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圆觉经 (第二十六集)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:09-08-26
经 【知彼如空华,即能免流转。又如梦中人,醒时不可得。】
前面曾经 讨论过修行必须真正的因缘才有殊胜的功德利益,今天这首是第二小段,科题「明无明本空」,说明「无明」本来是空寂的。这地方的「空」不当作「无」讲,如果说「空」就是没有,那这是错的。「无明」确实是有,有为什么说它空?正因为它有,它没有自性,也就是说它没有自体,虽有还是空的。这是佛法常讲的空义,我们不太容易理解它,那就是我们习惯当成一个概念,把这个「空」看作「无」,看作什么都没有就叫空,这在佛法里不是这个意思。第一句『知彼如空华』:
讲义【知,是能照觉智,彼,是无明。】
这首偈关键就在「知」字,这个「知」不是我们一般讲的知识,也不是一般人讲的学问。因为世间的学问、知识达不到这个境界,这个「知」是般若智慧所起的作用,换句话说,是亲证的明了,确实他自己证知,所以此地注解讲是「能照的觉智」。这个「知」,依《楞严经 》来讲,六根根性所起的作用就是「知」,在眼叫见性,它不是眼识,不是五俱意识,而是见性,在耳叫闻性,乃至在意叫知性,是六根根性起的作用,这是真正的智慧,般若智照。
智照在功夫上来说是有层次,「知彼如空华」,那是照见无明无自性,这种程度,严格的来讲,是八地菩萨。如果把尺度放宽一点来讲,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菩萨,破一品无明、证一分法身,四十一品无明才破一品,也能算得上「知彼如空华」。可见得这个境界相当之高,我们今天读这一句,也只能说听说而已,听说佛菩萨有这么一个境界,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。虽不是自己的境界,我们晓得这桩事情一定要把它证实,换句话说,要把它变成自己的境界才能得受用。如果要把它变成自己的境界,我们就要以最初方便来修学,最初方便是用意识心,因为六根的根性我们不会用,我们还是用六识。
用六识叫观照。江味农老居士在《金刚经 讲义》里面讲功夫三层,最初的叫观照,观照功夫久了就照住,照住是第二层功夫,再往上进一级,到第三层功夫叫照见。此地这个「知」就是照见,像《心经 》里面讲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这在功夫讲是上层的功夫,我们现在做不到,我们从下面做起。下面做起,就是常常记住经 文,在日常生活当中,待人接物之处,自己起心动念马上就想到「知彼如空华」,就会想到佛在经 上给我们讲的,我们的烦恼习气就会淡一些。譬如在境界里面我们起了贪心、起了瞋恚心,念这句经 文「知彼如空华」,我们的贪心、瞋恚心马上就淡了很多,这种用功的方法就叫做观照。
由此可知,经 文如果不熟悉,在境界里面就提不起观照的功夫。所以,重要的经 文要背诵,便利於观照。能背全部经 文当然更好,不能背全部,重要的句子一定要会背。既简单又明了,这样的句子要多背,《金刚经 》里面所说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要记得很熟,要常常能提得起观照功夫,我们对一切事、一切物自然就看淡。能看得淡,当然你也就能放下,能放下,心地自然清凉自在,烦恼就少;烦恼少,智慧就增长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这种功夫要不断的去用,天天要去用,不但是佛家说,连道家也讲,老子说「道不可须臾离,可离非道也」,一时一刻都不能失掉观照的功夫。
照久了就得定,什么叫得定?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不动心,像《金刚经 》里面讲「如如不动」。这个「不动」不是说你不见、不闻,还是一天到晚待人接物,看得很清楚、听得很清楚,看清楚、听清楚是智慧,但是他不分别、不执著、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叫功夫,这叫做禅定。到这个境界就照住,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确实做到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又样样明了。这个功夫才在第二层,还没有到照见,但是这样的功夫就很不错,在念佛法门里面讲,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有百分之百的把握,一点怀疑都没有。
到第三层,就是照见这个功夫,的确不是一般人都有把握能做得到。可是我告诉诸位,我们从观照做到照住,这大概是一般中等以上的人,怕的是你不肯做,你要肯做的话,决定可以做到,有个十年、二十年的工夫决定可以做到。照见,那是净土讲理一心不乱,那是不大敢说,不敢保证,是没人能做到;讲到事一心、如如不动,是可以做得到。功夫要绵密,决定不能间断,这叫做用功,这叫做修行。
