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說:你要求生淨土,爲什麼求生西方極樂淨土?極樂世界離此十萬億佛刹土;你爲什麼不求生彌勒內院?它就在我們這個欲界,非常容易,其目的是一樣的生淨土。若是遇見學華嚴者,華嚴經上說淨土是華藏世界,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的一部份,他要問你爲什麼求生極樂一部份的淨土,而不生華藏世界總的淨土。他們說的道理都很高,把你往生西方的信心給打掉了。須知道:這都是業障重。不怪別人來打閑岔,而是我們自己的業力召感來的。自己要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叁經,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決定沒有錯。我若是在不講經的時候,遇到這些人,我還用剛才那種不擡杠子的辦法:你大德修彌勒淨土,發願要生彌勒內院,你老人家去,那個沒有錯,釋迦佛說的;可是阿彌陀經、十六觀經,亦是釋迦佛說的,我生極樂世界不見得有錯嘛!我還是生西方去。你去你的,我生我的。若遇見學華嚴經的大德,他要生華藏世界,你老人家高明,你老人家去生華藏世界,我沒有那麼大的根機,我還是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擡杠子。我們現在講淨土宗的十六觀經,不能不辯論一下,爲什麼不叫生彌勒內院,而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?
彌勒內院在我們這個欲界第四重天,有外院和內院,外院乃是天人所住,內院才是彌勒菩薩住的地方,作個譬方:就等于我們臺北市的志蓮精舍,臺北市是凡夫俗人住的地方,我們志蓮精舍才是講經說法的地方,出了志蓮精舍的門,就是凡夫的地方。我們生到彌勒內院去,我們是個凡夫生去的,得經過外院,那外院的五欲之樂,不是臺北市的五欲之樂可比,天上的五欲之樂,叫做妙五欲,妙是不可思議,想不到的那麼快樂,一見到外院那種境界,就被它所轉了,逗留在那裏,進不到內院去,古今來這種公案很多,今天沒有時間講,你到外院就被五欲之樂所轉,內院不得去,這豈不是真正的打閑岔。生到極樂世界,那裏沒有內院和外院之分,凡夫生到那個地方去,就和諸上善人,俱會一處;沒有兩個所在,完全是清淨微妙國土,沒有五欲之樂來牽纏,打閑岔.爲什麼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華藏世界的淨土是大淨土,極樂世界是個小淨土,爲什麼不生大的淨土,而生小的淨土?我們現在講十六觀經亦必須加以辨明:
華藏世界在什麼地方?華藏世界整個的形狀,好像我們中國型的寶塔倒過來,叫做倒豎寶塔。這倒豎寶塔形的華藏世界,一共有二十重,我們娑婆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,同在華藏世界的第十叁重,過十萬億佛土,生到極樂世界,沒有超出華藏世界的範圍,都在華藏世界第十叁重。我們是個博地凡夫,求生西方是帶業往生,夙業統統在。你因爲娑婆世界苦、生不得,而欲生華藏世界,卻嫌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一部份,須知娑婆世界亦是華藏世界一部份,我們現在就在華藏世界,沒有另外再去找個華藏世界,那麼娑婆世界,我們受得了這個苦嗎?我們是個凡夫,依華嚴經說,要生華藏世界,須證得一真法界的理體,證得一真法界之後,再于中分四法界——理法界、事法界、理事無礙法界、事事無礙法界。所謂事事無礙法界者。娑婆世界,種種事相都變成爲一真法界之理體,住在娑婆世界,就是華藏世界。那是華嚴經大乘圓教聖人的境界,我們是博地凡夫,我們在娑婆世界還是苦!非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是樂呀!雖然生到極樂世界,亦沒有出華藏世界以外,你爲什麼不贊成我去呢?
今講十六觀經就以韋提希夫人的話來證明;釋迦世尊放白毫相光,將十方世界諸佛淨土攝收過來,顯見在自己的頭頂上,變成一個光明臺,令韋提希看,她爲什麼要選擇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?她是用比較的方法,個個都是淨妙國土,都很好,但是要比較最好的,還是極樂世界。這十六觀經是佛說的,諸佛淨土是韋提希親見的。我們爲什麼不相信呢!韋提希夫人親眼看見,比較選擇出來的極樂淨土,超過十方淨土,我們爲什麼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?韋提希夫人過去聽了不少的佛法,佛法是有因有果的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是果報法。要怎樣才能生去,必須要修因,不能說請釋迦佛加被就可以生去,若是釋迦佛一加被就可以生去的話,娑婆世界早就沒有衆生了。倘若釋迦佛一加被就可以得去的話,便成了因果錯亂。佛說一切法不出因果二字,她看見到果,故問修因。即請佛“教我思惟,教我正受。”正受即梵語叁昧,要得到念佛叁昧,才能生得去;在未得到念佛叁昧以前,教我思惟,思惟即作觀想,是下手的前方便。請佛先教我下手的方法,我怎麼樣思惟——怎麼樣觀想;再教我正受——怎麼樣能得念佛叁昧,才能生到西方去。這叫做見果問因。韋提希夫人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好,就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她只要簡單直說: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好了,她怎麼知道請教“雲何思惟,雲何正受。”呢?這都是以前常聞佛法的利益。她們夫婦以前常常供養佛、供養僧,聽了不少的佛法,所以知道佛法不離因果二字,見果得問因,修因方能證果。西方極樂世界是果法,怎麼生得去,必須修行,不修行怎能生去呢?所以見到果報是清淨的果報,乃問清淨的因行,這事她自然知道去問。
