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圓覺經 (第二十四集)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:09-08-24
請掀開經 本四十七面:
經 【何以故?虛空性故;常不動故;如來藏中,無起滅故;無知見故;如法界性,究竟圓滿,遍十方故。是則名爲因地法行。】
這段經 文上次我們講了一半,今天我們繼續來研究後面叁句,『如法界性,究竟圓滿,遍十方故』。
講義【如法界性,究竟圓滿,遍十方故。此叁句,明不空如來藏之義。】
「空如來藏」是講本體,「不空如來藏」是講現相。如果我們以夢境來做比喻,空如來藏就是能現夢境的心,心是空的,什麼都沒有,雖然沒有但是它能現相,它能夠現相,它能夠現種種的夢境,我們從這樁事情也能體會到一點這個意思。「空藏」是說的真如本性的理體。「不空藏」,怎麼叫不空?因爲它有相,而這個相就是我們現在所謂十法界依正莊嚴、森羅萬象,就是「不空如來藏」,它是「空如來藏」所現的相分。雖然現這個相分,我們必須曉得,這個相是非有非無。爲什麼說「非有」?因爲這個相實在是不可得。佛在一切大乘經 裏面告訴我們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因緣所生法,當體即空」,這是我們在一切大乘經 論裏面常常看到,這是非有的意思。爲什麼說「非無」?雖然它是了不可得的幻相,而這個相確實呈現在我們面前,我們能感受得到,所以它又是非無。非有非無,這才是一切現象的真實相。
講義【法界性,與如來藏,體同義別。】
什麼叫法界性?「法」是指一切萬法,世間一切法跟出世間一切法用一個「法」就總代表,「界」是講界限;法法不相同,各有各的界限,叫做「法界」。用「法界」,就是把一切法統統包括;「性」是體性。法界的體性與如來藏究竟有什麼關系?這裏告訴我們,體是一個,法界性就是如來藏,如來藏就是法界性;既然有兩個名詞,當然也有一些差別,體同,義上就有差別。
講義【別則有二:】
這是把差別區分爲兩大類,實際上差別很多,是把這許許多多的差別歸納爲兩大類。
講義【一者、在有情分中,名如來藏,在非有情分中,名法界性。如《智論》明佛性法性之異。】
在一切法裏面,法就分爲兩大類:一類是有情,一類是無情。我們現在的分法,分爲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現在科學家是把一切萬物分爲這叁大類。佛法裏面講有情就是指動物,有感情的、有感受的,而且感情與感受是非常顯著,我們稱之爲有情衆生。對有情衆生來講就叫做『如來藏』,如來含藏在其中;對於無情,就是植物與礦物,對它們來說就不說「如來藏」,因爲植物、礦物不能自覺,不能修行證果,所以不說如來藏,而說『法界性』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法界性可以包括如來藏,我們簡單叫法性,如來藏就是佛性;法性可以包括佛性,佛性就不能包括法性。譬如動物可以包括人,人不能包括動物,人是動物裏面的一種,差別在此地。可是我們也不能固執,爲什麼?體同義畢竟還是相同,所以佛性與法性確實沒有兩樣,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,是一個體不是兩個體。
當我們證得如來藏,也就是講成佛了,在成佛的時候像《華嚴》裏面所講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」,境界全都轉了。爲什麼能同圓種智?這個道理不難懂,如果我們對於經 論稍稍深入一些,就能體會到依報確實隨著正報轉。法界多半講的是依報,如來藏講的是正報,正報轉了依報沒有不轉,這點在佛法裏面來說非常重要。我們自己要勘驗自己的功夫,就可以從轉境界上來勘驗。佛成了佛,成佛是什麼樣子?成佛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衆生不成佛,像《華嚴》裏面所講「一切衆生本來成佛」,這是成佛的境界。如果我們看到「我自己很了不起有點成就,別的人還不行」,你在這個境界裏面是二不是一,換句話說,你那種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,說得不好聽一點,依然墮在妄想分別裏面,哪裏是成就!所以菩薩的眼睛看一切衆生都是菩薩,佛看一切衆生都是佛,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。
我們自己修行叫「曆事煉心」,我們在有情世間、在非有情世間,就是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裏面去煉,煉什麼?煉平等觀,這就是真正修行。平等觀就生清淨心,心爲什麼不清淨?不清淨就是在一切法裏面不平等,所以它不清淨。一切法都看平等,心裏不起分別、不起執著,自然就清淨。佛性與法性,實在講,不能說異也不能說同,真正通達明白了,說同可以,說異也可以;如果依然分別執著,說同是錯誤,說異還是錯誤。
講義【二者、謂法界性,則統攝有情無情,包括佛性法性。若稱如來藏,但語諸佛衆生,清淨本源心體,故指如來藏,如法界性。】
