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七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初学人能够学习,这是诸位必须记住。因为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里面密的风气很盛,你要不晓得这个道理,认为他那个好,说的即身成佛,又什么戒律都不要守,什么忌讳也没有,好像很方便,其实那就是堕落的根本。你们要是把《梵网菩萨戒》仔细看清楚,你就了解。

   底下一首偈是「酬答次请」。菩萨代我们问,末法时期众生应该要怎样修学才能免堕邪见。

   讲义【菩萨於此中,此中即圆觉性中。菩萨能於圆觉性中,发大菩提心,圆照清净觉相,真智一照,妄惑顿空,诸病自离。】

   这两句是承前面而来,那没有问题,菩萨有这个能力。菩萨发菩提心,而我们现在没有菩提心,我们的菩提心怎么发都发不出来,为什么?六根在境界里头一接触,我们这个心马上就迷。菩提心是觉心,是觉而不迷;而我们的心在境界里是迷而不觉。菩提心是直心,直心是平等心,我们的心在境界里头是极不平等,所以哪有菩提心?这是我们首先就要认清自己、认识自己,然后才好修行。换句话说,好像我们治病一样,我先认识我自己有哪些病,才能够去求药,药到病除;如果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病,你去找药,把那个药拿来乱服一通,那是病上加病,怎么会好?由此可知,莲池大师的「自知录」功过格是检查自己的毛病,那是检查表。每天对对看我还有多少病,就好像有病找医生诊断,去检查身体。你身体不舒服会到医院去检查,你这一身的烦恼习气毛病,为什么不检查?经 律论就是检查的标准,「功过格」、「自知录」是最起码的标准,拿这个东西来检查自己、认识自己,然后惭愧心才能生起来,才晓得如何对症下药。

   菩提心,不是说我们嘴巴念一念就发起来,没那么容易。菩提心一现前就是圆初住的菩萨,《大乘起信论》、《金刚经 》都是初住菩萨的境界,四相没有了,有四相是迷而不觉;菩提是觉心,觉心第一个样子就是四相没有了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空了,这是菩提心现前的样子。你自己检点,我们自己有没有菩提心?你就想到你有没有四相?没有四相,心平等,那么你自己晓得你已经 菩提心现前,你是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菩萨,你不会堕邪见。这首偈子主要的不是在此地,是在后头两句,『末世诸众生,修此免邪见』。末世这些众生,菩提心没有现前,心里很想发,无奈何烦恼习气太重,菩提心不能现前。

   讲义【末世诸众生,如有修习大乘之者,亦应依此进修,可免邪见。】

   这是佛教诫我们,希望修大乘必须依照大乘经 典里面所讲原理原则、方法、境界来起修,才能免除邪见。但是大乘了义的经 典,确实是指归在净土,换句话说,如果你舍弃净土修其他的法门,都不能免除邪见。如果我们从《大集经 》看佛对我们末法时代的教诫,你就更明了。《大集经 》说:佛的法运有三个时期: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正法,持戒成就;像法,禅定成就;末法,净土成就。我们生在末法时期,我们修学净土法门,这是完全遵照世尊的教诫。如果我们学其他的法门,那我们没有遵守世尊的教诫而自以为是,那不叫邪见叫什么?以中国的算法,末法已经 有一千年,末法是一万年。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0一0年。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,可见得我们今天是在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,我们修净土法门,完全遵照世尊的教诫。

   在教下,由於个人过去生中习气不相同,你前生学《楞严》,今天《楞严》一打开你就明了,为什么?你过去有薰习的种子在;你前生修《华严》,《华严经 》一展开非常有兴趣,好像是看到自己旧有的东西一样,这是叫你在一切经 典里面选择,选择熟的继续修,容易。教,虽然可以选择不同的经 论,可是在行门一定归到净土。教下来讲,《华严经 》里我们看到善财童子,他学的东西真多,博学多闻,那是一种示现,给我们做个样子,最后怎么样?归净土,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。你们想想这个味道,从博学多闻最后归到净土。

