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五集

  大方廣圓覺經   (第二十五集) 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09-08-25

   請掀開經 本四十九面:

   經 【爾時世尊,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】

   在經 文格局上來說,每一章都有兩個大段落,前面一大段叫長行,就是用散文的體裁來寫;末後這一大段叫偈頌,是以詩歌的方式來歌詠。這種方式在古時印度與我們中國都很盛行,所以說贊禮,贊禮多半都配著樂器來演奏、來歌唱。偈頌的內容多半是與前面所講有關系,所以我們叫重頌。這種儀式在佛陀講經 法會裏面有許多的用意。因爲講經 的法會不同於學校上課,學校上課,學生是固定的,到時候他就來;講經 的法會,聽衆流動性很大,不一定每一會都來,不一定准時來,所以有許多是中途來聽的,那麼前面就沒有聽到。所以佛把這一段東西講完之後,實在講是很慈悲,我們在大經 裏面,你們看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長行後面就有一段偈頌,裏面重頌居多數。這個意思就是中途來聽的,前面長行沒聽到,在頌偈裏頭可以再補出來,雖然沒有前面說得那樣詳細,但是把前面所講的大意都重複說出來,便利於後來的。

   經 的義理,我們一定要能夠記住。如果所講的道理記不住,諸位想想看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行,怎麼能提起觀照的功夫?這是修行第一步,就是要觀照。所謂觀照,就是要把這義理能夠很清楚、很明白的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。可是長行文說得很多,不便於記憶,偈頌是詩歌的體裁,朗朗上口,很容易記住,所以偈頌有很大的一個功能,幫助我們記憶,幫助我們提起觀照的功夫。還有一種,前面有的時候說的意思還沒有詳盡,可以在偈頌把它補充出來。它有這麼多的功用,所以佛在一切經 ,每講一段長行文,後面一定有偈頌。第一章有五首偈,都是重複在宣說如來因地法行、菩薩發心離病、末世衆生不墮邪見等義。現在我們看偈頌第一首:

   經 【文殊汝當知!一切諸如來,從於本因地,皆以智慧覺,了達於無明。】

   偈頌是四句是一首,字數很整齊,在《圓覺經 》裏面這叫五言頌,就是每一句五個字,句法很整齊,四句叫一首。偈頌跟中國的詩是相似,但是不同。中國的詩像律詩,講求平仄、押韻、對仗,偈頌沒有這些講求,它有押韻,但是並不嚴格。同時經 典裏面偈頌是發揮經 義,因此往往它一句裏面說二樁事、叁樁事,諸位將來在《唯識論》裏面可以看到,五個字或是六個字裏面講好幾樁事情。也有一樁事情是一首偈,四句說一樁事情,而這個地方是五句說一樁事情。這一首科題是「明真因有力」,這就是給我們說如來因地法行這麼一樁事情。

   講義【告以十方諸佛,通修之法。諸佛從於根本,最初因地發心,皆以圓覺體中,所起之智慧,時時覺照,照徹清淨覺相,故能了達無明,無非顛倒,本無實體,猶如空華。】

   這個注解非常重要,圓瑛法師用的文字不多,意思說得很清楚。「十方諸佛」,換句話說,包括我們自己在內。成佛,定義是成就最圓滿的智慧、最究竟的覺悟,這就叫佛。十方叁世那些最圓滿、最究竟覺悟的人,他們是用什麼方法修成?用什麼方法學到?他怎麼學的?佛在《圓覺經 》裏面告訴我們「通修之法」,通是通途;換句話說,不管你用什麼方法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,乃至無量法門,法門不一樣,但是法門的原理一定是一樣。這個理是通一切法,門雖有別,但是理是貫通,什麼道理?就是此地所講這個道理,貫通所有的法門。那就是他「從於根本,最初因地發心」,我們要注意到這個問題。可見得會修的人、會學的人,他從根本修、從根本學。唯有從根本,才能得到真實殊勝的功德利益;不從根本,所謂從枝葉,枝枝葉葉,那就太難,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有成就。所以,會修跟不會修有很大的差別。

   根本是心地,枝葉是迹象、外表,外表的迹象不是根本。內心起心動念那才叫根本,身清淨是外表清淨,是枝末清淨;心清淨是根本清淨。心清淨了,身沒有不清淨,境界沒有不清淨,一淨一切淨。我們境界很清淨,身未必清淨;身清淨,心未必清淨。這是舉一個例子說明哪是本、哪是末。初學的時候本末都要顧到,你要是曉得以根本爲主,以枝末爲輔助,這個成就就快速。如果我們觀念搞錯,把枝末當作主體,疏忽了根本,這樣修行就處處有障礙。最根本的就是講要發心,發什麼心?發菩提心。菩提是覺悟!

