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會上跟我們講解六結叁空,修行的關口六個關口。這個地方講生滅心,這是動,第一關。動離掉了,靜就現前;那個靜還不行,靜還要離掉。一層一層到第六個關口,叫滅;滅也要離開,心性才大放光明。可見得修行到見性這個目標,真不是容易事情。
【至於修行下手功夫,即是非法非非法,兩邊不取。】
非法是空,非非法是有,空有兩邊都要離。世尊在本經上講的法相非法相,意思都相同。凡夫修行,爲什麼不能夠放下?原因是沒有了解事實的真相,也就是我們常講沒有看破,放下當然就難了。要想真正放下,先得看破。世尊爲我們講經說法,目的幫助我們明了事實真相。事實真相明白了,就看破了,放下就不難。沒有看破,叫你放下,你感覺得非常非常困難。爲什麼要我放下?我放下有什麼好處?我不放下有什麼不好?問題一大堆,這才麻煩釋迦牟尼佛這樣詳細爲我們說明。
【世尊所說法,無淺非深,無深非淺。】
前面說過,佛所說的法,都是從真如本性裏面流露出來的。真如本性,有沒有淺深?如果有淺深,它就是生滅法,它就是有爲法。它要有淺深、有大小,那不就是變成有爲法了嗎?沒有!真如本性沒有大小、沒有淺深,也沒有真妄、也沒有善惡、也沒有是非,什麼都沒有。乃至於也沒有自他,我的真如本性,你的真如本性,也沒有!真如本性裏頭,沒有你的、我的,沒有凡夫的、佛的,沒有。「叁世一切佛,共同一法身」,真如本性是一個。這種現象我們也非常難以理解,所以佛在經上用比喻來說,把真如本性比作大海,把我們每一個人,每一個人我們的自性,比喻大海裏頭的水泡一樣。大海裏起個水泡,這水泡起來的時候,好像每一個水泡都不一樣,我有我的真如本性,你有你的真如本性,你有分別、有執著、有界限,那個是什麼?你執著,你有分別執著的時候。分別執著都無了,那個水泡破了,破了怎麼樣?整個大海,你還哪裏有界限?所以才曉得,自他不二。
這裏面顯示出一個道理。我們凡夫起心動念,爲什麼真正有功夫的人他知道?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讀到的,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知道,你起心動念,他們都知道。什麼道理?同一個自性。所以只要見了性的人,你雖然沒有見性,你起心動念,他見性了,他都見到了,他都曉得了。我們一般俗人不明白這個,某人有神通,他有他心通,別人心裏想什麼,他都知道,他心通。通是通達無礙,沒有障礙了,十方世界所有一切衆生起心動念統統知道,原因就是性體是一個,一是真。從一個裏面,變現出許許多多;就像大海裏面,大海變出許許多多的水泡。如果從大海本體來觀察,所有水泡情形他怎麼不知道?如果說你是當中一個水泡,堅固執著你那個水泡是你,那你就不了解外面的狀況。你執著以外的這些事實真相,你是一無所知。放下你的執著,就統統都知道,都明白了,就這麼個道理。因此佛所說的一切法,「無淺非深,無深非淺」,這兩句話合起來講,沒有淺深,這個與自性才相應。所以佛經,淺人看得很淺,程度深的人看得很深,道理就是真如本性本來如是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。你知道之後,你再研究經教,你就會産生信心;不會認爲佛法好深,我的程度太低,恐怕我不行。你還沒有接觸,先就生起自卑感,先就不敢當,那有什麼法子?佛法跟世間學術決定不一樣,它是自性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真如自性,都有清淨心,哪有不能接受的道理!
