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二十二集

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 (第二十二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23-022

  請掀開經本,第二卷,第四十二面,第一行看起:

  經【須菩提,於意雲何,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?】

  這一段經文,這是比較財布施與法布施的殊勝。請看注解:「校是比較」,古時候這個字是通用的,「勝是殊勝」。「本經就福德與智慧」,法布施是智慧,「校勝多次」,這是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的,是有很多次的比較,前後有六、七次之多,愈到後面是愈殊勝。每次必加勝,增加殊勝之處,愈校愈勝。

  【乃就修持功行愈勝,福德愈多。】

  從本經校量福德裏面,我們得到很大的一個啓示。絕對不是說,《金剛經》爲什麼後面在比較福德的時候,會比前面來的多,爲什麼不是一樣的?實在講,佛說這個經,當時法會的聽衆,人家比我們會聽。會聽,從哪裏看?古人常講,隨文入觀。佛說到什麼地方,他的境界就轉變到什麼地方。本經正宗分的經文四個大段落,信解行證,當然愈往後面就愈殊勝。你對這個經相信,能生實信,這個功德就很大了。這個地方比較的時候,能生實信;往後去,從信心當中你逐漸逐漸了解,像尊者所說深解義趣;當然那個時候,你修的福德比現在更要殊勝了。然後到實行,不但能解,你統統做到了。最後能夠契入境界,就是證果。所以你自己的功夫,修持的功行,你不斷在提升,那你的福報也就逐漸增長,是這麼個意思。這給我們很大而且是真實的啓示,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,修福修慧要認真,這個地方要講真功夫。

  一般同修們常常問我:超度有沒有效果?超度最高能超到什麼地方?是不是能夠超度到往生極樂世界?如果要是能超度到往生極樂世界,我們可以不要修行了,可以不要念佛了,等著超度就好了。實在說,諸佛菩薩真的是大慈大悲,無盡的慈悲;如果說超度都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些佛菩薩不把我們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,他算什麼慈悲!諸位想想,對不對?所以不行,超度的力量是有限度的。我們從《梁皇忏》裏面去看。梁皇忏,主持法會的人是寶志公,在那個時代,寶志公這是老和尚,寶志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的,這還有什麼話說?觀音菩薩親自來主持超度,超度梁武帝的妃子,只能超度到忉利天。所以這一點諸位要曉得,超度的力量最高就是到忉利天。一般的時候,超度是免除惡道,超度你得人身、超度你生天,四王天、忉利天。往上面去單靠超度不行了。爲什麼?超度是福報,我有福,我有福報,可以分給你享受,你能夠得到。我有智慧,你得不到。我的智慧沒辦法給你,我的福報可以給你。所以超度是福報、福德,不是智慧,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事情。忉利天以上,這講夜摩天,夜摩、兜率,我們在前頭也跟諸位報告過,往生到那些地方需要定功。你沒有修定,佛菩薩有定。佛菩薩定功不能給你,你沒辦法得到;佛菩薩的智慧沒辦法給你,那是要靠定功。這個定沒成就,也就是我們講不及格的定功;如果定功及格,他就到色界天、無色界天去了,不會在欲界。欲界這個定,他曾經修過定,他有定功,叫未到定;他這個定功達不到初禅,所以就在欲界的四層天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就曉得修行要靠自己用功,靠別人超度太難太難了,千萬不要存這個念頭。我們看到許多忏儀上,都說要超度他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是我們的願望,我們希望他能去,實際上他去不了,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,一定要自己認真努力。超度最重要的,是主持超度這個人,他要真正有修行,真正有功夫,那才有效果。如果他修行沒有功夫,這個超度只念念經文沒用處的,那個沒有效果的,要自己的功力。

