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广圆觉经 (第二十四集)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:09-08-24
请掀开经 本四十七面:
经 【何以故?虚空性故;常不动故;如来藏中,无起灭故;无知见故;如法界性,究竟圆满,遍十方故。是则名为因地法行。】
这段经 文上次我们讲了一半,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后面三句,『如法界性,究竟圆满,遍十方故』。
讲义【如法界性,究竟圆满,遍十方故。此三句,明不空如来藏之义。】
「空如来藏」是讲本体,「不空如来藏」是讲现相。如果我们以梦境来做比喻,空如来藏就是能现梦境的心,心是空的,什么都没有,虽然没有但是它能现相,它能够现相,它能够现种种的梦境,我们从这桩事情也能体会到一点这个意思。「空藏」是说的真如本性的理体。「不空藏」,怎么叫不空?因为它有相,而这个相就是我们现在所谓十法界依正庄严、森罗万象,就是「不空如来藏」,它是「空如来藏」所现的相分。虽然现这个相分,我们必须晓得,这个相是非有非无。为什么说「非有」?因为这个相实在是不可得。佛在一切大乘经 里面告诉我们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「因缘所生法,当体即空」,这是我们在一切大乘经 论里面常常看到,这是非有的意思。为什么说「非无」?虽然它是了不可得的幻相,而这个相确实呈现在我们面前,我们能感受得到,所以它又是非无。非有非无,这才是一切现象的真实相。
讲义【法界性,与如来藏,体同义别。】
什么叫法界性?「法」是指一切万法,世间一切法跟出世间一切法用一个「法」就总代表,「界」是讲界限;法法不相同,各有各的界限,叫做「法界」。用「法界」,就是把一切法统统包括;「性」是体性。法界的体性与如来藏究竟有什么关系?这里告诉我们,体是一个,法界性就是如来藏,如来藏就是法界性;既然有两个名词,当然也有一些差别,体同,义上就有差别。
讲义【别则有二:】
这是把差别区分为两大类,实际上差别很多,是把这许许多多的差别归纳为两大类。
讲义【一者、在有情分中,名如来藏,在非有情分中,名法界性。如《智论》明佛性法性之异。】
在一切法里面,法就分为两大类:一类是有情,一类是无情。我们现在的分法,分为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现在科学家是把一切万物分为这三大类。佛法里面讲有情就是指动物,有感情的、有感受的,而且感情与感受是非常显著,我们称之为有情众生。对有情众生来讲就叫做『如来藏』,如来含藏在其中;对於无情,就是植物与矿物,对它们来说就不说「如来藏」,因为植物、矿物不能自觉,不能修行证果,所以不说如来藏,而说『法界性』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法界性可以包括如来藏,我们简单叫法性,如来藏就是佛性;法性可以包括佛性,佛性就不能包括法性。譬如动物可以包括人,人不能包括动物,人是动物里面的一种,差别在此地。可是我们也不能固执,为什么?体同义毕竟还是相同,所以佛性与法性确实没有两样,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,是一个体不是两个体。
当我们证得如来藏,也就是讲成佛了,在成佛的时候像《华严》里面所讲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」,境界全都转了。为什么能同圆种智?这个道理不难懂,如果我们对於经 论稍稍深入一些,就能体会到依报确实随著正报转。法界多半讲的是依报,如来藏讲的是正报,正报转了依报没有不转,这点在佛法里面来说非常重要。我们自己要勘验自己的功夫,就可以从转境界上来勘验。佛成了佛,成佛是什么样子?成佛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众生不成佛,像《华严》里面所讲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,这是成佛的境界。如果我们看到「我自己很了不起有点成就,别的人还不行」,你在这个境界里面是二不是一,换句话说,你那种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,说得不好听一点,依然堕在妄想分别里面,哪里是成就!所以菩萨的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,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,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。
我们自己修行叫「历事炼心」,我们在有情世间、在非有情世间,就是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里面去炼,炼什么?炼平等观,这就是真正修行。平等观就生清净心,心为什么不清净?不清净就是在一切法里面不平等,所以它不清净。一切法都看平等,心里不起分别、不起执著,自然就清净。佛性与法性,实在讲,不能说异也不能说同,真正通达明白了,说同可以,说异也可以;如果依然分别执著,说同是错误,说异还是错误。
讲义【二者、谓法界性,则统摄有情无情,包括佛性法性。若称如来藏,但语诸佛众生,清净本源心体,故指如来藏,如法界性。】
