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法,因爲有佛、有法,當然也就有名字,有佛的名字,有法的名字。
這是這一大段裏面,最後的一段經文。我們可以在此地,將它做一個總結。正宗分一開端,江味農居士依據前清《金剛經新眼疏》,達天法師注的《新眼疏》,依照這個注解,這個注解的特色,是把《金剛經》正宗分裏面,分爲四大段,信、解、行、證,他非常贊賞。《金剛經》自古至今,注解有幾百家之多,沒有這個分法,多半都是分爲叁分的,唯獨《新眼疏》確確實實夠得上稱爲新眼;新是新舊的新,眼睛的眼,新的眼睛,新看出來的。如果我們仔細把全經看一看,確實經文意思裏頭,真的是有信、解、行、證四分,他分得沒錯,跟清涼大師判《華嚴經》,那個架式一樣。經文講到這個地方,這是四分的第一分,第一分是講信。
【的示無住以生信】
確確實實指示出本經的修行宗旨是無住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無住,教我們一切都不能夠執著,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。這是這一大段經文所說的。這一大段我們這個前面標的有數目字,這一段是第四十「結歸離相」,這個第四十,完全是依據江味農居士《金剛經講義》裏面的分科,這樣子我們看起來非常方便。第二卷是從第九節經文到第四十節,總共叁十一小節經文,這是這麼一大段。這一大段裏面,又分爲叁個中段。第一個中段,從第九節經文到二十叁節,世尊明白爲我們指示出來,也就是明白的答覆須菩提尊者兩個問題。尊者所問:發菩提心的人,應雲何住?雲何降伏其心?世尊在這裏爲我們答覆,他的答覆先答覆降伏。佛告訴我們,應該要發離相之心,你要發這個心,離一切相。離相,前面我們讀了很多,不是把相不要了,不是把相消滅掉,不是的,離是從哪裏離?也不是把相遠遠的,你這個搞法就完全錯了!心裏頭不要執著;相沒有妨礙,心裏頭不能執著。換句話說,我們在一切時、一切處,保持自己心地的清淨,一塵不染,就像禅宗六祖所說的: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做到這個就行了!所以五祖跟六祖講《金剛經》,講到應無所住,他就恍然大悟,爲什麼?他那個心幹淨,本來無一物,跟《金剛經》講的完全相同,只說了幾句,正中下懷,那底下就不要說了,道理在此地。我們今天心裏面就像垃圾桶一樣,拉裏拉雜東西太多,妄想分別執著、憂慮、牽挂,無量無邊,這個事情就很麻煩了!佛教給我們離,是離這個東西。把心裏面那些妄想執著、憂慮、牽挂,把它離掉。我們道理明白了,曉得應該要這樣做。
從哪裏下手?佛在經上教給我們:行於布施。布施就是舍,這個東西跟治病一樣,我們身上有很多病,不只一種病,一種病是好治,好多病就難治了。難治不治不行,不治要命!那應該怎麼治法?這種常識大家都曉得,先治最嚴重的,哪一種病對我們生命有威脅、有危險的,先治它,其他小病慢慢再治。我們學佛斷煩惱亦複如是。我們的煩惱歸納起來,不外乎貪瞋癡慢,還有個懷疑,對聖教的懷疑,貪瞋癡慢疑,不外乎這幾大類。如果我們這幾種病統統都有,全都有,哪一種重?如果我們貪心重,就先斷貪;瞋恚心重,就先斷瞋恚,揀重的先治。貪裏頭很多,貪財、貪名、貪色,甚至於貪佛法,貪的東西很多!哪一個毛病最嚴重的,就先對它。把財看得太重了,所有一切法裏看得第一重要,你就從這裏下手,你就舍財,用這種方法來對治。行於布施,主要是教給我們對治煩惱的方法,恢複自性清淨心的方法,這就是降伏。
佛說了降伏,實際上把那個住也就包含在其中了。因爲降伏跟住,兩樁事實際上是一樁事情,你降伏了,自然你就懂得什麼叫住,住是無住。不住於相,那就叫正住。諸位想想看,你不住於相,你住到哪裏去了。不住於相就是性,真是明心見性的一條巧妙的道路。性不要去找,離了相就是性,去掉妄就是真。這是經上說得很詳細,也很透徹,也講得很有味道。我們在古大德注解當中,江味農居士將它整理歸納、分類,我們得到許多的啓示,得到許多的利益。
第二個中段講生信,這個經文也非常的清楚。須菩提尊者聽到佛的教誨,離相、布施、空有兩邊不住,這就是正住,這就是降伏。他明白了,唯恐我們大衆聽了佛的說法,不能接受,不能相信,所以就提出問題請教世尊,有沒有人聽到佛所說的,能生實信?他那個信重要的是真信。佛的答覆很好,教他不可以這樣說,不可以這麼說;換句話說,你不能這樣想法。也就是說,你不能瞧不起大衆。大衆當中,世尊講,如來滅後,後五百年,如來滅度後,後五百年,這是前面說過,就是第五個五百年,換句話說,就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末法時期,佛講有持戒修福者,他對於佛所講的,能生實信。在這個時代去佛二千五百年之後,還有人能夠真正相信,何況當時在座的那些大衆。世尊並不僅指當時與會的大衆,要說出五五百年之後,這個話的意思很深!佛要不這麼說,我們今天看了《金剛經》,是爲那個時候的人,爲正法人說的,不是爲我們說的,我們的信心都沒有了。他說了一個後五百年,還持戒修福,還能生實信,這就是對我們講的。我們聽到這個話,信心生起來了,想想我有資格,我很老實,我很守規矩,我也肯修善,也肯斷惡,那就是世尊所講的標准。確實如此,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,我們看看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國家地區,守法愈來愈少了。大家都不願意守法,都不願意守規矩,認爲守規矩那個人,那種老實人,是沒用的人;真正是精明能幹的人,他不守規矩,那個叫聰明人,還老老實實,愚癡人!他們看我們是愚癡人。還相信因果報應,因果報應落伍了,現在是什麼時代,都太空時代了,你還去講斷惡修善,他們聽都不要聽。我們聽了還生歡喜心,聽了還很高興,還認真去做,佛說的,這就是《金剛經》的當機者。
