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十二集

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 (第十二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档名:09-23-012

  请掀开经本,第十七面,第三行,第五段看起:

  【持戒为学佛之基始,有止、作二类。止持即诸恶莫作,作持即众善奉行。戒杀多治瞋,戒盗多治贪,戒淫多治贪、痴,戒妄语亦多治贪、痴,戒酒则治贪、瞋、痴三毒是也。最初持戒,重在事实不犯。若为菩萨,则动念即犯。】

  我们继续解释经文,「菩萨於法,应无所住,行於布施」。前面给诸位报告过,布施涵盖一切法,所以它的意思有无限的深广。布施有三类,前面说过,持戒是属於无畏布施。而持戒实在是学佛的基础,这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。今人学佛比古人多,今人学佛的机缘也比古人要来得方便,为什么成就不如古人?实在就是现代人对於戒律疏忽了。本经世尊发起,是从持戒发起的,著衣持钵、入舍卫大城乞食都是持戒。这就是告诉我们,如果不从戒行上认真去做,佛法再好的理论也都落空了。这就是为什么世尊在此地,特别强调要行於布施。诸位听这个话,要知道里头的含义,不是只有布施,六度都要行不能住。住就是不行,不行是不可以的;一定要行,要做布施,要持戒、要 忍辱、要精进、要禅定,统统都要认真的去做。我在初学佛的时候,也犯了一般知识分子的通病。知识分子对於佛学很羡慕,佛法的理论说得很高,说得很圆,研究读诵都非常有兴趣,可是对於戒律就疏忽,认为时代不同,何必还要守那些戒条?尤其是读书的人,稍稍涉猎到一点现代科学,他一定会想到,释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的人,三千年前订下来的那些戒律,现在怎么适用?国家的法律,连宪法过个几年都要修订一次,佛的戒律三千年都没有修订过,这个怎么好用?同时又会连想到他是印度人,我们是中国人,我们的意识形态不相同,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,那些戒条现在怎么能行得通?自自然然对戒律就不感兴趣,通病!善知识、老师,真正好老师也晓得,现在一般年轻人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,清楚得很。反正这些事情劝你也没用处,你也不会接受,说多了你还厌烦,还起反感,干脆不说了,真不说那也对不起学生。

  我最初学佛的三年,亲近章嘉大师,我每个星期跟他见一次面,大概有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间。这三年当中,他老人家有的时候,轻描淡写、不经意的会说一句:戒律很重要!他老人家圆寂之后,我想一想我跟他三年,学了些什么东西,这一句话的印象最深,因为至少听了差不多有三、四十遍都不止,每一次他也不罗嗦,就是这么一句戒律很重要。第一次讲的时候,讲得比较详细,他说戒律,他用一个比喻说:譬如我们从台北到高雄坐火车,坐火车先要买火车票,持戒就像你手上拿著这一张车票,你拿著车票才能上车,中途还要拿著,车上还要查票的,决定不能丢掉,到站之后还要收回;戒律就像这样的,自始至终。这就说明持戒非常重要,非常重要,决定不能够疏忽。因此,我们对於戒律才重新去肯定,重新去认识。实在讲大小乘经上,世尊都说过,因戒生定,因定开慧。我们要求的是定慧,戒行是定慧的基础,没有这个基础,定慧决定不能成就的,这也就说明现代人学佛,何以不如古人,原因在此地。

  戒律有止、作两种方式:「止」是禁止,决定不能做的,做了就破戒;第二种是「作持」,你一定要做,你不做就犯戒;有止、作二持。这个地方所举的例子都是止持,像五戒、十戒都是属於止持,决定要禁止的。它的精神我们要记住,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,止是诸恶莫作,行是众善奉行。凡是有利益於众生的,那就一定要做,不做那就犯戒,这在大小乘戒律里面都有例子。我们今天读戒本,戒本上只是举例而已。戒条是不是有修正的必要?有!这是真的、不是假的。除了根本戒之外,那是超越时间、超越空间的,那个不需要修订。譬如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这五条戒超越时空,三千年以前这样做正确的,三千年以后的今天还是不能改变,这叫根本大戒。

  除根本大戒之外,戒律当中多分都是生活的规范,生活规范当然因时因地就不一样了。所以戒律传到中国来之后,我们中国的祖师大德,唐朝时候百丈大师;我们晓得中国佛教的特色是丛林,印度没有,丛林就相当於佛教大学,正式办大学、办学校,学校当然有学校的制度,有学校的规矩;百丈大师制定清规。清规就是戒律的现代化、本土化,依照我们自己国家人民生活的状况,取法佛教的精神,也就是把戒条条文重新修订,这称之为清规。清规就是戒律的本土化、现代化。我们讲现代、本土,都是唐朝那个时候,唐朝到今天有一千三百年,这一千三百年当中,在中国几乎每一个省市、每一个丛林,都有它自己的清规。这些清规都是依照百丈大师的本子做根本,他那个是母法、是根本法,依照那个斟酌情形来修订,必须叫它适合於此地此时大众在一起薰修。所以每一个寺庙,都有它寺庙的规矩,都有它的常住公约,这个就对了,这就正确了。此地举几个例子,我们一定要从例子里面去反省、去思惟,了解它的用意,而后晓得我们在生活当中,应该要怎样去做。

