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大勢至與無數菩薩,贊歎行者,勸進其心。行者見已,歡喜踴躍,自見其身,乘金剛臺,隨從佛後,如彈指頃,往生彼國。生彼國已,見佛色身,衆相具足,見諸菩薩色相具足,光明寶林,演說妙法,聞已,即悟無生法忍。經須臾間,曆事諸佛,遍十方界,于諸佛前,次第受記。還至本國,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,是名上品上生者。
在開講經文之前,有一個問題先行作答,有一位居士來問一個問題,這個問題,或許有別的人會想問,所以在此公開答覆。那位居士問的是:這十六妙觀的第一觀是落日觀,觀想那快欲落山的太陽。第二觀是水觀,觀水結冰,再叫它變成琉璃。他說,我們觀到第叁觀以後,每次修觀時,是不是還要從頭觀起——先觀個日,再觀個水,再觀結冰……?要知道我們要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,先觀想依報,依報就是世界,觀世界先觀想地,地就是琉璃地,因爲我們衆生的心粗,一下子觀想琉璃地觀想不來,何況凡夫沒有看見過琉璃地像什麼樣子,佛有大智慧,權巧方便,告訴我們方便觀想——第一個先觀想落日;第二觀有叁個次第:先觀想水,再觀想水結爲冰,再觀想冰變成琉璃,到能夠觀想出琉璃地時,那就是真實的觀想,前面的日觀、水觀、冰觀等叁觀就不要了。那叁觀是假設的方便觀,因爲我們衆生的心粗,一下子觀琉璃地觀不來,才觀落日、觀水、觀冰,在琉璃地觀想現前之時,那前面的落日觀、水觀、冰觀通通不要了。到觀想正報的時候,先觀蓮華座,蓮華座觀成功,再觀想一尊佛的像坐在上面,這亦是個方便,是個假設的觀想,因爲我們所觀想的佛像是人工造的,泥塑的或木雕的佛像。這種佛像,我們看見過,觀想容易成功。到佛像觀想成功後,再觀想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都坐在蓮華座上。等到你把假像的佛菩薩像觀想成功,再觀真身的佛相,真身的菩薩相。你把真身的西方叁聖觀成功時,那個假像的佛菩薩像觀亦不用觀了。這是正報亦有假設的觀想和真實的觀想。等到觀想到第十二個觀想時,佛菩薩的觀想都修成功,到第十叁個觀想,叫雜明佛菩薩觀,就觀想一尊丈六金身,或者是八尺的金身,那就是因爲你觀想那種真身佛相觀不來,所以還是先觀想小的佛像。由于有丈六、八尺的經文,于是我就說:你對丈六或八尺的佛相還觀想不來,可再觀想小一點的。現在我們志蓮精舍供的西方叁聖像,二、叁尺高,你去觀。你們家庭裏面的佛像,比這更小,亦沒有關系,你就把你家庭的佛像去作觀想。怎麼樣觀呢?你就對著你家裏佛堂所供的佛像,先開著眼睛觀,觀過了再閉著眼睛想,等到你閉著眼睛能把佛的相貌想得出來之時,你就離開佛相去打坐。坐時,閉著眼睛觀,觀出來了再開著眼睛觀,可是這個時候你的前面沒有佛像,你還能看見佛相,這就是你的觀想工夫進了步了,進了步後你再把那佛像放大,放高八尺或放高一丈六。至于哪是真實的觀想,哪是假像的觀想,你去看善導大師的四帖疏,那裏面講的很清楚。
現在講到第十四觀,這十四觀講的是上品衆生往生西方;上品善根又再分上中下,名爲上叁品,第十五觀,講的中叁品,十六觀講的下叁品,總名叫九品往生觀。這十六個觀想,前面講過十叁個觀了,大家要記著,前面那十叁個觀,叫做觀想念佛,要求證入念佛叁昧,是要入定觀的。現在這十四、十五、十六等叁個觀,不求證念佛叁昧;不是不求,而是求不來了。十四觀上叁品,和十五觀中叁品,用的什麼功呢?他不是修念佛叁昧,而是用的回向發願的功,作其他的功德,不求人天福報,不求二乘小果,把它回轉過來,對向著西方,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就是用回向發願的功。第十六觀下叁品,用的是稱名念佛的工夫;稱名即是持名——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……。經講到此,大家對全經大義就可了解了,你一了解就知道後面這叁個觀——九品往生,都是我們做得到的。就是前面的觀想念佛,求一個念佛叁昧,想入個定、入不來,我們的根器不夠。雖然根器不夠,佛亦不舍棄我們,因爲佛是不舍棄任何一個衆生的,所以佛再開方便,開出來九品往生的方便,這都是我們當下用得到的。
“佛告阿難及韋提希:”告訴這兩個當機者。“上品上生者,”上品往生的衆生,再分成上、中、下,因爲衆生的根機不一,雖說都是上品的根機還不一樣,須再分上中下。現在先講上品上生。“若有衆生,願生彼國者,發叁種心,即便往生。”假若有這種衆生,願生彼國者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經上講的叁種資糧:信、願、行。這十六觀經上亦是處處講信、願、行,願生彼國就是發願,爲什麼一定要加個信字?因爲要有了信才會發願,他若是沒有信心,他絕對不會發願的。所以若有衆生,有信有願,願生彼國,他就應該發叁種心,這叁種心只要發起來,一回向就往生。如何叫即便往生?即便往生者,當下就往生也。
