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七集

  大方广圆觉经   (第二十七集) 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 档名:09-08-27

   请掀开经 本第五十三页:

   经 【众幻灭无处,成道亦无得,本性圆满故。菩萨於此中,能发菩提心。末世诸众生,修此免邪见。】

   这是「文殊菩萨章」最后一段经 文。『众幻灭无处』,「幻」是幻化不真。

   讲义【众幻者:幻身、幻心、幻惑。惑即无明。】

   身心是属於迹象,幻妄之相;『惑』是幻之根本,也可以说是幻妄的根源。《起信论》跟我们讲,「一念不觉而有无明」,「无明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」。由此可知,无明还在三细之先,无明是一切虚妄的根源。佛在一切大乘了义经 典里面告诉我们:

   讲义【无明本空,故亦如幻。】

   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面告诉我们,「本觉本有,不觉本空」,这是说明这些幻妄的真实相。可是这个真相却不是我们一般人能觉察得到,必须要智慧现前才能觉察得到,换句话说,才能把这个真相看清楚。

   讲义【圆照之真智现前,无明之幻惑即灭。】

   本经 告诉我们,「圆照真智现前」,圆满的觉照,真实的智慧现前,才能照见无明本空,像《般若心经 》里面所说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这时候「无明幻惑」就消灭了。消灭了,我们要问:这个境界相还有没有?像永嘉大师在《证道歌》上所说「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试问问,这时候大千世界还有没有?如果说没有,我们要问「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觉悟,阿弥陀佛有没有觉悟?」不要说那些菩萨祖师,诸佛如来岂不是各个圆照真智现前?西方极乐世界现在存在,娑婆世界,我们现在所依报的国土,也明明现前,在我们眼前,为什么要说觉后空空无大千?「觉后空空无」怎么讲法?

   给诸位说,真如本性是一个理体,既有体当然就有相,我们在《华严经 》里面读了很多,也了解得很详细,有体就有相,有体就有作用,体相用是一而三、三而一。所谓法尔如是,那怎么会没有?为什么又说无大千?这「无」是无虚妄分别,因为你在迷的时候,你在这个境界里面分自分他、分彼分此,产生无量的分别、无量的执著。给你讲「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是你再也没有分别、也没有执著、也没有妄念,是说没有这个,不是说这个世界都没有;是了解一切境界相的真相,晓得这些相都是幻化之相,这些相与体、与理不相妨碍,「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」,是说这个,不是说什么都没有,希望诸位要了解这桩事情。

   有些人学佛、读经 ,依文解义,认为「觉后空空无大千」,什么都没有,那不要学佛,学了佛,学到最后什么都没有,世界也没有,人身也没有,这还有什么意思?你看看华藏世界应有尽有,看看西方净土那样殊胜庄严,哪一个地方能跟它相比!那就叫觉后空空无大千的境界。其实我们现前的境界,你是没有觉,觉了之后,这眼前的境界也是空空无大千,就是在一切境界里能够一念不生,心地清净。「觉后空空无大千」跟六祖所讲「本来无一物」一个意思,你们想想对不对?永嘉说「空空无大千」,六祖说「本来无一物」,一个意思;说的言语不一样,意思完全相同,是同样的境界。

   「无明之幻惑即灭」,换句话说,妄相没有了,实相现前。《般若经 》里面常讲「实相般若」。《楞严经 》里面所讲「性色真空,性空真色」。如果入了这个境界,可以说「凡所有相,皆是实相」。你迷的时候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;悟的时候,「凡所有相,皆是实相」。实相跟虚妄是同一个意思,凡夫没有这个智慧,他把它看作两桩事情;觉者了解是一桩事情,所谓一真法界,所谓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」。

   讲义【如众空华,灭於虚空,不可说言,有定灭处,无生处故。】

   前面长行有这么几句话。空中本来没有,空中之花是病眼所见,好眼睛看这虚空当中没有花,病眼看空中才看出这些幻化。你眼睛好了,空中花没有了,你能说这花有一定的处所灭掉?灭到哪里去?这比喻说明一切法「本来不生,今亦不灭」,一切法原本就是不生不灭,这是事实真相。从这个例子引申,我们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「本来不生,今亦不灭」。但是,这种不生不灭的境界相,我们看不出来,原因在哪里?我们迷在境界里面。如果诸位智慧现前,能把这个事情看得详详细细、清清楚楚,这就叫证得无生法忍,晓得一切法的真实相,确实不生不灭。

   你要是不懂得不生不灭的道理,你看到人有生老病死,山河大地、星球有成住坏空,怎么会不生不灭?明明看到是有生有灭,为什么说不生不灭?你就想到病眼睛看空花那个样子,眼睛有病看到空中真的有花,有花,你也不会说这个花生起来,眼睛好了花没有了,你不会说那个花灭了,为什么?因为你明了那个花是假的、虚妄的,不是真实的,所以你对於那个境界相不会起生灭这个妄念,不会起这个妄想。我们把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比喻那个空花,真正要觉悟了,你也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正如佛所说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;你在这一切法里头不会再有生灭的念头生起,晓得事实的真相确实没有生灭。《圆觉经 》最深的就是第一章,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、真理。「普贤章」以下都讲修证的方法。