  戒杀,佛为什么制定这条戒?当然制定这条戒的因缘很多,诸位看《沙弥律仪增注》就知道,《沙弥律仪增注》写得很详细。但是它的重点是对治瞋恚的,也就是前面讲,凡夫病根是贪瞋痴三毒烦恼,三毒不除,就没有法子脱离六道轮回,不出轮回非常之苦!戒杀对治瞋恚,培养慈悲心,目的在此地。戒盗是对治悭贪,特别对治贪欲。戒淫,里面有贪又有愚痴,是对治这个。换句话说,佛这五条根本戒就是五帖药,治我们三毒烦恼的。戒妄语,妄语也是有贪、瞋。戒酒,那是贪瞋痴三毒统统都有。可见得每一条戒它有它的对象。

  最初持戒,我们学佛入门著重在事实上不犯,也就是在事上持,这是属於小乘戒。小乘戒论事不论心,结罪完全从事上来判断。大乘比小乘就高得太多了,大乘菩萨他是论心不论事,大乘菩萨持戒在起心动念之间,他看到一个众生不喜欢要杀他,动个念头要杀他,没有杀,但是他破戒了。小乘人,小乘阿罗汉发个狠心要杀他,但没有杀不破戒,他论事。像现在法律上判刑一样,它论事的,它不论心,心里头怎么想没有罪;大乘菩萨起心动念就结罪。由此可知,大乘戒难持,小乘戒好持,大乘比小乘高,从持戒也能够看得出来。至於作持里面,也非常非常之多。譬如佛教给我们要修六度万行,六度万行你要真做,你不做就犯了;教你布施,不肯布施,你就犯戒了。这是一定要晓得的,为什么?对自己、对众生都有很大的利益。

  底下一条是忍辱,这也是世尊在《金刚经》里面特别强调的。六度,实在讲其他的,佛都说得很少,布施、忍辱这两条说得最多。由此可知,忍辱重要!

  【忍辱,是安忍、顺受之意。安心顺受也。】

  这是很难做到的,可是非要做不可,为什么?你要是不能忍,诸位想想,我们修行关键是在定、是在禅定,我们念佛求的是一心不乱,什么事情不能忍,你还想得定?得不到!所以忍是定的预备功夫,必须能忍,他才会得定,他才能得一心不乱;换句话说,我们要想得一心,要想得定开慧,那就非修忍辱不可,离开忍辱没有第二个方法,这非常重要。「辱而能忍」,本来这个忍是安忍的意思,翻经的法师把它翻成忍辱,这里面有特别的意思。中国古时候的念书人很有气节,所谓士可杀,士是读书人,读书人杀头没有关系,不可辱,不能够侮辱。也就是说,中国知识分子对於辱是决定不能忍受的,看得很严重,杀头都不在乎,侮辱不可以的。翻经的法师看到中国人这么执著,忍辱,辱都能忍,那就没话说,那一切都能忍,把这个看得这么重,所以特别翻成忍辱。

  【辱而能忍,则无事不能忍。】

  忍的波罗蜜才真正能有成就。这种翻译,是专门对付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、读书人。

  【若闻佛法,遵照实行,不怀疑、不夹杂,为法忍。】

  安忍、顺受范围非常广大,在日常生活当中,大概最难忍的是人事环境,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忍耐。忍下面一定有个让,要忍让,要能够保持著自己心地的清净平等,我们修持的功夫,才天天有 进步,不至於退转。其次物质环境,还有自然的灾害,都要能够忍受。在这个环境里面,无论是顺境、逆境,要真正能够不为境界所转,你的忍辱有了功夫。求学、学佛也不例外,也要能忍。譬如学生在学校念书,从小学、中学到大学十几年,十几年他要没有耐心,忍受不了,他就毕不了业,学业就不能完成。佛法的修学时间很长,不是一生、二生就能成功的,佛在经上常说,凡夫从初发心到圆满成佛,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,要经历无量劫,这么长的时间,我们想想他是经过多少世舍身受身,要是没有耐心,你怎么能成就?我们在座的同修,本经佛为我们大家都授了记,世尊说得很好,这个经是为谁说的?为哪些人说的?为发大心者说,为发无上乘者说。我们在座的,我还看到有很多小朋友,他两个钟点也乖乖的坐在那里,不简单!那也是发大心,发无上乘心,他才能坐得住!都是过去生中多生多劫,非常深厚的善根福德。我们在末法时期能够遇到这部经典,能够在一起研究讨论,决不是偶然的,世间没有偶然之事,都是有很深的因缘。所以学佛要有耐心,没有耐心决定不能成功。要用真诚心、清净心、平等心、坚忍之心,要坚持、要忍耐,我们才能成功,这个真的是成大功。

  所以闻佛法要遵照实行,前面说过佛法要行不要住,也就是一定要实行、要去做;学了之后马上就用得上,就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,不怀疑、不夹杂。不怀疑,两种人不怀疑:一种人是把道理都搞清楚了,都搞明白了,他不怀疑了,死心塌地去照做;另外一种人是福德大的人,不是讲福报大,是福德大,比福报还殊胜,福德大的人,他虽然理论不通,他也不想研究,但是他就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