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二十二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年,光走一年的距離。銀河系從這一端到那一端二十個光年,你就想到這個範圍多大,太大太大了!真的是不可思議。原先我們以爲,這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;如果根據黃念祖老居士的看法,他說不止。他說這一個銀河系,實際上就是佛經上所講的一個單位世界,那個範圍就太大了。如果把銀河系當作一個單位世界,叁千大千世界有多少個銀河系?十億個。我們現在科學工具,無線電的望遠鏡都沒有辦法達到十億個銀河系,達不到。今天的科技沒有辦法突破它的範圍,還是在叁千大千世界裏面兜圈子,還兜小圈子。你就想到這個比喻,真的是不可思議。用這麼多去布施,

  【即是救度衆生】

  我們拿這些財物,經上常講的金銀七寶,像叁千大千世界這麼多,布施給一切衆生,這個福報大不大?我們今天布施一點點,布施幾百個人、幾千人、幾萬人,都覺得很了不起,我修了好大的福報。你跟經上這一比,那是小巫見大巫,差太遠了,簡直不成比例。

  【故只可不住相,不可不行布施,否則即不是大悲心。】

  菩薩行裏面,我們在這個經上都看到,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修什麼?修布施。布施裏頭最重要的是不著相,決定不能著相。不能不行布施,不行布施怎麼樣?沒福了,沒有福報。你說我修慧,我修慧不修福。這個佛門裏頭有個故事,說「修慧不修福,羅漢托空缽」。他證了阿羅漢果,是聖人,阿羅漢也是每天要出去托缽,他沒有福報,沒有人供養他,天天挨餓,托不到缽的,沒有福報,可見得福報很重要。假如你修福不修慧,不修慧就是著相,這一點諸位要曉得;什麼叫慧?不著相是慧,著相就沒有智慧了。著相修福,來生叫「大象挂璎珞」。他沒有慧,來生墮落到畜生道,它的福報很大,是國王的寵物,所以金銀七寶滿身挂著,漂亮!不管怎麼打扮還是一個畜生,它有福報。這就說明福慧一定要雙修,不可以偏重在一邊。不能沒有福,就是不可不行布施。不修布施,就沒有大悲心,菩提心就不圓滿。菩提心裏面包括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你缺少大悲心,哪裏叫菩提心?也不是菩提心了。所以發菩提心的人沒有不行布施的。

  請看下面經文,這是解釋,爲什麼布施得福多?這是世尊前面問須菩提,你的意思怎麼樣?假如有個人用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,這個人得的福德多不多?須菩提很聰明,很有智慧。

  經【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。何以故?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】

  請看注解:

  【答意深長,何以故下面的文字,即自己釋明答曰甚多之所以然。】

  他答「甚多」,爲什麼說甚多?把這個理說出來了。從相上講,他得福當然多,這是實實在在的。世間人哪一個不求福?尤其是財富。財富絕對不是說,你想求就得到的,沒這回事。佛在經論當中,把世出世間那些因因果果,都給我們說得很詳細。問題是我們讀經、我們聽經,讀了、聽了,明不明白?果然真的明白了,你肯不肯去做?你肯去做,你就如願以償,你就得到。財富從哪裏來的?財布施的果報。你這一生發財了,是你前生修財布施。你修得多,你這一生得的財富就多;你修得少,你得的就少。你所得的跟你所修的,一定是成正比例。不可能說我布施得多,我得的福少;我布施得少,我得的多,沒有這個道理,一定成正比例。這樁事情,諸位同修要好好的去念念《了凡四訓》,你就知道了。這是我們講得財富。今天我們看到社會上很多發財的人,很多有財富的人,我們很清楚,他前世修的因修得好。但是我們也曾經看到,那個發財的人,有的人很享福;有的人發財,財是發了,日子過得好可憐,他那個生活沒有我們快樂,沒有我們過得自在。這裏面的因因果果很複雜,修的因不一樣。同樣是舍財,有人舍財很歡喜、很高興,我拿出錢財來布施、來幫助別人,很快樂!他將來得財富的果報就很自在,一點不要操心、不要煩心,財源滾滾而來;他送出去是這樣送出去的,他的因!有些人施財,施得很勉強,看到別人布施了,自己不布施不好意思,布施一點,心裏好難過,回去後悔多少天,比割肉還苦。財是施了,他將來也得財,得財得的很不容易,賺得好辛苦賺來的,就這麼回事情。什麼因,什麼果,因緣果報絲毫都不爽。所以你要明理。明理,你覺得我這個施丟不掉的,命裏有財,丟不掉的,你這一生舍不完。你這個地方舍了,過幾天就又來了;你舍得愈多,來的就愈多,就這麼個道理。法布施得聰明智慧;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持戒,就是無畏布施。你持不殺生戒、不偷盜戒、你修忍辱,這都是屬於無畏布施。沒有害人之心,這個屬於無畏布施,得健康長壽。修什麼得什麼,正是所謂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。求不是說求佛菩薩給你,那就錯了。佛菩薩教給你道理、教給你方法,你自己去做,你就會得到;你自己不肯去做,佛菩薩幫不上忙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

