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看祖師語錄,他們的話很高很妙,我們學著說,那是人家的話。經上的話,是佛的話,注解語錄是祖師的話,我們自己有沒有證到這個工夫?最淺的工夫得證到無生法忍。爲什麼生到西方去求證無生法忍,爲什麼要繞這個大彎子?因爲我們的根機不夠。你說了半天高明的話,你有沒有證得無生法忍呢?證無生法忍,須要親證,不是說的。你說了半天,你證得沒有?你若沒有證得,你可真正是打著繞了——你這個彎子繞的太大了。爲什麼說你這個彎子比生到西方的彎子還大呢?生西方的那個彎是直接去的,時間很短,彈指之間而已。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依十六觀經觀想行成。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阿彌陀佛來接引。觀想行成,自己就可以生去,不要好多時間,一彈指間就生去了。生到西方的人,上品上生,花開見佛即時便證無生法忍。那個沒有繞大彎子。你若是盡說高話,你在此娑婆世界,根本沒有證得無生法忍,你盡在此說高話,你的圈子可繞大了。怎麼繞?第一你得繞到閻羅王那裏去,你未證無生法忍,脫不了閻羅王的關系。淨土宗書中有一個公案:古時候有一位法師,講不垢不淨,不取不舍的道理講得很好。這時旁邊坐了一個修淨土的大居士,法師就對他說,你不要念佛了,你好好的直接參禅吧!居士答道:法師說的很妙,只怕閻羅王那裏沒有翻譯的人,他聽不懂。公案到此。即謂你講雖講得妙,你證到那妙處沒有?你若是未證得,脫不了閻羅王的關系。你講那個不垢不淨,不取不舍,閻羅王他聽不懂——你就慘了!這豈不是繞大彎子嗎!再進一步來研究這兩方的道理,對方這個人,不主張念佛的,他認定實相妙理,是不垢不淨,不取不舍的,我們要說他沒有證得無生法忍,我們亦不敢肯定,因爲我們亦沒有證得無生法忍,才求生西方。那麼,你怎麼知道對方沒有證得無生法忍實相妙理呢?無生法謂一切法不生,實相妙理,不垢不淨這個道理他是否證得了。他若證得了一切法不生之理,哪一邊都是不垢不淨,還有東方,還有西方嗎?既沒有東方西方,我要生西方,和東方一樣,你爲什麼反對我?你既然反對我念佛生西方,可見你還有分別心,並沒有證得不垢不淨不取不舍的無分別心。還有一個理由,證明你沒有證得實相妙理無生法忍。因爲實相妙理,不是小乘說的偏空之理。小乘聖人證得偏空之理,不起妙用。大乘以實相爲理體,實相理體,只要證得,便可起妙用。起了妙用,就可觀察衆生根機,隨機說法。本師釋迦牟尼佛,證得實相理體;他證得實相理體,就起妙用,能觀機逗教,應機說法:是禅宗根機者,爲說禅法;是淨土根機者,爲說淨土。我修淨土,淨土叁經皆是佛說的,你若是證得實相妙理,與佛同等,爲什麼反對我修淨土,可見你未證得實相妙理。這是在講淨土經典,對于反對淨土法門的人假設之辯論,辯白我們淨土宗有個理。平常若是遇到這種大德,我不和他辯論。我弘揚淨土,自己修行淨土,我對其他各宗派,通通尊敬,不說其他宗派不好,都是釋迦佛說的法,各應一類的機嘛。你若是說我淨土宗不好,我亦不和你辯。剛才說,今天辯是在這裏講淨土經,若是平常不講經的時候,遇見這種大德,他若是不叫我念佛,我不和他辯。我只說:你大德修的法門很高(以禅爲例),我道源不行,根機不夠,我這個根機,只夠念阿彌陀佛生西方,你叫我參禅我參不來,要開悟亦開悟不了,我和你大德比不來。這個樣子就推過去了,何必擡杠子呢?

  現在歸納到經文,此名發起序,發起下面的淨土法門,就要用欣厭二門來作發起——一定要厭離娑婆之苦,一定要欣樂淨土之樂,才叫發起序。這是講理講到此,再按事相說明此經之發起:此經以兒子要害父親,要害母親作發起,爲什麼要以這個公案作發起呢?這就是叫我們知道娑婆世界是苦。釋迦世尊成道以後,初轉*輪度五比丘,就說的四谛法——苦集滅道。四谛法的頭一谛就是苦谛,要知道苦,才會想斷集。集就是苦因,無明煩惱,得把它斷了。第叁個滅谛,那是寂滅之果。第四道谛,即修道之因。這二谛是出世間因果。當知,必須知道苦,才要斷集。慕寂滅之樂果,方修正道之樂因。所以學佛第一步就是知苦,若不知苦,成天學佛法,亦不能得學佛之利益,普通小小的利益,雖然可以得到,但是欲想了生死決不可能。因不知生死苦,故不肯了;以知生死之苦,故發道心求了生死。佛說叁界如苦海,有苦苦(欲界)、壞苦(色界)、行苦(無色界)之分。叁惡道衆生,是苦上加苦,號爲苦苦;人天雖有短暫之樂,樂盡還是要受苦,是爲壞苦;縱然生到無色界,還有行苦。此經用國王與國太夫人被太子囚禁欲害的公案作發起,即樂是壞苦。國王及王後雖樂,樂極生悲,更是苦不可言。又,親生之子,尚欲危害,何況他人?即是顯示此娑婆世界,畢竟是苦,無有快樂。人天雖有暫短之樂,樂盡反成壞苦。總之,這個世界,除了苦還是苦。那末,你對這娑婆世界,還貪戀個什麼?所以應當生厭離之心;而西方極樂世界,是個最快樂的世界,那個清淨之樂,恒久之樂,應當欣求願往生也。

