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所以他成得了佛。我們今天這個心量,是點點滴滴都要計較,要分別、要執著,那怎麼行?所以一開端世尊就教給我們,把心量放大,我們要爲一切衆生之類。衆生的類別,無量無邊。這個一切衆生,不僅是講有情衆生,他上頭沒有說一切有情衆生,他沒有這麼說;沒有加上有情,一切衆生,有情、無情都包括在其中,這個要知道。我們今天講有情是動物,無情的有植物、礦物,可見得統統包括在其中。換句話說,這是我們生活的範圍。我們在這個範圍當中,怎樣過生活,學佛無非就是學這個,這很現實的,絕不消極。學佛就是學在這個大環境當中,我們怎樣過日子,怎樣過生活,過得幸福、快樂、美滿,這是佛法、大乘佛法。這就要你發心了,「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」,這一句就是開口便令廣度衆生成佛。
【是開示吾人應無住我人等相】
在大乘經論裏面,我們讀到許許多多的教誨,必須我相破了,我執斷了,才能證小乘果,離開叁界六道,算是有了成就。更進一步,法相也離了,法執也破了,這才能夠明心見性、證大果;大果就是大乘的果位,也就是本經前面所講的諸佛,證諸佛之果。所以要知道「應無住我人等相」,這個等就是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這個四相包括了一切相,所有一切相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個四相,這個四大類;這個四大類就是說,一切相都不住,不住就是都不執著,我們的心才幹淨、才清淨。爲什麼要不住?我們本心裏頭本來沒有,道理在此地。本來沒有的,你要把它拉進來,這是錯誤的。心本來是清淨的。所以你住就錯了,執著就錯了,不但執著錯了,分別都錯了。爲什麼不必分別?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它不是真的,你分別它幹什麼?佛爲我們講經說法,你看看佛在經典上,佛也分別;不但佛有分別,佛也有執著。一開頭,我令一切衆生入無余涅槃,佛不是有「我」執著了嗎?佛也有我相,也有衆生相。諸位要曉得,這是佛的示現,佛的分別、執著,是隨著衆生的分別而分別,隨衆生的執著而執著,佛確實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;他如果有分別、有執著,跟我們凡夫有什麼兩樣?那就是凡人了。如果說他住在自己的境界裏頭,一切都不分別、不執著,我們拿這個東西問佛,這什麼?佛一句話也不說,那不變成木頭人嗎?你拿這個給他看,佛說這是毛巾,就是你們大家說毛巾,我也隨你們說毛巾,是你說的,不是我說的,是這個意思,一定要懂得。
我們要是把這個本事學會了,平常我們也有執著、分別,是隨你的執著,我才不執著;隨你的分別,我才不分別,那就對了,那你就是真正受持《金剛般若 波羅蜜經》,這叫受持。你在接觸大衆當中,還真的執著有我,真的執著有他,那你沒有受持《金剛經》,讀誦沒有用處,真要學佛菩薩這一套才行,那才叫受持,所以福德才那麼大。只要你還有分別執著,你的福報比大梵天王小得太多太多了,那真是太可憐了。你真的一切不執著,那大梵天王的福報比你也小得太多了,他不能跟你比。關鍵就在這個地方,就看你會不會轉,能不能轉得過來,能不能真的相信,「以此爲實」,這句話真的是重要。佛哪裏會騙人!所以佛的分別隨衆生,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不但是釋迦牟尼佛沒有分別,《金剛經》講的諸佛,地位最低的圓教初住菩薩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就跟佛一樣沒有分別了。再也沒有執著,也沒有分別了,心完全是清淨的,衆生來問,隨你的分別而分別,隨你的執著而執著,這樣說話你才會懂,才能夠幫助你破迷開悟。這就是經中所說的大慈大悲。
【又說實無衆生得滅度者,是應無住法相也。】
說了要度一切衆生入無余涅槃,又說實無衆生得滅度者,這個話句句都真實。說度衆生,是從相上講;說衆生沒度,是從性上講。我們修行爲的是要證性,爲的是要見性,見性就不能著相,是應無住法相,不可以住在相上。住相是凡夫,住相就是造業。你度衆生,這個相是善的,你造的是善業,善業的果報在叁善道,不能出輪回。所以行一切善不住相,這個本事就高明了。
【又說於一切法無住而行布施等法,是應無住非法相也。】
非法相是空,我們保持著清淨心,什麼事情也不做了,行不行?不行!爲什麼不行?有體無用。體是清淨心,體一定會起作用。有體無用,實在講那個體也不清淨。爲什麼不清淨?因爲他住在空那裏。清淨心當中沒有「空」,也沒有「有」,空有兩邊都沒有。你著有是錯,著空還是錯,兩邊都不能執著。行於布施,不著空。行於布施的範圍太廣太廣了。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,表演的著衣持缽,著衣持缽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,穿衣吃飯。穿衣吃飯都是金剛般若 波羅蜜,穿衣吃飯都是究竟圓滿的大乘佛法。所有一切法,表現在哪裏?表現在吃飯上,表現在穿衣上,表現什麼?空有兩邊不著。穿衣吃飯,不著空;雖然穿衣吃飯,心地幹幹淨淨,決沒有分別穿衣吃飯,決沒有執著穿衣吃飯,不著有。這個方法都傳出來了。無論做什麼事情,點點滴滴都是這樣修,這跟佛、大菩薩、法身大士所修的沒有兩樣。
