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事情,希望别人看到这个好事,他能够跟著一起来做,这是菩萨的大悲心。如果他自己真的,那个名字是唯恐自己这个功德会丢掉,将来没有人承认,那就坏了,那就错了,那你完全是著相。这个诸位要知道。所以你想想看,我们凡夫印一本经,后头有一个名字,菩萨也可以印一个名字,但是他不著相,我们著相。我们的用意,唯恐人家不知道我们做了好事,菩萨是希望别人跟进,他是这个意思,用心完全不相同。所以他的心是清净的,我们的心是染污的,理事都要搞清楚,然后知道我们应当如何来学习;换句话说,如何去过佛菩萨的生活。我们学这个经的目的无非在此。希望我们改变凡夫的生活方式,去过佛菩萨的日子,这才叫没有白学,学了才真正得受用。
【云何无其所得,无其所行。】
现在我们晓得了,无其所得,无其所行,才是菩萨行。要怎样才能做到?
【不作念是也。不取不住,无住始有入处。】
无住就是真心,就是本性,就是佛与大菩萨的行持。这教给我们,怎样才能做到无其所得,无其所行,只要我们不作念,没有这个念头;说得明白一点,没有这个分别,没有这个执著,不取相不住相就行,这样,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教给我们,无住的宗旨我们才能够得到,入处就是得到。得要得无其所得,那就是你真正得到。
须菩提尊者在这一段里面为我们现身说法,前面说四果是泛指,并没有指定哪一个人,这是一般小乘四果。这一段是说他自己,他自己挺身出来,为我们做证明,确确实实是不住相、不取相。我们看底下一段经文。世尊很慈悲,佛也来为我们作证。
经【佛告须菩提:於意云何?如来昔在然灯佛所,於法有所得不?】
释迦牟尼佛听了须菩提尊者在大会上为我们作证,离欲阿罗汉,他也不执著他得离欲阿罗汉。世尊在此地问他,问如来在因地上的修行,修菩萨行,也不著相。过去佛在然灯佛所。我们看小注就可以看出来,他的答覆是:
经【世尊,如来在然灯佛所,於法实无所得。】
这是实实在在,确实是无所得。菩萨从初信位,一直到等觉位五十一个位次,位位都是实无所得。他要真的有所得,诸位想想四相具足,已经掉到凡夫这来了,哪里是圣人?这就说明,实无所得这个境界有浅深不同,十信位、十住位浅,十地、等觉深;无论浅深,皆无所得。这个理是平等的、是相同的。我们看底下小注:
【此世尊往昔行菩萨道】
这一段经文所说的,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候的故事,从前他修行的事情。
【初证八地时之事】
世尊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遇到然灯佛,那时候他刚刚证得八地菩萨位。八地菩萨地位高,很高,但是跟佛一比,佛是果位,他还是因位,他还没有到究竟圆满的佛果,他还是在因位。「望初学人则为果地」,八地以前的人看他,他是果位,他所得的果报很高。
【八地证无生法忍。无生法,即是真如实相。忍是通达无碍不退之意。即理智相冥,忍可印持也。】
这地方给诸位介绍一个名词,这个名词在佛法里头会常常见到的,无生法忍。净宗回向偈里也有,也常念到。什么叫做无生法忍?《仁王经》上告诉我们,证无生法忍,在菩萨位上三个阶段:七地、八地、九地,这三个位次菩萨所证的叫无生法忍。七地是下品,八地是中品,九地是上品;取其中,八地菩萨证无生法忍。「法」是一切法,不但是出世间法,也包括所有的世间法;十法界依正庄严,都在这一个字当中。「无生」是不生,所有一切法都不生。法既然不生,当然就不灭,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,你能够把它证明、证实,那你就得无生法忍。我们看一切法有生灭,人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异灭,矿物有成住坏空,都是有生有灭。你哪一天能够看到,所有一切法都不生不灭,那就恭喜你,你证得八地菩萨;实在是七地就证得,七地菩萨就证得。如果还看一切法有生灭,纵然是菩萨,也没有到七地,也不是大菩萨,是小菩萨,这是狭义的说法。如果广义的说,也就是说把标准放宽一点,不要限制的那么严,七、八、九地很严格。如果放宽来讲,圆教初住菩萨也就证得。圆初住菩萨,我们讲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他也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,但是没有八地菩萨见得那么清楚、那么究竟。这是不如八地,他真的是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。这是广义说,范围放宽一点,圆初住就证得。这一个境界就是实相,实相是事实真相,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都讲这个事实。诸位要在这些大经大论,不仅仅是要有相当的基础,依据大经大论有相当修持的功夫,你对这桩事情,纵然没有证得,在理论上你会同意,确确实实是讲得通。一切法从来就没有生,这是真如实相。
