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二十三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法,因为有佛、有法,当然也就有名字,有佛的名字,有法的名字。

  这是这一大段里面,最后的一段经文。我们可以在此地,将它做一个总结。正宗分一开端,江味农居士依据前清《金刚经新眼疏》,达天法师注的《新眼疏》,依照这个注解,这个注解的特色,是把《金刚经》正宗分里面,分为四大段,信、解、行、证,他非常赞赏。《金刚经》自古至今,注解有几百家之多,没有这个分法,多半都是分为三分的,唯独《新眼疏》确确实实够得上称为新眼;新是新旧的新,眼睛的眼,新的眼睛,新看出来的。如果我们仔细把全经看一看,确实经文意思里头,真的是有信、解、行、证四分,他分得没错,跟清凉大师判《华严经》,那个架式一样。经文讲到这个地方,这是四分的第一分,第一分是讲信。

  【的示无住以生信】

  确确实实指示出本经的修行宗旨是无住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无住,教我们一切都不能够执著,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。这是这一大段经文所说的。这一大段我们这个前面标的有数目字,这一段是第四十「结归离相」,这个第四十,完全是依据江味农居士《金刚经讲义》里面的分科,这样子我们看起来非常方便。第二卷是从第九节经文到第四十节,总共三十一小节经文,这是这么一大段。这一大段里面,又分为三个中段。第一个中段,从第九节经文到二十三节,世尊明白为我们指示出来,也就是明白的答覆须菩提尊者两个问题。尊者所问:发菩提心的人,应云何住?云何降伏其心?世尊在这里为我们答覆,他的答覆先答覆降伏。佛告诉我们,应该要发离相之心,你要发这个心,离一切相。离相,前面我们读了很多,不是把相不要了,不是把相消灭掉,不是的,离是从哪里离?也不是把相远远的,你这个搞法就完全错了!心里头不要执著;相没有妨碍,心里头不能执著。换句话说,我们在一切时、一切处,保持自己心地的清净,一尘不染,就像禅宗六祖所说的: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,做到这个就行了!所以五祖跟六祖讲《金刚经》,讲到应无所住,他就恍然大悟,为什么?他那个心干净,本来无一物,跟《金刚经》讲的完全相同,只说了几句,正中下怀,那底下就不要说了,道理在此地。我们今天心里面就像垃圾桶一样,拉里拉杂东西太多,妄想分别执著、忧虑、牵挂,无量无边,这个事情就很麻烦了!佛教给我们离,是离这个东西。把心里面那些妄想执著、忧虑、牵挂,把它离掉。我们道理明白了,晓得应该要这样做。

  从哪里下手?佛在经上教给我们:行於布施。布施就是舍,这个东西跟治病一样,我们身上有很多病,不只一种病,一种病是好治,好多病就难治了。难治不治不行,不治要命!那应该怎么治法?这种常识大家都晓得,先治最严重的,哪一种病对我们生命有威胁、有危险的,先治它,其他小病慢慢再治。我们学佛断烦恼亦复如是。我们的烦恼归纳起来,不外乎贪瞋痴慢,还有个怀疑,对圣教的怀疑,贪瞋痴慢疑,不外乎这几大类。如果我们这几种病统统都有,全都有,哪一种重?如果我们贪心重,就先断贪;瞋恚心重,就先断瞋恚,拣重的先治。贪里头很多,贪财、贪名、贪色,甚至於贪佛法,贪的东西很多!哪一个毛病最严重的,就先对它。把财看得太重了,所有一切法里看得第一重要,你就从这里下手,你就舍财,用这种方法来对治。行於布施,主要是教给我们对治烦恼的方法,恢复自性清净心的方法,这就是降伏。

  佛说了降伏,实际上把那个住也就包含在其中了。因为降伏跟住,两桩事实际上是一桩事情,你降伏了,自然你就懂得什么叫住,住是无住。不住於相,那就叫正住。诸位想想看,你不住於相,你住到哪里去了。不住於相就是性,真是明心见性的一条巧妙的道路。性不要去找,离了相就是性,去掉妄就是真。这是经上说得很详细,也很透彻,也讲得很有味道。我们在古大德注解当中,江味农居士将它整理归纳、分类,我们得到许多的启示,得到许多的利益。