我們今天跟人家一比較,差別在哪裏?我們執著。吃飯,執著吃飯;穿衣,執著穿衣,著了相!吃飯,著了吃飯的相;穿衣,著了穿衣的相;工作,著了工作的相,無論幹什麼都著相。沒事坐在那裏打妄想,著打妄想的相,麻煩在此地!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,他不著相,空有兩邊都不著,這就是他的本事,這就是他高明之處。我們要學佛,學什麼?就學這個。這就是一切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。在哪裏?《金剛經》從頭看到尾,沒有發現哪個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兩邊不著就是。所有一切法統統是兩邊不著,那個心多自在!所以講福德,很粗顯的我們也能體驗得出來,真正有福報的人,是什麼人?心裏頭沒有妄想,沒有煩惱,沒有憂慮,沒有牽挂,你說他多快樂,那叫真正有福報。不是說你有錢、有地位,那個不是福報。
不要說佛菩薩,我的眼睛裏面看,我還是個凡夫,我看到有錢有地位的人,很苦!我決定不幹,太操心了!有地位,作總統,不要說競選,請我去做我都不幹,你要問爲什麼不幹?每天見客人、拉手,那個事情我就不幹了。見到的客人,不喜歡的也要拉拉手,喜歡也是,一天到晚那個應酬累死人,那怎麼能幹!有錢的人錢多了,患得患失,又怕幣值貶值,又有什麼了,操心的事情太多了,反正我沒有,我也想不出來。你就知道,這個世間的富貴,付出的代價太大太大了,實在講一點好處都沒有。美國銀行送了信用卡金卡給我,送了之後,說是用了之後每個月還要到銀行去付錢,我這卡就退回去,不要了,麻煩!這多麻煩!我就不要了,不要多輕松、多快樂!所以你就曉得,世間這些事情,哪一樁事情你想得一點好處,你要付出十倍、二十倍,甚至於千百倍的代價;我一想劃不來,這事情不要,統統不要,這就很自在了,就很快樂了。所以法相跟非法相都住不得,空有兩邊都住不得。因以「不住於相」四字總結之。這一段經文就是結歸離相,這個意思很深很深。我們再翻過來:
【所以應無住者,降伏其妄心也。妄心非他,分別執著之謂耳。妄除一分,真便現一分,何須別覓真耶。】
所以,真不要求。經上一再跟我們講,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要證性,沒錯!證性這個念頭決定沒有,不必去求它。妄去掉就是真,再要加上一個真的念頭,這個真你永遠得不到了,爲什麼?因爲尚有個虛妄,妄就是障礙。你明白這個道理,念佛求一心不亂,有一些同修念佛就是求一心不亂的,念了好幾年,遇到我就問我:法師,我念了這麼多年,一心不亂還是得不到。我就老實告訴他:你這一生沒指望!他說:爲什麼?你那個心裏頭念阿彌陀佛,裏頭還有一個求一心不亂的妄念夾雜在其中,你怎麼可能得一心不亂,你真想得一心,這個妄念拿掉,不能求!所以佛法裏頭教我們發願,願要有,不能求。我們發願要念到一心不亂,決不求一心不亂,自自然然就到一心不亂,只要念到功夫到家,水到渠成,自然就成就了。所以不能有一個妄念夾雜在裏頭。古德爲我們說了,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,有一個求一心不亂的這個念頭就夾雜了,這個不可以的,要記住,除妄就行了。
《金剛經》最大的好處,它不教我們在枝枝葉葉上除,它教我們在根本上除。根本上除了,所有一切枝葉問題,全都解決了。根本在哪裏?空有兩邊不著,這是根本。斷惡,斷惡是事、是相;修善,那個善也是事,也是相。斷惡修善,不著空,這就不執著空;雖然天天斷惡修善,不分別斷惡修善,不執著斷惡修善,心地幹幹淨淨,不著有。他教給我們從這個根本上下手,這是其他法門裏頭沒有的,所以他的成就那麼快、那麼高,道理就在此地。佛示現,就是舉例給我們看。穿衣,天天要穿衣,天天要吃飯,從穿衣吃飯上就兩邊不著,就修金剛般若 。你以爲金剛般若 在哪裏修!而行布施,穿衣吃飯就是布施;穿衣吃飯,就是令一切衆生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。你們聽到這個話,莫名其妙!怎麼穿衣吃飯就是令一切衆生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?因爲穿衣吃飯是兩邊不著,兩邊不著那就是令一切衆生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,道理在此地。這是《金剛經》的深義,《金剛經》的精義、精華。如果是鈍根、是初學,他也有淺義,淺義是什麼?給大家做一個榜樣。世尊出來,衣著穿得整整齊齊,很有禮貌,很有威儀,做個樣子,給大家做個好榜樣;吃飯,規規矩矩的吃,吃飯的好榜樣。換句話說,教給我們怎樣做人,怎樣與社會大衆相處,這是淺的意思,很淺很淺。淺處有深,深處有淺,這個前面都說過了,都跟大家講過了。所以這個經,程度淺的看到淺也得利益;程度深的他也得利益。等覺菩薩讀這個經,他還是得利益,能夠幫助他破最後一品無明,證得圓滿菩提。
【若能不住法非法相】
法相跟非法相都不住。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二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