“何等爲叁”?佛自己問,自己答:“一者至誠心,二者深心,叁者回向發願心。”這叁種心合起來,就叫做菩提心。記著!這上叁品的人,都是大乘善根的人,都是發了菩提心的人。這裏雖然沒有文說發菩提心,就是把它分成叁種心了。菩提是梵語,譯成中國話爲覺悟的覺,和佛道的道,就是求佛的覺道之心。這求佛的覺道,一定要下化衆生,這不是求二乘的覺道可比擬的。所以菩提心,就是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的心。上叁品的衆生,統統都是發菩提心的衆生。到下面中叁品和下叁品的衆生,現在沒有發,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去了,到了西方還是要發的。那就太急太忙了,你不如現在發,現在發的都是上叁品往生。發菩提心最要緊,因爲發菩提心,就是發成佛的心。成佛是怎麼成的?成佛是先發了菩提心,而修行成就的。一者至誠心,至者真摯,誠是誠實,合起來說,就是真實心。什麼真實心?菩提真實心。我們大乘佛弟子,一定要發菩提心,發菩提心,不是用嘴說說就算發了,而是要從心裏真實發出來,必須在佛前燒香頂禮,頂禮以後,至極虔誠,對佛發願,而作是言:“我弟子某某從今天起,發菩提心,我從今天起,要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。”這就是真正發了菩提心了。雖然發了菩提心,你要自己檢討,你是不是真實發了?這發菩提心,是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之心,不是馬馬虎虎發了個心,就算發了,必須發的至真,發的誠實,那就決定上品上生。去年我在這裏講過大乘起信論,大乘起信論所說的要發叁種心,和這十六觀經的叁種心相合的。大乘起信論上第一要發直心,第二發深心,第叁發大悲心。直心的意義,大乘起信論自己有解釋,直心者正念真如。直是正直,不彎不曲。正直心要怎麼樣才叫正直心?正念真如,能念到真如妙性,這個心就直了。若以配合此經的至誠心說,至誠心就是正直心,念佛要念到什麼境界,才算至誠心?須念到真如妙性上,才算至誠心。第二深心,深心即是前面叁種福中第叁大乘福,深信因果之心,信因果要信到自己的最深地方,什麼地方?信到自己的真如妙性上。一定要信到真如妙性上的信心才深,因爲信因果要信成佛的因,要信成佛的果。成佛的因,是個什麼因?成佛的因就是真如妙性。要相信我自己有個真如妙性,那就是成佛之因,將來一定可以證到成佛之果。這就是甚深甚深的一個信因果之心。這深心在起信論上亦叫深心,他有個解釋:深心者,樂習一切諸善行——歡喜好樂修習一切諸善行。即是見到善事就做,大善事亦做,小善事亦做,叫做衆善奉行。因爲多多的修善,這個心就變成深廣之心。前面講到種福,其第叁大乘福中,須深信因果。怎麼能求到大乘福?須深信因果,但是你必須實際去做求福的行門。你既然相信因果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這是最淺的道理,講到最深的道理,修行成佛,還是需要福。是故必須樂習一切諸善行。若是不修善行,不培大乘福報,自己成佛成不了,度衆生亦度不了。爲什麼?沒有福報,所以一定要廣培一切福報。打哪裏去培福呢?見善事就做,這叫做深廣之心。第叁回向發願心,回者回轉,向是趨向,把所做的功德,回轉過來,趨向西方。趨向西方,即是發願往生。若是不知道回向發願的道理,光知道樂習一切諸善行,見善事就做,那麼你做的這些功德,都變成福德。變成什麼福呢?變成人天福報,來生來世轉人,成個大富大貴的人;來生來世升天,升到天上享天福。這都是有漏的享福,把福報都給倒了。你今生今世好不容易修來的福,沒有生到西方。既沒有生到西方,應該有如是因,得如是果,你修的善因,一定得善果。可是你沒有出叁界,你的善果,在哪裏, 報?在人天道報,福報享盡,就沒有了。這叫有漏——給漏失了。所以佛開示我們,不要求人天福報,就是這個道理。你好不容易修到點福報,被它漏的沒有了。有漏無漏,這是佛經上的專門名詞,漏是譬喻,有漏落和漏失二義。怎麼叫漏失?等于做菜的鍋,本來做了一鍋的好湯,因爲這個鍋有漏洞,遂把菜湯都漏失了。漏落的意義,就好比房子有個洞,天下雨時會漏水,這就叫漏落。修行人沒有回向發願,把功德回向到西方,那麼你修行的功德,就都成了人天福報,來生來世享人間福,大富大貴;享天上福,受五欲妙樂,這好是好,但是只第二生好,第叁生決定不如意。爲什麼?他把福報一享受即漏失了,等于做了一鍋好湯,因爲鍋子有漏給漏失了。漏失了福報,有什麼關系呢?關系可大啦!他要漏落。因爲六道輪回,有四惡道,人天福報享受完了,就要落下去,落到四惡道去(阿修羅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、地獄道)。他是一定要墮落下去的。若是將所修的功德,都回向到西方,就變成無漏功德,它不會再漏失,亦不會再漏落了。所以你無論做了什麼功德,都要回向到西方,例如我們講經講完了,要念個回向偈:“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……”我講經有講經的功德,你們聽經有聽經的功德,我們把這個講經和聽經的功德,故說願以…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