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此地的話來說,這個根源就是圓覺。小乘佛法的根源是不悟圓覺,雖聞而不悟;大乘佛法的根源是分證圓覺,而沒有證得究竟圓滿;諸佛如來的根源就是圓滿悟得圓覺,如此而已。必須徹一切法之『源底』,就是根源,這叫『究竟』。

   講義【談理至極,顯現明了;非同小乘權漸方便,隱密之談,說不究竟也。】

   這是究竟了義。下面是引清涼國師答覆順宗皇帝,了義與不了義:

   講義【昔順宗皇帝,問清涼國師雲:諸經 中,何者了義,何者不了義?答曰:佛一代教,若約唯爲一事,則八萬度門,莫非了義;若圓器受法,無法不圓,得之由人,亦皆了義。】

   順宗皇帝問:一切經 ,何者了義,何者不了義?清涼國師答覆,『佛一代教』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教,『若約唯爲一事,則八萬度門』,度就是度衆生的法門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,『莫非了義』,怎麼不了義?哪一法不了義?『若圓器受法,無法不圓』,這就是古人所講的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,圓人接受佛法,亦無法不圓,法法都圓通,『得之由人,亦皆了義』,沒有不了義的。

   講義【此二皆不必揀。】

   圓頓根性的人,那就無有一法不是了義。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醒諸位同修,圓頓根性是非常重要的,而圓頓根性自己可以培養的,這個不是天生的,「某人是圓根,我的根性很劣」,你是自甘墮落,那有什麼話說?某人是圓頓根性,我跟他差不多,我也不比他差,這不是貢高我慢。要曉得根性也是講迷悟淺深差別不同,煩惱輕的顯得根性很圓很利,煩惱特別重的,分別心重的,執著心重的,根性就比較劣,根性之勝劣就從這裏分。我們如果在一切境界裏面,不去分別它,也不去執著它,常常求自己的心地清淨,有個幾年,你的根性就變了,就不一樣,你煩惱輕了,執著分別少了,在一切境界裏面不甚起心動念,這就漸漸把自己培養成圓頓根性,那麼一切法裏可以不必揀別,樣樣都是圓融的。

   講義【今約開方便門,示真實相,有了不了。】

   就方便來說,有了義、有不了義。

   講義【故《淨名》、《涅槃》、《寶積》等經 ,皆雲依了義經 ,不依不了義經 。】

   這些經 典裏面佛都給我們講「四依法」,四依法裏面佛是教我們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,其實四依裏面的確有很深的道理在。尤其是末後一條,「依智不依識」,智就是圓覺,就是般若;識就是分別,就是執著。智是無分別智,識是有分別的智慧,我們世間所謂世智辯聰,他有分別、有執著,有分別、有執著就要揀別,在一切法裏就要選擇,爲什麼?他不圓融。如果沒有分別執著,一切法裏不需要選擇,他圓融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,凡夫,我們不講聖人,阿羅漢以上的都不講,爲什麼?阿羅漢以上的沒有五種受,凡夫有「五受」,有苦樂憂喜舍,因爲你有苦樂憂喜舍,你不希望吃苦頭,你希望享樂,所以在一切法裏要選擇,哪一種法是苦之因,哪一種法是樂之因,你不選擇怎麼行?舍棄苦因我們來修學樂因,你所得的果報才離苦得樂,這就是要選擇,這是不了義。了義怎麼說?了義是聖人境界,心地清淨到法法平等,這五種受沒有了。

   諸位要是勘驗自己的功夫到什麼程度,從什麼地方去測驗?不要去盤腿面壁,我現在可以坐四個鍾點、可以坐五個鍾點,這是假的,這個不是功夫。功夫在哪裏?功夫在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我們的感受是苦多還是樂多?從前人罵我就生氣,氣好半天,現在人罵我不生氣了,這是功夫增上。以前人一贊歎我很歡喜,現在人贊歎我也無所謂了,這是功夫。八風吹不動這叫功夫,就是苦樂憂喜舍這個受漸漸淡了,統統沒有了,你就得一心,爲什麼?一心裏面沒有苦樂憂喜舍。苦樂憂喜舍一出來,就變成好多心,有歡喜心,有憂悲愁惱的心,那你心就太多,就不是一心。

