以外道亦打不了閑岔。最打閑岔的就是佛門裏面各宗各派的道理。他們這麼一說,那麼一說,他們所說的道理,超過了你的知識,將你對淨土的信心動搖了。往生淨土叁資糧,頭一個就是信心,信心不堅固,還能發願,還能求生嗎?所以念佛念了幾十年,結果西方沒有生得去,只爲信心動搖了,所以要明白這些道理。把高深的道理都明白了,信心就堅固了。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,是要教化衆生的。自己念佛求生西方,還要教化衆生念佛求生西方,若不懂得道理,怎麼教化衆生?再進一步解釋:大乘經典上就講的實相妙理,不取不舍。不是現在學禅宗的人要這樣講,乃是經典上說的。曆代祖師所說,亦是依據經典說的。既懂得不取不舍之理與實相理體相應,又何必念佛求生西方,證得無生法忍,再求證實相妙理?所以過去有個禅宗祖師,說念佛生西方如打著繞——繞個大彎子。爲什麼要繞個大彎子,直接了當不取不舍,就證得實相妙理,何必生到西方,再去證無生法忍?須知不取不舍之理,不是依文解義,解得這個道理就能了生死,必得依照文義的道理求得開悟,大徹大悟,悟到不取不舍的道理。悟了以後再去修行,真正把煩惱斷了,這個生死才能了脫。不是依文解義,看點祖師所說高明的話,你亦學著說,你認爲你的境界很高,錯了!我們看古人注解…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