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-90-78
問:請問佛菩薩的無念是什麼?
答:這個你無法了解,因爲你到不了那個境界。凡夫修到無念,是什麼念頭都沒有了,果報在四禅的無想天。爲什麼?無明沒有破。真正到無念,智慧開了,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通達。如果問你,你什麼都不知道,這是墮在無明。所以,千萬不要把無明當作無念。只要我們還有念頭,肯定是凡夫。我們的無念其實還是有念,你還有個「無念」在。菩薩境界裏面,無念是「有念」、「無念」都沒有,這才是性德現前。21-90-80
問: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共同體變現出來的,諸佛如來實際也是一個佛性,請問這種體悟是否正確?
答:正確。一切諸佛如來就是自己自性變現的,所以佛法說西方極樂世界是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。自性彌陀遍虛空法界,唯心淨土也遍虛空法界,所以「生則決定生,去則實不去」。21-90-83
問:請問燃燈古佛與毗盧遮那佛的關系,以及盧舍那佛與釋迦牟尼佛的關系?
答:你不要分別、執著這些,經典裏面講得很清楚,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名號,名號的建立是恒順衆生,就是看衆生的需要而建立的。
諸佛菩薩的示現,也是因衆生的機感,衆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。實在講,一切諸佛菩薩沒有名號,名號是假名。譬如我們大家都是人,若有人說你是狗,你就不高興了。你想想,假如我們的老祖宗當年把我們稱爲狗,現在叫狗不就很正常嗎?因此,名是假名,不是真的,所以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,不要執著在名號,執著名號是錯誤的。
《大乘起信論》教我們學佛,要用什麼心態才能契入佛境界?有叁個方法:第一、「離言說相」,聽經不要執著言說,經本文字是言語的符號,既然言語不能執著,文字也不能執著,你要是執著文字就跟執著言語一樣是錯了。這只是一個工具,我們借著這個工具契入真實相。第二、「離名字相」,名詞術語、佛菩薩名號都是名字相,你要懂得意思,但不要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第叁、「離心緣相」。
「毗盧遮那」是梵語,意思是遍一切處,就是自性遍一切處。所以,毗盧遮那是法身佛的名號,法身遍一切處,也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,沒有來去,沒有生滅,真的是「不常不斷,不一不異」。《中觀論》講的「八不」,這是法身,所有一切萬物都是這裏變化出來的,它是根本。所以,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,佛的法身是共同的,衆生與佛也是同一個法身。
「盧舍那」是報身佛,是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。報身是講智慧,唯有智慧才能證得法身,才能明了法身。沒有智慧,迷惑顛倒,就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;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就證得法身。
「釋迦牟尼」是自性裏面本具的德能相好。《華嚴經》雲: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」因此,一切衆生與諸佛是一不是二。我們迷了,不知道是一體,分自分他,起無量無邊的煩惱,嫉妒障礙。這就是迷惑顛倒,迷失了自性,宗門講迷失了自己本來面目。
「釋迦牟尼」這個名號,是專門對現前社會講的,這是教學的宗旨與目標。因爲現在世間人對人沒有慈悲心,沒有愛心,而「釋迦」是仁慈,就是教導我們對待別人要仁慈;「牟尼」是清淨,就是對待自己要清淨。所以,佛沒有名號,是用教學的宗旨與目標作爲名號。
在佛法講,這完全是一個,「毗盧遮那」是法身,「盧舍那」是報身,「釋迦牟尼」是應化身,一體叁身,叁身一體。這個意思真懂得了,我們自己也是叁身,與佛的叁身也是一體。我們的法身與一切諸佛的法身一體,我們的報身與一切諸佛的報身一體,我們的應身與一切諸佛的應身也是一體。我們今天這個應身是業報的應身,佛菩薩是願力的應身,不相同在此地,所以佛自在,我們不自在,因爲我們受業力支配。
業力從何而來?自己變現出來的,是自己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造出來的,是虛妄不實,本來沒有的。所以,一念覺悟,業就變成智慧,衆生與佛就是這一念的差別,衆生一念覺就成佛了。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,就是幫助我們覺悟。21-90-83
問:有言「衆生本來是佛」,何因緣故,複起一念無明,以致迷真起妄。所謂本來是佛,是指衆生本具之佛性也,以合衆生本已證得如來果地之佛果。又言「衆生本來成佛」,此言又更甚難明了,所謂本來成佛,其關鍵出于「成」字,既已成佛,卻又曆經修證之功夫矣,又複起一念無明?《楞嚴經》之喻,所謂「木已成灰,不複爲木矣」。請問「本來是佛」與「本來成佛」該如何解釋?