  第二个中段讲生信,这个经文也非常的清楚。须菩提尊者听到佛的教诲,离相、布施、空有两边不住,这就是正住,这就是降伏。他明白了,唯恐我们大众听了佛的说法,不能接受,不能相信,所以就提出问题请教世尊,有没有人听到佛所说的,能生实信?他那个信重要的是真信。佛的答覆很好,教他不可以这样说,不可以这么说;换句话说,你不能这样想法。也就是说,你不能瞧不起大众。大众当中,世尊讲,如来灭后,后五百年,如来灭度后,后五百年,这是前面说过,就是第五个五百年,换句话说,就是指我们现在这个末法时期,佛讲有持戒修福者,他对於佛所讲的,能生实信。在这个时代去佛二千五百年之后,还有人能够真正相信,何况当时在座的那些大众。世尊并不仅指当时与会的大众,要说出五五百年之后,这个话的意思很深!佛要不这么说,我们今天看了《金刚经》,是为那个时候的人,为正法人说的,不是为我们说的,我们的信心都没有了。他说了一个后五百年,还持戒修福,还能生实信,这就是对我们讲的。我们听到这个话,信心生起来了,想想我有资格,我很老实,我很守规矩,我也肯修善,也肯断恶,那就是世尊所讲的标准。确实如此,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,我们看看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国家地区,守法愈来愈少了。大家都不愿意守法,都不愿意守规矩,认为守规矩那个人,那种老实人,是没用的人;真正是精明能干的人,他不守规矩,那个叫聪明人,还老老实实,愚痴人!他们看我们是愚痴人。还相信因果报应,因果报应落伍了,现在是什么时代,都太空时代了,你还去讲断恶修善,他们听都不要听。我们听了还生欢喜心,听了还很高兴,还认真去做,佛说的,这就是《金刚经》的当机者。

  世尊不但这么给我们说,而且说出福德不可思议,这是在第二段落里面。这个说法我们听了之后,这经上讲的,种诸善根,无量福德。凡夫没有证果、没有开悟,最重视的就是福德。如果我们依照这个经修行,得不到福德,那个修行的兴趣就没有了,所以世尊多说一些福德,使我们对这个经典能够发生欢喜心,这个经典确实增加了摄受人心的功能,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得无量的福德。不想开悟的人,不想证果的人,不想了生死的人,听说有福德可得,他也来了,他来了,真的会得到,得到的超过他想像之外!而且得的是真实的福德,然后把它结归到中道,这就讲即非是名。这是我们在这个地方,第一次看到的。后面这样的句子就很多了,结归中道。

  佛与须菩提尊者,一问一答当中,问的话,答的话,都含无量义,字字句句我们都要细心去体会,才能够发明;发是发现,明是明白。经义无限的深广,从我们今天初发心一直到成佛,那个意思不尽。所以大家读诵受持,读诵是第一个,读诵要以真诚心、清净心、恭敬心去读,读一遍有一遍的悟处,读两遍有两遍的悟处,那就慢慢有得悟了。悟不尽的,悟不完的,才知道这个经的妙处,都是真话。江味农居士在《金刚经》上用了四十年的时间,他所悟出来的也是大海之一滴而已,这一滴真的给一般人来讲,一生受用无尽。

  最后我们这一段就是这两天所讲的,较量功德的殊胜。从经文第三十六节到四十节,到这个地方,这是较量功德的殊胜。佛首先为我们举一个例子。如果有人,其实这个人就是大梵天王,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三千大千世界他还讲满,不是部分,是圆满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;从相上来讲,那个福报真正不可思议。但是比不上另外一个人,受持此经乃至於四句偈,没有说是受持全经,《金刚经》里头四句偈,为人演说,这个人的福德超过前面那个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,这种话说出来,我们能相信吗?如果不详细说明,教人相信真的是很困难,说明白了,大家听懂了,就相信了。为什么?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那是福德相。相不是真实的,不但不是真实的,相还是有限量的,有范围的,经上讲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轮回,六道就是三界,三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。换句话说,没有能够超越六道轮回。福报再大,不过在天上享天福而已,天福享尽,依旧会堕落。所以它不是究竟的。一个人能够受持《金刚经》四句偈,为人解说,他所修的是福德性,这里头关键的两个字在受持。你真正懂得什么叫受持,你自然就相信了。我们今天读了这个经文,很难接受、很难相信,就是不懂得什么叫做受持。通常一般以为,我每天受持《金刚经》,怎么受持?每天早晨念一部,晚上念一部,这叫受持《金刚经》了,把读诵当作受持,这完全搞错了。前面讲过,受比解的意思深,受是完全接受过来照做。佛在经上教给我怎么做,我就怎么做,那才叫受;你没有做到,那个不叫受。持是保持而不失,我天天做、年年做,没有中断的做,这叫持。持是持续,不是做个一天、二天就不做了,不是这个意思,持续不断的做,依照《金刚经》的方法去做,这才叫受持。大梵天王不能跟他比。受持是自利,为人演说是利他,自利利他,这就是菩萨行,这是真正的菩萨,天王不能跟他相比。这是佛在末后这一段为我们开示的。到第四十这一小节总结了,归到离相。这是我们把前面这个大意,略略的交代一下,因为这个地方「上来的示无住以生信」,这是刚才我们所报告的,简简单单的说明了一下,就是这一大段的经文。

  【开口便令广度众生成佛】

  世尊在这个经文,一开端就是这样教给我们的,我们回想一下。佛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从这一句我们看到佛所说的心量,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后面讲胎卵湿化那个我们就不必提了,这个范围实在是尽虚空遍法界,不是讲一个地区,不是讲一个国家、一个地球、一个大千世界,不是!你看那个心量多大。这是我们学佛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,心量小不能成佛,佛跟众生的差别在哪里,就是他心量大,我们成不了佛,就是心量小。他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二十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