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圓覺經 (第二十七集)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9-08-27
請掀開經 本第五十叁頁:
經 【衆幻滅無處,成道亦無得,本性圓滿故。菩薩於此中,能發菩提心。末世諸衆生,修此免邪見。】
這是「文殊菩薩章」最後一段經 文。『衆幻滅無處』,「幻」是幻化不真。
講義【衆幻者:幻身、幻心、幻惑。惑即無明。】
身心是屬於迹象,幻妄之相;『惑』是幻之根本,也可以說是幻妄的根源。《起信論》跟我們講,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,「無明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」。由此可知,無明還在叁細之先,無明是一切虛妄的根源。佛在一切大乘了義經 典裏面告訴我們:
講義【無明本空,故亦如幻。】
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裏面告訴我們,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空」,這是說明這些幻妄的真實相。可是這個真相卻不是我們一般人能覺察得到,必須要智慧現前才能覺察得到,換句話說,才能把這個真相看清楚。
講義【圓照之真智現前,無明之幻惑即滅。】
本經 告訴我們,「圓照真智現前」,圓滿的覺照,真實的智慧現前,才能照見無明本空,像《般若心經 》裏面所說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這時候「無明幻惑」就消滅了。消滅了,我們要問:這個境界相還有沒有?像永嘉大師在《證道歌》上所說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試問問,這時候大千世界還有沒有?如果說沒有,我們要問「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覺悟,阿彌陀佛有沒有覺悟?」不要說那些菩薩祖師,諸佛如來豈不是各個圓照真智現前?西方極樂世界現在存在,娑婆世界,我們現在所依報的國土,也明明現前,在我們眼前,爲什麼要說覺後空空無大千?「覺後空空無」怎麼講法?
給諸位說,真如本性是一個理體,既有體當然就有相,我們在《華嚴經 》裏面讀了很多,也了解得很詳細,有體就有相,有體就有作用,體相用是一而叁、叁而一。所謂法爾如是,那怎麼會沒有?爲什麼又說無大千?這「無」是無虛妄分別,因爲你在迷的時候,你在這個境界裏面分自分他、分彼分此,産生無量的分別、無量的執著。給你講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是你再也沒有分別、也沒有執著、也沒有妄念,是說沒有這個,不是說這個世界都沒有;是了解一切境界相的真相,曉得這些相都是幻化之相,這些相與體、與理不相妨礙,「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」,是說這個,不是說什麼都沒有,希望諸位要了解這樁事情。
有些人學佛、讀經 ,依文解義,認爲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什麼都沒有,那不要學佛,學了佛,學到最後什麼都沒有,世界也沒有,人身也沒有,這還有什麼意思?你看看華藏世界應有盡有,看看西方淨土那樣殊勝莊嚴,哪一個地方能跟它相比!那就叫覺後空空無大千的境界。其實我們現前的境界,你是沒有覺,覺了之後,這眼前的境界也是空空無大千,就是在一切境界裏能夠一念不生,心地清淨。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跟六祖所講「本來無一物」一個意思,你們想想對不對?永嘉說「空空無大千」,六祖說「本來無一物」,一個意思;說的言語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,是同樣的境界。
「無明之幻惑即滅」,換句話說,妄相沒有了,實相現前。《般若經 》裏面常講「實相般若」。《楞嚴經 》裏面所講「性色真空,性空真色」。如果入了這個境界,可以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實相」。你迷的時候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;悟的時候,「凡所有相,皆是實相」。實相跟虛妄是同一個意思,凡夫沒有這個智慧,他把它看作兩樁事情;覺者了解是一樁事情,所謂一真法界,所謂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」。
講義【如衆空華,滅於虛空,不可說言,有定滅處,無生處故。】
前面長行有這麼幾句話。空中本來沒有,空中之花是病眼所見,好眼睛看這虛空當中沒有花,病眼看空中才看出這些幻化。你眼睛好了,空中花沒有了,你能說這花有一定的處所滅掉?滅到哪裏去?這比喻說明一切法「本來不生,今亦不滅」,一切法原本就是不生不滅,這是事實真相。從這個例子引申,我們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「本來不生,今亦不滅」。但是,這種不生不滅的境界相,我們看不出來,原因在哪裏?我們迷在境界裏面。如果諸位智慧現前,能把這個事情看得詳詳細細、清清楚楚,這就叫證得無生法忍,曉得一切法的真實相,確實不生不滅。
