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

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

  道源法師講述

  振教法師記錄

  恭敬法寶·開智慧眼

  居心誠敬·入道要門

  

  非賣品

  序

  佛者性體也,法者事理也,僧者和合比丘衆也,衆亦性體也。然心佛衆生,叁無差別,衆則出家在家通稱,以性理無二致也。性體迷于事理則穢,穢則爲衆,性體覺于事理則淨,淨則爲佛。所以衆必除穢而轉淨,不淨不得作佛,佛已純淨能知穢,知穢始能覺衆。經雲: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祖雲:心穢土穢,心淨土淨。從知佛衆淨穢,皆在于心,此爲淨宗之法要,亦全藏之綱領也。叁藏浩浩,無非明淨,通途遠而難,叁經鼎足善巧,別徑近而易。世界悉檀,先以欲牽,能順其穢,帶業往生,伏惑出世,能融其穢。由順而融,及近上善熏習,享樂蓮邦潛移,自然心念叁寶轉淨矣。遇此而不振奮,甘于沈沒,佛恩己靈,俱深辜負矣。然叁經修法,亦分難易,小本彌陀,一心持名,徑中又徑最易,故修者普。大本無量壽經,詳說緣因,開發善根爲助,較繁修少。若夫觀經,依經所示,以心作觀,少違教義,名爲邪觀,名爲妄想。而聖境廣大,凡心隘陋,十叁觀雖開方便,心粗境細,猶難作到,故從古修者講者,直鳳毛麟角如也。或言叁經鼎峙,豈宜知一忽二,言固如是,然亦有說也。是行宜守專,知必求全,行不專則定不成,知不全則慧不生。無定無慧,于淨何有,有淨萬人去者,必明乎此也。今之學者,問以何謂淨穢,愕然茫然,無以應。問以何生西後,始悉憶念叁寶,又茫然,無以應。問以心佛交感,九品生相,七寶有想,人天凡相等,俱無所應。是不知淨,無有淨,唐捐其功,乃不讀觀經之過也。宿德道源法師者,乘願再來人也,示生豫州,幼出家受具足戒。遍參名山,精天臺教義,曾久卓錫靈岩,喜宏淨。來臺建海會寺,爲叁臺專一之淨宗道場也。憫學人啙封,于臺北志蓮精舍,敷講觀無量壽經,由振教法師記錄,批卻導窾,深入淺出,微密顯章,如指掌文。記錄,文取語體,義皆暢達,可稱雙璧,不同智疏禮鈔,必精臺教後能讀也。道公久病目,視力艱,每講經以深鏡助之,不自爲苦。此經講座圓滿,世臘適臻八秩,爲衆忘身,其悲心至于斯也。茲者斯講流通,叁寶雲何,淨穢奚別,九品等相,心佛是誰,無余蘊矣。猶之孽海慈航,待于津岸,尚徘徊不登,甯非不智也哉。余不敏,讀正感焉,公來征序,欣然而有辭。謹述所知,隨喜勸請來者,時哉時哉,不可複失。

  一九七七年冬至月優婆塞李炳南恭識

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分科目次

  序

  經前玄談

  略釋經題

  正釋經文

  甲一、序分

  乙一、證信序

  乙二、發起序

  甲二、正宗分

  乙一、明淨業

  乙二、辨妙觀

  丙一、日觀

  丙二、水觀

  丙叁、地觀

  丙四、樹觀

  丙五、水想觀

  丙六、總觀

  丙七、華座觀

  丙八、佛菩薩像觀

  丙九、佛身觀

  丙十、觀音觀

  丙十一、勢至觀

  丙十二、普往生觀

  丙十叁、雜明佛菩薩觀

  丙十四、上品生觀

  丙十五、中品生觀

  丙十六、下品生觀

  乙叁、彰利益

  甲叁、流通分

  乙一、王宮流通

  乙二、鹫山流通

  跋

  