  【本經是名、即非之句很多。】

  這個地方是第一次見到,以後在句子裏有這樣的字樣,我們會常常看到。

  【特舉出『性』字,使人了解以後凡說「即非」,皆指本性言。凡說「是名」,皆指事相言。】

  《金剛經》上,即非、是名,這樣的字樣很多,這個地方特別爲我們指示出來,「即非」說的是什麼?「是名」說的是什麼?讓我們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【就自性上言】

  從真如本性上說。

  【一切不可說】

  不但一切不能說,連想都想不到,所謂是言語道斷、心行處滅。這是真心自性,真心自性實實在在不可思議。六祖在《壇經》裏面,雖然只講了五句,那只是顯示性德的一滴而已;性德好像是大海,大海裏頭一滴水而已。我們看到他說的:「何期自性,本來清淨。」由此可知,清淨心是本來具足的;不清淨是我們自己搞壞的,心本來是清淨的。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,具足就是沒有一絲毫欠缺,自性裏頭含藏一切圓滿法,沒有一樣不圓滿。因此,諸佛菩薩證得自性之後,他自性裏面的福德自然流露,那個受用是真的殊勝了。

  諸位都念佛,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一樣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享受並不相同。爲什麼?淨土就有四類,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、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淨土,不一樣。同一個淨土裏又有叁輩九品,哪裏會一樣?不同,爲什麼不同?到那個地方見性的程度不同。若以《華嚴經》來做例子,《華嚴經》上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四十一位都是菩薩,都是明心見性的菩薩,每一個人見的性不一樣。有人見的小,有人見的大,到佛才圓滿。見了性之後,淨土就現前了;不生西方極樂世界,淨土也現前了。只要見性,淨土就現前,爲什麼?性德它就往外流。你見一分,它就流出來一分,小;見十分,它就顯十分,就比較大。所以,一切諸佛的淨土不相同。這是我們在許多大乘經上,釋迦牟尼佛都曾經爲我們說過,我們知道它道理在此地。但是西方極樂世界,跟其他的世界不一樣。西方世界我們講四土叁輩九品,這是從每一個往生的人,他自己的功夫上說的。但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一樣了,爲什麼?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,所以他那個享受的淨土就變成平等的,就沒有差別了。可是諸位要曉得,自己功夫上是有差別,那個是阿彌陀佛送給你享受的,那個沒有差別,那是享阿彌陀佛的福,不是自己的,自己沒那麼大的福報,享阿彌陀佛的福報。四十八願裏面所說的,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。這個平等,佛力加持的,不是自己功夫;自己每一個人往生,功夫不一樣,那怎麼可能平等,這是一個特別的環境。世尊說這麼多經,說了許許多多諸佛世界,都沒有這個事情。一切諸佛刹土,菩薩都住在自己淨土裏頭。自己淨土就有很大的差別,菩薩與菩薩不一樣。唯獨西方世界沒有差別,西方世界人的享受跟阿彌陀佛一樣,這是不可思議。所以說,你不往生則已,往生等於成佛;事實上你沒有成佛,但是你的受用跟佛一樣,也就是享阿彌陀佛的福,西方世界就是阿彌陀佛的家,到阿彌陀佛家裏去了,享他老人家的福報,是這麼回事情。所以從性上講,那是沒法子說的。「說福德多,是就事相言。」從事相上說,有形相、有作用,可以說多、可以說少。

  【性是裏,相是表。】

  性、相,實在講是一樁事情,一個是裏面,一個是外表。

  【性是本,相是末。】

  我們也常講本末。講根本,是講的真性;講枝末,是講的現象,講它的起用。

  【性是能生,相是所生。】

  這些說法,實在講都是不得已的方便說。心性本來不能說,世尊有善巧方便;不能說的,他也爲我們說出來了。你想想看,不能說的,爲我們說出來了;我們要懂得它不能說裏面的意思,這個很難,這不容易!因此,佛法決定不可以望文生義,那你就會錯解如來真實義,要細心去體會。它的真實義、真相,在言語文字之外。我們要依言語文字去體會,萬萬不可以執著言語文字,執著就錯了。這個地方講一個能生、講一個所生,能生跟所生是兩樁事情,在我們觀念上;但是在佛法,它是一樁事情,這就難了。表裏是一,本末是一,能所也是一,這是最難懂的地方。這個地方如果真的你體會了、真的明白了,那就是禅宗講的,你開悟了!悟的境界在哪裏?都說出來了,就在眼前!

  【意謂有如來之性,方有福德可說。若無性,則有何福德可言。】

  細細去體會,須菩提尊者所答的這一句話。他這一句話裏面的含義很深,答的言詞很妙,讓我們在這裏面體會。因爲有真性,真如本性起作用就現相;十法界依正莊嚴,都是依心性所現的現象。性是真的,相是假的。這個真與假,是佛的方便說,爲了使我們初學的人容易懂得,所以他這麼說法。真假有個標准,什麼是真?永遠不變就是真。那這個沒錯,真如本性永遠不變,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、不垢不淨,這都是真如本性的樣子,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。凡是會變的,那就是假的;相會變。動物,有生老病死,變化很大;植物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二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