   我們現在的心太多,無量無邊的心,不止八識五十一心所,八識五十一心所是歸納起來講的,無量無邊的心!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心,從早到晚你起多少念頭,你一年起多少念頭,你生生世世起多少念頭,這就叫「衆生心」。因爲你有無量無邊的念頭,才現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妄相。只要有念頭,念頭就有相,所以才說相隨心轉,就是相隨念頭轉。這是勸勉同修們,明白這個事實,我們要好好的把自己的根性往上面提升。如果你把自己提升到圓頓根性,你悟道證道(證得一心,悟一切法的事理),實在講是很快很快,不難達到。在中國古大德當中,看到人家修行叁、五年,十來年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的人太多了,打開大藏經 看傳記部,總有幾千人,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高明,他能夠把自己的根性提升。

   如果完全執著在不了義當中去修學,這個修得很苦,時間很長,沒法子開悟。在念佛法門裏面講,他苦修一生,如果幸運也不過是帶業往生,他苦在這個地方。如果他懂得了義這個方法,把自己提升到圓頓根性,用了義這個法門,他一生能證得理一心不亂,他能夠上品上生,生實報莊嚴土,生常寂光淨土,這一生就成功,這個果報相差就太遠了。如果苦修一輩子,連個帶業往生都沒有撈到,這就很可憐,這就還要受輪回,還要受業報,來生來世是不是再能夠遇到這個機緣,給諸位說,很難!大家要特別記住,末法時期五五百年之後是「鬥诤堅固」,諸位要是到世界其他國家去看看,你就會漸漸明白。

   像我們這樣在一起研究大乘了義經 典這種機緣,大概今天除了臺灣之外,已經 找不到了,沒有了。過去還有幾位老法師,現在都太老了,圓寂的圓寂了,即使住世也都八十以上,沒有精力講了,再過個五年、十年,這一批老法師統統都往生了,後繼無人,所以想到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。沒有正法的指引,我們的修學免不了落在盲修瞎練,不知道自己修什麼,也無法勘驗自己的成就,好像念書一樣,要來考核成績,你無從考起。所以今天聞正法的機緣實在是太難得,尤其像我們這個道場,我們不受任何限製,今天真正是得大自在,我們可以擺上經 論注疏細細的來討論,這個機會在臺灣都沒有了。李老師那個道場也沒有這樣細講,他受時間限製,一個星期講一次經 ,一次兩個鍾點,有一個翻譯的,實際上只有一個鍾點,那個經 又不能講太長久,所以受時間限製。

   李老師過去講《楞嚴經 》,我在那裏學《楞嚴經 》,叁年,總共多少時間?一百叁十六個小時。我在那裏學的,我統統都有記錄,我聽經 的經 本,這是我比他們一般同學留意的,我的經 本上面都寫哪一天講到哪裏,哪一天講到哪裏,多少次,我記次數,第幾次,幾月幾日講的,我的經 本上記錄的,全經 講完的時候,一百叁十六個小時。我們第一次在臺北市講《楞嚴經 》就用了二百七十多個鍾點,比臺中道場就多出一百多個小時。所以我們此地,可以說在全省,這個討論真正是細講,細講幫助大家開悟,同學們也歡喜細講。我在南部講經 就不行了,就受限製,南部我一次去五天,五天五個小時,因爲也有翻譯,五個小時,《圓覺經 》一共十二章,我去一次一定講一章,十二個月講完,十二個月總共多少鍾點?一個月五個鍾點,六十個鍾點,所以都受時間的限製。

   我們這部經 在此地,我預訂是兩年,所以我們有的是時間,我們可以細細來討論,這是希望大家要珍惜。就是像這樣細細的來討論,我們認真來探討,在今天全世界恐怕只有我們這個道場,這是事實擺在此地,我們如果不珍惜,錯過這個機緣太可惜了。同時我希望,平常你們要看這《圓覺經 講義》,有問題要提出來發問,或者是經 上的問題,或者是圓瑛法師注解裏面你有問題,或者是你聽我講的時候你有問題,希望都能提出來,這樣我們才能深入的研究,使我們大家都能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。我們今天講到此地。

  

《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