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(第二十五集) 1995/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:09-23-025
请掀开经本,第三卷,第四面,最后一行,看经文:
经【我不作是念,我是离欲阿罗汉。】
须菩提尊者也是一个证果之人。前面说过,小乘四果虽证圣果,心中也是若无其事,当然须菩提也不例外。不过,须菩提常常被世尊赞叹,他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他在此地说,他从来也没有这个念头,他是第一离欲阿罗汉。再看底下这段经文:
经【世尊,我若作是念,我得阿罗汉道,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。】
这是从反面说,如果须菩提有这个念头,「我证阿罗汉果了,我是四果阿罗汉」。世尊常常赞叹他是离欲阿罗汉,要有这个念头,世尊就不会对他赞叹,不会说他是一个喜欢阿兰那行者。这里面这些名相术语,我们在注解里面看。
【阿罗汉道,即谓离欲。】
这个欲就是世间的七情五欲,也就是见思烦恼。前面说过,三界见思烦恼断尽,这才证阿罗汉。
【阿兰那,此云寂静。】
就是非常安静。「阿」当作无的意思,如果照字面上来翻译,这都是梵语音译的,阿翻作无,「兰那」翻作热闹的场所;无,不热闹,没有热闹,就是很安静的地方,意思是这样子。它是寂静,所以也叫「无事」。「心无事相」,这是从更深的意思去说;字面上、表面上的意思,就是没有这些吵杂的,环境非常幽静,我们现在说听不到杂音,这个地方就叫做阿兰那。佛法里面以这些名相往深处去体会。心无事相,这是从大乘上说,如果小乘,完全在事相上讲。大乘,阿兰那就不一定是事相上,很繁华、很热闹的场所,大乘人心清净,不为境界所动,不为境界所染,那是住真正的阿兰那。大小乘的说法不一样,这个意思完全取大乘境界。
【相尽於外】
外面六尘境界相,不但不执著了,连分别的心都没有,这才叫尽,尽是分别执著的心没有了,完全没有了。
【心息於内】
心是定的。这两句话就是《金刚经》后面,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」。相尽於外,不取於相;心息於内,如如不动。
【内外俱寂】
无论是什么样的热闹场面,他都是清净的。别人看到很繁华、很热闹,而一个修定的人,他在这个境界里是清净的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这些法身大士们,他们修禅定,都是在闹市里面修行。我们凡夫看不出来,看到这些人热闹场合当中,他也来玩玩,不知道他在那里修定。那种境界他不起心、不动念,他是修定。「无时不静也,即无诤三昧之别名。」这是须菩提尊者所得的。
「乐」这个字念破音字,不念「勒」,乐是当快乐讲,念「药」,念去声,乐是爱好、喜欢,是爱好的意思,所以读去声,不读「勒」。这就是他非常喜欢安静,非常喜欢寂静。
【谓心之与行,契合无间,即证得之意。】
这一句在这个地方意思取证果,他契入这个境界,入了这个境界,入了寂静的境界。凡夫跟他们比较比较,就显示出很大的不同,这些地方我们要知道,更要学习,学习才是真正的修行。
【凡夫所以起念无他,未能忘情於能得、所得耳。】
这是凡夫跟他们不一样的,不但是四果能得、所得没有了,我们从前面读的经文,初果须陀洹就没有这个念头,何况四果罗汉?凡夫得失心很重,坚固的执著。得一定有能得、有所得,有能所。
【能得是我相】
以为我得到了,他坚固执著有个我,我得到了。所得的也用一个字做代表,叫「人相」,也就是我的对面,我所得到的,这个人相不一定是人。我们得到钱、得到物、得到什么,都用这个字来做代表,代表你所得到的,这是人相。能得、所得不一样,能得的心不一样,种种心,诸位要细细去体会,你能够发现,所得的物当然更不一样、更不相同,这就叫做「众生相」。「执持不断是寿者相」,这个能得所得的念头,它不会断,坚固的执著,相续不断,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时间。这里头有时间,时间就说之为寿者相。佛法里面,《金刚经》这四相,倒很像现代科学家所讲的四度空间。四度空间里面有时间,时间加在里面就变成四度空间,很有这个味道。
【作一得念,则四相具足。】
所以,有得的这个念头,再轻微的念头,这四相就具足了。四相若具足,不但不是菩萨,小乘四果也不是,诸位一定要知道。从前我们读《金刚经》,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。他不是菩萨,那是不是阿罗汉、是不是须陀洹?现在我们明白了,连须陀洹也不是,何况是菩萨?你才晓得凡圣差别在哪里,凡夫著相,圣人不著相,他这四相都没有了。这就是凡夫比不上他们的地方。要是论福报,不要说须陀洹,连四果罗汉,我们在相上看,而不从性上看,性上看是另当别论,从法相上看,天王,忉利天王、大梵天王那个福报之大,好像他们没法子能比。我们在前面也曾经读到,如果论福德性,当然他是圣人,他四相都离,他的福德实在讲是无量福德,不是大梵天王能够跟他相比的,大梵天王所得到的是福德相,不是福德性。这些圣者他们所证得的是福德性,所以福德实际上讲不可思量,这是真实的。
【布施者若存有所施,最易志得意满。】
