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(第二十三集) 1995/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:09-23-023
请掀开经本,卷二,第四十四面,从倒数第二行看起:
【佛说一切法,般若 尽摄。本经尤是般若 中之最要。可见读此经,无异读《大般若 》,且无异读《三藏十二部》。】
诸位同修听了这些话,不能够发生误会,认为我读《金刚经》,就等於把《大藏经》都读完了,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情。正如同一篇文章,文章当然有个题目,我们读了题目,是不是就把全部文章都读尽了?可以这么说,因为全篇的文章,无非是发挥题的意思。但是也不能这么说法,为什么?未必你在题里面,了解甚深的义趣。实实在在的说,必须遍读大乘佛经,你对於《金刚经》才有真正的体会、领略。读《金刚经》,可以能够把整个大乘佛法修学的纲领掌握住了。
佛法的修学,诸位都知道,法门很多,无量无边,我们修学,就像在学校读书一样,这么多法门里面,你选哪一个法门,就好像学校许多科系,你是想念哪一个科系,你有主修的课程,有选修的课程,还有许多你不想修的课程,这个诸位容易明了,佛法也是这样的。佛法经论之多,佛不是教我们全部都学,也是让我们自己在一切经论里面去选择,也选择一个主修的,当然选择经论就跟学校选课一样,选我们所需要的,合乎我们兴趣的。我们有能力修学的,总得要符合这些条件,我们选了之后,修学不会有困难,而且一定能够有成就的,佛法的选修亦复如是。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,我们的生活环境,我们的修养能力,在许许多多法门当中,实实在在净土来的方便。因为这个法门,是一切诸佛菩萨为大众所选择的。我们想想,我们适不适合修学这个法门。选定之后,就一门深入,这是我们主修的课程,另外在一切经里面,也可以选几部做为选修。选修的目的何在?帮助我们主修的这个法门,使我们这个法门,在修学过程当中,排除一切障碍,能够顺利的成就,目的在此地。除了这个目的之外,我们就不能再多选了。为什么?再多选,我们的时间有限,精力有限,怕的是对修学产生了障碍,那就不好了。我们希望能够顺利成就,能够快速成就,不希望有障碍,不希望我们修行成就的时间延长。这是选择法门一定要认识的,首先要认识的。
我们选择金刚般若 ,来做为净宗的助修,这是非常恰当。本经,实在讲,在过去有不少人以它做为主修,特别是中国的禅宗,五祖以后都用《金刚经》来印证。所以《金刚经》在中国流通非常普遍,对於整个佛法的影响很深。这些事情,我们在前面也曾经报告过。现代,我们为什么不能选择这个经典做为主修?这部经虽然还没讲完,只讲了四分之一,大意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。诸位想想看,我们用这个做为主修,行不行?你能不能做到一切都不执著?果然真的能够做到,空有两边都不执著了,行!用这个做主修,没有问题。真的不执著,又能够行於布施,那可以。做不到!做不到怎么办?老实念佛,这是有救的。所以这个经读了之后,自己好好的反省,好好检点一下,我们做不到,当然也要做,做到一分、二分,决定有好处,对於念佛有很大的帮助。净宗的经典,我们讲净土三经,或者是说净土五经,跟《金刚经》性质相同,都是可以包括一切佛法,也是一切佛法里面最重要、最精华的部分。我们在过去讲《观经》,讲《无量寿经》,都跟大家详细报告过。如果读这部经,等於读六百卷《大般若 经》,等於读了全部的《大藏经》,到什么时候才可以说这个话?这一部经通了就可以说了。通就是证得了,经上讲的信解行证,从《金刚经》上证得了,证得什么?证得真如本性。禅宗里面所讲的: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那时候行了,这就是佛门里常讲的,一经通一切经通,《华严》上所说的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可以了。凡是大乘经,任何一部经,依照它的理论方法修行都可以见性。所以我们常讲一经通,要到什么程度才通?见性就通了,没有见性的时候,没通。因为它的四个阶段,信、解、行、证;到证的时候才通,没有到证,没通!四个关口,信、解、行,后头还有一关没通!所以那一关要是通过,证果了,行!由此可知,这个话讲得没错,在我们自己现前的程度?不行,不够!
【此经所说,即无上正等之法。故云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法,皆从此经出。】
这是不错的,是非常正确的,本经虽然文字不多,只有五千八百多字。它确确实实所讲的,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。这是诸佛如来所证之法,在这个经里头,如果证得这个法,他就成佛了。这句话讲得一点都不过分。
【本经处处教人不住相】
为什么不住相?
