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二十五集

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 (第二十五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23-025

  請掀開經本,第叁卷,第四面,最後一行,看經文:

  經【我不作是念,我是離欲阿羅漢。】

  須菩提尊者也是一個證果之人。前面說過,小乘四果雖證聖果,心中也是若無其事,當然須菩提也不例外。不過,須菩提常常被世尊贊歎,他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他在此地說,他從來也沒有這個念頭,他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再看底下這段經文:

  經【世尊,我若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。】

  這是從反面說,如果須菩提有這個念頭,「我證阿羅漢果了,我是四果阿羅漢」。世尊常常贊歎他是離欲阿羅漢,要有這個念頭,世尊就不會對他贊歎,不會說他是一個喜歡阿蘭那行者。這裏面這些名相術語,我們在注解裏面看。

  【阿羅漢道,即謂離欲。】

  這個欲就是世間的七情五欲,也就是見思煩惱。前面說過,叁界見思煩惱斷盡,這才證阿羅漢。

  【阿蘭那,此雲寂靜。】

  就是非常安靜。「阿」當作無的意思,如果照字面上來翻譯,這都是梵語音譯的,阿翻作無,「蘭那」翻作熱鬧的場所;無,不熱鬧,沒有熱鬧,就是很安靜的地方,意思是這樣子。它是寂靜,所以也叫「無事」。「心無事相」,這是從更深的意思去說;字面上、表面上的意思,就是沒有這些吵雜的,環境非常幽靜,我們現在說聽不到雜音,這個地方就叫做阿蘭那。佛法裏面以這些名相往深處去體會。心無事相,這是從大乘上說,如果小乘,完全在事相上講。大乘,阿蘭那就不一定是事相上,很繁華、很熱鬧的場所,大乘人心清淨,不爲境界所動,不爲境界所染,那是住真正的阿蘭那。大小乘的說法不一樣,這個意思完全取大乘境界。

  【相盡於外】

  外面六塵境界相,不但不執著了,連分別的心都沒有,這才叫盡,盡是分別執著的心沒有了,完全沒有了。

  【心息於內】

  心是定的。這兩句話就是《金剛經》後面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相盡於外,不取於相;心息於內,如如不動。

  【內外俱寂】

  無論是什麼樣的熱鬧場面,他都是清淨的。別人看到很繁華、很熱鬧,而一個修定的人,他在這個境界裏是清淨的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這些法身大士們,他們修禅定,都是在鬧市裏面修行。我們凡夫看不出來,看到這些人熱鬧場合當中,他也來玩玩,不知道他在那裏修定。那種境界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是修定。「無時不靜也,即無诤叁昧之別名。」這是須菩提尊者所得的。

  「樂」這個字念破音字,不念「勒」,樂是當快樂講,念「藥」,念去聲,樂是愛好、喜歡,是愛好的意思,所以讀去聲,不讀「勒」。這就是他非常喜歡安靜,非常喜歡寂靜。

  【謂心之與行,契合無間,即證得之意。】

  這一句在這個地方意思取證果,他契入這個境界,入了這個境界,入了寂靜的境界。凡夫跟他們比較比較,就顯示出很大的不同,這些地方我們要知道,更要學習,學習才是真正的修行。

  【凡夫所以起念無他,未能忘情於能得、所得耳。】

  這是凡夫跟他們不一樣的,不但是四果能得、所得沒有了,我們從前面讀的經文,初果須陀洹就沒有這個念頭,何況四果羅漢?凡夫得失心很重,堅固的執著。得一定有能得、有所得,有能所。

  【能得是我相】

  以爲我得到了,他堅固執著有個我,我得到了。所得的也用一個字做代表,叫「人相」,也就是我的對面,我所得到的,這個人相不一定是人。我們得到錢、得到物、得到什麼,都用這個字來做代表,代表你所得到的,這是人相。能得、所得不一樣,能得的心不一樣,種種心,諸位要細細去體會,你能夠發現,所得的物當然更不一樣、更不相同,這就叫做「衆生相」。「執持不斷是壽者相」,這個能得所得的念頭,它不會斷,堅固的執著,相續不斷,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時間。這裏頭有時間,時間就說之爲壽者相。佛法裏面,《金剛經》這四相,倒很像現代科學家所講的四度空間。四度空間裏面有時間,時間加在裏面就變成四度空間,很有這個味道。

  【作一得念,則四相具足。】

  所以,有得的這個念頭,再輕微的念頭,這四相就具足了。四相若具足,不但不是菩薩,小乘四果也不是,諸位一定要知道。從前我們讀《金剛經》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。他不是菩薩,那是不是阿羅漢、是不是須陀洹?現在我們明白了,連須陀洹也不是,何況是菩薩?你才曉得凡聖差別在哪裏,凡夫著相,聖人不著相,他這四相都沒有了。這就是凡夫比不上他們的地方。要是論福報,不要說須陀洹,連四果羅漢,我們在相上看,而不從性上看,性上看是另當別論,從法相上看,天王,忉利天王、大梵天王那個福報之大,好像他們沒法子能比。我們在前面也曾經讀到,如果論福德性,當然他是聖人,他四相都離,他的福德實在講是無量福德,不是大梵天王能夠跟他相比的,大梵天王所得到的是福德相,不是福德性。這些聖者他們所證得的是福德性,所以福德實際上講不可思量,這是真實的。