这是世间人许多都有这个心态,他布施做得很多,功德做得很多,那个身体都轻了,轻飘飘的,这是得意忘形;自以为修了很多福,自以为做了很多好事,实际上他是修了福,是做了好事,完全著了相。我们知道他的福报并不很大,他所得的福是很有限的,与他所修的是成正比例。佛在这部经里头,就是教给我们行於布施应当不执著,不执著,你所得的福那就大了。为什么?不执著,你所修的变成福德性,性是无量无边,包含虚空法界,所以那个福报非常非常的大,真正不可思议。
【故发大心,行大行者。】
这些意思都要记住,什么叫做发大心?不可以忘掉。前面所说的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要度一切众生,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,这叫大心。什么叫行大行?空有两边不著,行於布施,这个叫大行。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,都是修这个行门,所以这个行门称之为大行。前面已经说得很多,一定要很清楚、很明白,在日常生活当中两边不住,就是大行。
【万不可住相也】
一住相就不是佛法,这个诸位要知道。一住相,你所修的是世间的有漏福报,不是佛法。接著看底下一段:
经【以须菩提实无所行,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。】
这一段的意思很深,不能够轻易的看过,要细心去体会,解释虽然不多,但是很重要。
【必得而无其所得】
必是必须,非常肯定的语气,一丝毫犹豫、怀疑都没有,必定要这样,要得而无所得,乃为真得。
【若有所得,便为非得。】
你有所得,你一样也没得到,这个话大家听了懂不懂?没有得才叫得到;得到了,还没有得到,这是什么话!这个话叫我们听起来迷迷糊糊,这简直颠倒了。如果前面你要都听懂,你就会点头,你就认为这个话说的是正确的、是对的。为什么说有所得,你就什么都得不到?实在讲,这些道理都在《金刚经》的后面,我们现在还没念到。能得的是一个观念,能得的是心,心里有这个念头「我能得」,我们就说它是心,《金刚经》后面讲,「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」,你拿什么能得?所得的这是相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你所得的也不可得,能所皆空,你到哪里去得?佛给你讲真话,你反而不明了;说假话骗你,你还挺相信的,你不是迷惑颠倒吗?为什么说「得而无其所得」,那就是真得?真的是性,真如本性,本性里面本来具足万法。真如本性本来能生万法,你要是见了性,那你真的就得到,你一样都不缺乏。我们读《普门品》,看观世音菩萨,观音菩萨在虚空法界,无量无边诸佛刹土,哪个地方有众生心里想求观音菩萨,观音菩萨立刻就现身去帮助他。应以什么身得度,菩萨就现什么身,应当给他说什么法门,菩萨就给他宣说什么法门。我们听到了,这叫神通广大,这个广大的神通,就是他所得的。他怎么得的?得无所得而得的。我们今天样样执著,以为有能得,以为有所得,这个能力是一样也没有。我们的病就在此地,就是坚固执著有一个能所。这一条从果上讲的,你真正明白,你才会把得的念头放下,这才能够入圣人之流。底下一条讲因:
【必行而无其所行,乃为正行。若有所行,便为非行。】
这个行是行菩萨道。如果你所行的,你执著有所行,那就不是菩萨道,不是菩萨行。《般若 经》上讲的菩萨行门,六条纲领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 ,菩萨所行总不外这六条。如果你自己觉得我修布施,我持戒,我修忍辱,你就是有所行,这不是菩萨行。不是菩萨行是什么行?善行,世法里面的善行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禅定、般若 都是世间善行。世间善行,将来得三善道的果报,那不是菩萨。所以必须要行无所行。要不要行?要行,六度都要行。前面跟诸位说了,认真努力去修六度,不著空;虽行,若无其事,心里头无其所行,若无其事。不但没有执著,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,这叫做菩萨行。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,菩萨行跟我们一般善行,到底差别在哪里?如果论事相上来讲,可以说毫无差别,差别在用心。菩萨的心是清净的,凡夫的心不清净,有妄想、有分别、有执著。我们想到这个地方,真的好难!我们修一点点小布施念念不忘,唯恐忘记,还要把名字刻上。道场里面,建道场,建一根柱子,他出了多少钱,上头都要刻他一个名字,唯恐忘掉了。著相,著得多深!印一本书,后头也要把名字印上,某某人印的,我送的,这功德很大。果然有这个心,有这个念头,那就错了,你所做的是人天的小善。如果没有这个心,没有这个念头,可不可以在上面刻几个名字、题个名字?也可以,只要不著相就行。不著相为什么还要有个名字?接引众生,这好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二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