【就是要人证性】
真如本性,要你自己去证。
【可见此经所说,皆是自性。】
这就是前面做为功德的比较。为什么受持四句偈为人演说,那个福德超过大梵天王,超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?因为他能够证性,道理在此地。三千大千七宝布施,如果不能证性,依旧出不了三界,他是凡夫,不是圣人,怎么能跟明心见性的人相比?见了性之后,那个福德之大,不是修来的,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,自然流露。因此他那个福德是真实不可思议,无有限量,这是我们要晓得。经上讲:
【皆从此经出】
诸佛从此经出,诸佛所得之法也从此经出。
【实无异说,此经从性体而出。】
这句话可以说,讲得很透彻;无异是没有两样,等於是说,这部经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。我们晓得,所有一切大乘经,都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,何必偏赞《金刚般若 》?我们要知道,诸经虽然从自性当中流露,有的是自性的一部分,有的是自性的圆满,这部经是自性当中圆满的流露,所以跟其他大乘来比较,它特别超胜,道理在此地。从什么地方看?直捷了当,没有委曲婉转,没有拐弯抹角,这就是它在诸经里面之所以被赞叹的。自性就是清净心,心性之中一法不立。
【故教人不可住相,连性字亦不可执著。】
所有一切的名词术语,是世尊讲经说法方便的建立。自性之中,清净心中,没有这些名词,没有这些术语。因此名字相也不能执著。给你说清净心,你要执著有个清净心,你的心不清净了。为什么?清净心里头,还有一个清净心在里头,你说糟不糟糕,那就不清净了。跟你讲真如本性,而你执著了,你的真如本性里头还有一个真如本性,这就叫做头上安头,错了!这是读佛经的一个难处,我们要用名相,不能离开名相,要从名相当中体会它的真实、它的实相,这就对了,名相决定不能够执著。
【一切诸佛,皆从此经出,是指点学佛要从此经入门。】
刚才说了,我们既然不能把它做为主修,一定也要把它做为重要的选修,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入门。入什么门?入成佛之门,你凭这个可以成佛。念佛往生,生到西方净土就成佛了,往生就成佛,这是一点都不假的。这部经,确确实实能够帮助我们往生。为什么?净宗是绝顶的智慧,也可以说是最高度的般若 波罗蜜,没有智慧怎么能生净土?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是大智慧之人,他知道这个法门好,知道这个法门成就快,他选择这个法门。也许你会问:我看到许多人没有智慧,他也选择这个法门,你怎么说他有智慧?实在讲,你所讲的智慧,跟佛法里面讲的智慧,标准不一样。你认为世间人很聪明,反应很快,想东西很敏捷,那个就叫智慧?佛不承认,佛说那个叫世智辩聪,那个不是智慧,是聪明!聪明跟佛法里面的智慧,完全是两桩事情。智慧是判断,非常正确的判断,一点都没有错误。他听说这个念佛法门,可以往生见阿弥陀佛,可以得无量寿,他立刻就采取,这是智慧的判断。世间人、聪明人听了这些话,这是神话!他不相信,他哪里有智慧?他没有智慧。所以这是智慧的判断,智慧的选择,跟世间聪明完全是两回事。
真实智慧从哪里来的?从戒定当中来的。世尊在这个经前面讲过,佛灭度,后五百年有持戒修福者,都是《金刚经》的当机者,这个我们在前面介绍过。持戒是守规矩、守法。修福,相信因果,断恶修善。这种人都是无量劫在佛门里面种的善根,在这个时候他的善根发现。修福,还有更深的意思。我们讲浅的意思诸位好懂,断恶修善,大家好懂。深的意思是什么?清净心,清净心是真正的福德,不是讲福报,是福德。福德包括福报,福报不包括福德。心地清净,不但智慧增长,这个前面跟诸位报告过,身心健康,没有疾病,不会衰老,这个福报拿钱都买不到的。有钱没有用处,有钱不能买年轻,有钱不能买健康,你才晓得,戒定慧这个定里头是真实的福德。所以是因戒生定,因定开慧,三学都在日常生活当中。前面要记住,连穿衣吃饭都是戒定慧三学。所以你真正会了,道理懂得了、清楚了,方法知道了,我们在一天当中,行住坐卧,一切时、一切处,无论做什么工作,都是圆满的戒定慧。你要是不会,这个光阴真叫空过;会了决定不空过,你懂得般若 波罗蜜。
经【须菩提,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。】
世尊这个说法就是会相归性。每说一桩事情,后头都会归到自性,所以这个经才是圆满无上大法,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。
【前言「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」,皆从此经出,是名相上说佛与法。】
从相上讲的,有诸佛。我们说圆教,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,这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诸佛,以及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所证得的正等正觉,这是无上菩提之法,是从名相上说的。名是名词,有这个名词;相是有这个相状。名跟相都不是性体,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。相是依他起性,名是遍计所执性,法相宗说的,真如本性是圆成实性,这三性,这三种性质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,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,不是圆成实。
【即非就性上说佛与法】
性上没有佛,也没有法;相上有,相上有佛、有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二十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