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那麼佛身究竟有多高?就是有無量之高。我們但等到自己親證法身之時,獲得無生法忍——別教初地菩薩以上,圓教初住以上,那時你自然會親眼看見,用不著我們現在去校量他。我們現在沒有梵文本子,不知道它究竟是怎麼錯的。這是因爲本精舍已經印了妙宗鈔給大家看,所以我才講一講,若沒有印妙宗鈔流通,我講到這裏,把它消過去就好了,根本用不著辯論。因爲愈辯論愈生疑,究竟是多麼高?生了疑反而不信了,這只是佛的真身有無量之高就好了。“眉間白毫,右旋宛轉,如五須彌山。”佛的身量高大,是故面孔大,二眉中間的白毫相亦大,宛向右邊旋轉,像個寶珠,可是這個寶珠大啦,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。那佛的白毫相大,眼睛亦大了,“佛眼如四大海水,青白分明。”佛的眼睛究有多大?不止一個海大,有四個大海水合起來那麼大。佛的眼睛珠,青白分明,這若是我們中國人,眼睛珠應該是黑白分明。要知道佛的眼睛珠,白眼睛珠是對的,黑眼睛珠不是黑的,是一種绀青色,就是帶點紅、帶點綠、帶點黑,那麼樣的绀色。我們每天唱贊佛偈“白毫宛轉五須彌,绀目澄清四大海。”就依著這個地方贊歎的。“身諸毛孔,演出光明,如須彌山。”阿彌陀佛的身上,各個毛孔,都放光明出來,每一個毛孔出的光明,都如同須彌山那麼高大。“彼佛圓光,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。”圓光即是項光,項就是頸項,俗話叫脖子。我們平常可看到塑像的頭部後面,有個圓圓的光,畫的佛像亦有個圓圓的光,那就是頸項上放的光,叫做圓光。這是因爲佛的面孔大,頸項大,所以圓光亦大,它有多麼大呢?等于百億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大。“于圓光中,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。”在佛的圓光之中,有百萬億恒河沙化佛之多。“一一化佛,亦有衆多無數化菩薩,以爲侍者。”在那百萬億恒河沙化佛之中,每一尊化佛,都帶了很多的菩薩作侍者。我們唱的贊佛偈中有“光中化佛無數億,化菩薩衆亦無邊。”之句,就是依著這個地方作的。“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中,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。”我們這世界的應身佛釋迦世尊,一丈六尺高,有叁十二大人相,八十隨形好。而阿彌陀佛他有八萬四千種大人相,一一相中,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。“一一好中,複有八萬四千光明,一一光明,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,攝取不舍。”佛放那麼多的光幹什麼?要攝取念佛的衆生呀!只要你發心念佛,發願求生西方,那個佛光就照到你,攝取不舍,一定要把你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
“其光相好,及與化佛,不可具說,但當憶想,令心眼見。”前面說佛有八萬四千相,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,每一個好有八萬四千光明。再前面說佛的圓光中,有百萬億恒河沙化佛,說是那麼說,還沒有完全具說,因爲聖境莊嚴微妙。不可具說。你只要憶想,依此作觀就對了。你觀想成功,得到天眼,自然會看見。
“見此事者,即見十方一切諸佛,以見諸佛故,名念佛叁昧。”見此事者,謂作觀想,觀想一尊阿彌陀佛,觀想成功,見到佛的真身了,當下即可見到十方一切諸佛。諸佛法身同體,一即一切,故觀一佛能見一切諸佛,以見諸佛故,得名念佛叁昧。
作是觀者,名觀一切佛身,以觀佛身故,亦見佛心。佛心者,大慈悲是,以無緣慈,攝諸衆生。
“作是觀者,名觀一切佛身。”作是觀者,即作念佛叁昧觀者,名觀一切佛身。本來是觀一尊阿彌陀佛,但實際見到了阿彌陀佛的身相,即見十方一切諸佛。所以這個名字,叫做觀一切佛身。“以觀佛身故,亦見佛心。”本來是觀佛的身相。以觀見佛身故,亦見佛心——佛的心是無形無相之法,而佛的身亦是無相,因爲佛是色心不二的,色相就是身相,五蘊法的色蘊屬于身,受想行識四蘊屬于心,凡夫才有身相和心相。觀自在菩薩他就照見了五蘊皆空。所以親證法身的菩薩,不但心相沒有,身相亦沒有,那麼衆生怎麼看到的呢?爲攝度衆生,你和佛菩薩有緣就可看見觀世音菩薩,亦看見阿彌陀佛,這個地方是看見十方諸佛。十方諸佛本來沒有身相,因爲你在觀念佛的身相,故能見到佛的身相,既已看見佛的身相,就看見了佛的心。在佛那邊,色心不二,在修觀衆生邊說,他的觀想增加了,先觀無量壽佛,由見無量壽佛故,複見到十方諸佛,這個功夫就增加了,以見到十方諸佛故,觀想工夫又增加了,所以見到佛的心。佛的心是怎麼樣的呢?“佛心者,大慈悲是。”大慈大悲就是佛的心。“以無緣慈,攝諸衆生。”怎麼樣叫做大慈悲?