「忍」,这个字有同意的意思。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,我点点头同意。为什么同意?你见到了,确实是不生不灭,佛没讲假话,所以它有认可的意思,有同意的意思。「是通达无碍不退之意」,他对这个事情通达明了。退是退失你承认的这个念头,也就是我现在是同意,再过一个时候,想想不对,我就不能同意,那就叫退心;这个不退。不退的原因,他真的搞清楚、真的搞明白,所以他能够不退转。「理智相冥」,理是所证,智是能证。理是实相之理,智是实相之智。冥就是合一,理智是一不是二,这就是证。到这个时候才真正彻底觉悟了,佛法是不二法,不二法就是一法。《华严》上说的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」多就是万法,无量无边之法是一法。实在说,《华严经》上讲的一即是多、多即是一,这八个字很不容易体会,但是要入无生法忍就懂得了,那就真的明白。「忍可印持」,忍可是同意,印是印证、证明,持是保持,就是不退的意思。对於佛这个说法,永远的承认,不会有所改变。
【於法之法】
这段经文末后佛问的,佛在然灯佛所,八地菩萨的时候,於法有所得否?他证到八地的果位,八地得什么?得无生法忍。是不是真有一个无生法忍,菩萨得到了?这一句:
【蕅益大师约无生法忍说,极是。】
蕅益大师有《金刚经》的注解,他注解里面说,於法这个法就是指无生法忍。这个讲法很有道理,为什么?八地菩萨证无生法忍。世尊在然灯佛所那个时候他是八地菩萨,他所得的法当然是无生法忍,这个说的是很有道理。
【闻法住相,则心中生灭未息,何能便证无生。】
闻法这两个字的范围非常广大,我们不能把它局限在听经,我们今天范围很小,闻法大概就是听经。实际上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用这个闻作代表,像《楞严经》上,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,「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」,用这个字来作代表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叫闻,所以它的含义非常深广。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你就著相,你就分别、你就执著,分别执著是生灭法,是生灭心,所以你的心中生灭未息,你用的是生灭心。八地菩萨证的是无生,生灭心怎么能证无生?这不可能证的。无生要用什么心?无生灭的心,你就证到无生灭的法。我们今天因为用生灭心,我们也证了,证的是生灭法,所有一切法都生灭。你们想想看,佛给我们讲的根本原理,「相随心转」,心有生灭,相就有生灭;心没有生灭,相就没有生灭。有生灭是假的,没有生灭是真的;有生灭是无常,无生灭是真常。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苦口婆心,千言万语,教我们什么?教我们用不生灭心,不生灭是真心,生灭是妄心、假心。你用真心,你就见诸法实相;你用妄心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,就这么回事情,这是讲到根本处。生灭心要怎样把它降伏?《金刚经》不就讲这个事情?「云何降伏其心?」那个心就是生灭心。「应云何住?」我们怎样住到不生灭心里头去?这一部经上,就是说这两个根本的大问题。这个问题解决了,修行就很容易,不是难事,任何一个法门都不难。所以这个经上讲的是根本的问题。
【若有一所得之无生法在,仍然是生灭心。尚能谓证无生法乎。】
我们把无生法忍这个意思,从经典上、从古大德的注解上,我们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了,无生法忍我懂了,懂了也没有用,为什么?你还是用的生灭心。换句话说,无生法忍的境界与你还是毫不相干,必须要实无所得才行。
【故知虽得无生,而於此法,实无其所得也。】
八地菩萨证得无生法忍,他心地清净,决定不会有个念头,「我今天证无生法忍」,不会有这个念头,不会有这样的分别执著,他是真的得了。这个精义,精华的意思,精彩的意思,还在经的后面,都会读到,都会讲到。
【菩萨住相,便不能成佛。发心修大乘者,若其住相,岂能成菩萨,又岂是菩萨行。】
这是很肯定的为我们说出来了,不能著相,著相就错了,著相就不是菩萨。著相之行,决定不是菩萨行。我们同修当中有一些受了菩萨戒,受了菩萨戒就当菩萨,他的日常生活就是菩萨行,菩萨要念念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是菩萨的镜子,照一照像不像菩萨?自己去照,自己去对一对像不像菩萨?我们起心动念、一切行为著不著相?不著相,有人就沦於消极,什么都不愿意做,那也不是菩萨。菩萨大慈大悲,比任何一个人行为都来得积极;行於布施,一天做到晚,从来没有休息过。真正像前面所讲净念相继,他从来没有中断,所以菩萨不是消极的。罗汉有消极的,菩萨没有消极的。积极又要不著相,不分别、不执著,那才是菩萨。
【云何心能不生】
这个心是指念头,怎样叫我们念头不生?
【必当无住於相】
无住於相这句话,实在说就是我们把一切相放下,你的心就会定了。念佛堂里面指导大众的法师,常常念著警策大众,放下身心世界,老实念佛。身心世界统统放下,这就是不住於相。世界是我们的环境,依报;身体是我们的正报。身跟世界放下,色尘放下了,还有一个心,心里面妄想、分别、执著也要放下,身心世界统统放下。外面境界是色相、色尘,心里面的思想、想像是法尘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全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二十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