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空法師答疑解惑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要仔細觀察,知道這個世間哪些對我們有害,哪些對我們有利,有害的要遠離,有利的要親近。21-90-71

  

問:我不知道自己是在逐漸消業障,還是在造新殃。若是還有造業,請問以後有沒有受報,又如何控製?

  

答:這個事情要問你自己,別人不知道,你比任何人都明了。但造業以後決定有果報,善因決定有善果,惡因決定有惡報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。你一定要克服自己對于五欲六塵的貪戀,如果不能克服,就很難不造業。一個人修行要克服煩惱、習氣很不容易,所以古來祖師大德提倡共修。共修是依衆靠衆,大衆互相勉勵、警策,這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。可是近兩百年來,雖然在一起共修,卻已流于形式,共修的精神逐漸消失,現在幾乎看不到了。這樣的共修有沒有成就?還是完全要靠自己。

  

  而對于經教要有正確的認識,因爲它能引導你,不至于讓你走錯路。尤其在現代,經不可不讀,經不能不聽。經裏面的意思不太容易理解,聽經能幫助你理解,幫助你覺悟,然後才能指導你修行。

  

  而毛病、過失要想徹底消除,你可以參考《俞淨意公遇竈神記》,俞淨意先生的過失與你非常類似,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的。《了凡四訓》也值得去讀,對你會很有幫助。21-90-79

  

問:請問什麼情況下是伏煩惱?如果沒有行爲表現,心裏隨境動了煩惱,不久又對治了,算不算伏住煩惱?

  

答:算伏,但沒有伏住。真的伏住了,你在日常生活當中,煩惱就不起作用了。如果伏了一陣子,一會兒又起來,這是沒伏住。因此,伏煩惱還是要功夫,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鍛煉,人家罵你、打你,你沒有一點瞋恨心,若無其事,這是真的伏住了。清醒的時候伏住,作夢的時候也要能伏住,如果在夢中有人惹你生氣,你會發脾氣,還是沒有伏住。

  

  伏比斷容易,而伏與斷不同。你能斷煩惱,你的能力就恢複了,神通現前,見思煩惱真的斷了。牆的那一邊人在做什麼,你都能看見;別人心裏想什麼,你也知道。天眼、天耳、他心通很容易就得到,那是斷的功夫。但伏的功夫深了也有神通,只是沒有斷的能力大。所以,伏煩惱的狀況,自己一定要清楚,如果日常生活當中還會起心動念,就是沒有伏住,還要繼續用功。

  

  真正伏住煩惱了,不但往生有把握,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,生死自在。你生死不自在,是因爲沒伏住煩惱,伏住就自在了。煩惱真的斷了,想在這個世間住上二百年、二千年,都沒有問題。現在迦葉尊者還在雞足山,因爲釋迦牟尼佛交代他,要等彌勒佛出世,把袈裟傳給彌勒佛。迦葉尊者在世間要住多少年?《彌勒下生經》講,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。這才真正是了生死!他要住世這麼多年是因爲他有任務,他要把事情交代好,如果沒有這些任務,喜歡來就來,喜歡去就去,得大自在!因此,一定要辨別清楚,自己沒有證到這個境界,不可自以爲證得,這個錯誤對自己修學有很大的妨礙。21-90-81

  

問:修學過程中出現障礙,如環境的逆緣幹擾、身心的疾病苦痛等,請問此等宿業如何忏悔?

  

答:根本解決障礙的辦法是忏除業障。普賢菩薩教導我們十大願王的第四條,就是「忏悔業障」,其實十大願王其他九條都是忏除的方法。十願是非常微妙的,每一願都含攝其他九願,這是《華嚴經》講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我們特別重視忏除自己的業障,從哪裏做起?從禮敬、贊歎、供養做起。

  

  自己的業障總得要曉得,如果不知道業障是什麼,忏悔不能得力。業障的根本就是我執、我見,唯識經論裏面講的末那識,四大煩惱常相隨,這是業障的根本。第七意識是染汙意,它是業障的根源。《金剛經》教導菩薩一定要破「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」,就是破業障。意識起了作用,貢高我慢、我見、我愛、我慢都跟著來了。所以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這六個根本煩惱,就是我們的業障。

  

  「禮敬諸佛」是對一切衆生修禮敬,破除我們的傲慢;「稱贊如來」是對治我們的嫉妒心;「廣修供養」是對治我們的貪欲。所以,四攝、六度、十大願王就是消除業障的方法。忏悔業障具體的修學條目,我們要認真去修學,業障才能忏除幹淨。所以,要曉得佛教給我們哪一個方法是對治哪一種業障,有根本當然也有枝末,能夠本末兼治,收的效果更殊勝。

  

