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成無明;悟之,無明即滅」,一悟就叫菩提,一迷就叫無明,所以說「迷悟只是一心」,不是兩個心,就是同樣一個心。悟了就叫佛菩薩,迷了就叫凡夫,悟的是這個心,迷的還是這個心,並不是第二個心。再給諸位說,一心就是悟,二心就是迷,二心就是無明起來。《楞嚴經 》講得很好,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」,富樓那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,無明是怎麼起來?佛就這麼答覆他。由此可知,念佛法門把整個功力都用在一心不亂上,在八萬四千修行法門裏面來講,它是最簡單、最直捷的一個法門。這個決不是說修淨土的人要高擡自己的法門,不是的,細細在一切大乘了義經 典裏面去看,直接修一心,這就是最直捷了當的法門。而我們在《華嚴》裏面五十叁參所看到,善財童子給我們做榜樣,第一位老師就是教他念佛法門,最後一位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這一開端、一個結束,一始一終,你就曉得這個法門在一切行法裏面是屬於根本法。這道理要是不懂,你在選擇法門上就會有疑惑、就會有障礙,就會見異思遷,所以一定要明理。
我們這一次發起印《彌陀經 疏鈔》。古大德告訴我們,一個學佛的人在一生當中能夠遇到《彌陀經 疏鈔》,只要有這部書,依照這理論方法來修行決定成就。有很多人看到佛教經 典太多,不曉得從哪裏看起,不知道學哪一部好?你就學這部就行了。這是說到「一心」的修學,比什麼都重要,我們要特別留意這樁事情。
再看第叁小段,科題「明妄盡還覺」,明是說明。這段說明所謂妄就是迷,妄要是盡了,覺悟就現前,還歸於大覺。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裏面告訴我們,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。「不覺」就是此地講的「妄」,它是本來無的,也就是講無明,無明本來無;「本覺」就是此地講的「圓覺」,圓滿的大覺是本來有的。本來無的,我們當然可以斷盡;本來有的,一定可以還源,我們在這個地方要建立堅固清淨的信心。
經 【覺者如虛空,平等不動轉。】
佛是覺者,菩薩是覺者,六祖大師也是覺者。六祖所說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本來無一物跟此地講「如虛空」是不是一個意思?「如虛空」就是無一物,一個覺者的心,他心裏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。這個心是平等的,心裏面才有一念就不平等,換句話說,才有一物就不平等,就有高下之分。平等心是心清淨到極處,一念不生,什麼都沒有,這時候的心是平等的,這時候的心是廣大的,跟虛空法界合而爲一,所謂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心裏有一物,它就起分別,有分別就有界限,把廣大的心就變成窄小的心,這個轉變是在自己,所以迷了,迷了心量就小,愈迷心量愈小。
講義【覺者,乃能覺之真智,即自性之光明。自性廣大周遍,猶如虛空;此智稱體而周,故如虛空。】
這種智慧,我們一般講,就是根本智,根本智是從清淨心生的,你心要像惠能大師一樣,本來無一物。心清淨了,本性裏面的般若智慧,就是此地所講「自性光明」也具足了,它起作用叫後得智,是無所不知,正像《般若經 》所說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。所以智慧廣大,猶如虛空。
講義【泯智合覺,平等一相,體既不動,智亦不動。】
這幾句話所說的,跟《金剛經 》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是一樣的境界。這個地方,「覺」是講體,「智」是講用,好比一面鏡子,鏡子它的光能照外面的景象,我們把鏡的體稱爲「覺」,它照的作用稱爲「智」。你們想想,體與用它是什麼關系,然後你就能體會到「智」與「覺」是一回什麼事,它是一體,是沒有辦法分離,所以「泯智合覺」,智覺是一相不是二相,一就平等。「平等」,這個名詞的根源是從佛經 裏面出來的。「平等」的定義是一心,二心沒有平等,一心才平等。真心平等的,真心是一心;妄心不平等,妄心是二心。我們講真如本性是平等,講到八識就不平等,換句話說,離開無明是平等,帶著無明就不平等。