  甲二、正宗分

  乙一、明淨業

  爾時世尊,放眉間光。其光金色,遍照十方無量世界。還住佛頂,化爲金臺,如須彌山。十方諸佛淨妙國土,皆于中現。或有國土,七寶合成。複有國土,純是蓮華。複有國土,如自在天宮。複有國土,如玻璃鏡。十方國土,皆于中現。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,嚴顯可觀,令韋提希見。時韋提希白佛言:世尊!是諸佛土,雖複清淨,皆有光明。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,唯願世尊,教我思惟,教我正受。

  從此以往爲正宗分,細分叁科:一、明淨業,二、辨妙觀,叁、彰利益。

  正宗分是答覆前面韋提希夫人之問題,亦正是一經之宗旨部份,故名正宗分。此經正宗在韋提希夫人因爲親生之子所囚,確切了知此娑婆世界是濁惡是苦,而欲想求生無憂惱處;然欲想生到無憂惱處,須修清淨業因,故請佛“教我觀于清淨業處”。佛乃按部就班的答覆她。

  韋提希夫人要求往生到“無憂惱處”沒有憂愁煩惱的世界,佛爲了要滿她的願,就“放眉間光”——放兩眉之間的白毫相光,這是佛的叁十二大人相之一。釋迦牟尼佛生長在印度,身高一丈六尺,兩眉之間,有一根白毫毛,伸開來有一丈五尺長,周圍五寸,放光時內外通明,像琉璃筒,但非圓形,外有八楞,若不放光時,右旋宛轉,像顆寶珠嵌在二眉之間,這是佛的特別相,叫做白毫相。這個時候世尊放白毫相光,因爲白毫在兩眉之間,故說放眉間光。“其光金色,遍照十方無量世界。”白毫伸開只一丈五尺長,但是它的光放出來,可就大了,遍照世界。其光是黃金一樣的顔色,遍照十方無量世界,之後,又將光收回來,“還住佛頂。”變“化爲”一座“金臺”,這個金臺可高可大了!“如須彌山”一般高大。須彌山有八萬四千由旬高,梵語須彌,此雲妙高,像妙高山那麼大。此金臺上,“十方諸佛淨妙國土,皆于中現。”叫韋提希夫人看淨妙世界,十方諸佛的淨妙國土,統統用光明攝收過來,住在佛的頭頂上,變化成一個黃金臺,如須彌山一樣,令韋提希夫人看,十方諸佛清淨微妙的世界,都在這金臺上幻現,都看得見。按現在的譬喻,就有如看電視看電影一樣,統統照現影子,看的清清楚楚。這是總說,下面別說:

  “或有國土,七寶合成。”這是韋提希所看見,有的佛國土,是用七寶合成。“複有國土,純是蓮華。”完全是個蓮華型。“複有國土,如自在天宮。”我們這個娑婆世界,最莊嚴的就是自在天宮,此說有的佛國土,如自在天宮那麼莊嚴。“複有國土,如玻璃鏡。”像玻璃鏡子那麼樣清淨透明,能照人照物。“十方國土,皆于中現。”這是總說,十方國土,皆于中現。于何者中現?皆于佛頂上的金臺之中顯現出來。“有如是等,無量諸佛國土,嚴顯可觀,令韋提希見。”有如是等者,如是指別說的那幾種佛國土,等者等彼無量諸佛國土。因爲一個一個的說,說不完,故用一等字概括之。統統是嚴顯可觀——莊嚴、顯明,很可觀很好看。令韋提希見,令者使令,使韋提希觀見。“時韋提希白佛言:世尊!”時者,即韋提希看到金臺上十方諸佛國土,她一個一個詳細觀察之後的那個時候。佛將十方諸佛的淨妙國土,用白毫相光,攝持過來,叫韋提希看,由她自己選擇,你看哪一個國土好?佛光所收攝過來的世界,統統是無憂惱的世界,然而無憂惱的世界,還有各別不同,你看你願意生哪一個世界?就在這看完諸佛世界的時候,韋提希白佛言:“世尊!是諸佛土,雖複清淨,皆有光明。”世尊叫我看的諸佛國土,統統是清淨的,統統都有光明。可是“我今樂生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所。”此處兩個樂字,上面那個讀作要音,喜愛之意也。下面那個讀作洛音,即快樂也。我今歡喜往生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那個所在。“惟願世尊,教我思惟,教我正受。”

  剛才講:我們修的這個淨土法門,亦即是求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,要堅固信仰,不要動搖信心,無論遇見任何宗派,不要被他動搖。我們要知道,我們是博地凡夫,頗有善根,既學了佛法,還要發願了生死,還要相信淨土,可謂“善根深厚”;同時亦是“業障深重”,我們業障不深不重,不會生在這個末法時代,與佛同時出生,那豈不是很好嗎!生在末法時代,就證明我們的業障重。業障重故障礙多,五欲之樂,不能障礙;外道邪見,不能障礙。剛才說的我們佛門裏面,這個宗派,那個宗派的意見,才是障礙;縱使各宗各派的學說,都不能動搖信心,因爲我決定要修淨土法門,可是淨土法門裏面,還有障礙。因爲佛說的淨土法門,不止一個極樂淨土,還有彌勒淨土和華藏淨土……等。關于彌勒菩薩的淨土經,有彌勒上生經、下生經。彌勒淨土就在我們這個欲界的第四重天兜率內院,若是遇到修彌勒淨土的人,他要求生彌勒內院,求生彌勒菩薩的淨土,他就和你…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