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合起來,十二個部類,故名十二部經。在別個地方講,它包括一切大小乘經,在這裏它單指大乘經。
請看經文!你自己作觀想:坐著蓮華,生到西方,蓮華開了,看見光明,看見諸佛菩薩,耳朵亦聽到,聽到有情、無情都在說法,聽到的法,要與十二部經相合,那才是妙法;若不相合,那就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,那叫魔境。這裏面還有個問題,怎麼知道那與十二部經相合不相合?這就是前面令修叁種福,其第叁福說:“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……”行者依教奉行,讀過了大乘經典,知道大乘十二部經是個什麼法,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聽到那個法音,就都曉得,都和以前所讀誦的大乘經講的一樣。現在試問你:前面說你欲想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要修十六種觀想,你必須修那叁種福,其第叁福就是大乘福——“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”你聽懂了沒有?聽懂了。那末菩提心發了沒有?沒有發。深信因果,是不是深信不疑呢?這還有問題,讀誦大乘嘛,更談不上,既沒有讀,亦沒有誦。勸進行者,你連一個人亦沒有勸,你只是聽了,聽到固然好,種了善根,但實際你沒有照聽著的道理去做,沒有做則福沒有培;沒有福,怎麼能生西方呢?
“若出定之時,憶持不舍。”這個地方要注意!所謂若出定之時,憶持不舍者,是指剛才你所看到的境界,是怎麼見到的呢?那是入了定看到的。入定就是入的念佛叁昧,前面講你今作觀想,已經得了念佛叁昧的工夫,才能作自己往生的觀想。平常說:念佛法門是仗他力的法門——仗佛力接引往生西方。請看十六觀經你就知道,光仗佛的力量不行,還要靠自己的力量,你自己不念佛,不把你接去,尤以十六觀經第十二觀,完全靠自力,你看這段經文,有說佛來接引嗎?下面到叁輩九品往生觀,才說有佛菩薩來接,這第十二觀,佛不來接,完全靠自己的力量,我要往什麼地方生,就往什麼地方生。爲什麼?一切法都是唯心造的,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我都能造成功,我還能把我自己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?這完全靠自己,自己怎麼修就怎麼去,心力不可思議,這是強調心的力量,完全靠自己。心怎麼會呢?現在得到了念佛叁昧,若是沒有得到念佛叁昧,欲想生,生不去,因爲欲作觀想觀不來,必須自己能夠入定,在定中觀想自己往生西方去,出定之時,憶持不失,那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,一直憶念不忘,不令它失去。
見此事已,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,是爲普觀想,名第十二觀。
此處點出結名普往生觀的道理,那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,你親自去看到了,前面所見到的,是你作觀想觀出來的,這是親自到那裏去了一趟,正報無量壽佛,依報各種莊嚴,親自到極樂世界去遊觀了,等于我們聽到美國好玩,就坐飛機去了一趟再回來,親自見到了。
無量壽佛,化身無數,與觀世音,及大勢至,常來至此行人之所。
這是說明觀想成功,所能得到的利益。有西方極樂世界化身的西方叁聖,常常到你這個地方來,那就是說你永遠不會退心,亦永遠不會退失行門,因爲你入定可以到西方去,出定又能憶持不失,又有叁寶常常加被你,得種種力,那就是生西方已決定的了。
丙十叁、雜明佛菩薩觀
佛告阿難,及韋提希:若欲至心生西方者,先當觀于一丈六像,在池水上。如先所說無量壽佛,身量無邊,非是凡夫心力所及。
這第十叁觀,叫雜明佛菩薩觀,雜明就是甄別分明,各尊佛菩薩的各種不同神力自在。
“佛告阿難,及韋提希:若欲至心生西方者,先當觀于一丈六像,在池水上。如先所說無量壽佛,身量無邊,非是凡夫心力所及。”這第十叁觀,是教我們觀想佛像的下手方法。你若是發了至誠懇切的心,我一定要生西方,但是依照前面所講的觀想方法,怎麼觀都觀不來,你不要灰心,釋迦牟尼佛老早就知道我們會觀不來;那末有什麼方便呢?有!你先觀一尊應化身佛,應化身佛就像我們的釋迦牟尼佛一樣,他的身量一丈六尺高,你觀阿彌陀佛像,亦觀個一丈六尺高的像,在水池上。水池本來應當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華池,現在你就觀想有一個水池,池水上面有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阿彌陀佛像,這就可以了。如前面所說阿彌陀佛的身量高大無邊,非是凡夫心力所及,凡夫的心量觀不到,前面佛真身觀說佛的身量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高,智者大師說那恒河沙叁字是多余的,就說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高,還是觀不來,那不是凡夫心力所及的,一丈六尺只比普通人高一倍,這是凡夫心力夠得上。