   我们今天舍去博学多闻,我们只学一样、只闻一样,我们也归到净土,中国过去许多祖师大德多采取这个办法。天台智者大师是教宗《法华》,他是法华宗开山的祖师,第一代的祖师,他是行在净土;他临命终时念佛往生,这个在《智者大师传记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。窥基大师,他教理是专门研究《唯识》,他是唯识宗第一代祖师,《唯识》虽然是玄奘大师传到中国来,但是在玄奘大师的一生并没有建立一个宗派,法相宗是在窥基大师的手上成立,所以我们今天讲唯识宗,或者讲法相宗的祖师,讲窥基而不讲玄奘。窥基大师注的《弥陀经 通赞疏》,对於《弥陀经 》赞叹到无以复加,认为这是极圆极顿的法门。他这个注解有流通的必要,免得学法相唯识的这些人自以为利根上智而轻视净土。

   这是讲免邪见就是选净土法门。无论研究哪部经 论,必须把经 中的道理、原理原则用在念佛功夫上,这就对了。像江味农居士,他所提倡是教宗《般若》,他用四十年的时间专门研究《金刚经 》,行在弥陀,他是念佛往生的。这次我在美国遇到他的女儿,以前她年轻不相信,现在她很相信,她爸爸是研究《金刚经 》,所以她天天念《金刚经 》,天天看《金刚经 讲义》,念阿弥陀佛。

   学《华严》,民国初年应慈法师一生专讲《华严》,他也是行在弥陀,也是个念佛人。所以研究经 论你自己可以选择,像圆瑛法师他一生的功力在《楞严》上,《楞严经 讲义》序文里面讲,他二十五岁就开始留意《楞严经 》,毕生精力用在《楞严》上,他也是求生净土。他自己念书,平常看经 ,那个书房叫「三求堂」:求福、求慧、求生净土;由此可知,圆瑛法师是求生净土,这是教宗《楞严》,行在净土。我们今天讲正知正见,免堕邪见,这些人都是我们的榜样,这些人他们的修行都是真正用功夫。

   论到社会风俗,与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关系。过去风俗淳厚,人心厚道。大概像我这样的年龄还能够记得,台湾刚刚光复的时候,我们从大陆到台湾来,台湾老百姓真好,对待任何一个人是宾至如归。人地生疏不知道路,向人家问路,不但指点得清楚,怕你找不到带你去。今天有没有?今天你要问个人,他理都不理你。才三十年!三十年后跟三十年前在物质上是有很大的进步,在心地上远不如过去,差远了,那时候人心好、厚道,没有害人的心,都有帮助人的心。

   所以在心地上远不如从前,换句话说,修行很容易堕邪见。现在你看,不老实,自己的意见太多,不相信老人话,也不相信老师的话,不肯认真的去学习,怕苦、怕难,最好找一个方法又不要吃苦头又很容易,诸位想想,哪有这么便宜事情?我们今天看到出家、在家修行几十年,修行一辈子,好像看不出有什么殊胜的果报,原因就在此地。他堕在邪见里面自己还不晓得,还以为他自己知见是很正确,换句话说,真妄、邪正、是非,他没有能力分辨。佛与祖师在此地告诉我们:

   讲义【若不依此,总是旁蹊曲径,而非真菩提路矣。】

   换句话说,不依一乘了义经 论里面所说的道理,所讲的方法、境界来修学,总是走旁门左道,不是一个正途。下面有几句话很重要,千万不要疏忽,祖师在此地告诉我们:

   讲义【此章最为紧要,文虽不满四百言,而如来一代时教,所有性相二宗之旨,摄尽无余。】

   《圆觉经 》第一章,这是最重要的一章。经 文只有三百多字,还不到四百字,而如来一代时教,所有性相二宗之旨,摄尽无余。换句话说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 论,都超不出这个范围。由此可知,这短短的一章经 ,是世尊一代时教的纲领,一切经 都是这个意思的发挥;展开来是三百余会三藏经 典,归纳起来就是这章不满四百字的经 文。由此可知,这章的重要性,你也就了解这章的深度。

   讲义【若约性宗,据《起信论》:「依一心法,开二种门。一者、心真如门,二者、心生灭门。生灭门中,复有觉、不觉二义。」此章圆觉,是一心法,大总持门。清净觉相,是真如门,真如界内,不立一尘故清净。无明颠倒,妄认妄执,是不觉义。知是空华,此知即是觉义。因本觉而有不觉,因不觉而有始觉,此二是生灭门。】

