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六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成无明;悟之,无明即灭」,一悟就叫菩提,一迷就叫无明,所以说「迷悟只是一心」,不是两个心,就是同样一个心。悟了就叫佛菩萨,迷了就叫凡夫,悟的是这个心,迷的还是这个心,并不是第二个心。再给诸位说,一心就是悟,二心就是迷,二心就是无明起来。《楞严经 》讲得很好,「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」,富楼那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,无明是怎么起来?佛就这么答覆他。由此可知,念佛法门把整个功力都用在一心不乱上,在八万四千修行法门里面来讲,它是最简单、最直捷的一个法门。这个决不是说修净土的人要高抬自己的法门,不是的,细细在一切大乘了义经 典里面去看,直接修一心,这就是最直捷了当的法门。而我们在《华严》里面五十三参所看到,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榜样,第一位老师就是教他念佛法门,最后一位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这一开端、一个结束,一始一终,你就晓得这个法门在一切行法里面是属於根本法。这道理要是不懂,你在选择法门上就会有疑惑、就会有障碍,就会见异思迁,所以一定要明理。

   我们这一次发起印《弥陀经 疏钞》。古大德告诉我们,一个学佛的人在一生当中能够遇到《弥陀经 疏钞》,只要有这部书,依照这理论方法来修行决定成就。有很多人看到佛教经 典太多,不晓得从哪里看起,不知道学哪一部好?你就学这部就行了。这是说到「一心」的修学,比什么都重要,我们要特别留意这桩事情。

   再看第三小段,科题「明妄尽还觉」,明是说明。这段说明所谓妄就是迷,妄要是尽了,觉悟就现前,还归於大觉。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本觉本有,不觉本无」。「不觉」就是此地讲的「妄」,它是本来无的,也就是讲无明,无明本来无;「本觉」就是此地讲的「圆觉」,圆满的大觉是本来有的。本来无的,我们当然可以断尽;本来有的,一定可以还源,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建立坚固清净的信心。

   经 【觉者如虚空,平等不动转。】

   佛是觉者,菩萨是觉者,六祖大师也是觉者。六祖所说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,本来无一物跟此地讲「如虚空」是不是一个意思?「如虚空」就是无一物,一个觉者的心,他心里干干净净,一尘不染。这个心是平等的,心里面才有一念就不平等,换句话说,才有一物就不平等,就有高下之分。平等心是心清净到极处,一念不生,什么都没有,这时候的心是平等的,这时候的心是广大的,跟虚空法界合而为一,所谓「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」。心里有一物,它就起分别,有分别就有界限,把广大的心就变成窄小的心,这个转变是在自己,所以迷了,迷了心量就小,愈迷心量愈小。

   讲义【觉者,乃能觉之真智,即自性之光明。自性广大周遍,犹如虚空;此智称体而周,故如虚空。】

   这种智慧,我们一般讲,就是根本智,根本智是从清净心生的,你心要像惠能大师一样,本来无一物。心清净了,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,就是此地所讲「自性光明」也具足了,它起作用叫后得智,是无所不知,正像《般若经 》所说「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」。所以智慧广大,犹如虚空。

   讲义【泯智合觉,平等一相,体既不动,智亦不动。】

   这几句话所说的,跟《金刚经 》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是一样的境界。这个地方,「觉」是讲体,「智」是讲用,好比一面镜子,镜子它的光能照外面的景象,我们把镜的体称为「觉」,它照的作用称为「智」。你们想想,体与用它是什么关系,然后你就能体会到「智」与「觉」是一回什么事,它是一体,是没有办法分离,所以「泯智合觉」,智觉是一相不是二相,一就平等。「平等」,这个名词的根源是从佛经 里面出来的。「平等」的定义是一心,二心没有平等,一心才平等。真心平等的,真心是一心;妄心不平等,妄心是二心。我们讲真如本性是平等,讲到八识就不平等,换句话说,离开无明是平等,带著无明就不平等。