前面第九觀和第十觀,對佛菩薩的色身相,說了個身量數字,說佛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高,智者大師說那恒河沙叁字是翻譯人翻錯了,不要恒河沙叁字,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才對。可是觀音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,比佛高了二十萬億那由他由旬,于是有說八十萬億是十八萬億之誤——寫顛倒了。可是十八萬億又太低了。所以這樣分別解釋起來,愈解愈亂,把初學的人,他本來沒有疑心的,因此反而生了疑心,究竟是多少高呢?我就依著這個經文講,這不是我們凡夫心力所及,你就順著經解下去,叫我們知道有最高最大、無量無邊最勝身的佛菩薩就對了,只要你將來得了念佛叁昧,自然會看見他們有多少高,現在不是我們的境界。既然不是我們的凡夫心力所及,佛在前面第九、第十觀中,分別說佛菩薩身長數量幹什麼呢?那個不說不行的,因爲如果前面不說清楚,你觀丈六金身佛,會誤以爲見到真佛了,得少爲足;說了便知這丈六金身,是方便法門,你觀到丈六金身了,就容易入念佛叁昧,既入了念佛叁昧,就能親自看見報佛之身,到此你就知道,所以一定要說,說了是叫你知道佛菩薩的高大身。至于初學觀想,還是打從小的佛身觀想起,等于說叁種慈悲之時,例須說:佛是無緣慈悲,菩薩是法緣慈悲,我們凡夫是衆生緣慈悲。那末,只說衆生緣慈悲就好了,我們沒有證得法空,法緣慈悲用不著;我們又沒有成佛,根本毋須無緣慈悲。可是這不說不行,若是不說,你會誤以爲你的衆生緣慈悲,就算圓滿了,證到了究竟圓滿果。一定要知道,上面還有境界,還有法緣慈悲,無緣慈悲,說時要說得究竟圓滿,至于做就要足踏實地,一步一步的做。
然彼如來宿願力故,有憶想者,必得成就;但想佛像,得無量福,況複觀佛具足身相。阿彌陀佛,神通如意,于十方國,變現自在,或現大身,滿虛空中;或現小身,丈六八尺;所現之形,皆真金色;圓光化佛,及寶蓮華,如上所說。
“然彼如來宿願力故,有憶想者,必得成就。”這是拂除我們的疑惑,世尊恐怕我們以爲觀想一丈六尺高的佛,不是佛的真身,這沒有功效,生西方生不去。所以加以解釋說:然彼如來,彼如來就是阿彌陀如來,有宿願力故,宿願力就是彌陀因地作法藏比丘時,發四十八大願,有哪一個衆生,憶想到我阿彌陀佛的,必得成就,沒有不成功的。“但想佛像,得無量福,況複觀佛具足身相。”這是以淺況深,單觀想佛像,就能得無量福,何況能夠觀想佛的具足身相呢!“阿彌陀佛,神通如意,于十方國變現自在。”阿彌陀佛他有大神通,他有如意身的神通,叫做身如意通。因此能于十方國土,變現自在。“或現大身,滿虛空中;或現小身,丈六八尺。”或者給你現個大身相,充滿虛空,或者現個丈六高的小身佛相,或者現個八尺高的小身佛相。可是有一個原則“所現之身,皆真金色。”即無論現大身或現小身,所現出來的佛身,都是金色的。這個地方,有個丈六有個八尺,都是對的。本第十叁觀,開頭叫我們觀個丈六佛像,你能觀得來那很好,你若觀不來,可以觀個八尺高的。八尺高是釋迦佛住世時的普通人身長度,現在的人比較矮,你若是觀八尺高亦觀不來,即觀現在的人身高就可以,在這經上有方便文的。若是再觀想不來,那末你就去觀雕刻的佛像,或是紙畫的佛像。我們現今在志蓮精舍,這裏供有西方叁聖像,你可去觀想。這西方叁聖只有叁尺多高,你去觀想之時,開著眼睛觀,閉著眼睛想,等到你閉著眼睛想,能把這西方叁聖想出來,這就進了步了;進了步,就能夠把它放大。這叁聖像只有叁尺高,你就能觀到八尺高,就能觀到一丈六尺高,這都是方便。“圓光化佛,及寶蓮華,如上所說。”至于佛的圓光和圓光中的化佛,以及坐的寶蓮華,都依據上面所說那麼樣子,毋須再講了。
觀世音菩薩,及大勢至,于一切處,身同衆生,但觀首相,知是觀世音,知是大勢至,此二菩薩,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,是爲雜想觀,名第十叁觀。
前面觀想一丈六尺高的佛,那麼觀想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就是八尺高,和衆生一樣高(佛住世時的衆生身高八尺)。“但觀首相,知是觀世音,知是大勢至。”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的身相一樣,但是首相不一樣。觀世音的帽子上有一尊化佛,大勢至菩薩的肉髻上頂著一個寶瓶,你但觀他們的首相,就知道哪一尊是觀世音菩薩,哪一尊是大勢至菩薩。“此二菩薩,助阿彌陀佛,普化一切。”這兩尊菩薩,他們受了阿彌陀佛的法恩,他們欲報阿彌陀佛的恩,所以常常給阿彌陀佛當侍者。助、幫助贊助阿彌陀佛,普化一切衆生,是爲雜想觀,名字叫做第十叁觀。
丙十四、上品生觀
佛告阿難,及韋提希:上品上生者,若有衆生,願生彼國者,發叁種心,即便往生。何等爲叁?一者,至誠心;二者,深心;叁者,回向發願心。具叁心者,必生彼國。複有叁種衆生,當得往生,何等爲叁?一者,慈心不殺,具諸戒行,二者,讀誦大乘方等經典;叁者,修行六念,回向發願,願生彼國。具此功德,一日乃至七日,即得往生。生彼國時,此人精進勇猛故,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、大勢至,無數化佛,百千比丘,聲聞大衆,無量諸天,七寶宮殿,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,與大勢至菩薩,至行者前,阿彌陀佛放大光明,照行者身,與諸菩薩授手迎接。觀世音…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