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十二集

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 (第十二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23-012

  請掀開經本,第十七面,第叁行,第五段看起:

  【持戒爲學佛之基始,有止、作二類。止持即諸惡莫作,作持即衆善奉行。戒殺多治瞋,戒盜多治貪,戒淫多治貪、癡,戒妄語亦多治貪、癡,戒酒則治貪、瞋、癡叁毒是也。最初持戒,重在事實不犯。若爲菩薩,則動念即犯。】

  我們繼續解釋經文,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」。前面給諸位報告過,布施涵蓋一切法,所以它的意思有無限的深廣。布施有叁類,前面說過,持戒是屬於無畏布施。而持戒實在是學佛的基礎,這是我們必須要重視的。今人學佛比古人多,今人學佛的機緣也比古人要來得方便,爲什麼成就不如古人?實在就是現代人對於戒律疏忽了。本經世尊發起,是從持戒發起的,著衣持缽、入舍衛大城乞食都是持戒。這就是告訴我們,如果不從戒行上認真去做,佛法再好的理論也都落空了。這就是爲什麼世尊在此地,特別強調要行於布施。諸位聽這個話,要知道裏頭的含義,不是只有布施,六度都要行不能住。住就是不行,不行是不可以的;一定要行,要做布施,要持戒、要 忍辱、要精進、要禅定,統統都要認真的去做。我在初學佛的時候,也犯了一般知識分子的通病。知識分子對於佛學很羨慕,佛法的理論說得很高,說得很圓,研究讀誦都非常有興趣,可是對於戒律就疏忽,認爲時代不同,何必還要守那些戒條?尤其是讀書的人,稍稍涉獵到一點現代科學,他一定會想到,釋迦牟尼佛是叁千年前的人,叁千年前訂下來的那些戒律,現在怎麼適用?國家的法律,連憲法過個幾年都要修訂一次,佛的戒律叁千年都沒有修訂過,這個怎麼好用?同時又會連想到他是印度人,我們是中國人,我們的意識形態不相同,我們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樣,那些戒條現在怎麼能行得通?自自然然對戒律就不感興趣,通病!善知識、老師,真正好老師也曉得,現在一般年輕人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清楚得很。反正這些事情勸你也沒用處,你也不會接受,說多了你還厭煩,還起反感,幹脆不說了,真不說那也對不起學生。

  我最初學佛的叁年,親近章嘉大師,我每個星期跟他見一次面,大概有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的時間。這叁年當中,他老人家有的時候,輕描淡寫、不經意的會說一句:戒律很重要!他老人家圓寂之後,我想一想我跟他叁年,學了些什麼東西,這一句話的印象最深,因爲至少聽了差不多有叁、四十遍都不止,每一次他也不羅嗦,就是這麼一句戒律很重要。第一次講的時候,講得比較詳細,他說戒律,他用一個比喻說:譬如我們從臺北到高雄坐火車,坐火車先要買火車票,持戒就像你手上拿著這一張車票,你拿著車票才能上車,中途還要拿著,車上還要查票的,決定不能丟掉,到站之後還要收回;戒律就像這樣的,自始至終。這就說明持戒非常重要,非常重要,決定不能夠疏忽。因此,我們對於戒律才重新去肯定,重新去認識。實在講大小乘經上,世尊都說過,因戒生定,因定開慧。我們要求的是定慧,戒行是定慧的基礎,沒有這個基礎,定慧決定不能成就的,這也就說明現代人學佛,何以不如古人,原因在此地。

  戒律有止、作兩種方式:「止」是禁止,決定不能做的,做了就破戒;第二種是「作持」,你一定要做,你不做就犯戒;有止、作二持。這個地方所舉的例子都是止持,像五戒、十戒都是屬於止持,決定要禁止的。它的精神我們要記住,諸惡莫作、衆善奉行,止是諸惡莫作,行是衆善奉行。凡是有利益於衆生的,那就一定要做,不做那就犯戒,這在大小乘戒律裏面都有例子。我們今天讀戒本,戒本上只是舉例而已。戒條是不是有修正的必要?有!這是真的、不是假的。除了根本戒之外,那是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的,那個不需要修訂。譬如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五條戒超越時空,叁千年以前這樣做正確的,叁千年以後的今天還是不能改變,這叫根本大戒。

  除根本大戒之外,戒律當中多分都是生活的規範,生活規範當然因時因地就不一樣了。所以戒律傳到中國來之後,我們中國的祖師大德,唐朝時候百丈大師;我們曉得中國佛教的特色是叢林,印度沒有,叢林就相當於佛教大學,正式辦大學、辦學校,學校當然有學校的製度,有學校的規矩;百丈大師製定清規。清規就是戒律的現代化、本土化,依照我們自己國家人民生活的狀況,取法佛教的精神,也就是把戒條條文重新修訂,這稱之爲清規。清規就是戒律的本土化、現代化。我們講現代、本土,都是唐朝那個時候,唐朝到今天有一千叁百年,這一千叁百年當中,在中國幾乎每一個省市、每一個叢林,都有它自己的清規。這些清規都是依照百丈大師的本子做根本,他那個是母法、是根本法,依照那個斟酌情形來修訂,必須叫它適合於此地此時大衆在一起薰修。所以每一個寺廟,都有它寺廟的規矩,都有它的常住公約,這個就對了,這就正確了。此地舉幾個例子,我們一定要從例子裏面去反省、去思惟,了解它的用意,而後曉得我們在生活當中,應該要怎樣去做。