   「菩提心」里面,第一个条件就是平等心,《起信论》里面讲「直心」,直就是平等;《观经 》里面讲「至诚心」,诚到极处也是一心,也是平等心。重要不重要?给诸位说,非常重要。凡是修大乘佛法,所谓大乘就是以菩提心为基础,就叫大乘;如果是以意识心为基础,统统叫小乘,心小!佛在经 典里面所讲,二乘人的修行用什么心?用第六意识心。读《楞严》,大家晓得,以第六意识心最高可以修到声闻、缘觉,证到阿罗汉跟辟支佛果,再往上去不行,因为他这个心量只有这么大,就到此为止,那叫小乘。所谓大乘就是建立在大心的基础上,菩提心,而菩提心第一个就是直心、就是至诚心,如果诸位不在这上下功夫,你的大乘佛法虽然在那里修,修一辈子都不会有成就。为什么不成就?以本经 来说,因果不相符,心用错了,所以得不到预期的果报。

   我们在《华严》里面看到,发菩提心之后还得要修,修什么?修直心、修深心、修大悲心。我们在菩萨位次上来看,三十个位次,十住菩萨修直心,十行菩萨修深心,十回向菩萨修大悲心,到登地菩提心才修圆满,这时候叫三心圆发。三心圆发是初地以上的菩萨,你要不修一心怎么行?所以我们在讲堂时时刻刻提醒同学,勉励大家,我们待人接物用一心,不管别人用什么心对待我,我们用一心去对人,我们就是修一心不乱,与自己本修的法门相应,要懂这个道理。不晓得这个道理,不知道这个修行法,我们这一生在大乘法门里头一定又空过,我们空过的次数太多了。依照经 论里面诸佛菩萨给大家所授记,在末法时期能有机会遇到大乘经 典,能读诵,能在一块研究讨论,这种善根都是多生多劫,数不清。《金刚经 》说「过去生中已供养无量诸佛」,你供养无量诸佛,怎么会不闻法?无量劫当中你就在修学大乘法,生生世世你都在听、你都在学、你都在修,可是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,原因在哪里?就是不晓得修菩提心,所以你没成就。

   如果你真正一旦觉悟,我从今天起万缘放下,我就修直心,直心是什么?一心,就修一心不乱,也就是清净心;修深心,简单的说,好善好德这就是深心,见到别人的善就跟自己的善一样,见到别人能也就跟自己能一样,没有嫉妒,没有障碍,所谓成人之美;大悲心就是慈悲一切。所以深心是自受用,大悲心是他受用,待人接物大慈大悲。诸位能真正把这个纲领抓住,在境界里面用三皈依的修学纲领,一切法里头觉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净而不染,成就自己的清净心、慈悲心、平等心,那功夫就成就,千经 万论所说也不外乎这个纲领、这个原则。

   『不动转』很重要,不为一切境界所动,体不动,智也不动。

   讲义【三际不能迁,诸法不能移,故曰:平等不动转。】

   三际不能迁,诸法不能移,就是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。而在一切境界里头没有一法不明了,这就是常生智慧。

   经 【觉遍十方界,即得成佛道。】

   『觉』有大小等次的差别,要能够说『遍十方法界』,这是觉圆满,圆满的大觉那就叫『成佛』。菩萨虽觉,还不能够圆满,到究竟圆满那就叫成佛。这两句是讲境界,也非常的重要。如果我们自己修学过程当中,还没有到「觉遍十方界」,就晓得自己的功夫还没有达到究竟,好像我们走路一样,还没有达到终点,要继续往前进,到你有相当智慧,不能够在这个时候终止,自以为足了,那就是障碍。所以这种境界就考验自己,还有一法不知,那我还不圆满;还有一法没学,我也没圆满。

   智慧愈接近圆满的时候学东西快,别人学一样东西要学几个月,你一看就明了、一听就通达。譬如别人学一部经 ,一定要从头听到尾听完,这部经 的大意才明了;觉悟程度高的人,这部经 听上几句他全部通达,后面就不必说。由此可以证明觉有浅深不相同,还有人是一遍听了还不明了,要听上好几遍才会明了,我们讲悟性比较差一点。

