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十九集

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 (第十九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23-019

  請掀開經本,第二卷,第叁十五面,從第四行看起:

  【經論有言:甯可著有如須彌山,不可著空如芥子許。此明著有者易爲功,著空者難施救也。】

  這句話我想有許多同修都曾經聽說過,古大德很多的注疏裏頭也都常常引用。著有、著空都是病,這是學佛同修在所不免的。凡夫著有,二乘著空,這兩句話說得真正是恰到好處,所以往往凡夫的成就超過二乘。諸位想想,阿羅漢要兩萬大劫才能回頭,我們講的是回小向大。辟支佛也得要一萬大劫,這個時間很長!而凡夫善根成熟,念佛往生,生到西方世界,就作阿惟越致菩薩,阿羅漢、辟支佛怎麼能比得上?沒有往生之前,凡夫比不上阿羅漢、辟支佛,比不上他們;這一往生,辟支佛、阿羅漢反而比不上這個凡夫。這就是凡夫著有容易對治。西方極樂世界有,你著有不怕,能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、生方便有余土,當然實報土那就難了。要生實報土,必須空有兩邊都放下,才能夠生實報莊嚴土,也就是我們前面講念佛功夫念到理一心不亂。如果著有,可以念到功夫成片,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,往生的成就都不可思議。縱然不能往生,這兩個在六道裏面差別也很大,著有的人相信因果報應,於是起心動念、一切作爲,他自自然然會小心謹慎,也就是說不造惡業,不敢造惡業;知道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。由此可知,他將來人天兩道有分。著空的人麻煩,著空,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最容易犯的是撥無因果,於是他就會胡作妄爲,造許許多多的重罪,果報自然是叁途,這就是世尊在這個地方爲我們提出嚴重的警告。

  著有如須彌山,須彌山是大山,單位世界裏面最高的山,我們稱它作須彌山,就是你著有著這麼大都不怕。著空太可怕了。著空如芥子許,芥子就是芥菜子,芥菜子很小,像芝麻、小米那麼大,你著這個就麻煩,著這個真的佛都救不了你。爲什麼佛救不了你?佛爲你講經說法,你不接受,你不肯聽、不相信。著有的人,佛說法他相信、肯聽,能夠接受教誨,這個道理在此地。

  底下這一段,結顯中道,這是這一段經文的一個總結。

  經【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。】

  【下手方法,先令二邊不取。漸能空相,心地清淨。】

  佛說了這麼多,到這個地方做一個結論。因此之故,法與非法都不應該取著;取著,心地都不清淨。這個地方必須要知道的,著有,心不清淨,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。著空,空是心裏什麼都沒有了,這個應該心清淨,還是不清淨!心裏頭什麼念頭也沒有了,什麼執著也沒有了,分別執著都沒有了;其實如果執著空,執著個分別執著都沒有了,諸位想想他還是有,這個現象是無明。著空的人墮在無明裏頭,著有的人墮在妄想裏面。妄想跟無明都障礙自性,都障礙清淨心,所以清淨心不能現前;換句話說,智慧不能現前。這也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,叁界之內,四禅天、四空天人沒有般若 智慧,小乘聖人,阿羅漢、辟支佛也沒有智慧。原因在哪裏?無明沒破。無明就是他執著空,他不能破無明。因此我們要斷妄想,同時也要破無明,兩個障礙,必須要同時破這兩種障礙。《金剛經》上教給我們方法,「應無所住」,這是破妄想;「而生其心」,破無明。而生其心,前面講的,佛教給我們要生布施之心;行於布施,行於布施就是而生其心。行於布施不著空,破無明。佛講的這些方法雙破,妄想、無明雙破。

  我們念佛這個功夫,諸位千萬不要小看了,念佛這個功夫跟《金剛經》上講的這些道理、原則完全相應,它也是雙破。念佛的時候,教給你萬緣放下,一切都放下,不著有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不著有;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著空。所以念佛的功夫是空有兩邊都不著,因此念佛的功夫可以到事一心不亂,可以到理一心不亂。到理一心不亂,那就明心見性,就大徹大悟,跟禅宗裏面無二無別,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。在所有法門當中,念佛法門最方便,他的障緣少,障礙的緣少,就是行住坐臥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用得上功。不像其他的法門,要有一定條件的修學環境,這個修學環境條件不具足,他就很麻煩了,唯獨念佛法門容易,所以叫它做易行道。

  【由是而信、而解、而行。至於究竟,亦不過兩邊不著耳。】

  這個非常要緊。我們在《金剛經》上能夠把這個道理搞明白,精神掌握住,真的是一生受用無窮。下面,世尊唯恐我們還不能徹底明了,再用比喻來給我們說,這個比喻也非常有名。實在講世尊當年說法,這個比喻常講。

  經【以是義故,如來常說,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,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】

  這個意思很深很深,我們在注解裏面看。

  【筏喻】

  喻是比喻,筏是竹筏,有木筏,兩種,現在看不到了。如果諸位到中國大陸去觀光旅遊,也許還能見到,這是過渡用的,渡水用的,是用竹子編成的,或者是木材編成的,藉它來過河。佛用這個來做比喻。

