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此地的话来说,这个根源就是圆觉。小乘佛法的根源是不悟圆觉,虽闻而不悟;大乘佛法的根源是分证圆觉,而没有证得究竟圆满;诸佛如来的根源就是圆满悟得圆觉,如此而已。必须彻一切法之『源底』,就是根源,这叫『究竟』。
讲义【谈理至极,显现明了;非同小乘权渐方便,隐密之谈,说不究竟也。】
这是究竟了义。下面是引清凉国师答覆顺宗皇帝,了义与不了义:
讲义【昔顺宗皇帝,问清凉国师云:诸经 中,何者了义,何者不了义?答曰:佛一代教,若约唯为一事,则八万度门,莫非了义;若圆器受法,无法不圆,得之由人,亦皆了义。】
顺宗皇帝问:一切经 ,何者了义,何者不了义?清凉国师答覆,『佛一代教』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教,『若约唯为一事,则八万度门』,度就是度众生的法门,所谓八万四千法门,『莫非了义』,怎么不了义?哪一法不了义?『若圆器受法,无法不圆』,这就是古人所讲的「圆人说法,无法不圆」,圆人接受佛法,亦无法不圆,法法都圆通,『得之由人,亦皆了义』,没有不了义的。
讲义【此二皆不必拣。】
圆顿根性的人,那就无有一法不是了义。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诸位同修,圆顿根性是非常重要的,而圆顿根性自己可以培养的,这个不是天生的,「某人是圆根,我的根性很劣」,你是自甘堕落,那有什么话说?某人是圆顿根性,我跟他差不多,我也不比他差,这不是贡高我慢。要晓得根性也是讲迷悟浅深差别不同,烦恼轻的显得根性很圆很利,烦恼特别重的,分别心重的,执著心重的,根性就比较劣,根性之胜劣就从这里分。我们如果在一切境界里面,不去分别它,也不去执著它,常常求自己的心地清净,有个几年,你的根性就变了,就不一样,你烦恼轻了,执著分别少了,在一切境界里面不甚起心动念,这就渐渐把自己培养成圆顿根性,那么一切法里可以不必拣别,样样都是圆融的。
讲义【今约开方便门,示真实相,有了不了。】
就方便来说,有了义、有不了义。
讲义【故《净名》、《涅槃》、《宝积》等经 ,皆云依了义经 ,不依不了义经 。】
这些经 典里面佛都给我们讲「四依法」,四依法里面佛是教我们「依了义不依不了义」,其实四依里面的确有很深的道理在。尤其是末后一条,「依智不依识」,智就是圆觉,就是般若;识就是分别,就是执著。智是无分别智,识是有分别的智慧,我们世间所谓世智辩聪,他有分别、有执著,有分别、有执著就要拣别,在一切法里就要选择,为什么?他不圆融。如果没有分别执著,一切法里不需要选择,他圆融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,凡夫,我们不讲圣人,阿罗汉以上的都不讲,为什么?阿罗汉以上的没有五种受,凡夫有「五受」,有苦乐忧喜舍,因为你有苦乐忧喜舍,你不希望吃苦头,你希望享乐,所以在一切法里要选择,哪一种法是苦之因,哪一种法是乐之因,你不选择怎么行?舍弃苦因我们来修学乐因,你所得的果报才离苦得乐,这就是要选择,这是不了义。了义怎么说?了义是圣人境界,心地清净到法法平等,这五种受没有了。
诸位要是勘验自己的功夫到什么程度,从什么地方去测验?不要去盘腿面壁,我现在可以坐四个钟点、可以坐五个钟点,这是假的,这个不是功夫。功夫在哪里?功夫在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我们的感受是苦多还是乐多?从前人骂我就生气,气好半天,现在人骂我不生气了,这是功夫增上。以前人一赞叹我很欢喜,现在人赞叹我也无所谓了,这是功夫。八风吹不动这叫功夫,就是苦乐忧喜舍这个受渐渐淡了,统统没有了,你就得一心,为什么?一心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舍。苦乐忧喜舍一出来,就变成好多心,有欢喜心,有忧悲愁恼的心,那你心就太多,就不是一心。