爾時世尊,即便微笑,有五色光,從佛口出,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。爾時大王,雖在幽閉,心眼無障。遙見世尊,頭面作禮。自然增進,成阿那含。
“爾時”即韋提希夫人選定西方極樂世界作往生處所,而請佛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之時,“世尊即便微笑,有五色光,從佛口出,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。”世尊未答覆韋提希,先放光照頻婆娑羅王,是有原因的。“即便微笑”微笑是微微的笑,不是大笑,爲什麼世尊沒有放光先微笑呢?這就是頻婆娑羅王被他的惡兒子,將他關閉起來,要把他餓死,頻婆娑羅王遭了難,世尊現在要放光照頻婆娑羅王,事前先微笑,這是表示安慰之意。一個人遭了難,我們去慰問他,就要面帶一種微笑之容,但不是大笑,人家遭了難,你若大笑,違背世間法,現微笑在世間法是一種安慰之意。在佛法講,頻婆娑羅王遭了難,他發心受八戒,每天由目連尊者來給他授八戒,世尊大慈大悲,加派說法第一之富樓那尊者,來爲他說法,這個時候頻婆娑羅王,已經得了聞法持戒的利益,他的身心非常安泰,所以顔色非常好看。這就是因違逆之境,增進佛道,名爲“逆境助道”。雖然遇到不順心的逆境,卻因而增長他的道心,增加他的道業,得了佛法的利益,所以世尊安慰他,不但于世間法要安慰他,在佛法上亦應當安慰他,你現在用功用得很好,每天持戒,每天聞法,道業增長,所以微笑是安慰他的意思。在世法說,因他遭災遭難要安慰他,在佛法說,他因逆境而助道,他精進了佛道,應當安慰他,所以面現微笑。“有五色光,從佛口出。”剛才佛爲韋提希夫人,放眉間白毫相光,那個光明放出來,遍照諸佛淨土,再把光收回來,于佛頂上成光明臺現淨土相,給韋提希看。此時光明從佛口裏出,就是代表說法的,佛不用親自去和頻婆娑羅王說法,只要加被他就可得利益。佛怎樣的加被,是放光明加被;放光加被,就等于佛親口說法,所以光明從口裏出。那是代表佛說法的意思。又爲什麼有五色光?這就是佛的光明,加被頻婆娑羅王,叫他了脫生死。生死不出五道,用此光明來加被他了脫五道生死,所以光明有五種顔色。五種顔色,就表示佛有大智慧,放五種顔色的光,能把他的五道輪回生死了脫了。五道亦即六道,我們平時都講六道輪回,有時亦稱五道輪回,六道是天、人、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等,若是講五道,就將修羅一道,分插于其他各道中,天有天修羅,人有人修羅,其余叁惡道亦皆如是,是故有名五道輪回。這五色光,一一光明,都照到頻婆娑羅王的頭頂上。
“爾時大王雖在幽閉,心眼無障,遙見世尊,頭面作禮。”佛放光作什麼?是要加被頻婆娑羅王,佛光一加被,大王就得了天眼通,他被關閉在七重室內,佛這時是在幽閉韋提希夫人之內宮,他怎麼會看見佛呢?他的心眼開了,佛光照到他,他心裏開了智慧,心裏面一開了智慧,就發生神通,神通即智慧的妙用,所以學佛法,應求智慧不求神通,開了智慧自然就有神通。大王心裏面開了智慧,眼睛就通了,這叫天眼通。他有天眼通,能遙見世尊,便在那裏叩頭作禮。在他頭面作禮這個時候,“自然增進,成阿那含。”一下子就證到了叁果——阿那含果。阿那含果譯成中國話叫不還果。不還者不再還回欲界受生死也。自然增進者,不加勉強叫自然,增進就是增益精進,本來應該先證初果,再證二果,再證叁果,他這個增進。就是一下子就證得了叁果。這初果及二叁四果,都是小乘聖人的果位。初果于欲界還有七番生死,但他已是聖人了。爲什麼他就得稱爲聖人呢?凡夫的流轉生死無窮無盡。初果雖有生死,但只有七次,故稱爲初果聖人,二果聖人還有一番生死,叫做一來果——一生天上,一來人間。所以初果聖人,叫預流果——預入聖人之流。二果叫一來果,還來一次欲界受生死。叁果叫不還果,欲界生死完全了脫,不再還回欲界受生死了。叁果聖人超出欲界,他住哪裏?住在色界的四禅天,四禅天每一個禅天都分叁重天,叁四計十二個禅天,這十二個禅天,都是修世間禅者得生彼處。十二重天以上,再有五重天,即是叁果聖人所居之天,叫做五不還天。欲想了脫叁界生死,永出六道輪回,必須證到四果阿羅漢道。阿羅漢譯成中國話叫無生,無生者不再在叁界受生死也。叁果雖未證得無生,但他一定可以了生死,因爲他已脫離五趣輪回之關系。五道輪回都在欲界,叁惡道在欲界,上二界無叁惡道,亦沒有人道及阿修羅道。欲界六天都在五道輪回的範圍內,叁果聖人不再回來欲界,就是他已經超出五道輪回了。須知五不還天的叁果聖人,不再受五趣輪回生死。而上二界天,修四禅八定,生到色無色界的天人,雖然脫離欲界,但沒有超出輪回,他的定力散時,還是要受生死的。可是叁果聖人已脫…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