【故教大心初學者】
大心,前面也講得很詳細,都必須要好好的記住。當然更重要的,我們自己要發大心,發大心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圓成佛道。今天要講圓滿成佛,實在說包括我們自己在內,除了求生淨土之外,沒有第二個路子你在一生當中能夠成佛。所以破迷開悟,老實念佛求生淨土,這樣真的是自度度他,這是真正發的大心。我們的大心沒發出來,大心發出來之後,相不一樣了,就是你所表現的不相同了,那叫真大,沒有自己了。起心動念都爲一切衆生著想,不會再爲自己著想了;所作所爲也爲一切衆生著想,不會爲自己做了,都爲一切衆生,他這個氣象完全不相同,這是大心真正發出來了。發大心必定得諸佛護念,必定得一切善神擁護,這是一定道理。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時代,這個時代迷的人多,覺悟的人少,發大心的人更少。所以一下發了大心,諸佛菩薩感覺到希有,就把你當寶貝看待了。在中國隋唐時候,發大心的人太多太多了,不希奇,太多了,祖師大德、善知識出現得太多太多了,到處都是。現在沒有,走遍全世界看不到;你要是發了,那還得了,你變成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的獨生子,那不得了!那個就不一樣。所以得到諸佛護念,這些菩薩、善神的加持非常顯著。我們在這個時代,知道事實狀況,更要認真努力發大心。不要以爲我的根性很劣、業障很重,這都是小事情。大心一發,再重的業障消掉了,愚癡會變成聰明。你爲什麼會愚癡?業障重,你才愚癡;業障消掉了,你自己本性裏頭的般若 智慧光明,它就往外放光,自然就聰明了。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學,沒有難事。如理,一定要依照經典上所講的道理,不可以違背這個道理。依照經典上講的方法,你去做,那個效果很快就能收到。這是教發大心, 《金剛經》上講得好:
【即從不應取法、不應取非法上用功。】
法與非法,其實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。前面我們舉過很多的例子,穿衣吃飯、起心動念、處事待人接物;法相、非法相兩邊都離。所以要把《金剛經》的教訓,到哪裏去修?生活上去修。每天穿衣吃飯,不著非法相,不取非法相,非法相是空,我天天穿衣吃飯,我沒有著空;雖然穿衣吃飯,心裏面幹幹淨淨,對於你穿衣吃飯沒有一點分別執著,不著法相。你們看到經上,不著法相、不著非法相,法相、非法相在哪裏?在哪裏沒找到,那你的功夫在哪裏用?就在生活上。你今天去做工,你很認真努力的去做工,不著非法相;雖然認真努力在做工,自己心地很清淨,確實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不著法相。不著法相,你的工作再煩,你會應付得很圓滿,你沒有感覺到煩,再多也沒有感覺得多;別人做得很累,你做得很輕松,爲什麼?你不著法相。
這個學會了,要馬上就用上才行!用在起心動念上,念頭生滅那也是法,法塵。你看六塵裏頭,色聲香味觸法,眼見是色,耳聽的是聲,心裏的念頭是法塵。所以你就是坐在那裏不動,用什麼功夫?要用這個功。我們看到有許多學禅的人,每天在打坐,身體是坐在那裏,不錯!像個泥塑木雕的佛像一樣,裏面還胡思亂想。以前黃念祖老居士說,他那個禅像個繩子一樣纏住,他說是那個纏,他說得很有趣味。他坐的是那個纏,坐下去不曉得多少煩惱在那裏纏住他,妄想在纏住他,不會用功。會用功的人怎麼樣?靜坐是在法塵上用功;法塵也有相,打個妄想它都有相,要在這個地方把相與非相都離開,所以他打坐也用功。諸位曉得,我剛才先給你講的是,穿衣吃飯上用功、工作上用功、處事待人接物上用功,那個靜坐上也是用功,哪有差別?你們想想看,是不是一定要去打坐?不一定!只要是用功,什麼叫用功?兩邊不住就叫用功。住到一邊,那都不是功夫,那是錯用了功。
這你才明了,真正會用功的人,行住坐臥,一切處、一切時、一切境緣當中都是,哪有差別?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要在這上用功。《金剛經》就是教給我們這個方法,教給我們兩邊不住。兩邊都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樣你的心永遠保持清淨,你的身確確實實做利益一切衆生的事業,這才是世尊教給我們發大心大願,令一切衆生皆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,就在我們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當中,就做到了、都做到了,圓圓滿滿的做到了,不必說一句話。佛做給我們看,我們懂了沒有?菩薩做給我們看,我們懂了沒有,會了沒有?禅宗的善知識常講「會麼」,你會嗎?會了,你就入了,你就得門路,你就入了。換句話說,會了,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統統都會了。從今而後,你過的生活是金剛般若 波羅蜜。再想想從前不會的時候,你過的是叁途六道的生活,這一會了之後,馬上過的就是佛菩薩的生活。轉凡成聖,就在這一念之間。你要會轉,要快轉!今天聽了,是有一點道理,現在還不行,我過幾年再轉。過幾年,你能保證還能活幾年嗎?須知人命在呼吸之間,所以要快。以前不知道,沒法子,無可奈何,迷!今天覺悟了、明白了,馬上就幹,立刻就轉過來。給諸位說,一轉過來你就得大自在,這是真的,你得大快樂。你身心許許多多的煩惱,乃至於痛苦、疾病、病痛都沒有了,一下就轉掉了。爲什麼不轉?這方法教給我們,我們要知道。
【到感果時,功候極深,亦是此法。】
