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 生住異滅這四種現象,又叫做「四種夢心」。夢是幻有,不是真有,在佛法裏稱之爲妙有,或者講假有,有沒有?有,雖有,不是真的。佛法裏面講真實,真就是它永遠存在,我們叫它做真;它這個存在只是一刹那,我們就不叫它做真,有沒有?有,有不是真的。
講義【輾轉相起,從細至粗。】
這是說明我們起無明,就是迷的過程,迷失圓覺體中所起的智慧,來說明這個過程。
講義【生相無明,即是最初一念不覺,故心動,即名爲業(業相)。】
《唯識》裏面講叁細相,第一種是「業相」。本經 跟《楞嚴》所講是一樣,「無明」還在業相之初,所謂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。由此可知,迷是什麼?迷就是不覺,就迷了。怎麼叫不覺?心動了。諸位在這個地方特別要注意,「不覺」跟「心動」是一個意思,心不動的時候覺,心動的時候不覺。可是我們現在要跟諸位說明,你心動,不覺,你不動還是不覺。爲什麼說你不動還是不覺?你不是真不動!你自己心在那裏動,你不曉得,真不動就覺了,這個境界非常之高。
經 典裏面常常講到小乘阿羅漢,小乘阿羅漢的定功是九次第定,這個心很清淨,不動。他有沒有覺?他不覺,爲什麼?表面看他是不動,好像這個河流,我們看這水很平靜,其實裏面流動得很快,小乘人自己沒有能力覺察,自己以爲不動。其實,真正到不動是在什麼時候?八地菩薩叫不動地,這個時候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,你們想想看,這是什麼境界?我們今天講清淨,清淨在哪裏?講不動,充其量只是表面而已,沒有深度可言,阿羅漢還可以談上一個深度,我們連深度都談不到。這個境界是八地菩薩才能夠見到,覺察到這個一念不覺。我們講心動大家比較容易理解,心本來是不動的,怎麼會動?不可能動的,動就是迷、動就是妄,就不是真。諸位要曉得,真永遠不迷,真永遠不動,真永遠不起念,這是天經 地義的。這一動就迷,迷就造業,所以叫「業相」。
講義【業,起動義,轉如來藏,而成藏識。】
「業」是什麼?業就是動,動就是業,動了之後那個結果就叫做「業」,所以業在此地的解釋是動的意思。「轉如來藏,而成藏識」,換句話說,把真如本性變成阿賴耶識,這時候諸位要記住,是只變名言不變體性,體性怎麼會變?不會變。迷了,真如本性就給它起個名字叫阿賴耶識,換句話說,阿賴耶識就是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就是阿賴耶識,覺悟了叫它做真如本性,迷了叫它做阿賴耶識,是一不是二。這是迷悟所建立不同的名稱,事實上並沒有兩樣,並沒有什麼變化,事實上是一成都不變,就是在我們眼前亦複如是,如果事實上有變,那我們還能證個什麼真?還能成佛嗎?那不可能,事實上決定不變。這是在名言上換個名詞而已,我們千萬不要被這些名言又迷了,最怕又迷在名相上,那就愈迷愈深,對於佛的真實義那就愈來愈難體會。這是說「生相無明」。
講義【住相無明,依於動心,則能見(轉相)、能現(現相)、能取境界(智相),起念相續不斷(相續相);叁細後二,六粗前二,皆住相攝。】
迷了之後,愈迷愈深,於是就「住相無明」,住就是著相。住相無明,在叁細六粗裏頭它就包含了四種。我們今天最大的麻煩,就是心要有住。你看《金剛經 》一打開,須菩提請教釋迦牟尼佛「應雲何住?雲何降伏其心?」禅宗二祖慧可見達摩祖師就要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。所以凡夫心念裏面最難突破就是住相無明,處處要找個地方去住。佛在《金剛經 》說得很好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無所住是把住相無明擺脫掉,生心,生什麼心?是「智慧時時覺照,照徹清淨覺相」的心,生這個心,這就是佛、這就是菩薩,佛菩薩跟我們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。
如果心不動那是大覺圓滿,《唯識》裏面所講「大圓鏡智,常寂光中」,大圓鏡智,是這個境界。妄心一動,它不是真心動,妄心動,第一個是能見,能見叫轉相,轉是轉變;第二個是能現,能現就是現相,變出相出來。其實前面所講的「四種夢心」,拿夢來作比喻很有道理,你說作夢,能夠作夢的那個心,給諸位說,是真心,你心不動的時候不作夢,這心一動它就作夢,所以作夢是你心動。古人所謂「至人無夢」,他心清淨。有功夫的人不作夢,有功夫的人有定,有定功的人、心地清淨的人他不作夢,心地善良的人不作惡夢,可見得這個夢,所謂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,所思是心動了,心動他就能作夢。