   讲义【众幻元无,并非灭於真如。】

   『真如』虽然没有相,它能随缘现相。虽现这个相,相是它的作用,就是真如起用,用不离体,体不离用,体相用是一不是二。下面这两句话很重要:

   讲义【佛道本成,到此亦无所得。】

   与《楞严经 》里面所说「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」义趣是相同。所以,佛在《华严》与本经 上都说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。虽然说本来成佛,可是你现在迷了,不但迷了,而且迷得太深。如何妄尽还源,这就要修证的功夫。

   《梵网经 》的宗旨跟《楞严经 》一样,是讲「成佛之道」。《梵网经 》完全讲十方诸佛,里头不讲菩萨,十方诸佛他是怎么成就?我们今天用的戒本是《梵网经 ・心地品》的下卷,「心地品」一共有两卷,下卷是戒本。上卷讲菩萨怎样修心?三十心是地,叫心地;三十心(三贤位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),那个菩萨他们用什么心?十地菩萨,地还是心,那个心圆满了,能生无量功德,所以称之为地。《梵网经 》,与我们现前所读诵的一乘了义大经 合起来看,有很大的帮助,可以与我们本修的这个法门相辅相成。

   《梵网经 ・心地品》最好从上卷讲起。李圆净居士编《汇解》,编得非常好,他将智者大师的《疏》、莲池大师的《发隐》、蕅益大师的《合注》,这三样东西统统汇编在一起,后面以表解来说明大小乘以及开遮持犯,可以说条理分明,使初学的人一看就能明了,是非常难得的好版本。但是,要是不知道上卷(就是菩萨应该如何来修心),这个十重四十八轻就没有落脚之处,十重四十八轻修的是什么?那是方法,目的在哪里?所以上卷非常重要。

   修学一定要从根本法学起,这是我一再在讲席当中劝勉诸位同修,如果我们舍弃根本法,在这大经 大论里头一辈子都不会开悟。古人念一部经 念上十年,念上三千遍,他能开悟。现在的人念上十年不会开悟,原因在哪里?古人的心地厚道,现在我们找像古时候那种厚道的人,找不到。我们自己的心很乱,一会儿想东、一会儿想西,满肚子人我是非,用这种心你去念《楞严》、念《华严》、念《法华》,念上十年决定不开悟。别人念十年,古人念十年,念开悟了,那是什么?他那个心是什么都没有,老实,他没有妄念,他没有是非人我,人家骂他一句,「阿弥陀佛」,给他赞叹,也「阿弥陀佛」,他没分别心。只知道修自己,不问人我是非,以厚道待人,所以他花上十年时间能成就。所以存心重要,我们存的是什么心。

   看古人的成就要面面观,许许多多因素,不是一、二个条件,由此可知,古人那个法子我们学不来。像莲池大师还从功过格下手,他是什么样的人,他那个是什么时代?人家在功过格上用三年的工夫,我们在功过格上恐怕要用三十年的工夫;不肯干就不能成就,这是一点都不假。诸佛菩萨、历代祖师,他证什么?证「无所得」。你要能够证到无所得,虽然不成佛,去佛也不远;你要「有所得」,你是凡夫,你还有菩提所得、涅槃所得,不是佛菩萨。二乘人他所以不能成佛,就是他有所得,他证得涅槃,他有所得,所以他所知障不能破,法执不能了断,原因就在此地。

   如果晓得在一切境界里无所得,就像作梦一样,梦幻泡影,在梦中你醒过来之后,想想在梦里你得到什么?那个梦一醒才觉悟,原来是一场空,毕竟空,毕竟空就是无所得。如果我们今天真正明了,眼前一切境界相宛如梦中,毕竟无所得,你的心多清净,你还会有烦恼吗?你那个烦恼生起是因为有得有失,你才生烦恼;你要是没有得失,你的烦恼从哪里生?烦恼就没有,烦恼障就断,我法二执就破。再告诉诸位,到无所得,你所得到是尽虚空遍法界,是整体、是圆满,一丝毫没有欠缺。你在这里面起一念得失的心,那真是像整个大海,你所得到就一滴水而已,把整个大海都失掉,这是事实。

   『成道亦无得,本性圆满故』。成佛就是证得圆满,密宗所修大圆满就是这个意思。但是我必须奉劝诸位,以密宗的方法来修这个大圆满,很难得到圆满,为什么?不如法。教理不明,不能学密。密法在佛教里面叫做加行,不是初学,是功夫已经 修得差不多,再用密法把你的修行时间缩短。譬如本来你要十年才能证得无上菩提,加上密法,五年、六年就可以证得,用意在此地,可以提前,他那个叫「加功用行」。你如果没有基础,这个力量加不上,於是修那些法门都变成盲修瞎练,白费工夫,那就可惜。所以密法在佛法里面是高级的佛法,不…
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