   所以佛法里头才讲「博学多闻」,这个意思我们在讲席当中也跟诸位提了很多次,怕大家发生误会。博学多闻是要在根本智现前之后才能像善财童子一样到处去参学,为什么?自己有这个能力决定不迷,一接触就开悟,他有这个能力,这是根本智现前之后的事情。根本智没有现前,我们修什么?专修一心。你们打开《华严经 》,善财童子参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?初住位。初住位,十信心满,根本智现前,有资格参学,博学多闻。如果没有到圆初住这个地位,在这个之前,我们的重点应当放在根本智,换句话说,要放在一心不乱,求根本智。而求根本智最重要的,跟诸位讲,修福,中国人俗话讲「福至心灵」,福报来了心就灵、就开窍,忽然之间就聪明,福很重要。所以佛法里面讲「福慧双修」,福在前面,慧在后,不修福决定没有智慧,这个原则希望诸位要注意。所以学佛为什么从戒律下手?戒律是修福,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。

   在过去,无论是在家、出家,真正学佛的人没有不著重修福报。明末以来到现在,这五百年当中,修福的人多半都是依据《了凡四训》所讲「功过格」,多半依据这个来修。我们晓得了凡居士改造他自己的命运全凭功过格,这个功过格是依《感应篇》所编。最初创始是莲池大师,「功过格」是莲池大师编的,他老人家自己修行就照这个办法,所以他那个题目叫「自知录」,天天反省把它记录下来,我今天哪些事情做对,哪些事情做错,来比较,改过自新,从这里下手。我们想想莲池大师是何等人物,还要从这个方法下手,这是我们应当要警惕、要学习。看起来这方法很笨,但是非常有效,一展开就晓得我这一天到底是善多还是恶多,我这一个月里面是善多还是恶多,我这一年当中有多少善、多少恶,自己每天去记载。

   「自知录」,这个东西《莲池大师全集》里面有完整的本子。从他老人家以后,功过格就很盛行,其目的无非是叫人认真的反省检点改过自新,这是修行的起步。这方法不但是培福,帮助你心清净;先修心地善良,由善良再达到清净。凡夫的心是恶念多、善念少,用这个方法先叫自己这个心纯善无恶,然后再纯净无染,一个层次、一个层次去提高,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。如果要想从心里面善恶杂念纷然的时候,一下就提升到清净,跟诸位说,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我们念佛求一心不乱,念了这么多年,一心还没有得到,看看古人好像得个一心不难,三、五年他就得到,我们三、五十年为什么还得不到?人家修学是有层次,按部就班来的;我们没有层次,乱修,叫盲修瞎练,费的时日很长,效果几乎等於零。古人讲「不依规矩,不成方圆」,我们要想成就还是得学古人一样,老老实实循规蹈矩,逐次将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,这是最稳当、最可靠,而最有效。从这个基础开始一直提升到「觉遍十方界」,「即得成佛道」这是我们最后的目标,所以说圆满菩提这是最后目标。

   后面这三句境界就很高,连前面这个迹象也要把它离得干干净净,有一点像《金刚经 》那种方式,到真正的清净,觉与迷这个概念统统没有,心才叫真清净。如果是「我已经 觉遍十方界」,你这个心里还有一物,还没有到无一物,你还有觉,那个觉就是无明。甚至於到「我觉也没有,我现在已经 是无一物」,诸位想想还有没有?你还有一个「无一物」,那个无一物也是无明。换句话说,连觉、连无一物都没有。不但在如来大觉当中是这样的境界,再跟诸位说明,圆初住的菩萨已经 到这个境界,从此之后叫做无功用道。

   所以不要以为到这个境界我已经 成佛,成佛是没错,分证位佛,不是究竟佛。因为分证位的时候已经 无一物,连无一物也没有,心清净到这种程度,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来说叫理一心不乱。理一心不乱并不是就是这么一个层次,圆初住就证理一心,到等觉菩萨还是理一心,由此可知,理一心里面有四十一个阶级,同样是理一心有程度高下参差不齐。你证得理一心之后,你要晓得理一心有这么多阶级,还得不断往上提升,不可以得少为足。所以境界不可以不知道,不知道境界往往把中途站当作终点站,还是迷而不觉。

   后面三句就是连这个迹象也要把它扫得干干净净,才能达到真正的圆满。这三句下一次讲,下一次这一章就可以讲圆满。
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六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