能見相就好比能作夢,現相就是夢中現出的境界。現出這個境界,跟諸位說,轉相跟現相都是一刹那,時間極其短暫。短暫的程度,佛在經 上告訴我們,一彈指六十刹那,一刹那九百生滅,這是講所現這個相的短暫。這個道理、這個現相,如果我們細心去想想作夢這個夢境,的確這層道理能體會到幾分。夢之所以能夠繼續作下去是什麼?它有起滅相續不斷,它有相續相。就好像我們看電影畫面一樣,電影的畫面它所起的相是刹那的,如果都不相續,它這個相一閃馬上就沒有,底下就是空銀幕,我們能看到動作,實在講是看到連續的畫面。現在一般電影一秒鍾是二十四張底片,連續的畫面,這個連續的畫面就是此地相續相。一秒鍾二十四個連續的畫面,我們就看呆了,就看到好像真的境界,忘掉那是假的,就被它欺騙。諸位想想,如果一秒鍾當中有二十多萬相續的相,你能不能覺察它是虛妄?二十四張連續相就已經 騙了你,現在來個二十四萬張相續相,你感覺得怎麼樣?我們今天現實的世界,山河大地,依正莊嚴森羅萬象,就是一秒鍾當中二十四萬相續的妄相,它這個相相續不斷。所以你感覺得好像樣樣東西都是真實、實在,其實都是假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這是說明「住相無明」,是我們迷惑了,誤以爲身心世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質體,把它的真實相給忘掉,迷失了。
「能取境界」,就是你在境界裏面擅於分別、擅於取舍,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「知識」。「智相」就是知識,佛法裏面所謂世智辯聰,就是這個智,這不是智慧;智慧的人不取相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,那是智慧。換句話說,世間所有的邪知邪見是從「智相」裏頭生起,這是邪智慧的根本。可是諸位要曉得,他的體還是般若智照,因爲他的般若智照迷了,所以變成世智辯聰,從體上講沒有兩樣,從作用上講大大不相同。住相無明,這個「住」不會住得很久,它有變化,因爲它本質是虛妄不實,所以它有變化。
講義【異相無明,於所緣境,取著轉深(執取相),分別種種假名言相(計名字相);六粗中二,屬異相攝。】
異相就是說執取,就是執著、愛取、嫉妒、分別名字,這些都是「異相」。異在什麼地方?不是異在相狀,相狀不異,在執取、名字,異在這個地方。諸位細細的去想一想,老子所謂「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」。我們眼前的境界,離開一切言說、名字、執取,你們想想,是不是同樣的境界?假如我們這個講堂,有十個國家的人,十種言語文字都不相同,大家坐在這個地方,看這個境界,離開名字、言說,每一個人看的都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。如果要問你,這個叫什麼?每一個人講法都不一樣,爲什麼?他們安的那個名字相不相同。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,一切法本來沒有名字,名字是人給它安上去,甲可以給它安一個名稱,乙可以另外給它安一個名稱,丙要不喜歡那個又可以給它安個名稱。由此可知,執取跟名字是從我們分別心裏面産生的,心無分別,萬法是一不是二;心無分別,境界是清淨沒有染汙。那麼我們說被什麼染汙?被名字相染汙、被執取相染汙,這是我們學佛人必須要曉得。
今天這一段意思很深,生相無明、住相無明,我們斷不了,我們沒有這個能力。諸位要曉得,破生相無明,八地菩薩,破住相無明也得初住菩薩,才能辦得到。我們初學的人下功夫,要破無明從哪裏下手?就從異相無明下手,這是我們能辦得到。只要我們念念覺悟,不被假名所欺騙,別人見到我,恭維「你是聖人」,我也不喜歡,爲什麼?假名;那個人見到你,「你簡直是一條豬」,我也不煩惱,爲什麼?我還是我,不是說你叫我豬我就變成豬,叫我聖人我就變成聖人,我不隨你的名言轉。要從這裏覺悟!曉得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,你就不生氣了,在境界裏面不取於相,不取聖人的相,不取豬的相,你就不動心了。你要是取聖人的相,人家贊歎我是聖人,生歡喜,心動了。《金剛經 》佛告訴你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!這是我們做得到的,般若觀照就是這個照法。曉得一切假名、一切執著都是虛妄的,換句話說,都是抽象的概念,沒有事實。
可是你要是迷了,人家贊歎你聖人,你取了相,心動了,歡喜了;叫你豬,你生氣了,你要報複,底下就要造業。能不取相、不執著,這個人至少怎麼樣?不造業。古德教我們「隨緣消舊業,更莫造新殃」,你要不懂這個道理,那怎麼會不造業?怎能不造新殃?唯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他在一切境界裏面,他不是不接觸外頭境界,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是了了分明,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這就是破無明,破我們的異相無明,這真正叫斷煩惱,無論在什麼境界你心不動、心清淨,就不生煩惱,不生煩惱就是斷煩惱。既然斷煩惱,當然就開智慧,這一定的道理;不生煩惱就生智慧,不生智慧就生煩惱。所以我們講真正用功最初方便,要從這個地方下手,真正叫修因。諸佛如來的因地法行,他不說別的,「了達於無明」,了達就是斷無明,就是破無明。無明有這麼多種,這麼多層次,我們一樣一樣都能明了、都能通達,而且自己曉得最初方便從哪一個無明把它解開、把它斷除。
講義【滅相無明,第五粗起業相,依惑起業;無明之功用,到此而止,故爲滅相。】