   这是将这章经 与性宗的《大乘起信论》合起来来看,可见得它通性宗的教义。

   讲义【今欲令行人,顿悟真如为因地心,然后圆成果地修证。】

   「欲」是希望。现在是希望叫一切修行人,顿悟真如为因地心,然后圆成果地修证。这是本经 宗旨之所在。

   《圆觉经 》向下一章,就是五十五页以后,完全是讲修行的方法,方法也是前面深后面浅,愈说到后面愈浅。「普贤」这章跟《华严经 》的境界完全相同,要是在念佛法门里面那是修理一心不乱的方法。这部经 是深的在前面,愈讲愈浅,讲到后面「圆觉章」,就是我们一般凡夫最初方便。它跟一般教科书不太一样,一般教科书是由浅说到深,本经 是由深说到浅。

   讲义【若约相宗,不出五法、三性。】

   「五法、三性」,我们在《百法明门论》、《唯识简介》里面讨论过许多次。

   讲义【此章妄认四大为自身相,六尘缘影为自心相。缘影之心,但有其名,而无实体,名也。】

   五法是「名、相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」。

   讲义【四大身相,相也。妄认妄执,不当认而认,不当执而执,妄想也。知身心如幻,无明本空;知,是正智。觉心不动,是如如。】

   这章经 文与「五法」完全相合。

   讲义【若约三性:身、心是依他起性;妄认妄执,是遍计执性;觉者如虚空,平等不动转,能断无明,能成佛道,是圆成实性。】

   这章经 又具足了相宗最重要的纲领「三性」。佛法是以性相二宗概括整个大小乘法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三百余会,归纳起来不外乎性相二宗,在这短短一章经 文里面全都有。

   讲义【此章既具一心、二门、五法、三性。】

   「具」是具足,圆满而没有欠缺。这里面根本就是「一心」,所以净土的修学,《弥陀经 》修学的目标就是「一心不乱,心不颠倒」,这两句是《弥陀经 》的中心,最重要的两句话。在大乘了义理论、修行里面来讲,「持名念佛」是最直截了当的修学方法,真正像窥基大师所说圆极、顿极。所谓顿极,只要七天就成功,经 上讲「若一日到若七日」,还有哪个法门比这个更快?七天就成佛!根性利的,七天证理一心不乱;次一等的,证事一心不乱;第三等的,功夫成片,带业往生,一天到七天就能成办,就成就。其他所谓八万四千法门,包括禅、密都做不到。七日成就可靠吗?你去看《往生传》、《净土圣贤录》,从前人依照这个法门来修学,七天之内成就的有多少人!我们今天打个佛七,打两个佛七,打七个佛七,打七十个佛七,都不能成就,原因在哪里?不如法。不明理、不如法,成就有限。如理如法必定像经 典里面所说,佛不骗我们,句句都是实话。

   讲义【我佛谆谆善诱,欲令众生,但依圆照之功,照破生灭门,复归真如一心。】

   圆满觉照是功夫。我们注意后头一句「复归真如一心」,真如就是一心,一心就是真如。可是,没有照破生灭门,你就得不到一心;如果你得到一心,你一定是照破生灭门,照见五蕴皆空。五蕴不空,你没有得一心,你念佛虽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,你五蕴不空,你没有得一心;五蕴不空,你功夫不能成片,换句话说,你不能带业往生。五蕴空了,财色名食睡烦恼断尽;五蕴空了,烦恼尽了,才能念到功夫成片,好的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。

   讲义【又依圆照之功,照见遍计本空,依他如幻。】

   觉后空空无大千,就是讲遍计空,不是讲依他,依他不空,依他如幻。「依他」是有,但是有它不是真有,就好像我们作梦一样,梦里那个境界不能说没有,有,有怎么样?它是幻有,它不是真有。像我们现前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幻有,不能说没有,因为依他起性。觉后空空无大千,是无遍计所执性。

   讲义【复归圆成真实耳。】

   圆成实这是证到实性,这就是明心见性。

   讲义【初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竟。】

   《圆觉经 》到这个地方这是第一段。宗密大师将这部经 如清凉一样,把它分成信解行证四个部分,这章是讲信解,叫我们要真正建立清净坚固的信心,要明了、要理解真正的本起因,就是诸佛如来修行他根本的因是什么,我们要明了、要相信。如果能依真正的「本起因」来修行,这一生当中决定成佛,这是决定没有怀疑。《圆觉经 》一共十二章,就是十二位菩萨,这是第一章,是文殊菩萨章,向下还有十一章,就是十一位菩萨代表。好,谢谢诸位。

  
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七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