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智,就是迷了這個東西,就變現一個相似的圓智,不是真正的圓智,變成一個相似,就是阿賴耶識。由阿賴耶識愈迷愈深,這才變現出前面七轉識,又變爲五十一個相應的心所,愈迷愈深。於是我們不知道自己有圓智,也不知道自己圓智起的作用能照圓理,這個虧就吃大了。現在佛教給我們就是怎樣來恢複,所謂恢複就是覺悟,一切大乘了義經 典都是指導我們破迷開悟,《圓覺經 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底下這兩句很重要:
講義【照空所幻身心之境,照破能幻無明之惑。】
「照空」是對外境講的,對法界講的;「照破」是對你自心講的,就是對如來藏講的。「照空」,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身心世界俱不可得,你把外緣就放下,從今之後決定不在境界上攀緣,你是照空,就是外境的境界相、真實相你是看清楚了,這是對外。「照破」是對內,對內是回光返照,無明也是虛妄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無明也是相,無明不例外,它也是虛妄的。我們再問,什麼叫做無明?簡單的說,心裏面起念就是無明之相;沒有無明,決定不起心、不動念。諸位要曉得,無明是能起、能動,所動的心念就是無明之相,無明的幻相。從這點諸位也許能體會到,法界的相是虛妄不實在的,法界相是依他起性。如來藏跟法界性是圓成實性,法界(就是講法界的相)是依他起性。無明所變現的相是遍計所執性,就是你心裏面對於外面境界種種感受,喜怒哀樂愛惡欲,這是遍計所執性,比外面境界還要假。外面境界是依他起,是假的;喜怒哀樂愛惡欲,那是你心裏的妄想,你總虛妄分別執著,這是屬於遍計所執性。「照空」就是照見依他起性是虛妄的,了不可得,「照破」是照破遍計所執性更是虛妄不可得,這才叫破無明之惑。更進一步:
講義【並將能空之智亦複不存。】
那就跟《心經 》末後的結論完全一樣,「無智亦無得」。《心經 》裏面那個「智」是能照之智,什麼智?我們講的根本智、後得智,或者我們講四智: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,俱不可得。佛說智、說理,是對凡夫迷惑顛倒當中以爲有事,有事,佛才說個理;有惑,才說個智。現在惑沒有了,事實的真相也大白,事也沒有了,與它相對的理與智也沒有了。這個時候,實在講,什麼也不能說,說不出,不但不能說,思維想像都達不到,所以稱之爲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這個境界現前就叫「佛知佛見」。
講義【惟有如如照體獨立,是則名爲: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。】
你問諸佛如來他是怎麼修行成佛?人家就是這個修行法。釋迦牟尼佛與諸佛如來跟我們所講的,諸位一定要明了,他是毫無保留,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供給我們做個參考,做一個借鏡。我們如果恍然大悟,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,一生哪有不能成佛的道理?必定成就!再跟諸位說,像《圓覺經 》,我們不受時間限製,每次我們深入詳細的來討論,這樣的發揮很難得。我們今天在此地講,講的是注解,這個注解在《圓覺經 》注子裏頭是比較淺一點,還有比這個深,還有比這個內容更豐富,但是我們這一會可以說已經 講得很詳細,諸位果然能夠領略到,能夠體會到一些,一生受用無窮。到這個地方,佛將文殊菩薩所提的叁個問題,第一個問題說出來,就是「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」,把這個問題說出來。
底下幾句話,這是「酬答次請」,這是第二個問題:菩薩現在應該怎麼修法。這是與我們切身有了關系。下面經 文有兩個小段:
經 【菩薩因此,於大乘中,發清淨心。】
這是說明菩薩效法諸佛修學「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」。下面叁句愈說跟我們愈近:
經 【末世衆生,依此修行,不墮邪見。】
我們現在就是生長在末世,這叁句針對我們現在人說的,換句話說,不依照這個原理原則去修行,必然墮在邪見裏面。這是我們必須要警覺。
講義【此如來酬答文殊次請。】
『此』是指上面這一行經 文,是答覆文殊菩薩第二個問題。
講義【前面文殊請說,菩薩於大乘中,發清淨心,遠離諸病。】