我们现在的心太多,无量无边的心,不止八识五十一心所,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归纳起来讲的,无量无边的心!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心,从早到晚你起多少念头,你一年起多少念头,你生生世世起多少念头,这就叫「众生心」。因为你有无量无边的念头,才现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妄相。只要有念头,念头就有相,所以才说相随心转,就是相随念头转。这是劝勉同修们,明白这个事实,我们要好好的把自己的根性往上面提升。如果你把自己提升到圆顿根性,你悟道证道(证得一心,悟一切法的事理),实在讲是很快很快,不难达到。在中国古大德当中,看到人家修行三、五年,十来年,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的人太多了,打开大藏经 看传记部,总有几千人,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高明,他能够把自己的根性提升。
如果完全执著在不了义当中去修学,这个修得很苦,时间很长,没法子开悟。在念佛法门里面讲,他苦修一生,如果幸运也不过是带业往生,他苦在这个地方。如果他懂得了义这个方法,把自己提升到圆顿根性,用了义这个法门,他一生能证得理一心不乱,他能够上品上生,生实报庄严土,生常寂光净土,这一生就成功,这个果报相差就太远了。如果苦修一辈子,连个带业往生都没有捞到,这就很可怜,这就还要受轮回,还要受业报,来生来世是不是再能够遇到这个机缘,给诸位说,很难!大家要特别记住,末法时期五五百年之后是「斗诤坚固」,诸位要是到世界其他国家去看看,你就会渐渐明白。
像我们这样在一起研究大乘了义经 典这种机缘,大概今天除了台湾之外,已经 找不到了,没有了。过去还有几位老法师,现在都太老了,圆寂的圆寂了,即使住世也都八十以上,没有精力讲了,再过个五年、十年,这一批老法师统统都往生了,后继无人,所以想到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。没有正法的指引,我们的修学免不了落在盲修瞎练,不知道自己修什么,也无法勘验自己的成就,好像念书一样,要来考核成绩,你无从考起。所以今天闻正法的机缘实在是太难得,尤其像我们这个道场,我们不受任何限制,今天真正是得大自在,我们可以摆上经 论注疏细细的来讨论,这个机会在台湾都没有了。李老师那个道场也没有这样细讲,他受时间限制,一个星期讲一次经 ,一次两个钟点,有一个翻译的,实际上只有一个钟点,那个经 又不能讲太长久,所以受时间限制。
李老师过去讲《楞严经 》,我在那里学《楞严经 》,三年,总共多少时间?一百三十六个小时。我在那里学的,我统统都有记录,我听经 的经 本,这是我比他们一般同学留意的,我的经 本上面都写哪一天讲到哪里,哪一天讲到哪里,多少次,我记次数,第几次,几月几日讲的,我的经 本上记录的,全经 讲完的时候,一百三十六个小时。我们第一次在台北市讲《楞严经 》就用了二百七十多个钟点,比台中道场就多出一百多个小时。所以我们此地,可以说在全省,这个讨论真正是细讲,细讲帮助大家开悟,同学们也欢喜细讲。我在南部讲经 就不行了,就受限制,南部我一次去五天,五天五个小时,因为也有翻译,五个小时,《圆觉经 》一共十二章,我去一次一定讲一章,十二个月讲完,十二个月总共多少钟点?一个月五个钟点,六十个钟点,所以都受时间的限制。
我们这部经 在此地,我预订是两年,所以我们有的是时间,我们可以细细来讨论,这是希望大家要珍惜。就是像这样细细的来讨论,我们认真来探讨,在今天全世界恐怕只有我们这个道场,这是事实摆在此地,我们如果不珍惜,错过这个机缘太可惜了。同时我希望,平常你们要看这《圆觉经 讲义》,有问题要提出来发问,或者是经 上的问题,或者是圆瑛法师注解里面你有问题,或者是你听我讲的时候你有问题,希望都能提出来,这样我们才能深入的研究,使我们大家都能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。我们今天讲到此地。
《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