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他不利用叁禅定,這八個定,他只用七個,再加上超出叁界的滅盡定,他就解脫了。是故阿羅漢爲具八解脫。這就是在家弟子受五戒,受八關齋戒,出家弟子,受沙彌、沙彌尼戒,比丘、比丘尼戒,持戒清淨,發願回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就順他的根性,先給他說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贊歎他出家,得離衆苦。于是他一生歡喜心,就把他接到西方去。生到西方,就聽見說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谛法,他一聽到就證得四果阿羅漢,當時就得了神通,即叁明六通;當時又得了滅盡定,即具八解脫。“是名中品上生者。”這就是小乘根性的中品上生者。
中品中生者,若有衆生,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,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,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,威儀無缺,以此功德,回向願求生極樂國。戒香熏修,如此行者,命欲終時,見阿彌陀佛,與諸眷屬,放金色光,持七寶蓮華,至行者前,行者自聞空中有聲,贊言:善男子!如汝善人,隨順叁世諸佛教故,我來迎汝,行者自見坐蓮華上,蓮華即合,生于西方極樂世界。在寶池中,經于七日,蓮華乃敷,華既敷已,開目合掌,贊歎世尊,聞法歡喜,得須陀洹,經半劫已,成阿羅漢,是名中品中生者。
“中品中生者,若有衆生,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,”這是在家弟子,一日一夜持八戒齋,即是受持八關齋戒,當了一天一夜的出家人。“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,”這是真正出了家,持了一天一夜的沙彌、沙彌尼戒,這裏說持沙彌戒,應包括沙彌尼戒。“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,”具足戒就是比丘、比丘尼戒。“威儀無缺”就是不但不犯戒律,而且行住坐臥四威儀都不犯。“以此功德,回向願求生極樂國。”所謂功德,就是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。“戒香熏修”因爲他雖然只持了一日一夜,可是持得清淨,清淨戒行有一種戒香來熏修他。“如此行者,命欲終時,見阿彌陀佛,與諸眷屬。”他到臨命終時,看見阿彌陀佛,與諸眷屬。這裏沒有說隨從來的眷屬是些什麼人,只說了個諸眷屬,就還是那些比丘衆。“放金色光”照到那個行者身上。“持七寶華,至行者前。”這行者就是持了一日一夜清淨戒,回向願求生西方的這個人,叫做行者。“行者自聞空中有聲,贊言:善男子!如汝善人,隨順叁世諸佛教故,我來迎汝。”這個行者,他聽見空中有人說話,善男子!這句話包括善女人。如汝善人,隨順叁世諸佛教故,我來迎汝。這就是贊歎他,你持一天一夜的清淨戒,你這個善根了不得。怎麼樣了不得?你隨順了叁世諸佛的教導。無論哪一尊佛出世都要度衆生,要度衆生得有個法門;戒定慧叁無漏學,就是度衆生的最好法門。第一得持戒,若不持戒,就是不隨順諸佛的教導。你持戒持了一天一夜,持得很清淨,這亦是隨順諸佛的教導,叁世諸佛都這樣講。這是贊歎他持戒的功德,贊歎之後,便說:所以我來迎汝。“行者自見坐蓮華上,蓮華即合。”行者自見坐在蓮華上面,蓮華就合起來了。“生于西方極樂世界,在寶池中,經于七日,蓮華乃敷。”敷就是開,經過七天,蓮華才開。“華既敷已,開目合掌,贊歎世尊。”蓮華開了以後,行者的眼睛亦睜開來了,就合著掌贊歎阿彌陀世尊。“聞法歡喜,得須陀洹。”須陀洹是小乘的初果,這是梵語,若是譯成中國話,叫預流果,就是預入聖人之流了。本來是個凡夫生去的,這個時候,已經轉成小乘初果聖人“經半劫已,成阿羅漢。”經過半劫的時間,成四果阿羅漢“是名中品中生者。”
中品下生者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孝養父母,行世仁慈,此人命欲終時,遇善知識,爲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,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,聞此事已,尋即命終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,即生西方極樂世界,經七日已,遇觀世音,及大勢至,聞法歡喜,得須陀洹,過一小劫,成阿羅漢,是名中品下生者。
“中品下生者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孝養父母,”這是人世間的孝子孝女。“行世仁慈”做些社會上的慈善事業,這就是社會上的慈善家。但是他沒有聞到佛法,只是個世間的善人,他有善根,而是前生前世種了善根。“此人命欲終時,遇善知識,”這就證明他有善根,他若是沒有善根,臨命終時,怎麼會遇到善知識?那善知識,就給他“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,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。”給他說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樣怎麼樣的快樂,又說西方極樂世界的那尊阿彌陀佛,他的因地叫做法藏比丘,那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發了四十八願,把這些都講給他聽。我們做課誦時,唱贊佛偈“四十八願度衆生”,就是根據這一句。“聞此事已,尋即命終。”