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圓覺經 (第二十六集)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9-08-26
經 【知彼如空華,即能免流轉。又如夢中人,醒時不可得。】
前面曾經 討論過修行必須真正的因緣才有殊勝的功德利益,今天這首是第二小段,科題「明無明本空」,說明「無明」本來是空寂的。這地方的「空」不當作「無」講,如果說「空」就是沒有,那這是錯的。「無明」確實是有,有爲什麼說它空?正因爲它有,它沒有自性,也就是說它沒有自體,雖有還是空的。這是佛法常講的空義,我們不太容易理解它,那就是我們習慣當成一個概念,把這個「空」看作「無」,看作什麼都沒有就叫空,這在佛法裏不是這個意思。第一句『知彼如空華』:
講義【知,是能照覺智,彼,是無明。】
這首偈關鍵就在「知」字,這個「知」不是我們一般講的知識,也不是一般人講的學問。因爲世間的學問、知識達不到這個境界,這個「知」是般若智慧所起的作用,換句話說,是親證的明了,確實他自己證知,所以此地注解講是「能照的覺智」。這個「知」,依《楞嚴經 》來講,六根根性所起的作用就是「知」,在眼叫見性,它不是眼識,不是五俱意識,而是見性,在耳叫聞性,乃至在意叫知性,是六根根性起的作用,這是真正的智慧,般若智照。
智照在功夫上來說是有層次,「知彼如空華」,那是照見無明無自性,這種程度,嚴格的來講,是八地菩薩。如果把尺度放寬一點來講,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菩薩,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四十一品無明才破一品,也能算得上「知彼如空華」。可見得這個境界相當之高,我們今天讀這一句,也只能說聽說而已,聽說佛菩薩有這麼一個境界,不是我們自己的境界。雖不是自己的境界,我們曉得這樁事情一定要把它證實,換句話說,要把它變成自己的境界才能得受用。如果要把它變成自己的境界,我們就要以最初方便來修學,最初方便是用意識心,因爲六根的根性我們不會用,我們還是用六識。
用六識叫觀照。江味農老居士在《金剛經 講義》裏面講功夫叁層,最初的叫觀照,觀照功夫久了就照住,照住是第二層功夫,再往上進一級,到第叁層功夫叫照見。此地這個「知」就是照見,像《心經 》裏面講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這在功夫講是上層的功夫,我們現在做不到,我們從下面做起。下面做起,就是常常記住經 文,在日常生活當中,待人接物之處,自己起心動念馬上就想到「知彼如空華」,就會想到佛在經 上給我們講的,我們的煩惱習氣就會淡一些。譬如在境界裏面我們起了貪心、起了瞋恚心,念這句經 文「知彼如空華」,我們的貪心、瞋恚心馬上就淡了很多,這種用功的方法就叫做觀照。
由此可知,經 文如果不熟悉,在境界裏面就提不起觀照的功夫。所以,重要的經 文要背誦,便利於觀照。能背全部經 文當然更好,不能背全部,重要的句子一定要會背。既簡單又明了,這樣的句子要多背,《金剛經 》裏面所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要記得很熟,要常常能提得起觀照功夫,我們對一切事、一切物自然就看淡。能看得淡,當然你也就能放下,能放下,心地自然清涼自在,煩惱就少;煩惱少,智慧就增長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這種功夫要不斷的去用,天天要去用,不但是佛家說,連道家也講,老子說「道不可須臾離,可離非道也」,一時一刻都不能失掉觀照的功夫。
照久了就得定,什麼叫得定?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不動心,像《金剛經 》裏面講「如如不動」。這個「不動」不是說你不見、不聞,還是一天到晚待人接物,看得很清楚、聽得很清楚,看清楚、聽清楚是智慧,但是他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叫功夫,這叫做禅定。到這個境界就照住,就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確實做到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又樣樣明了。這個功夫才在第二層,還沒有到照見,但是這樣的功夫就很不錯,在念佛法門裏面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有百分之百的把握,一點懷疑都沒有。
到第叁層,就是照見這個功夫,的確不是一般人都有把握能做得到。可是我告訴諸位,我們從觀照做到照住,這大概是一般中等以上的人,怕的是你不肯做,你要肯做的話,決定可以做到,有個十年、二十年的工夫決定可以做到。照見,那是淨土講理一心不亂,那是不大敢說,不敢保證,是沒人能做到;講到事一心、如如不動,是可以做得到。功夫要綿密,決定不能間斷,這叫做用功,這叫做修行。