  這個事情,我們在《影塵回憶錄》裏面看到,倓虛法師沒有出家之前,他就學佛,就作居士。他有一個好朋友姓劉的,劉居士,他們在一起讀《楞嚴經》。它當中有一段:八載寒窗讀楞嚴。《楞嚴經》能不能體會、能不能有悟處,那另當別論;八年讀一部經,縱然沒有悟處,定力是有了,心定了,就憑這一點功夫,就能幫助這些鬼神。他說有一天,他們那個時候開個中藥鋪,中午沒有什麼生意的時候,就在櫃臺上打瞌睡。打瞌睡的時候,這個事情就很清楚,像作夢,似夢非夢,境界非常清楚。看到兩個人到他店裏來,來找他,他一看,這兩個是冤家。這個東西就很麻煩了,怕他來找麻煩,知道這兩個人已經死了,這兩個鬼魂來找他。什麼冤家?在過去打官司,大概是爲了債務糾紛打官司。他贏了,那兩個人輸了;輸了以後,他們兩個就上吊自殺了,但是他是非常後悔,好像因爲這點糾紛,讓這兩個人自殺了,心裏也感覺到很難過。以後學了佛,對這因果事情就更清楚、更明白了。看到這兩個人來,不像有惡意,所以他的心比較平一點。看到他們走來,走到他面前,跪在他面前。他就奇怪,他說:你們兩個來找我,爲什麼?有什麼事情?他們說:求超度。這個心就放下了,不是來找麻煩的,來求超度的。他說:你要我怎麼超度你?他說:只要你答應就行了。他說:好!我答應你。就看到這兩個鬼魂踩著他的膝蓋,踩著他的肩膀升天了,什麼儀式都沒有。這兩個人走了以後,後面又來兩個,一個是他以前的太太,一個是他以前的小孩,都過世了;走到他面前,也跪在面前求超度。他點點頭,答應超度她,也看到她們踩著膝蓋、踩著肩膀升天了。什麼儀式都沒有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由此可知,超度要有功夫,沒功夫不行。不是說我念幾遍咒、念幾部經就行了,那個力量太薄弱了。我們自己修行沒功夫,要超度自己的祖先,要超度自己的冤親債主,用什麼方法?讀經、念佛,數量要多。我給你念一卷經,那個力量太小,不管什麼用處。要發願,我給你念一百部經,這一百經是爲他念的;我給你念一千部經,這一千部經是爲你念的。那個有功德,那個力量就很大了。念一部經、念幾聲佛號,不管用!那個要有功夫,像劉居士一樣,八載寒窗讀楞嚴,有那個定功,行!他念一卷經、念幾聲阿彌陀佛,行!他有這個力量。我們沒有這個力量,只有念一百部、二百部、一千部,這個可以,專門爲他念的。就像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,七分功德他得一分;我們自己念的人自己得六分,爲他念他得一分。但是這種爲超度而誦經念佛,一定要有期限的。我這一千部經,我一百天要念完,一天念十部,要這樣才行。不能說我給你念一千部,遙遙無期,想到就念,沒想到就不念了,那個沒有用處。一定要有期限的,在這個期限之內,我要把這個經咒念完,那才管用。這裏面的道理,都在《地藏經》裏頭。你要問到底是什麼理由,爲什麼會有這種力量,你去讀《地藏經》就明白了。這是說明功夫愈來愈深,果報愈來愈殊勝。

  【須知福慧應雙修,即是要人悲智具足。智即慧,悲即福。本經所說福德,皆由大悲心而發,並非令人求人天福報也。】

  這是必須要知道的,不能把意思錯會了。以爲我們修金剛般若 ,目的何在?求人天福報,那就錯了,完全錯了!福德是自自然然的,你不需要求,自然就現前。所以,修行要福慧雙修。成佛,我們皈依佛的時候,我們所念的偈子:皈依佛、二足尊;二就是福慧這兩種,足是滿足,就是圓滿的意思,智慧圓滿、福德圓滿。人天當中最尊最貴這是佛,所以要福慧雙修。本經自始至終教給我們的,都是修福修慧。譬如經上講的原則,應無所住,這是修慧;行於布施,這是修福。應生無所住心,這是修慧;令一切衆生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,是修福。再說得明白一點,自行是修慧,化他是修福,一定要福慧雙修。由此可知,釋迦牟尼佛他教我們無住,他必定是一念不生,心地清淨寂滅,這是他老人家真實智慧。示現在世間爲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他修福!講經說法是修福,清淨心是修慧。所以一定是福慧雙修。昨天我們也講了很多,一定要把佛的教誨應用在生活上,就連穿衣吃飯,世尊都爲我們顯示得這樣清楚、這樣明白。心裏面不著相,就是慧;事相上做得很如法、很圓滿,那就是福。所以說穿衣吃飯,點點滴滴都是福慧雙修。真的會了,實在講,不要說是我們一天沒有空過,我們一分一秒都沒有空過。當我們沒有工作、沒有事情時候,我們在法塵上用功,在念頭上用功。心清淨真誠,是慧;念念都是念阿彌陀佛,那是福。心地清淨,不著有;念念是阿彌陀佛,不著空:兩邊都不執著,福慧雙修,這個要緊。所以這些教誨,都是要人悲智具足。福德是從大悲心裏面,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。智就是慧,悲就是福。本經說福德,說得很多。幾乎每一段校量,世尊都給我們說福德,不住空。般若 經最忌諱的,是怕人墮到空裏面去了。以爲萬法皆空、一切皆空,那個麻煩就大了。所以福德就說得多,這是由大悲心而發,是真實的福德。不可以求人天福報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學佛的人如果目的定在人天福報,你這一生沒有成就。爲什麼?人天福報在六道輪回,沒有出輪回。沒有出輪回,問題就非常嚴重。這個前面說得很多,我們生生世世修行就是因爲沒出輪回,想想現前的狀況就知道了,才曉得這個非常恐怖。

  【福德固要】

  特別是對一般人來說的,哪一個人不要福德?當然要福德。

  【而智慧尤要】

  福德跟智慧兩個比較一下,智慧就更重要。福德解決不了的問題,智慧能解決。

  【故滿叁千大千世界之布施】

  這是舉比喻來說,叁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,一尊佛的教區,這個範圍非常廣大,一尊佛的教區。在從前,我們以爲叁千大千世界,像現代科學家所講的銀河系,我們這個銀河、這個大的星系,這個範圍就相當可觀。銀河系的這一端到那一端,那個距離科學家用光年作單位。光的速度,一秒鍾十八萬英裏,叁十萬公裏,一秒鍾。這個光的速度走一年那麼長的距離,用這個作量天尺。天上量距離用這個來量,用這個數字來量,叫光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二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