  【布施者若存有所施,最易志得意滿。】

  這是世間人許多都有這個心態,他布施做得很多,功德做得很多,那個身體都輕了,輕飄飄的,這是得意忘形;自以爲修了很多福,自以爲做了很多好事,實際上他是修了福,是做了好事,完全著了相。我們知道他的福報並不很大,他所得的福是很有限的,與他所修的是成正比例。佛在這部經裏頭,就是教給我們行於布施應當不執著,不執著,你所得的福那就大了。爲什麼?不執著,你所修的變成福德性,性是無量無邊,包含虛空法界,所以那個福報非常非常的大,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【故發大心,行大行者。】

  這些意思都要記住,什麼叫做發大心?不可以忘掉。前面所說的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要度一切衆生,令一切衆生皆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,這叫大心。什麼叫行大行?空有兩邊不著,行於布施,這個叫大行。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都是修這個行門,所以這個行門稱之爲大行。前面已經說得很多,一定要很清楚、很明白,在日常生活當中兩邊不住,就是大行。

  【萬不可住相也】

  一住相就不是佛法,這個諸位要知道。一住相,你所修的是世間的有漏福報,不是佛法。接著看底下一段:

  經【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】

  這一段的意思很深,不能夠輕易的看過,要細心去體會,解釋雖然不多,但是很重要。

  【必得而無其所得】

  必是必須,非常肯定的語氣,一絲毫猶豫、懷疑都沒有,必定要這樣,要得而無所得,乃爲真得。

  【若有所得,便爲非得。】

  你有所得,你一樣也沒得到,這個話大家聽了懂不懂?沒有得才叫得到;得到了,還沒有得到,這是什麼話!這個話叫我們聽起來迷迷糊糊,這簡直顛倒了。如果前面你要都聽懂,你就會點頭,你就認爲這個話說的是正確的、是對的。爲什麼說有所得,你就什麼都得不到?實在講,這些道理都在《金剛經》的後面,我們現在還沒念到。能得的是一個觀念,能得的是心,心裏有這個念頭「我能得」,我們就說它是心,《金剛經》後面講,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,你拿什麼能得?所得的這是相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你所得的也不可得,能所皆空,你到哪裏去得?佛給你講真話,你反而不明了;說假話騙你,你還挺相信的,你不是迷惑顛倒嗎?爲什麼說「得而無其所得」,那就是真得?真的是性,真如本性,本性裏面本來具足萬法。真如本性本來能生萬法,你要是見了性,那你真的就得到,你一樣都不缺乏。我們讀《普門品》,看觀世音菩薩,觀音菩薩在虛空法界,無量無邊諸佛刹土,哪個地方有衆生心裏想求觀音菩薩,觀音菩薩立刻就現身去幫助他。應以什麼身得度,菩薩就現什麼身,應當給他說什麼法門,菩薩就給他宣說什麼法門。我們聽到了,這叫神通廣大,這個廣大的神通,就是他所得的。他怎麼得的?得無所得而得的。我們今天樣樣執著,以爲有能得,以爲有所得,這個能力是一樣也沒有。我們的病就在此地,就是堅固執著有一個能所。這一條從果上講的,你真正明白,你才會把得的念頭放下,這才能夠入聖人之流。底下一條講因:

  【必行而無其所行,乃爲正行。若有所行,便爲非行。】

  這個行是行菩薩道。如果你所行的,你執著有所行,那就不是菩薩道,不是菩薩行。《般若 經》上講的菩薩行門,六條綱領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 ,菩薩所行總不外這六條。如果你自己覺得我修布施,我持戒,我修忍辱,你就是有所行,這不是菩薩行。不是菩薩行是什麼行?善行,世法裏面的善行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禅定、般若 都是世間善行。世間善行,將來得叁善道的果報,那不是菩薩。所以必須要行無所行。要不要行?要行,六度都要行。前面跟諸位說了,認真努力去修六度,不著空;雖行,若無其事,心裏頭無其所行,若無其事。不但沒有執著,連分別的念頭都沒有,這叫做菩薩行。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,菩薩行跟我們一般善行,到底差別在哪裏?如果論事相上來講,可以說毫無差別,差別在用心。菩薩的心是清淨的,凡夫的心不清淨,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。我們想到這個地方,真的好難!我們修一點點小布施念念不忘,唯恐忘記,還要把名字刻上。道場裏面,建道場,建一根柱子,他出了多少錢,上頭都要刻他一個名字,唯恐忘掉了。著相,著得多深!印一本書,後頭也要把名字印上,某某人印的,我送的,這功德很大。果然有這個心,有這個念頭,那就錯了,你所做的是人天的小善。如果沒有這個心,沒有這個念頭,可不可以在上面刻幾個名字、題個名字?也可以,只要不著相就行。不著相爲什麼還要有個名字?接引衆生,這好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二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