感果,果是果位。十信菩薩果位、十住菩薩果位,到十地菩薩果位,你證果了。證果不能停,還是這個方法,沒有改變。實在說,這個方法你要用不上,《金剛經》講的真是很透徹。江味農居士四十年功夫,沒有白費。確確實實,我們看看自古以來《金剛經》這個注解,沒有他講得這麼透徹。我們聽他講的時候一下就明白了,而且馬上在生活上統統做到,可以能做得到的。看看古人這個注解談玄說妙,看完之後不曉得從哪兒下手,得不到利益;他這個講法,我們真得利益。證了果,還是老辦法。證果,不執著證果的相;繼續努力用功,不執著非法相;還是法相、非法相兩邊不著,一直到究竟圓滿成佛。這在般若 裏頭稱爲金剛般若 。沒有別的,就是兩邊不著;兩邊不著那個態度是積極的,不是消極的,消極的著在空,取了非法相。所以他非常積極,他不取非法相;他不取法相,他心清淨,一塵不染,而工作的的時候,認真努力在那裏做。那也許問:他既然心清淨一塵不染,何必還要認真努力去工作?認真努力去工作,是要令一切衆生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,他這個功德才圓滿。所以自度跟度他是一樁事情,只自度不度他,落到空,小乘人。只利他不自度,是凡夫,凡夫裏頭的善人,出不了六道輪回。必須自度度他,這才是佛菩薩的作法,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。功候極深,這個功候極深當然是講地上菩薩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,到極深了,還是這個方法,繼續不斷的去用,才能夠圓滿菩提,證到如來究竟的果位。
【如來依此法成如來】
如來是達到究竟圓滿的果位。如來怎麼成如來的?佛是怎麼成佛的?用這個方法。
【一切賢聖皆依此法而成】
賢聖裏面有大小乘,小乘四果四向,用這個方法成就的;辟支佛、權教菩薩,也用這個方法成就的;法身大士還是用這個方法成就的,這叫一切賢聖。我們看到佛、看到大小聖,都沒有離開這個方法,沒有離開這個原理原則。
【則知我等非如此生淨信心,以此爲實不可也。】
我們要想成就,諸佛如來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走的這個道路,我們看清楚了、看明白了。我們要想成就,認定它這一條道路,在這個道路要生信心。古聖先賢都是走這一條路成功的,我們不走這一條路,以爲還有別的路可走,那就錯了。
這個地方給我們講的是原理原則,是講的根本法。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,這個原理原則決定不能變,你守著這個原理原則就不錯了。你在方法上,念佛也好、參禅也好、持咒也好、讀經也好,無論你用什麼方法,你要是懂得兩邊不取,你就高明。前面說過,不但你的成就快,而且你的成就高。懂得兩邊不取,用最現實的話來說,你的生活會過得非常快樂、幸福、美滿,最現實的。你不曉得這個道理,不知道這樣作法,你的日子過得很苦,過得很辛苦,沒有快樂!世間人所謂的快樂,就是我前面講的,那是麻醉,他哪裏懂得快樂?五欲六塵的刺激,那跟麻醉一樣,有什麼兩樣?真正快樂從清淨心裏頭生的,法喜充滿;喜悅是從自性裏面,像泉水一樣往外湧,那叫真快樂。這種快樂,心不得清淨是決定沒有的,你沒有辦法想像得到。
所以我們對於這個法,就是對於《金剛經》,對於《金剛經》要生淨信心。信心上加一個淨,決定沒有懷疑,完全肯定的相信它,這個信叫淨信。淨信裏面還有一個很深的意思,非照這個方法做不可,這個才叫真的信。信是信了,我還不想做,這個信不是真信。信了之後馬上就照做,這個兩邊不住就是觀照。所以,工作爲什麼要認真努力做到盡善盡美?前面一再跟諸位說明過了,佛菩薩就是一切衆生的模範。我們樣樣做得好,樣樣做得盡善盡美,是給大家做一個好樣子,那叫佛菩薩;你不認真努力做,那怎麼行?這一個好的榜樣、好樣子,就是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。念念爲衆生,不是爲自己;爲自己可以不要做,爲衆生。實在講,如果爲自己要證得圓滿的菩提涅槃,那還非做不可;你不做的話,沒有辦法證得圓滿的自性。由此可知,不管是爲自爲人,都非照這個方法做不可。以此爲實,要以這個爲實實在在的,這是真實之理、真實的方法。
【此節經文,亦是大乘修行之總綱領。】
這個意思,諸位聽了這兩個小時所講的,我相信多少能夠領略到一些。大乘法無量無邊,像四弘誓願裏頭所說的,法門無量誓願學。無量的法門都是這一個原則:兩邊不取、兩邊不住;離開這個原則,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。無量法門當中,淨土法門古大德稱爲門余大道。門是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一個特別法門,叫門余;法門剩下來的這一條路,門余大道。也不能夠離開這個原則,也是要兩邊都舍。像前面所說的,心裏頭念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不取非法相;放下身心世界,不取法相,與《金剛經》的道理相應。你對於這個世間還有留戀、還有牽挂、還有絲毫放不下,你著了法相;你著了法相,念佛不能往生。可見得念佛法門都不能夠例外,其他法門更不必說了。由此可知,念佛的人很多,往生的人不多,什麼道理?著相,執著,分別執著沒能放下。他的佛也沒有白念,跟阿彌陀佛結了一個緣而已,結了一個緣,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。這種情形實在說,就像我們過去生中,我們過去生中也念佛,不曉得念了多少生,不知道修了多少世,都沒能去得成,什麼原因?對這個世間總有那麼一點點牽挂,還沒放下,就是這個障礙。絲毫的牽挂都不能往生,這是諸位同修不可以不知道的。你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,往生就是成佛,那個功德利益之殊勝,諸佛菩薩都說不盡。往生就是成佛,往生就是大圓滿,但是絲毫牽挂、絲毫憂慮,都成了大障礙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二十一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