当然最根本是要破无明,为什么?无明要不破,智慧不能圆满,也就是说菩提不能圆满,无明是障碍菩提,菩提是印度话,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大智慧。不但智慧不能圆满,还有一个麻烦,就是生死不能了,换句话说,轮回不能超越。这个地方经 文说『即能免流转』,流转就是轮回。轮回在此地有两个意思。我们晓得,无明有根本无明、枝末无明,像十二因缘里面所说「无明缘行,行缘识」,那个无明是枝末无明,不是根本无明,我们一般所讲六道轮回就是从这个无明而生。枝末无明,我们在功夫上讲,第二层的功夫是照住,就有办法破枝末无明,换句话说,超越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。可是你根本无明还在,既有根本无明,换句话说,还有三界之外的变易生死没了(ㄌ一ㄠˇ),这个问题不能解决。本经 里面所讲的「无明」,是讲根本无明。根本无明破了,换句话说,三界之外的变易生死也了了,不但大菩提现前,大涅槃也现前,也圆满。涅槃翻成中文意思是不生不灭,这是绝待真实的境界,亲证的功夫就是在般若智慧的觉照。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、方法,以及修学过程当中的境界,一个层次、一个层次不断的要往上面去提升。
下面两句是比喻,佛唯恐我们对他所说的道理还不能够亲切的去体会,所以举个比喻,『又如梦中人,醒时不可得』。把梦比作无明,可见得无明那个「空」是有的,梦,我们想想梦的确是空的,但是梦有没有?梦是有的,不能说它没有,有为什么说它空?因为它「不可得」,醒来的时候不可得。在梦里面是有,醒来之后就没有,可见得梦是假的,那个有是假有,不是真有。无明变现出这个现象,这现象就是我们现在所谓宇宙人生森罗万象,是从哪里来?是从无明变现出来的。这个道理在本经 后面还有详细的讨论,佛在《楞严经 》第四卷也有很长的经 文给我们讨论宇宙人生的起源。起源不是真实的,是虚妄的,所以它所现的这些境界相也是虚妄而不可得。
这个道理,我们常常在《金刚经 》里面读到,一切法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心色二法,拿现在学术名词来讲,一个是精神、一个是物质。佛法讲心法就是精神、心理,讲色法就是物质。而佛在《般若经 》里面给我们说,心法(就是精神)也是当体即空。经 里面讲得很清楚,我们自己细细去想一想,去揣摩揣摩,像《金刚经 》所说「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」,三心不可得。不可得,心有没有?有,就跟作梦一样,过去的梦、现在的梦、未来的梦都不可得,有没有?有;有,不可得,不可得就是空,所以不要执著。不可得要想得到,那就自找苦吃,那是迷惑颠倒。这是讲心法不可得。
物质也不可得!怎么说物质也不可得?物质是因缘生法,既然是因缘生法,它就没有自体,没有自体,虽有也是空,也是不可得。一切物质是因缘聚合,拿现在的科学名词叫方程式,整个物质世界是方程式的结构不相同所显现出森罗万象。离开了方程式,物质世界就没有了,这是今天科学家眼睛里面的宇宙、物质的现象。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佛这样跟我们讲。所以一切物相也是假有,不是真有。《心经 》里面佛告诉我们,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色就是讲的物质。空所谓是真空,色是讲的妙有,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,就好像作梦一样,梦里面现的境界是色,能现梦的那个心就是空,空能现妙色,或者能现假色,假色就是真空,是这么一个道理。因此,无论是心法、色法都不可得。
佛法讲到终极之处,实在讲没有别的,就是一个「不可得」。你要能够在一切法里证得「不可得」,那就叫成佛,你的智慧就开了。不可得的好处太多,功德利益无量无边。真正证得不可得,佛法所讲法身、般若、解脱,你就圆满。由此可知,我们今天三德不圆,就是在一切法里头以为有可得,这是烦恼、这是障碍,不懂得法空这个大道理。「又如梦中人,醒时不可得」,这两句是比喻无明无体,没有自体。
讲义【体即圆觉,迷之,则成无明;悟之,无明即灭。迷悟只是一心。】
「圆觉」就是真心。「圆觉」里面没有无明,但是能现无明。就好像我们心,心里头没有梦,心哪里会有梦?心没有梦,但是心能够现梦,它能够作梦,但是心不是梦。圆觉能现无明,圆觉不是无明,这里面是一真一妄,虽然一真一妄,你明白就解脱了。佛法自始至终只说一个悟,为什么?悟了之后,真与妄原来没有妨碍,真不碍妄,妄也不碍真,只要你不迷,你就叫佛菩萨,不迷就有真实的受用。什么叫迷?在境界里面起贪瞋痴,这就是迷。譬如我们肚子饿了吃饭,吃饭是受用,贪吃那就迷。佛菩萨也吃饭,他不贪;佛菩萨穿衣,他不贪,他在生活里面永远不起贪瞋痴烦恼。惠能大师讲「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」,这就是有受用,一天到晚待人接物他有受用,受用里面生智慧,这就是他悟、他不迷。凡夫他迷、他不悟,不悟在哪里?受用里面起贪瞋痴,一天到晚就是常生烦恼,不生智慧,这是凡夫,差别就在这个地方。我们讲迷的根本,这部经 的好处是从根本上说,不明了色心的实相,所以你才迷;如果真正明了色心实相俱不可得,你就不迷。千真万确的事实,确实不可得。
「迷之,则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