文殊菩薩提了這個問題,替諸菩薩來請教世尊。又附帶一個問題是:
講義【能使末世衆生,求大乘者,不墮邪見?】
佛在此地總答。這兩句文字是很簡單,可是裏面含的意思非常之深、非常重要。圓瑛法師在此地消這個文說:
講義【菩薩若能因此如來所修因地法行而修,自可圓成果覺,惟是於大乘中,須發清淨心。大乘者,以一心叁大之義爲乘。《起信論》雲:「一切諸佛,本所乘故,一切菩薩,皆乘此法,到如來地故。」是以教發清淨心,即直心正念真如,可離種種顛倒之病。】
到這個地方都是解釋前面叁句。在此地我們必須認清楚,什麼叫『大乘』,什麼是『清淨心』?如果不把這兩個名詞的意思搞清楚,那我們眼看這個經 文又迷了,迷在字裏行間。我們現在是不是大乘?這是很重要。祖師在此地舉《起信論》來說,大乘的標准是『一心叁大』。一心叁大裏面,最重要的是「一心」,先要得一心,然後從一心裏面生「叁大」。一心是事一心,可是一心叁大是理一心,事一心固然是一心,裏面沒有具足叁大。「叁大」是體大、相大、用大,事一心不具足叁大,理一心具足叁大。體是如來藏,是法界性,體大;相是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,這實在是大;作用,一切因緣果報統統是作用。幾個人能體會到這叁大是自己的一心?一心具足叁大,這才叫大乘人,才有資格修大乘法,才有資格修學如來所修的因地法行。所以佛在此地囑咐要「於大乘中,發清淨心」。
修行的人是菩薩,菩薩,佛在《金剛經 》所下的定義是要離四相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。換句話說,具足四相就不是大乘根性,圓覺這個法門他沒有分,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。所以《圓覺經 》的境界與《華嚴經 》完全相同,《華嚴經 》裏面起碼的資格是圓教初住,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《圓覺經 》裏面的當機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修學的。
『末世衆生』,這是有大根性的衆生。末法時期雖然衆生苦難多,障深慧淺,但是這當中也有大根性的衆生。什麼叫大根性的衆生?他有慧眼,他能夠抉擇法門,這就是大根性。法門無量無邊,四弘誓願裏面說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法門要是對了根機,當生就成就;不對根機,在阿賴耶識裏面種一個善根的種子而已,這一生不能成就。在座諸位同修,你們在過去生中已經 親近過無量的諸佛如來,可是到今天你還沒成就,原因在什麼地方?是你選擇的法門錯誤。怎麼會選錯?給諸位說,路只能走一條,你走了兩條路,同時走兩條、走叁條當然是沒法子達到目標。還有,縱然是選了一條,選那一條障礙重重,不適合自己的根性,勉強去修學,這一生的時間也浪費,這是我們病根之所在。所以法門只能選擇一個,一門通達自然一切都通達。
修學的根本是正知正見,所以末後一句『不墮邪見』,這句話重要。什麼是正知正見?最簡單的說法,就是這一章經 裏面所講,真正是正法眼藏。這一章連長行帶偈頌只有四百多個字,諸佛如來將他怎麼修行、怎麼證果,四百多個字就統統都寫出來,都講清楚。所以《圓覺經 》文殊菩薩這一章是最重要的一章,往後十一章可以說都是些注解。這一章所講的是正知正見,我們能依照這個原理原則來修行,決定不墮邪見。
我們就在這幾句經 文當中看,怎樣不墮邪見?第一個,你要不要成爲菩薩?許多同修都爭著要去受菩薩戒,受菩薩戒就作菩薩了。菩薩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悟的有情衆生,換句話說,煩惱雖然沒斷,但是覺悟不迷惑,這是菩薩。這個事情是錯事情,我做了,我曉得它是錯事情;這是害人的事情,我做了,我知道那是害人的事情,他不迷。不會說我做了壞事情,自己還認爲是好的、是對的;他知道錯,知道不對,他還要去做,這是煩惱重,煩惱叫他去做。覺!不迷,這樣的人他能回頭,所謂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要有這個覺才行;沒有這個覺,他做的事情他不肯認帳,那就叫迷惑顛倒,不能辨別是非善惡。覺悟的人,真妄、邪正、是非他都能辨別,可是他還做惡,還不修善,他知道善惡,他不是不知道,這種人有,不多。大多數做惡的人,他迷在裏面,他認爲他那是對,他不能辨別是非善惡,這是迷惑顛倒。迷的人不容易回頭,悟的人容易回頭,所以菩薩是覺悟的有情衆生,他在境界裏面決定不迷,決定不迷他就有救。