「菩提心」裏面,第一個條件就是平等心,《起信論》裏面講「直心」,直就是平等;《觀經 》裏面講「至誠心」,誠到極處也是一心,也是平等心。重要不重要?給諸位說,非常重要。凡是修大乘佛法,所謂大乘就是以菩提心爲基礎,就叫大乘;如果是以意識心爲基礎,統統叫小乘,心小!佛在經 典裏面所講,二乘人的修行用什麼心?用第六意識心。讀《楞嚴》,大家曉得,以第六意識心最高可以修到聲聞、緣覺,證到阿羅漢跟辟支佛果,再往上去不行,因爲他這個心量只有這麼大,就到此爲止,那叫小乘。所謂大乘就是建立在大心的基礎上,菩提心,而菩提心第一個就是直心、就是至誠心,如果諸位不在這上下功夫,你的大乘佛法雖然在那裏修,修一輩子都不會有成就。爲什麼不成就?以本經 來說,因果不相符,心用錯了,所以得不到預期的果報。
我們在《華嚴》裏面看到,發菩提心之後還得要修,修什麼?修直心、修深心、修大悲心。我們在菩薩位次上來看,叁十個位次,十住菩薩修直心,十行菩薩修深心,十回向菩薩修大悲心,到登地菩提心才修圓滿,這時候叫叁心圓發。叁心圓發是初地以上的菩薩,你要不修一心怎麼行?所以我們在講堂時時刻刻提醒同學,勉勵大家,我們待人接物用一心,不管別人用什麼心對待我,我們用一心去對人,我們就是修一心不亂,與自己本修的法門相應,要懂這個道理。不曉得這個道理,不知道這個修行法,我們這一生在大乘法門裏頭一定又空過,我們空過的次數太多了。依照經 論裏面諸佛菩薩給大家所授記,在末法時期能有機會遇到大乘經 典,能讀誦,能在一塊研究討論,這種善根都是多生多劫,數不清。《金剛經 》說「過去生中已供養無量諸佛」,你供養無量諸佛,怎麼會不聞法?無量劫當中你就在修學大乘法,生生世世你都在聽、你都在學、你都在修,可是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,原因在哪裏?就是不曉得修菩提心,所以你沒成就。
如果你真正一旦覺悟,我從今天起萬緣放下,我就修直心,直心是什麼?一心,就修一心不亂,也就是清淨心;修深心,簡單的說,好善好德這就是深心,見到別人的善就跟自己的善一樣,見到別人能也就跟自己能一樣,沒有嫉妒,沒有障礙,所謂成人之美;大悲心就是慈悲一切。所以深心是自受用,大悲心是他受用,待人接物大慈大悲。諸位能真正把這個綱領抓住,在境界裏面用叁皈依的修學綱領,一切法裏頭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,成就自己的清淨心、慈悲心、平等心,那功夫就成就,千經 萬論所說也不外乎這個綱領、這個原則。
『不動轉』很重要,不爲一切境界所動,體不動,智也不動。
講義【叁際不能遷,諸法不能移,故曰:平等不動轉。】
叁際不能遷,諸法不能移,就是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而在一切境界裏頭沒有一法不明了,這就是常生智慧。
經 【覺遍十方界,即得成佛道。】
『覺』有大小等次的差別,要能夠說『遍十方法界』,這是覺圓滿,圓滿的大覺那就叫『成佛』。菩薩雖覺,還不能夠圓滿,到究竟圓滿那就叫成佛。這兩句是講境界,也非常的重要。如果我們自己修學過程當中,還沒有到「覺遍十方界」,就曉得自己的功夫還沒有達到究竟,好像我們走路一樣,還沒有達到終點,要繼續往前進,到你有相當智慧,不能夠在這個時候終止,自以爲足了,那就是障礙。所以這種境界就考驗自己,還有一法不知,那我還不圓滿;還有一法沒學,我也沒圓滿。
智慧愈接近圓滿的時候學東西快,別人學一樣東西要學幾個月,你一看就明了、一聽就通達。譬如別人學一部經 ,一定要從頭聽到尾聽完,這部經 的大意才明了;覺悟程度高的人,這部經 聽上幾句他全部通達,後面就不必說。由此可以證明覺有淺深不相同,還有人是一遍聽了還不明了,要聽上好幾遍才會明了,我們講悟性比較差一點。