他以無緣慈,攝諸衆生,就叫做大慈大悲。我們知道了佛的心是慈悲心,我亦就要學佛發心,我們亦發慈悲心。慈悲分叁種:第一、衆生緣慈悲,凡夫學佛發的慈悲心,叫衆生緣慈悲;慈悲兩個字怎麼講?慈能與樂,悲能拔苦,與一切衆生樂名慈,拔一切衆生苦就叫悲。衆生是凡夫,我們發慈悲心的人亦是凡夫,我們的衆生相沒有空,所以叫做衆生緣慈悲。但衆生緣慈悲是怎麼發起的呢?先觀衆生苦,一切衆生都在受苦,不過衆生在迷,他不知道,起顛倒心,反以苦爲樂,如此觀察,慈悲心就發起來了。觀衆生苦,發慈悲心,這個心就叫菩提心。但是這種發心不親切,我們凡夫著相,是無始劫來著慣了的,這個時候,你得進一步觀想,觀想這一切衆生,都是我的父母親屬,觀想老者如父母,少者如兒女,與我年齡差不多者如兄弟姊妹,如是觀想一切衆生,都是我的家親眷屬,那麼我的父母有苦,我怎能不給他拔苦?我的父母沒有樂,我能不給他快樂嗎?兄弟姊妹兒女等,都如此想。所以能把一切衆生觀想作自己的父母眷屬,你再慈能與樂,悲能拔苦,這樣就親切了。這種觀想,是假設的觀想,他本不是我的父母眷屬,我硬要觀想他是我的父母眷屬。其實,你若是懂得佛法,知道一切衆生都在六道輪轉生死的道理,那麼這假設的觀想,並不假設,真真實實,一切衆生都是我的父母眷屬。且舉父母爲例;今生我有父母,我對父母應該慈悲,與樂拔苦,前生亦有父母,再推上去,無始劫來,生生世世,都有父母,亦有兄弟姊妹及兒女等。所以說:“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。”我亦做過一切衆生的父母兄弟姊妹,不過我們是凡夫,一轉生大家都不知道不認識了。若欲知道過去生中之事,必須有宿命通,就拿今天我們在這講堂裏,大概說,我們都有緣,怎麼有緣?前生前世結了緣,結的什麼緣?我們沒有宿命通,不知結的什麼緣,只能大概說,我們都有緣。若是有了宿命通,就知道我們前生前世,結的世間法的緣,你是我的父母,我是他的父母,你給我做過兄弟姊妹,他給我做過兒女,都知道得清清楚楚。結了佛法的緣,你是我的師父,他給我做過徒弟,這亦都看得很清楚。我們現在沒有宿命通,依著佛經推論,大家都有緣,推論的不是假的,真實是這樣的。現在作慈悲觀,把一切衆生都觀想作自己的家親眷屬,這樣你的慈悲心就親切了。這衆生緣慈悲,我們現在一發心,就可以做得到。第二、法緣慈悲,這是菩薩的慈悲;法就是證得法空之理,證得法空之理的菩薩,我亦空了,法亦空了,哪有個衆生?這是在菩薩本身的立場上說,我法皆空,沒有衆生相。但是一切衆生未證得故不空,他們還是在那裏受苦,得不到樂。菩薩雖然知道法空,還要依著法空之理,來緣于衆生,與樂拔苦,救度一切衆生,但是他已不著衆生相了,這就是菩薩的慈悲,叫法緣慈悲。第叁、無緣慈悲,這是佛的慈悲;佛已究竟證得實相理體,生相無明都斷了,絕對沒有緣慮心了。但是衆生沒有證得實相理體,他們還在那裏受苦。剛才講法緣慈悲,亦是這個道理。所以佛還是要度那些沒有證實相理體的衆生,要與樂拔苦,雖然與樂拔苦,那是任運自然起的妙用。佛的心中並沒有緣慮衆生,他任運自然,與樂拔苦,這叫無緣慈悲,是佛的慈悲。前面講修叁種福,第一種叫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;爲什麼佛教你不許殺生?因爲你發了慈悲心,發了慈悲心的人,觀想一切衆生,都是我的父母兄弟兒女,與樂拔苦,還恐來不及,我怎麼可以殺害他的生命?自然而然就不肯去殺,殺了就違背慈悲心。這段經文,就是說我們修觀想的人,觀想無量壽佛,觀想成功了,見到十方一切諸佛;見到十方一切諸佛的身相,就見到佛的心;佛的心是個什麼心?大慈悲心;大慈悲心是個什麼心,以無緣慈,攝諸衆生的心。
作此觀者,舍身他世,生諸佛前,得無生忍;是故智者,應當系心,谛觀無量壽佛。
“舍身他世,生諸佛前,得無生忍。”舍身就是這個身體,應該活到八十歲或一百二十歲,壽報盡了,這個身體必須舍掉,舍掉之後第二生,就叫他世。他世生諸佛前,即是隨你的願,你愛生哪一個佛國都可以。得無生忍,是說你見到十方一切佛,通通能證到無生法忍,無生法忍的意思,前面已解釋過了,這就是說:你本是個凡夫,修此觀想,舍身他世,無論生到哪一尊佛的面前,都能證到無生法忍,證到無生法忍,別教是初地菩薩,圓教是初住菩薩。“是故智者,應當系心谛觀無量壽佛。”這段經文,講到心量廣大,能觀到十方一切諸佛,觀到十方一切諸佛的身,亦觀到諸佛的心,舍身他世,能夠生到諸佛之前,得無生忍。這是作觀想的功德,不可思議,但是下手的觀法,還是先觀無量壽佛。“是故智者,應當系心谛觀無量壽佛。”有智慧的人,應當知道怎樣下手作觀,應當系心即是專心系念,先觀想一尊佛——無量壽佛,而且要谛觀——詳詳細細的觀,實實在在的觀,把這一尊無量壽佛的像觀成功。有人說:十方世界都有諸佛的清淨國土,爲什麼要生西方極樂淨土?既然十方諸佛,都可以觀想出來,爲什麼要觀想無量壽佛?這個話說的不錯,但是你對下手的次第,沒有明白,你得先觀想西方極樂世界,觀想成功了,才能夠見到十方淨土;應先觀想無量壽佛,觀想成功了,才能見到十方諸佛。因爲我們凡夫心是個散亂心,若不把它統一起來,專觀到…
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