答:這個問題是富樓那尊者提出來的,釋迦牟尼佛有詳細的解答,在《楞嚴經》第四卷。我們今天難在哪裏?我們沒有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打掉。這件事情縱然辯論一千年,辯論無量劫,都辯不清楚,而且這些辯論全是多余,爲什麼?本來沒有。
我們今天的問題産生在哪裏?執著一個「佛」、一個「衆生」。這問題怎麼解決?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放下,事實真相立刻現前。還是六祖這一句老話,「佛與衆生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」,要從這裏入門。印宗法師是從這裏大徹大悟的,印宗問六祖「禅定與解脫」,六祖的答複是:「禅定與解脫是二法,二法不是佛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」所以,衆生、凡夫都是假名而已,這一關要是參不透,《楞嚴經》這一段經文,你也無法體會。佛說法四十九年,爲什麼要說他一個字都沒有說,誰要是說佛說法,就是謗佛。那是真的謗佛,不是假的謗佛,因爲佛確實沒有說過一句法。爲什麼?本來沒有法,本來沒有佛,本來沒有衆生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《金剛經》這幾句話很值得參究。
言語是有限的,思惟是有限的,事實真相是無限的,所以最高的境界是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這時真相全體現前。今天就是佛來當面跟我們講,我們知道佛句句話都講得很清楚,但是我們的疑惑不能斷。原因何在?還是在我們自己有無明、見思、塵沙煩惱,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不斷,麻煩在我們自己這一邊,不在佛那一邊。如果我們本身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淡一分,跟佛的教誨必定就接近一分;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完全斷了,跟佛就完全融成一體,然後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。希望大家在這當中參究。21-90-85
問:「一花一世界,一木一菩提」,請問菩提指的是自性嗎?這些花草在無明狀況下,沾上惡習氣的惡念,造的惡業,請問如何才能去除?
答:花草樹木也有靈性,《華嚴經》講樹神、花神、草木都有靈,但是要曉得花草樹木的神靈不是花草樹木本身,花草樹木成不了神,而是有神識附托在花草樹木上。好象房子一樣,房子不靈,什麼人靈?住在房子裏面的人靈。有些靈鬼沒有地方住,于是依附花草樹木,花草樹木是他居住的所在,所以我們就稱他爲樹神、花神、草木神。靈性高的也有修行!佛法不可思議,應以什麼身得度,佛菩薩就現什麼身,只要他有心求解脫,佛菩薩就會化身。他是樹神,佛菩薩也化成樹神爲他們講經說法;他是花神,佛菩薩也能變成花神爲他們講經說法,所以諸佛菩薩教化衆生不可思議。
至于花草樹木成佛,《華嚴經》雲: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那是如何成就的?有情衆生證得無上菩提,所謂是依報隨著正報轉。有情的菩薩成佛了,山河大地、草木砂石也跟著一起轉變成一真法界,是這個意思。這是大乘經裏面講的深義,也可以說爲密義,一般初學很不容易理解,這確實是事實真相。21-90-88
問:佛入大涅槃,請問是否還能回來度化衆生?觀世音菩薩是久遠成就的古佛,他是正法明如來,爲什麼還要倒駕慈航,不以佛的身分回來度化更廣大的衆生?
答:你不了解事實真相,如果深入經藏就會明白了。諸佛菩薩現身不是有心的,如果想「我想現什麼身」,他還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就是凡夫。佛菩薩從來沒有起心動念,他憑什麼現身?憑衆生有感,佛菩薩就有應,感應道交絕不失時。因此,我們希望他用什麼身來度我們,他就現什麼身來度,是這個道理。
觀世音菩薩何嘗不現佛身?《普門品》雲:「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爲說法。」我們怎麼見不到佛現身?佛常常現身,無時不現身,無處不現身,只要把心靜下來,心與佛的教誨相應,就能體會到,也就是說心要靜到相當的程度,就能見到佛菩薩現身。最明顯的例子,過去有很多人入定,在定中見到佛菩薩的境界,也有人夢中見到佛菩薩的境界,但現在愈來愈少了。定中是現量境界,夢中是意識變的境界,都能見到佛。所以,你有這些疑惑是對經論理解得太少了。21-90-89
問:請問阿羅漢與菩薩的慈悲平等心有何分別…
《淨空法師答疑解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