   「皆以圓覺體中,所起之智慧,時時覺照」,這樁事情說起來實在是不容易。首先要明了什麼叫圓覺體?「體」是本體,是能生的意思。在哲學裏面講,宇宙萬有的本體,一切萬法都是從它生出來;在佛法裏面講「性」,是它變現出來,能變現的,這個叫本體。本體也叫做真如,也叫做法界,也叫做如來藏,也叫做真心,這個名目在經 論裏面有幾十種之多,都是說這一樁事情。最簡單的講法,無過於淨土所講「一心」,一心就是本體。所以淨土的修學確實是直截了當,它就修的是一心不亂。

   可是這「一心」很不好懂,什麼才叫做一心?我們起了念頭,當然這個不是一心,不起念頭的時候是不是一心?還不是一心,爲什麼?因爲起念是一,不起念又是一,它是對立的,有念跟無念是對立的、是相對的,相對的不是一心,一心沒有相對。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一心不是相對的,相對的就不是一心。一心能不能說得出來?說不出來,因爲我們說是絕對的,絕對的對面還有個相對,凡是說得出的都是相對的,凡是能夠思惟想像的也是相對的。所以一心的境界,古人常講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說不出,不但說不出,也想不出,希望從這個地方去體會。

   這個「體」它起作用有兩種:一種是現相,一種是明了。現相是能生萬物,像六祖開悟的時候所講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物」,那是現相;第二個,它能生智慧,就是明了,本來就是覺了,我們稱之爲般若智慧。由此可知,生智慧、起現相,都是這個「圓覺體」的大用,我們不能講它作用,因爲它沒有作,如果說作用,那個作是有心,它沒有心,自自然然的起作用。所起的智慧,時時覺照,換句話說,對於所現的一切境界相,那就是「照徹清淨覺相」。覺相,我們先講相,「相」是什麼?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是它所現的相。所現的相,因爲它體清淨、照清淨,所以那個相也清淨。

   我們用個比喻來說,好比作夢,我們把能作夢的這個心比作「圓覺體」,這個心沒有形相,但是它能變現夢境;把夢境比喻作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是相。現在這個體現了相,就是你能作夢的這個心,現在已經 變化成夢境,自己在夢中。在這個時候就有兩種現象,一種是自己知道在作夢,這就比喻作佛菩薩,爲什麼?他心裏面那個智慧沒有失掉,他自己覺悟:「我現在在作夢,整個夢境都是我自己變現的,整個夢境就是我自己的一心」,所以這個相叫清淨覺相,這是一個現象。另外一種現象,迷了,當他作夢的時候,他不知道這個夢是自己的心所變現,不曉得這個夢境就是自心相,不知道,迷在裏面。這一迷,就在夢境裏面分自分他、分善分惡,種種顛倒錯亂,他就起這個相。這就好比是凡夫,迷失了自己,失去了智照,把智慧的覺照轉變爲感情用事,他在夢境裏分自、分他,分是、分非,這是感情用事,這就叫無明煩惱。

   一旦覺悟,就曉得一切境界相是自心變現出來,沒有一法不是自己,所謂「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」。這個時候「了達無明無非顛倒」,無明是什麼?剛才迷了,那是自己的顛倒錯誤。雖然是顛倒錯誤,那個顛倒錯誤沒有體,猶如空華。好像我們眼睛害病,看到虛空當中有花。虛空當中哪來的花?是我們看錯,虛空本來沒有花,虛空花沒有自性。這就說明:迷無自性,無明無自性;但是正覺是有自性的,正覺是從圓覺體中所發生的作用。這是解釋『以智慧覺,了達於無明』,對無明真正明了通達;真正明了通達,無明就沒有了,這是我們講「破無明」。

   「無明」是一切煩惱的根本,無論是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,都與無明有密切的關系,換句話說,都是從無明而生;無明沒有了,見思、塵沙當然就沒有了,這才叫真正從根本學。從枝末學,先斷見思,再破塵沙,後破無明,這是從枝枝葉葉一層一層往裏面進去,費的時間長,所謂叁大阿僧只劫。如果你從根本修,成佛一定是一生的事情,不必枝枝葉葉來修,這是最高明的修學法。在我們目前,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來探討:什麼叫無明、無明從哪裏來、無明什麼原因來的,這是個大問題,這個問題在本經 「金剛藏」一會裏面有詳細的討論,在《楞嚴經 》第四卷「富樓那尊者」那一章裏面也有很詳細的討論。這個問題在大乘佛法裏面算是大問題,是根本問題,無明既無自性,爲什麼會有這個東西?此地注解裏面有幾行簡單的說明,解釋「無明」:

   講義【無明有:生、住、異、滅四相。】

   換句話說,圓覺體沒有生住異滅,般若智照也沒有生住異滅,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。沒有生住異滅是真的,有生住異滅是虛妄的,生住異滅它就有變化,那就不是真常,所以本性沒有生住異滅。就我們本身來說,我們在《楞嚴經 》裏面看得很清楚,佛是就六根當中舉眼根的根性(見性)做一個例子來說明它是常住真心,爲什麼?因爲它沒有生住異滅。而眼識卻有生住異滅,第六意識有生住異滅,末那識有生住異滅,乃至於阿賴耶識也有生住異滅。這就能看得很清楚,什麼叫真心、什麼叫妄心。真心就是一心,妄心是亂心,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一會兒想東、一會兒想西,這是妄心。真心裏面沒有這些東西,真心像六祖所說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;到處惹塵埃是妄心。妄心無自性,所以說它是虛妄不實。生住異滅這四相,在《起信論》裏面馬鳴菩薩給我們說得很清楚。

   講義【又名四種夢心。】

  …
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