世尊不但這麼給我們說,而且說出福德不可思議,這是在第二段落裏面。這個說法我們聽了之後,這經上講的,種諸善根,無量福德。凡夫沒有證果、沒有開悟,最重視的就是福德。如果我們依照這個經修行,得不到福德,那個修行的興趣就沒有了,所以世尊多說一些福德,使我們對這個經典能夠發生歡喜心,這個經典確實增加了攝受人心的功能,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得無量的福德。不想開悟的人,不想證果的人,不想了生死的人,聽說有福德可得,他也來了,他來了,真的會得到,得到的超過他想像之外!而且得的是真實的福德,然後把它結歸到中道,這就講即非是名。這是我們在這個地方,第一次看到的。後面這樣的句子就很多了,結歸中道。
佛與須菩提尊者,一問一答當中,問的話,答的話,都含無量義,字字句句我們都要細心去體會,才能夠發明;發是發現,明是明白。經義無限的深廣,從我們今天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那個意思不盡。所以大家讀誦受持,讀誦是第一個,讀誦要以真誠心、清淨心、恭敬心去讀,讀一遍有一遍的悟處,讀兩遍有兩遍的悟處,那就慢慢有得悟了。悟不盡的,悟不完的,才知道這個經的妙處,都是真話。江味農居士在《金剛經》上用了四十年的時間,他所悟出來的也是大海之一滴而已,這一滴真的給一般人來講,一生受用無盡。
最後我們這一段就是這兩天所講的,較量功德的殊勝。從經文第叁十六節到四十節,到這個地方,這是較量功德的殊勝。佛首先爲我們舉一個例子。如果有人,其實這個人就是大梵天王,以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叁千大千世界他還講滿,不是部分,是圓滿的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;從相上來講,那個福報真正不可思議。但是比不上另外一個人,受持此經乃至於四句偈,沒有說是受持全經,《金剛經》裏頭四句偈,爲人演說,這個人的福德超過前面那個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,這種話說出來,我們能相信嗎?如果不詳細說明,教人相信真的是很困難,說明白了,大家聽懂了,就相信了。爲什麼?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那是福德相。相不是真實的,不但不是真實的,相還是有限量的,有範圍的,經上講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輪回,六道就是叁界,叁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。換句話說,沒有能夠超越六道輪回。福報再大,不過在天上享天福而已,天福享盡,依舊會墮落。所以它不是究竟的。一個人能夠受持《金剛經》四句偈,爲人解說,他所修的是福德性,這裏頭關鍵的兩個字在受持。你真正懂得什麼叫受持,你自然就相信了。我們今天讀了這個經文,很難接受、很難相信,就是不懂得什麼叫做受持。通常一般以爲,我每天受持《金剛經》,怎麼受持?每天早晨念一部,晚上念一部,這叫受持《金剛經》了,把讀誦當作受持,這完全搞錯了。前面講過,受比解的意思深,受是完全接受過來照做。佛在經上教給我怎麼做,我就怎麼做,那才叫受;你沒有做到,那個不叫受。持是保持而不失,我天天做、年年做,沒有中斷的做,這叫持。持是持續,不是做個一天、二天就不做了,不是這個意思,持續不斷的做,依照《金剛經》的方法去做,這才叫受持。大梵天王不能跟他比。受持是自利,爲人演說是利他,自利利他,這就是菩薩行,這是真正的菩薩,天王不能跟他相比。這是佛在末後這一段爲我們開示的。到第四十這一小節總結了,歸到離相。這是我們把前面這個大意,略略的交代一下,因爲這個地方「上來的示無住以生信」,這是剛才我們所報告的,簡簡單單的說明了一下,就是這一大段的經文。
【開口便令廣度衆生成佛】
世尊在這個經文,一開端就是這樣教給我們的,我們回想一下。佛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,從這一句我們看到佛所說的心量,所有一切衆生之類,後面講胎卵濕化那個我們就不必提了,這個範圍實在是盡虛空遍法界,不是講一個地區,不是講一個國家、一個地球、一個大千世界,不是!你看那個心量多大。這是我們學佛首先必須具備的條件,心量小不能成佛,佛跟衆生的差別在哪裏,就是他心量大,我們成不了佛,就是心量小。他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二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