第二小段的意思前面已經 說過,所以這個地方的文我們一念就明了。在這一大段裏面,最重要的是在境界裏面曆事煉心,真正的修行,就像《金剛經 》裏面所說,我們在境界裏面一切明了,明了是不愚癡;如如不動,不動是不貪、不瞋,貪,動了心,瞋恨也動了心。不貪、不瞋,又了了分明,諸位想想,你的叁善根就成就了。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這叫真修行。以這個基礎去修六波羅蜜沒有不成佛、不成菩薩,以這個基礎念佛往生決定可靠,不但決定可靠,我可以保證品位甚高!這是要在境界裏面去修,念經 、打坐、拜佛、參禅都沒有用處。六根對六境是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動,這就是覺正淨。
講義【此法界性,即一真法界,具足十法界。所有十界,不離一真,故曰究竟圓滿,遍十方故。】
「法界性」是一,法界相雖然是無量無邊森羅萬象,但是還是一,什麼一?皆是虛妄。不管有多少,世出世間一切萬象,總而言之一句話,「皆是虛妄」,或者講「皆是夢幻泡影」,離不開這個原則。所以修行人要先開悟,道理在哪裏?悟了之後才真正放得下,才樣樣清楚,樣樣明了,如如不動,這個很要緊。不開悟是樣樣都認真,以爲這個相是真實,於是在這虛妄相裏面生得失心、生執著心、生貪愛心、生嫉妒心,生無量無邊的妄想,那是自己找罪受。其實,心相、境界相都了不可得,那不是冤枉嗎?就好比一個人作惡夢一樣,夢是假的、虛妄的,如果天天作惡夢,你想這個日子好不好受?誰叫你作惡夢?還不是怪自己,自己不覺悟,自己迷惑顛倒。
十法界跟一法界是一不是二,悟了,法界就叫一真;迷了,就叫十。這個十是一個代表的字,決定不止十種,迷的時候法界無量無邊,哪裏只十?天臺大師在《法華經 》注解給我們講「百界千如」,先綱領上分十法界,十法界則每一個法界又分十法界,這就一百法界,一百法界裏頭,每一界又是十法界,重重無盡,無量無邊。我們今天科學講空間,講叁度空間、四度空間,佛法裏面講空間是無限度。這是我們應當要明了,只是迷悟而已,所以才說一法界具足十法界。迷了的時候,一法界裏面本來沒有差別,你在那裏虛妄分別,不管你怎麼分法,你分得再多,你也沒有離開一真法界,換句話說,你沒有離開法界性,所以說法界性「究竟圓滿,遍十方故」。這是講真如本性從體起用,變現出森羅萬象,如果你忽然覺悟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個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,你見到這個法界的真實相。真實相就是「相即無相,無相即相」,有相跟無相是一不是二,這就是所謂「真相」,在《般若經 》裏面叫做「實相」。
下面是總結,『是則名爲因地法行』。像前面所講這些理論、這些境界,就是諸佛如來在因地裏面(像我們現在發心的時候,這在因地)所用的方法,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,依照這個理論、依照這個原則來修行。如果我們在這部經 裏面把這個意思真的明白懂得,我們就用這個方法來修行,給諸位說,你在大乘佛法裏面就是屬於圓頓根性,這是大乘種性的人。可是要記住,這是一個原理原則,其下手處是境界裏面曆事煉心,曆事煉心的修行必然還是循規蹈矩,這是菩薩行。我們以《華嚴經 》爲例子,這是圓頓之極,《華嚴經 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用這個因地發心,他從哪裏修起?他從「淨行品」修起,從發菩提心修起,這是給我們做的榜樣。可見真正覺悟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腳踏實地,給一切衆生做一個好榜樣,雖然曉得心法、色法,就是講一切境界,俱不可得,不可得當中還要做一個好榜樣,這就叫大慈大悲。所謂「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覺」,就是對於世間的秩序,像世間的文明、文化傳統、風俗習慣,絕不破壞,他能恒順。恒順裏面他覺而不迷,他一切都隨順,隨順裏面他不執著,就是我們常說他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就是覺相。你問諸佛菩薩怎麼修?諸佛菩薩就是這樣修。
講義【是則名爲因地法行者:此出其名也。】
把如來在因地上修行的名稱說出來。
講義【上說因地。】
前面這以上所說。
講義【以圓智照圓理】
「圓」是圓滿,沒有一絲毫欠缺;「智」是真智慧,這個圓滿的智慧是各個都具足,因爲如來藏裏面本來是圓滿。既有圓智,怎麼會不照圓理?當然照圓理,而且圓智照圓理從無間斷,這是真、這是常,大經 裏面所講「常住真心」。悟的人他就看得出來,所謂「六根門頭放光動地」,這就是「圓智照圓理」。我們現在雖然也是圓智照圓理,可是在這裏面迷了,雖然迷了,你的圓智還照圓理。
這個意思,佛在《楞嚴經 》裏面給我們講「七處徵心,十番顯見」,一共有叁卷經 文,占《楞嚴經 》的十分之叁,說明這個事實真相。換句話說,《楞嚴經 》前叁卷是說明「一切衆生本來成佛」,就說明這個真相。佛在六根裏面舉出一根,舉見性來講,見性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,那不是真的什麼叫真的!我們一迷,就在圓智裏面變現出一個八識,八識是假的不是真的,八識的確是迷了圓智,這個圓智就是《唯識》裏面講的大圓鏡…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四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