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

  弟子振教謹記

  ——道源老法師六十五年冬講于臺北志蓮精舍

  經前玄談

  中國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,淨土宗屬八大宗派之一宗。我們這個講經的志蓮精舍,屬于淨土宗之道場,志蓮者志求往生蓮邦也。淨土宗有叁經一論,即無量壽經、觀無量壽佛經、阿彌陀經及往生論。本精舍以往已講往生論及阿彌陀經,現在續講觀無量壽經,此經又名十六觀經,謂此經內容爲十六種觀念法門也。十六觀經與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,鼎足而立,同等重要,不可偏缺,淨土宗才可興盛起來。在同等重要中,又有差別,即觀經較彌陀經、無量壽經,尤爲重要,乃重要中之重要者。大乘佛法中,最高的是華嚴經,我們每天作晚課蒙山施食時,必念華嚴經偈“若人欲了知,叁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所謂欲了知的是什麼?即是欲了知叁世諸佛是何處來,應從自心中求,佛教大乘法,凡是心外求法都名外道,須觀法界性,了知叁世一切佛,統統在我心內,皆是我心中造出來的。十六觀經教人觀想無量壽佛(即阿彌陀佛),先造一尊佛出來。能造一佛,即可造十方叁世佛,這就是十六觀經告訴我們心造諸佛之法。然若不研究觀無量壽經,則一切唯心造,徒具空理而已。故須研究十六觀經,才能知道“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”的道理,這個道理通華嚴經亦通禅宗,是大乘佛法中最高理論,這十六觀經上統統有。我國最高法門是頓教禅宗,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。成佛如何成?見了本性,就成了佛。本性在何處?本性就在我們心中。我此心中就具有佛性,見了此佛性,就成了佛,所以叫做頓教禅宗。此是禅宗教人頓悟之法。如何使凡夫心觀想成爲佛性?十六觀經教你觀想方法,照著十六觀經修,就可觀想得一尊佛出來。所觀的是誰?觀的就是阿彌陀。阿彌陀佛不出我自心,西方極樂世界,亦不出我自心。平常講最高理論,“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。”若不依十六觀經修觀想,則所說者,皆是些空理。自性彌陀,你心裏唯彌陀不來,唯心淨土,你心裏亦淨土不來,此何故?我們的心是妄想心,怎能變得彌陀出來!我們的心是染汙心,怎能變得淨土出來!但得有個方法教他變,十六觀經教我們觀想變現西方極樂世界莊嚴,觀想變現阿彌陀佛莊嚴,西方淨土依正莊嚴,皆是我心中所造,那麼西方極樂淨土,即是我自心淨土,彌陀即我自性彌陀。每天晚課中,唱著“阿彌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無等倫,白毫宛轉五須彌,绀目澄清四大海,……”。此偈即出自十六觀經。所謂白毫宛如五須彌山,绀目有如四海之大,試問臉孔須有多麼大?才能容納此毫此目。此話從何說起?即十六觀經有此觀想。由此可知淨土叁經中,十六觀經爲重要中之重要者。若是淨土宗沒有十六觀經,不須外道搗蛋,即禅宗就早已將淨土宗打倒了。禅宗自六祖以後,風行全國,倡“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”之說。幸而淨土宗十六觀經有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”之語,非心外求佛,非心外求淨土,我自心即是佛,我自心即作佛。十六觀經有此二句明文,任何高深的道理,亦超不過此二句妙理,所以淨土宗,不會被任何力量所消滅,即在此也。

  十六觀經是觀想念佛法門;阿彌陀經是持名念佛法門,即執持阿彌陀佛名號。十六觀經是觀想西方極樂世界,依報莊嚴;觀想成功,再觀想西方叁聖的正報莊嚴;觀想成功之後,再觀想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,作蓮花合想,作蓮花開想,作花開見佛想。凡此皆是自己觀想成就,故名觀想法門。佛教何以有觀想、持名、……等種種念佛法門?因衆生根機不同故也。

  此十六觀經之觀想念佛與彌陀經之持名念佛,不相妨礙,況且十六觀經最後叁觀即持名念佛,若持名念佛多年,有所領會,則繼續修持名念佛,亦可不修觀想之行,但不可不知十六觀經之理。若不知十六觀經之理,則信願行叁者中信心易退;因對淨土道理不明了,遇禅宗人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,或遇密宗人說叁密加持即身成佛,你的信心立即動搖。信心既動搖,願行隨之而退,不能自利亦不能利人。再去參禅、禅參不好,去學密、密學不好,此叫不能自利。既不能自利,亦不能利他。何以故?你對淨土道理不了解,經他人一批評,已誤會自己修淨土是走錯了路,又如何能去弘揚淨土?是故不能自利利人。我佛入滅已二千五百余年,正法一千年過去了,像法一千年亦過去了,現在乃是末法時代。末法時代,欲想自利利他,除了淨土法門以外,別無他法。若是說的盡高,做卻做不來,如何能自利利他?所謂自利利他者,自他同了生死之謂也。欲了生脫死,須是足踏實地修行,非說大話可了生脫死。所以真正發心了生死,除淨土以外,別無法門可了。欲想度衆生了生死,除淨土法門外,亦別無其他法門也。

  十六觀經注疏,有智者大師疏,以解經文;四明尊者妙宗鈔,以解智者疏;又有善導大師四帖疏;另有黃智海居士的白話解。皆是此經疏注中之佼佼者,可作研讀之參考。

  以上經前玄談竟。

  略釋經題

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

  佛說觀無量壽佛七字是別題,經字是通題,爲通別一對。別題又分二重能所,佛是能說之佛,無量壽佛是所說之佛;觀字是能觀之智,無量壽佛是所觀之境,是爲能所一對。“佛”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梵語佛陀或佛陀耶,中國話譯爲“覺者”,大覺大悟的人,就叫做佛。社會上有大學問的人叫學者,佛非迷愚之人而是覺悟之人,故雲覺者。爲何不直譯作覺者?因佛字的覺義,含有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諸義,故不翻。凡夫不能自覺,正所謂不覺不知;聲聞雖能自覺,而無悲心,不能覺他;菩薩雖能覺他,覺行欠圓滿;唯佛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成爲超出九界之上的大覺者,故名爲佛。世間人凡事好起分別,若勸他信佛,他要問問:佛比天公、仙公誰大?須知佛比天公和仙公都大,又比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大。佛是最高無上,故曰:“天上天下無如佛。”這個佛即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。他出生在印度迦毗羅國,父號淨飯王,母名摩耶夫人,但是此示現印度之佛是化身佛,化身佛是度凡夫二乘人者。佛有叁身——法身、報身、化身。法身是理體,理體無相,雖是無相,但是凡夫若想成佛,非證得此理體不可。如何證法?必須修行用功,修行用功是因,結果證得的佛果,即報身佛——修行之果報。此報身佛,唯菩薩能見,二乘凡夫無法見到。佛是大慈普利一切,爲使二乘凡夫能見到佛,故有化身佛——乃變化出來之佛身。此叁身,非一非叁,即一即叁。若是菩薩根機者,所見的是報身佛,二乘根性人見化身佛。化身從報身出,報身由法身來。故法、報、應叁身…
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