這個社會上的孝子善人,臨命終的時候,遇到善知識,給他開示念佛法門,他一聽到,就命終了。“譬喻壯士屈伸臂頃,即生西方極樂世界。”壯士就是會武藝的人,他的手臂一屈一伸,比尋常人來得快。這即是說很短的時間,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。這裏經文上有個疑問,這中品下生的人,怎麼阿彌陀佛沒有來接他呢?這是一定有來接的。怎麼知道呢?因爲中品上生、中品中生,佛都是來接的,不過隨從眷屬只是比丘來接,菩薩沒有來。再一個理由,怎麼知道中品下生佛有來接呢?因爲下叁品還要遣化佛化菩薩來接,所以這個地方一定有佛來接,不接他自己不會去的。若是自己會生去的,那就是前面修觀想念佛的行人,他自己觀想成功,蓮華開了,自己坐到蓮華裏面去,蓮華再合起來,即生西方。自己有這種工夫可以去,那是修觀想念佛叁昧的人,叁昧修成功才可以去,不來迎亦可以去,其他的衆生,都得要佛來接。那麼,這個地方沒有佛來接引,乃是經文略掉了。依著中品上生、中品中生,佛還是來接的。“經七日已”他生到西方極樂去了,經過七天以後,蓮華才開。這個地方沒有說坐蓮華來,亦沒有說蓮華開,這都是經文略掉了。“遇觀世音及大勢至,”蓮華開了以後,他的根性比中品上生和中品中生還差,他沒有看見阿彌陀佛,只遇到觀世音和大勢至,給他說法。“聞法歡喜,得須陀洹。”聞法即生歡喜心,證得須陀洹初果。“過一小劫,成阿羅漢。”經過了一個小劫,成阿羅漢,這得果的時間,比中品中生又多了半劫。“是名中品下生者。”
是名中輩生想,名第十五觀。
這中輩往生的叁品中,前二品——中品上生、中品中生,全是持戒,不過上中品之持戒,少有不同而已。中品下生爲世間善人,這叁種人,通通都是不作惡,須記住這個大要。
丙十六、下品生觀
佛告阿難,及韋提希:下品上生者,或有衆生,作衆惡業,雖不誹謗方等經典,如此愚人,多造惡法,無有慚愧,命欲終時,遇善知識,爲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,以聞如是諸經名故,除卻千劫極重惡業。智者複教合掌叉手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稱佛名故,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。爾時彼佛,即遣化佛,化觀世音,化大勢至,至行者前,贊言:善男子!以汝稱佛名故,諸罪消滅,我來迎汝。作是語已,行者即見化佛光明,遍滿其室,見已歡喜,即便命終。乘寶蓮華,隨化佛後,生寶池中,經七七日,蓮華乃敷,當華敷時,大悲觀世音菩薩,及大勢至菩薩,放大光明,住其人前,爲說甚深十二部經。聞已信解,發無上道心,經十小劫,具百法明門,得入初地,是名下品上生者。
“佛告阿難,及韋提希:下品上生者,或有衆生,作衆惡業。”下品亦分叁種,先講下品上生,或有衆生,作衆惡業。是說下品往生的衆生,都是凡夫,而且是些作惡業的凡夫。這裏下品上生的人,尚且作衆惡業,等而下之的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的人,就可想而知了。“雖不誹謗方等經典,如此愚人,多造惡法,無有慚愧。”這個愚癡的人,他雖然不誹謗大乘方等經典,只是沒有造誹謗大乘經典的罪而已,可是其他的惡業,造得很多,所以說他多造惡業。他造了惡業,還沒有慚愧心,不知道羞恥。
“命欲終時,遇善知識。”他今生作了一生的惡業,還不知道慚愧,但是他前生前世曾經修行過,所以他有善根,若不然怎麼在臨命終時,會遇到善知識?那善知識給他“爲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。”因爲他快要命終了,給他詳細一部經一部經的講,沒有這個時間,所以只說經的首題名字。例如說:你要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妙法,佛說過淨土叁經,就是阿彌陀經、觀無量壽佛經和無量壽經。只講了這些大乘經的題目給他聽。“以聞如是諸經名故,除卻千劫極重惡業。”他到臨命終的這個時候,聽得善知識爲他講諸經的名題之故,就除卻千劫極重惡業。他今生造了一輩子的惡業,都給他消了,他那前生前世,再前生前世,千劫以來所作的極重惡業,亦都通通消了。“智者複教合掌叉手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”智者就是那個善知識,給他說了大乘經的題目,還再教他修行,平常時他連合掌都沒有合過,這個時候,智者才教他合掌叉手,稱南無阿彌陀佛,教他念佛的名號。注意這個稱字,前面所講的是觀想念佛,回向發願念佛,沒有持名念佛,到了這下叁品才講持名念佛。稱就是用口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——南無阿彌陀佛,那叫持名。念是從心,稱是從口。“稱佛名故,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。”因爲到臨命終時,遇到善知識,教他稱念佛名之故,念一句佛的名號,除卻五十億劫生死之罪。前面說聽得佛經的題目,除卻千劫極重惡業,千劫很長,比較這五十億劫卻很短了。叫他稱一聲佛的名,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,我們若是有信心,聽到什麼地方,就信到什麼地方;若是心裏有疑,說我們不但聽了經的題目,而且一部一部的經,聽過好幾部了;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不但念一句,而且念了幾千幾萬幾十萬句,哪裏來的這麼多的業,消不完呢?我們現在還是個凡夫,要知道,我們自從無始劫來,就當凡夫,從無始劫來,就造惡業;那惡業是個無形無相之法,假若有形有相,盡虛空都容納不下;雖說消了很多,乃是贊歎佛經題目的功德不可思議,念佛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,實實在在,…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