  譬如環境裏的逆緣、惡人幹擾,我們一時沒有智慧德能不能感化他,怎麼辦?離遠一點。這是從枝末去做,我離開這個環境,另外去找一個修學環境。選擇另一個環境,只是減少一些幹擾,讓自己好用功,還是要在根本上修,不能事事逃避,這才是真正修行。如果一昧的逃避,自己不能真修,業障就無法消除。因爲業障生生世世跟著你,這一生能躲過,來生躲不過,還是會遇到。所以,一定要修養自己的德行,成就自己的真實智慧,才能解決問題。21-90-82

  

問:《無量壽經》雲:「不當瞋怒嫉妒』,《文昌帝君陰骘文》雲:「勿嫉妒人之技能」,《太上感應篇》講到「常行嫉妒」之罪過,可見古聖先賢常勸人放下嫉妒心,請問如何才能遠離嫉妒?

  

答:這件事情確實是非常嚴肅,因爲這個煩惱如果不能徹底改過,在菩提道上決定産生障礙,不但道業沒有成就,墮叁途的機會也特別大。如何改法?《了凡四訓》說,有從事上改,有從理上改,有從心上改。

  

  從事上改的功夫淺,勉強把自己的嫉妒心壓製住,這是石頭壓草,根沒有斷,只是想到嫉妒障礙的果報之可怕,才把嫉妒心稍微壓住。

  

  從理上改,則是想我與別人是一體,別人的長處就是我的長處,別人的德能就是我的德能,我不但不能嫉妒,而且要成人之美。爲什麼?他的事業成就,社會大衆得福,自己也得福。所以,我障礙別人,實際上就是障礙自己,是障礙社會許多衆生的福利。如果此人的作爲,功德利益非常大,能影響社會及曆史,我們用嫉妒心破壞、障礙他,這罪過多重!想到這個道理,嫉妒心自然就淡化了。

  

  從心上改,佛教導菩薩要「晝夜常念善法,思惟善法,觀察善法,不容毫分不善間雜」,這是最高明的。嫉妒是不善,怎麼可以放在心上?這會破壞了你的善心善行。你這一生本來可以作佛、作菩薩,因爲一念嫉妒心而墮地獄,所以天堂、地獄就在一念之間。

  

  《感應篇》、《陰骘文》是從因果報應來講,這是最明顯的。若從利害上說,一個人要是沒有嫉妒心,確實諸佛護念、龍天善神尊敬;有嫉妒障礙,諸佛菩薩、一切善神都會遠離。要常常想到別人的善,就是自己真性裏面的一分勝德,而且一定要成全別人,絕對不破壞別人,就算是自己的冤家對頭,也要把恩怨放下去幫助他。爲什麼?幫助他就是幫助社會、幫助一切衆生。21-90-83

  

問:財色名食睡沒有斷盡,請問可否往生?

  

答:當然可以往生,這是帶業往生,斷盡就不帶業了。雖然沒有斷盡,你要有能力把它控製住,不能讓它發作,它發作就會造成障礙。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來接引你,你還想到某人欠錢未還,這怎麼能往生?所以,一定要有能力把煩惱控製住。學佛的人對這些事情愈淡薄愈好,對自己決定有利益,如果過分執著,一定會造成障礙。21-90-83

  

問:我現在學佛修清淨心,可是面對曾傷害過自己的人時,就是不能面對面解決問題,請問我應如何獲得智慧,來解決消除這種心理障礙?

  

答:你的修學態度非常好。你要讀經,讀經才能明理,斷疑生信。修行一定要從生活當中做起,標准是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和《十善業道經》,如果再能以儒家的《弟子規》和《了凡四訓》來輔助,那就更好。真正想改過自新,斷惡修善,不從日常生活當中回頭,就無法成就。

  

  善惡的標准,就是「十善」,身叁、口四、意叁。我們要把不善的念頭斷除,因爲行爲斷了,念頭不斷還是沒有斷。如何能把念頭斷了?我們修淨土法門,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方法好,即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真正做到「晝夜常念善法」,我們心善;「思惟善法」,我們想善法,不再想惡法;「觀察善法」,我們的行爲善;「不容毫分不善夾雜」,要努力,要爭取時間,我們才會有成就。21-90-85

  

問:一看經書及錄相帶就想睡覺,請問該怎麼辦?

  

答:讀經書時,精神提不起來,就不要讀很長的時間,譬如讀半小時,讀二十分鍾,或者讀十五分鍾,這樣就行了。你可以早晨念一段,下午念一段,晚上再念一段,慢慢的把時間加長。看錄相帶也用這種方法。你的心就會慢慢的定下來,業障漸漸消除了,智慧就漸漸增長。

  

  沒事的時候,就多念佛、繞佛。繞佛就是散步,無論在什麼地方,心裏面就默念這…

《淨空法師答疑解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