當然最根本是要破無明,爲什麼?無明要不破,智慧不能圓滿,也就是說菩提不能圓滿,無明是障礙菩提,菩提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大智慧。不但智慧不能圓滿,還有一個麻煩,就是生死不能了,換句話說,輪回不能超越。這個地方經 文說『即能免流轉』,流轉就是輪回。輪回在此地有兩個意思。我們曉得,無明有根本無明、枝末無明,像十二因緣裏面所說「無明緣行,行緣識」,那個無明是枝末無明,不是根本無明,我們一般所講六道輪回就是從這個無明而生。枝末無明,我們在功夫上講,第二層的功夫是照住,就有辦法破枝末無明,換句話說,超越叁界六道的生死輪回。可是你根本無明還在,既有根本無明,換句話說,還有叁界之外的變易生死沒了(ㄌ一ㄠˇ),這個問題不能解決。本經 裏面所講的「無明」,是講根本無明。根本無明破了,換句話說,叁界之外的變易生死也了了,不但大菩提現前,大涅槃也現前,也圓滿。涅槃翻成中文意思是不生不滅,這是絕待真實的境界,親證的功夫就是在般若智慧的覺照。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、方法,以及修學過程當中的境界,一個層次、一個層次不斷的要往上面去提升。
下面兩句是比喻,佛唯恐我們對他所說的道理還不能夠親切的去體會,所以舉個比喻,『又如夢中人,醒時不可得』。把夢比作無明,可見得無明那個「空」是有的,夢,我們想想夢的確是空的,但是夢有沒有?夢是有的,不能說它沒有,有爲什麼說它空?因爲它「不可得」,醒來的時候不可得。在夢裏面是有,醒來之後就沒有,可見得夢是假的,那個有是假有,不是真有。無明變現出這個現象,這現象就是我們現在所謂宇宙人生森羅萬象,是從哪裏來?是從無明變現出來的。這個道理在本經 後面還有詳細的討論,佛在《楞嚴經 》第四卷也有很長的經 文給我們討論宇宙人生的起源。起源不是真實的,是虛妄的,所以它所現的這些境界相也是虛妄而不可得。
這個道理,我們常常在《金剛經 》裏面讀到,一切法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心色二法,拿現在學術名詞來講,一個是精神、一個是物質。佛法講心法就是精神、心理,講色法就是物質。而佛在《般若經 》裏面給我們說,心法(就是精神)也是當體即空。經 裏面講得很清楚,我們自己細細去想一想,去揣摩揣摩,像《金剛經 》所說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,叁心不可得。不可得,心有沒有?有,就跟作夢一樣,過去的夢、現在的夢、未來的夢都不可得,有沒有?有;有,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空,所以不要執著。不可得要想得到,那就自找苦吃,那是迷惑顛倒。這是講心法不可得。
物質也不可得!怎麼說物質也不可得?物質是因緣生法,既然是因緣生法,它就沒有自體,沒有自體,雖有也是空,也是不可得。一切物質是因緣聚合,拿現在的科學名詞叫方程式,整個物質世界是方程式的結構不相同所顯現出森羅萬象。離開了方程式,物質世界就沒有了,這是今天科學家眼睛裏面的宇宙、物質的現象。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佛這樣跟我們講。所以一切物相也是假有,不是真有。《心經 》裏面佛告訴我們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色就是講的物質。空所謂是真空,色是講的妙有,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,就好像作夢一樣,夢裏面現的境界是色,能現夢的那個心就是空,空能現妙色,或者能現假色,假色就是真空,是這麼一個道理。因此,無論是心法、色法都不可得。
佛法講到終極之處,實在講沒有別的,就是一個「不可得」。你要能夠在一切法裏證得「不可得」,那就叫成佛,你的智慧就開了。不可得的好處太多,功德利益無量無邊。真正證得不可得,佛法所講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你就圓滿。由此可知,我們今天叁德不圓,就是在一切法裏頭以爲有可得,這是煩惱、這是障礙,不懂得法空這個大道理。「又如夢中人,醒時不可得」,這兩句是比喻無明無體,沒有自體。
講義【體即圓覺,迷之,則成無明;悟之,無明即滅。迷悟只是一心。】
「圓覺」就是真心。「圓覺」裏面沒有無明,但是能現無明。就好像我們心,心裏頭沒有夢,心哪裏會有夢?心沒有夢,但是心能夠現夢,它能夠作夢,但是心不是夢。圓覺能現無明,圓覺不是無明,這裏面是一真一妄,雖然一真一妄,你明白就解脫了。佛法自始至終只說一個悟,爲什麼?悟了之後,真與妄原來沒有妨礙,真不礙妄,妄也不礙真,只要你不迷,你就叫佛菩薩,不迷就有真實的受用。什麼叫迷?在境界裏面起貪瞋癡,這就是迷。譬如我們肚子餓了吃飯,吃飯是受用,貪吃那就迷。佛菩薩也吃飯,他不貪;佛菩薩穿衣,他不貪,他在生活裏面永遠不起貪瞋癡煩惱。惠能大師講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這就是有受用,一天到晚待人接物他有受用,受用裏面生智慧,這就是他悟、他不迷。凡夫他迷、他不悟,不悟在哪裏?受用裏面起貪瞋癡,一天到晚就是常生煩惱,不生智慧,這是凡夫,差別就在這個地方。我們講迷的根本,這部經 的好處是從根本上說,不明了色心的實相,所以你才迷;如果真正明了色心實相俱不可得,你就不迷。千真萬確的事實,確實不可得。
「迷之,則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