第二小段的意思前面已经 说过,所以这个地方的文我们一念就明了。在这一大段里面,最重要的是在境界里面历事炼心,真正的修行,就像《金刚经 》里面所说,我们在境界里面一切明了,明了是不愚痴;如如不动,不动是不贪、不瞋,贪,动了心,瞋恨也动了心。不贪、不瞋,又了了分明,诸位想想,你的三善根就成就了。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这叫真修行。以这个基础去修六波罗蜜没有不成佛、不成菩萨,以这个基础念佛往生决定可靠,不但决定可靠,我可以保证品位甚高!这是要在境界里面去修,念经 、打坐、拜佛、参禅都没有用处。六根对六境是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动,这就是觉正净。
讲义【此法界性,即一真法界,具足十法界。所有十界,不离一真,故曰究竟圆满,遍十方故。】
「法界性」是一,法界相虽然是无量无边森罗万象,但是还是一,什么一?皆是虚妄。不管有多少,世出世间一切万象,总而言之一句话,「皆是虚妄」,或者讲「皆是梦幻泡影」,离不开这个原则。所以修行人要先开悟,道理在哪里?悟了之后才真正放得下,才样样清楚,样样明了,如如不动,这个很要紧。不开悟是样样都认真,以为这个相是真实,於是在这虚妄相里面生得失心、生执著心、生贪爱心、生嫉妒心,生无量无边的妄想,那是自己找罪受。其实,心相、境界相都了不可得,那不是冤枉吗?就好比一个人作恶梦一样,梦是假的、虚妄的,如果天天作恶梦,你想这个日子好不好受?谁叫你作恶梦?还不是怪自己,自己不觉悟,自己迷惑颠倒。
十法界跟一法界是一不是二,悟了,法界就叫一真;迷了,就叫十。这个十是一个代表的字,决定不止十种,迷的时候法界无量无边,哪里只十?天台大师在《法华经 》注解给我们讲「百界千如」,先纲领上分十法界,十法界则每一个法界又分十法界,这就一百法界,一百法界里头,每一界又是十法界,重重无尽,无量无边。我们今天科学讲空间,讲三度空间、四度空间,佛法里面讲空间是无限度。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,只是迷悟而已,所以才说一法界具足十法界。迷了的时候,一法界里面本来没有差别,你在那里虚妄分别,不管你怎么分法,你分得再多,你也没有离开一真法界,换句话说,你没有离开法界性,所以说法界性「究竟圆满,遍十方故」。这是讲真如本性从体起用,变现出森罗万象,如果你忽然觉悟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这个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,你见到这个法界的真实相。真实相就是「相即无相,无相即相」,有相跟无相是一不是二,这就是所谓「真相」,在《般若经 》里面叫做「实相」。
下面是总结,『是则名为因地法行』。像前面所讲这些理论、这些境界,就是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(像我们现在发心的时候,这在因地)所用的方法,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,依照这个理论、依照这个原则来修行。如果我们在这部经 里面把这个意思真的明白懂得,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修行,给诸位说,你在大乘佛法里面就是属於圆顿根性,这是大乘种性的人。可是要记住,这是一个原理原则,其下手处是境界里面历事炼心,历事炼心的修行必然还是循规蹈矩,这是菩萨行。我们以《华严经 》为例子,这是圆顿之极,《华严经 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用这个因地发心,他从哪里修起?他从「净行品」修起,从发菩提心修起,这是给我们做的榜样。可见真正觉悟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脚踏实地,给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,虽然晓得心法、色法,就是讲一切境界,俱不可得,不可得当中还要做一个好榜样,这就叫大慈大悲。所谓「佛法在世间,不坏世间觉」,就是对於世间的秩序,像世间的文明、文化传统、风俗习惯,绝不破坏,他能恒顺。恒顺里面他觉而不迷,他一切都随顺,随顺里面他不执著,就是我们常说他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这就是觉相。你问诸佛菩萨怎么修?诸佛菩萨就是这样修。
讲义【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者:此出其名也。】
把如来在因地上修行的名称说出来。
讲义【上说因地。】
前面这以上所说。
讲义【以圆智照圆理】
「圆」是圆满,没有一丝毫欠缺;「智」是真智慧,这个圆满的智慧是各个都具足,因为如来藏里面本来是圆满。既有圆智,怎么会不照圆理?当然照圆理,而且圆智照圆理从无间断,这是真、这是常,大经 里面所讲「常住真心」。悟的人他就看得出来,所谓「六根门头放光动地」,这就是「圆智照圆理」。我们现在虽然也是圆智照圆理,可是在这里面迷了,虽然迷了,你的圆智还照圆理。
这个意思,佛在《楞严经 》里面给我们讲「七处徵心,十番显见」,一共有三卷经 文,占《楞严经 》的十分之三,说明这个事实真相。换句话说,《楞严经 》前三卷是说明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」,就说明这个真相。佛在六根里面举出一根,举见性来讲,见性不生不灭、不来不去,那不是真的什么叫真的!我们一迷,就在圆智里面变现出一个八识,八识是假的不是真的,八识的确是迷了圆智,这个圆智就是《唯识》里面讲的大圆镜…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