  【是如來常說之法。以船筏原爲過渡,既渡則舍。】

  當然我們用這個是來渡水的,過了河,這個東西就不要了、就舍掉了。

  【比喻佛法爲度生死,生死未度,不可無法。】

  生死未度,當然我們需要利用它作工具。

  【既達彼岸,法亦無用。】

  我們已經渡過生死的苦海,到達涅槃的彼岸,佛法也就沒用處了,佛法正如同船筏一樣,過了河它就沒用了。

  【此示佛法可用不可執之意】

  佛舉這個意思,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,你可以用它,你不要去執著它,就跟過河的竹筏一樣;我們過河用它,絕對不會執著,這當然的,每個人都不會執著。

  「佛爲弟子常說者也」,所以說「如來常說」。《阿含經》裏頭常說,《阿含》是世尊最初說法,說小乘法的時候,世尊常用這個來做比喻。世尊常說,我們曉得如果衆生不執著,世尊怎麼會說?世尊要常說,可見得衆生是牢牢的抓住不放,所以才勞累世尊要常說。我們能從話裏頭想到對面,衆生一定是堅固執著,舍不得把佛法放下。世法他知道是假的,放下了;佛法是真的,佛法好,佛法放不下,那也吃了虧,也就錯了。這是世尊常說的,小乘法裏常說的。諸位要知道,《金剛經》是高級佛法;《阿含》等於是小學,《金剛經》是研究所;研究所也用這個來說,意思就不一樣。如果意思是一樣,從前學過,小學就學過,何必現在還要說?現在說的意思跟以前不一樣。不一樣在哪裏?我們看底下這一段。

  【此節經文,義蘊深微,不止如上所說。】

  上面說,沒有過河,我要用它;過了河,就不要了。前面是這個意思,這個意思好懂。這個地方講,不止這個意思。

  【常說是法不需要了,則舍。】

  過了河不要了,就舍掉了。

  【而今爲初發大心者說,乃是令於正需要時,舍法是也。】

  這就不一樣了。我們現在正需要,正需要就要舍。這個意思跟前面講的意思完全不相同。在從前阿含時,佛不能這樣說法,說了怎麼樣?說了人會無所適從。那就是佛說法的對象不一樣,他的程度淺,給他說深的,他不懂;說淺的,他能夠領會。今天金剛般若 會上對象不是普通人,是初發大心者。這一句我們一定要把它看清楚。大心就是大菩提心,是初發大菩提心。那個志向高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這是大心的菩薩,都是發這樣的心。可見得跟從前小乘只注重於自了的,那是完全不一樣。我們初發大心、修大行、證大果,沒有一樣不大。佛法現在正需要,佛告訴我們,正需要的時候就要舍,這個舍不是舍事,是舍分別執著,是舍這個。事如果舍掉,你就落空;前面講的空有兩邊,事舍掉了,你就落空。著空如芥子許,都不得了,佛都沒法子救。不是舍事,是教你在一切法裏面離分別執著,舍這個,舍分別執著,舍念。

  【正需時舍法,法舍豈非無法。無法將何以度。這不與常說相反了嗎?】

  這是一般人聽到佛這個說法,會産生這個疑問。

  【乃又言,不應取非法。】

  不應是什麼?不應住空,非法是空,空不能夠住。有不能住,空也不能住。我們要問,究竟是有法還是沒有法?發大心,還沒有成佛,還沒有成無上道,需要法還是不需要法?

  底下這一段,我們引用了好幾節的經文。請看二十八節經說,諸位手上這個本子是講義,不是經文,拿到經文看就方便了。

  「無複我相」到「亦無非法相」,這是說無相,二十八節經裏講無相。二十九節經上說,「若心取相,若取非法相」,亦是說不取相,不取相是無相。第叁十節經裏面說,「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,乃是法與非法,一並不取,不止是不取相」。這一段與前面二節,大大不同的所在。這是我們把經前後仔細看一看,就曉得了,才明白佛所講真正的意思,才把它搞清楚。下面我們就要留意,就要把這樁事情說出來了。

  【所謂無,乃是令人不取。】

  不取就是不執著。

  【並非無法無相】

  法也有,相也有,法跟相統統都有,就是叫你不要執著。

  【是教人雖取六度等法修行,而心無其相。然後學人才不致於偏空偏有,才有正確的下手處。】

  這一段我們要細細的說一說。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才能夠做得到,真正得到受用。佛在本經大主意,就是教給我們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,這是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了。六度就是菩薩生活的原則,菩薩生活的要領,我們天天都在做。

  布施是舍,我們從早到晚都在舍,不僅僅是舍財。財裏面有外財、有內財。外財,身外之物都是屬於外財,身外之物。內財是身體,我們的體力、我們的精神、我們的時間、我們的智慧,用它來幫助別人、服務別人,這都在布施。家庭主婦早晨起來,整理家裏環境,燒個早飯,供養一家人,諸位想想,這是內財布施。她要想工作怎麼做,飯怎麼燒,菜怎麼去炒,怎樣適合大家口味,這個用智慧、用思考,動手去做是勞力,這些都屬於內財布施。你去工作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十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