你要是不懂得不生不滅的道理,你看到人有生老病死,山河大地、星球有成住壞空,怎麼會不生不滅?明明看到是有生有滅,爲什麼說不生不滅?你就想到病眼睛看空花那個樣子,眼睛有病看到空中真的有花,有花,你也不會說這個花生起來,眼睛好了花沒有了,你不會說那個花滅了,爲什麼?因爲你明了那個花是假的、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,所以你對於那個境界相不會起生滅這個妄念,不會起這個妄想。我們把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比喻那個空花,真正要覺悟了,你也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正如佛所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;你在這一切法裏頭不會再有生滅的念頭生起,曉得事實的真相確實沒有生滅。《圓覺經 》最深的就是第一章,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、真理。「普賢章」以下都講修證的方法。
講義【衆幻元無,並非滅於真如。】
『真如』雖然沒有相,它能隨緣現相。雖現這個相,相是它的作用,就是真如起用,用不離體,體不離用,體相用是一不是二。下面這兩句話很重要:
講義【佛道本成,到此亦無所得。】
與《楞嚴經 》裏面所說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義趣是相同。所以,佛在《華嚴》與本經 上都說「一切衆生本來成佛」。雖然說本來成佛,可是你現在迷了,不但迷了,而且迷得太深。如何妄盡還源,這就要修證的功夫。
《梵網經 》的宗旨跟《楞嚴經 》一樣,是講「成佛之道」。《梵網經 》完全講十方諸佛,裏頭不講菩薩,十方諸佛他是怎麼成就?我們今天用的戒本是《梵網經 ・心地品》的下卷,「心地品」一共有兩卷,下卷是戒本。上卷講菩薩怎樣修心?叁十心是地,叫心地;叁十心(叁賢位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),那個菩薩他們用什麼心?十地菩薩,地還是心,那個心圓滿了,能生無量功德,所以稱之爲地。《梵網經 》,與我們現前所讀誦的一乘了義大經 合起來看,有很大的幫助,可以與我們本修的這個法門相輔相成。
《梵網經 ・心地品》最好從上卷講起。李圓淨居士編《彙解》,編得非常好,他將智者大師的《疏》、蓮池大師的《發隱》、蕅益大師的《合注》,這叁樣東西統統彙編在一起,後面以表解來說明大小乘以及開遮持犯,可以說條理分明,使初學的人一看就能明了,是非常難得的好版本。但是,要是不知道上卷(就是菩薩應該如何來修心),這個十重四十八輕就沒有落腳之處,十重四十八輕修的是什麼?那是方法,目的在哪裏?所以上卷非常重要。
修學一定要從根本法學起,這是我一再在講席當中勸勉諸位同修,如果我們舍棄根本法,在這大經 大論裏頭一輩子都不會開悟。古人念一部經 念上十年,念上叁千遍,他能開悟。現在的人念上十年不會開悟,原因在哪裏?古人的心地厚道,現在我們找像古時候那種厚道的人,找不到。我們自己的心很亂,一會兒想東、一會兒想西,滿肚子人我是非,用這種心你去念《楞嚴》、念《華嚴》、念《法華》,念上十年決定不開悟。別人念十年,古人念十年,念開悟了,那是什麼?他那個心是什麼都沒有,老實,他沒有妄念,他沒有是非人我,人家罵他一句,「阿彌陀佛」,給他贊歎,也「阿彌陀佛」,他沒分別心。只知道修自己,不問人我是非,以厚道待人,所以他花上十年時間能成就。所以存心重要,我們存的是什麼心。
看古人的成就要面面觀,許許多多因素,不是一、二個條件,由此可知,古人那個法子我們學不來。像蓮池大師還從功過格下手,他是什麼樣的人,他那個是什麼時代?人家在功過格上用叁年的工夫,我們在功過格上恐怕要用叁十年的工夫;不肯幹就不能成就,這是一點都不假。諸佛菩薩、曆代祖師,他證什麼?證「無所得」。你要能夠證到無所得,雖然不成佛,去佛也不遠;你要「有所得」,你是凡夫,你還有菩提所得、涅槃所得,不是佛菩薩。二乘人他所以不能成佛,就是他有所得,他證得涅槃,他有所得,所以他所知障不能破,法執不能了斷,原因就在此地。
如果曉得在一切境界裏無所得,就像作夢一樣,夢幻泡影,在夢中你醒過來之後,想想在夢裏你得到什麼?那個夢一醒才覺悟,原來是一場空,畢竟空,畢竟空就是無所得。如果我們今天真正明了,眼前一切境界相宛如夢中,畢竟無所得,你的心多清淨,你還會有煩惱嗎?你那個煩惱生起是因爲有得有失,你才生煩惱;你要是沒有得失,你的煩惱從哪裏生?煩惱就沒有,煩惱障就斷,我法二執就破。再告訴諸位,到無所得,你所得到是盡虛空遍法界,是整體、是圓滿,一絲毫沒有欠缺。你在這裏面起一念得失的心,那真是像整個大海,你所得到就一滴水而已,把整個大海都失掉,這是事實。
『成道亦無得,本性圓滿故』。成佛就是證得圓滿,密宗所修大圓滿就是這個意思。但是我必須奉勸諸位,以密宗的方法來修這個大圓滿,很難得到圓滿,爲什麼?不如法。教理不明,不能學密。密法在佛教裏面叫做加行,不是初學,是功夫已經 修得差不多,再用密法把你的修行時間縮短。譬如本來你要十年才能證得無上菩提,加上密法,五年、六年就可以證得,用意在此地,可以提前,他那個叫「加功用行」。你如果沒有基礎,這個力量加不上,於是修那些法門都變成盲修瞎練,白費工夫,那就可惜。所以密法在佛法裏面是高級的佛法,不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