我們過去常常舉《往生傳》裏頭瑩珂做個比喻,在《安士全書》裏面也有,在《西方直指》裏面講「往生」裏頭一個例子。他覺悟,他不迷,他自己的習氣很深,惡習氣改不掉,他是個出家人,沒有辦法守戒律,天天都要犯過錯,都要造罪過。自己曉得這樣下去之後將來一定要墮地獄,他自己曉得,他不會覺得我做的是對的,不會,他自己曉得他要墮地獄。於是他去請教別的同參有沒有辦法來救?自己來救自己,人家就勸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他自己大概是罪業造多了,自己曉得一定要墮地獄,不往生就不得了,換句話說,只有這麼兩條路,沒有第叁條路好走,所以他就關起門來老老實實念佛,念了叁天叁夜,飯也不吃、水也不喝,拼命的念,他把阿彌陀佛就念來了。阿彌陀佛告訴他,你的壽命還有十年,十年當中好好的修行,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他。他跟阿彌陀佛提了個要求,「我這個習氣太重,再過十年,不曉得又造多少罪業!我自己控製不了自己。阿彌陀佛,你現在就帶我去,我十年壽命不要了」。阿彌陀佛就答應:好,叁天以後來接引你。他叁天以後就往生。爲什麼那麼重的罪業他能夠往生?他覺而不迷,這是屬於帶業往生。這就是菩薩的意思。
但是此地這個菩薩標准比我剛才講的要高,高在哪裏?他「於大乘中,發清淨心」,這菩薩地位太高,不是些小菩薩,不是初發心的菩薩,這是有相當程度的菩薩。「發清淨心」,諸位曉得,清淨心就是菩提心,這位菩薩是菩提心現前的菩薩,那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,在淨土法門裏面來說,是念到理一心不亂的菩薩,他的標准就高。我們念佛必須要知道,把自己的境界要向上提升,提升到此地的標准,這是覺悟;停頓在某一個境界裏面,雖然講覺悟,那是小小覺悟,不是大徹大悟,大悟的人曉得逐漸要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。
怎麼提升法?每天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,把什麼事情看淡一點就提升,煩惱輕、妄念少,就是提升。不管什麼事情,不要與人認真的去計較,就能把境界提升,爲什麼?你要是真正明白我們這一章經 裏面所講大意,曉得身心世界都是虛妄的,不可得!不可得,你要認真計較,你是迷惑顛倒。曉得一切都不可得,我統統放下就得自在,境界就提升。不但世間名聞利養我們要放下,弘法利生也要放下,也不需要計較。弘揚佛法有大福報、大果報,你要是爲貪圖果報而做弘法利生這個事情,你的果報在叁善道,出不了六道輪回。
連善都不可以做,何況是惡事。所以求的什麼?身心清淨。弘法利生是緣,佛法講因緣、講緣分,衆生有福,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,正法久住;衆生沒有福報,諸佛菩薩來了,也有障礙,也沒有法子。自己發心圓滿,像前面所講「圓智照圓理」,念念功德圓滿。所以佛在一切經 論裏面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,攀緣是我們有心去做,隨緣是隨大衆的意思去做。大衆喜歡怎樣我們就怎麼去做,「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」,不可以在境界裏面有分別、有執著、有攀緣心,那是對自己修學的大障礙,對自己的境界沒有辦法提升。
諸位一定要記住,我們在《彌陀經 》裏面常常提醒同修們,修什麼?就是修一心,一心就是此地講的清淨心。得一心了,一心裏面再能夠現叁大,那就入一真法界,就入華嚴境界,也就入圓覺境界,圓覺跟華嚴是同樣一個境界,在淨土裏面是常寂光淨土。所以諸位在境界裏頭,一切境界自己清楚,你要是不清楚,你是墮在無明裏面;不分別,你分別,你墮在邪見裏面,所以是又要清楚又要不動心。古德勸我們「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句佛,打得念頭死,許汝法身活」,就是這個意思,才能夠證得清淨法身。這個地方就是特別要緊,「我們如何能夠不墮邪見」,這真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,只要不墮邪見這一生決定有成就;最怕的是墮邪見而不自知,以爲自己還是個正知正見。邪與正,這一章經 文可以做一個標准。今天時間到了,下次我們講偈頌。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四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