「無明」到什麼地方就滅?到造業,無明就轉變,無明轉變爲「業」,業裏面有善業、惡業、無記業,念佛的人到這個地方變成淨業,你沒有辦法破無明,變成了淨業,淨業就叫帶業往生,無明沒斷,帶著這個業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生凡聖同居土,就這麼個道理。如果你能把「異相無明」斷掉,給諸位說,那是事一心不亂,品位高;能破「住相無明」,就是理一心不亂;能破「生相無明」就成佛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,他把這一品生相無明破了就成佛,圓滿菩提。所以在念佛功夫上,這四個層次:破生相,常寂光淨土;破住相,實報莊嚴土;破異相,方便有余土;如果只是在滅相無明裏面,叫帶業往生。平常很難得用這麼短的時間,這樣扼要把這個道理、事實真相介紹給諸位;今天大家在此地有緣分,我們在這一會這麼短的時間,將這個層次都跟諸位交代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底下幾句重要:
講義【欲破四種無明,但用智慧覺照。】
「智慧」是根本,沒有智慧不能破無明。「四種無明」有淺深、厚薄不同,因此破無明的智慧也有大小、利鈍不一樣。譬如破生相,那要最高的智慧,小的智慧是沒有辦法做到。什麼叫智慧,這一定要搞清楚,智慧與聰明不一樣。佛在《華嚴經 》講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不能解」,那個智就是指世間第一等聰明智慧的人,他沒有辦法理解佛法,你們想想爲什麼?他那個智慧是「智相」,叁細六粗,是六粗裏頭第一個智相,世智辯聰,他這個智慧是從叁細相來的,是從這個地方發生出來,換句話說,世間聰明智慧的來源是從心意識裏頭來的,所以沒有辦法解佛法。佛法的智慧要從真如本性來才行。換句話說,世間聰明智慧是從妄心起,佛法講的智慧是從真如本性、真心裏面起的,它不一樣。從無明裏面起的智慧有很大的作用,不能破無明;從真心裏面起的智慧才能照破無明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
有些學佛的人用頭腦去研究佛經 ,這不行,研究怎麼樣?你用的是智相,你用的是分別心、執著心,這沒有辦法破無明。雖然能把佛經 講得頭頭是道,講得天花亂墜,甚至講到天人都來聽,還是破不了無明。講到天人來聽,真有,那不是假的,可見得世智辯聰相當的高明,但是不能破無明、不能見本性。所以智慧從哪裏來?智慧從清淨心當中來,智慧是從看破、放下當中得來。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,有一分放下的功夫就有一分看破的智慧,功夫跟智慧是相輔相成。由此可知,學佛第一心地要清淨,要曉得所修的是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,要修清淨法,修一心不亂,就是修圓覺之體,我們講圓覺的體、相、作用。
在初用功的時候講求的是觀照,《般若經 》裏面跟大家講這個功夫叁個層次,最初觀照,進一步就照住,再進一步照見。到照見的時候就是破住相無明,《心經 》講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那是照破住相無明;照住是破異相無明,觀照是破滅相無明。你有觀照的功夫,不造業,這就是古人所謂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這個覺就是我們一般講覺悟,他常常想到經 文裏面的教訓,自己剛剛一個念頭錯了,馬上想到佛教給我們的,我們這個心立刻轉過來。譬如人家看到我,罵我是個豬,我馬上生氣,這就迷了;立刻想到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我怎麼又墮到名字相?這一覺悟就不生氣,他就不造業。所以時時提起觀照功夫是破滅相無明,簡單講是不造罪業,常常能保持自己覺悟的境界,這就叫功夫,這叫真正修行。
我們一般講修行,不是說一天念多少佛號、拜多少佛,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是迷惑顛倒,那算什麼功夫?你的境界沒轉,那不叫功夫,只能夠叫阿賴耶識裏頭多種一點佛號的種子,只如此而已,不起作用,不能消業障。如果我們能夠一下覺悟到佛所講「不取於相」,別人罵個豬,我不取這個相,我如如不動,消業障。我們對人家不起瞋恨心,這叫消業;別人罵我一聲,我馬上就在心裏想我將來要報複他,造業了,起業相,那個佛號念得有什麼用?佛號念了,阿賴耶識變成種子,不管用,不能消業。所以有觀照就能消業,這才叫功夫,這才叫真正修行。修行人就是念念消業障,念念增福慧,增長自己的定功,增長自己的智慧,念念消除業障。
講義【但用智慧覺照,照破無明無性,則四相頓破矣。】
我今天特別就我們現前能夠做的貢獻給諸位,希望諸位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要消自己的業障,成就自己的定慧,使自己的定力能夠一天比一天深,智慧一天比一天大,逐漸逐漸先照破滅相,再照破異相,再照破住相,再照破生相,你這一生就成功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五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