  戒殺,佛爲什麼製定這條戒?當然製定這條戒的因緣很多,諸位看《沙彌律儀增注》就知道,《沙彌律儀增注》寫得很詳細。但是它的重點是對治瞋恚的,也就是前面講,凡夫病根是貪瞋癡叁毒煩惱,叁毒不除,就沒有法子脫離六道輪回,不出輪回非常之苦!戒殺對治瞋恚,培養慈悲心,目的在此地。戒盜是對治悭貪,特別對治貪欲。戒淫,裏面有貪又有愚癡,是對治這個。換句話說,佛這五條根本戒就是五帖藥,治我們叁毒煩惱的。戒妄語,妄語也是有貪、瞋。戒酒,那是貪瞋癡叁毒統統都有。可見得每一條戒它有它的對象。

  最初持戒,我們學佛入門著重在事實上不犯,也就是在事上持,這是屬於小乘戒。小乘戒論事不論心,結罪完全從事上來判斷。大乘比小乘就高得太多了,大乘菩薩他是論心不論事,大乘菩薩持戒在起心動念之間,他看到一個衆生不喜歡要殺他,動個念頭要殺他,沒有殺,但是他破戒了。小乘人,小乘阿羅漢發個狠心要殺他,但沒有殺不破戒,他論事。像現在法律上判刑一樣,它論事的,它不論心,心裏頭怎麼想沒有罪;大乘菩薩起心動念就結罪。由此可知,大乘戒難持,小乘戒好持,大乘比小乘高,從持戒也能夠看得出來。至於作持裏面,也非常非常之多。譬如佛教給我們要修六度萬行,六度萬行你要真做,你不做就犯了;教你布施,不肯布施,你就犯戒了。這是一定要曉得的,爲什麼?對自己、對衆生都有很大的利益。

  底下一條是忍辱,這也是世尊在《金剛經》裏面特別強調的。六度,實在講其他的,佛都說得很少,布施、忍辱這兩條說得最多。由此可知,忍辱重要!

  【忍辱,是安忍、順受之意。安心順受也。】

  這是很難做到的,可是非要做不可,爲什麼?你要是不能忍,諸位想想,我們修行關鍵是在定、是在禅定,我們念佛求的是一心不亂,什麼事情不能忍,你還想得定?得不到!所以忍是定的預備功夫,必須能忍,他才會得定,他才能得一心不亂;換句話說,我們要想得一心,要想得定開慧,那就非修忍辱不可,離開忍辱沒有第二個方法,這非常重要。「辱而能忍」,本來這個忍是安忍的意思,翻經的法師把它翻成忍辱,這裏面有特別的意思。中國古時候的念書人很有氣節,所謂士可殺,士是讀書人,讀書人殺頭沒有關系,不可辱,不能夠侮辱。也就是說,中國知識分子對於辱是決定不能忍受的,看得很嚴重,殺頭都不在乎,侮辱不可以的。翻經的法師看到中國人這麼執著,忍辱,辱都能忍,那就沒話說,那一切都能忍,把這個看得這麼重,所以特別翻成忍辱。

  【辱而能忍,則無事不能忍。】

  忍的波羅蜜才真正能有成就。這種翻譯,是專門對付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、讀書人。

  【若聞佛法,遵照實行,不懷疑、不夾雜,爲法忍。】

  安忍、順受範圍非常廣大,在日常生活當中,大概最難忍的是人事環境,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忍耐。忍下面一定有個讓,要忍讓,要能夠保持著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,我們修持的功夫,才天天有 進步,不至於退轉。其次物質環境,還有自然的災害,都要能夠忍受。在這個環境裏面,無論是順境、逆境,要真正能夠不爲境界所轉,你的忍辱有了功夫。求學、學佛也不例外,也要能忍。譬如學生在學校念書,從小學、中學到大學十幾年,十幾年他要沒有耐心,忍受不了,他就畢不了業,學業就不能完成。佛法的修學時間很長,不是一生、二生就能成功的,佛在經上常說,凡夫從初發心到圓滿成佛,要經曆叁大阿僧只劫,要經曆無量劫,這麼長的時間,我們想想他是經過多少世舍身受身,要是沒有耐心,你怎麼能成就?我們在座的同修,本經佛爲我們大家都授了記,世尊說得很好,這個經是爲誰說的?爲哪些人說的?爲發大心者說,爲發無上乘者說。我們在座的,我還看到有很多小朋友,他兩個鍾點也乖乖的坐在那裏,不簡單!那也是發大心,發無上乘心,他才能坐得住!都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,非常深厚的善根福德。我們在末法時期能夠遇到這部經典,能夠在一起研究討論,決不是偶然的,世間沒有偶然之事,都是有很深的因緣。所以學佛要有耐心,沒有耐心決定不能成功。要用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堅忍之心,要堅持、要忍耐,我們才能成功,這個真的是成大功。

  所以聞佛法要遵照實行,前面說過佛法要行不要住,也就是一定要實行、要去做;學了之後馬上就用得上,就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,不懷疑、不夾雜。不懷疑,兩種人不懷疑:一種人是把道理都搞清楚了,都搞明白了,他不懷疑了,死心塌地去照做;另外一種人是福德大的人,不是講福報大,是福德大,比福報還殊勝,福德大的人,他雖然理論不通,他也不想研究,但是他就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