所以佛法裏頭才講「博學多聞」,這個意思我們在講席當中也跟諸位提了很多次,怕大家發生誤會。博學多聞是要在根本智現前之後才能像善財童子一樣到處去參學,爲什麼?自己有這個能力決定不迷,一接觸就開悟,他有這個能力,這是根本智現前之後的事情。根本智沒有現前,我們修什麼?專修一心。你們打開《華嚴經 》,善財童子參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?初住位。初住位,十信心滿,根本智現前,有資格參學,博學多聞。如果沒有到圓初住這個地位,在這個之前,我們的重點應當放在根本智,換句話說,要放在一心不亂,求根本智。而求根本智最重要的,跟諸位講,修福,中國人俗話講「福至心靈」,福報來了心就靈、就開竅,忽然之間就聰明,福很重要。所以佛法裏面講「福慧雙修」,福在前面,慧在後,不修福決定沒有智慧,這個原則希望諸位要注意。所以學佛爲什麼從戒律下手?戒律是修福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
在過去,無論是在家、出家,真正學佛的人沒有不著重修福報。明末以來到現在,這五百年當中,修福的人多半都是依據《了凡四訓》所講「功過格」,多半依據這個來修。我們曉得了凡居士改造他自己的命運全憑功過格,這個功過格是依《感應篇》所編。最初創始是蓮池大師,「功過格」是蓮池大師編的,他老人家自己修行就照這個辦法,所以他那個題目叫「自知錄」,天天反省把它記錄下來,我今天哪些事情做對,哪些事情做錯,來比較,改過自新,從這裏下手。我們想想蓮池大師是何等人物,還要從這個方法下手,這是我們應當要警惕、要學習。看起來這方法很笨,但是非常有效,一展開就曉得我這一天到底是善多還是惡多,我這一個月裏面是善多還是惡多,我這一年當中有多少善、多少惡,自己每天去記載。
「自知錄」,這個東西《蓮池大師全集》裏面有完整的本子。從他老人家以後,功過格就很盛行,其目的無非是叫人認真的反省檢點改過自新,這是修行的起步。這方法不但是培福,幫助你心清淨;先修心地善良,由善良再達到清淨。凡夫的心是惡念多、善念少,用這個方法先叫自己這個心純善無惡,然後再純淨無染,一個層次、一個層次去提高,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。如果要想從心裏面善惡雜念紛然的時候,一下就提升到清淨,跟諸位說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我們念佛求一心不亂,念了這麼多年,一心還沒有得到,看看古人好像得個一心不難,叁、五年他就得到,我們叁、五十年爲什麼還得不到?人家修學是有層次,按部就班來的;我們沒有層次,亂修,叫盲修瞎練,費的時日很長,效果幾乎等於零。古人講「不依規矩,不成方圓」,我們要想成就還是得學古人一樣,老老實實循規蹈矩,逐次將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,這是最穩當、最可靠,而最有效。從這個基礎開始一直提升到「覺遍十方界」,「即得成佛道」這是我們最後的目標,所以說圓滿菩提這是最後目標。
後面這叁句境界就很高,連前面這個迹象也要把它離得幹幹淨淨,有一點像《金剛經 》那種方式,到真正的清淨,覺與迷這個概念統統沒有,心才叫真清淨。如果是「我已經 覺遍十方界」,你這個心裏還有一物,還沒有到無一物,你還有覺,那個覺就是無明。甚至於到「我覺也沒有,我現在已經 是無一物」,諸位想想還有沒有?你還有一個「無一物」,那個無一物也是無明。換句話說,連覺、連無一物都沒有。不但在如來大覺當中是這樣的境界,再跟諸位說明,圓初住的菩薩已經 到這個境界,從此之後叫做無功用道。
所以不要以爲到這個境界我已經 成佛,成佛是沒錯,分證位佛,不是究竟佛。因爲分證位的時候已經 無一物,連無一物也沒有,心清淨到這種程度,在我們淨土法門裏面來說叫理一心不亂。理一心不亂並不是就是這麼一個層次,圓初住就證理一心,到等覺菩薩還是理一心,由此可知,理一心裏面有四十一個階級,同樣是理一心有程度高下參差不齊。你證得理一心之後,你要曉得理一心有這麼多階級,還得不斷往上提升,不可以得少爲足。所以境界不可以不知道,不知道境界往往把中途站當作終點站,還是迷而不覺。
後面叁句就是連這個迹象也要把它掃得幹幹淨淨,才能達到真正的圓滿。這叁句下一次講,下一次這一章就可以講圓滿。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六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