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沉。如果是掉举,你就把精神集中起来修定,像前面讲的观照的功夫,那个功夫很得力,不要去打妄想,想佛经上或者是一段、或者是一句的教训,你就观想这些,能够把妄念收摄住。
【般若 ,是性体上发生的正智】
也就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,不是外头来的。
【不同世智辩聪】
跟世间聪明智慧辩才不相干,世间这些东西不是般若 智慧,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、要清楚的。简单的说,自性真实的智慧,先要晓得自性是什么?自性是真心,真心就是清净心,就是平等心,真心起作用就是般若 智慧。前面说过,我们的真心不起作用,原因在哪里?我们有分别,把我们的妙观察智障碍了;我们有执著,把我们的平等性智障碍了。所以修定,妄想、分别、执著统统放下,统统舍弃了,心恢复到清净,恢复到平等。清净、平等起作用,就是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,这两种智现前,你处事待人接物、办事就是成所作智,内心里面就是大圆镜智,就这么一桩事情。这才晓得,清净、平等的重要性。《无量寿经》好!古人称它为第一经,有道理。经题上就标示清楚,「清净、平等、觉」,修什么?就修这三个东西。这三样是一而三、三而一,一个得到了,三个都得到,所以我们净宗法门修行的重点,这三个里面著重在清净心。
【对治愚痴】
智慧开了,愚痴就没有了。
【能破无明毒害】
六波罗蜜里头,唯有般若 波罗蜜能破无明,换句话说,就能证法身。
【实行一切法之功夫,能不著相,即是般若 。佛法最重定、慧。】
不但大乘,小乘也不例外,没有定慧就不能够成就。本经世尊就是教导我们要开般若 智慧,不但要开般若 智慧,而且要开最殊胜的金刚般若 智慧。佛在这部经上把这些道理、方法、境界,都跟我们圆圆满满的说出来了。要从哪个地方去开?也就是说,从哪里下手,从哪里去做?不著相,行一切法。所以经上有两句很有名的话,六祖在这儿开悟的,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实在讲,这一句经文里面,应无所住,行於布施;应无所住就是应无所住,行於布施就是而生其心。
【不修一切法,如何能度众生。】
这一句里面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,度众生先度自己,自己是众生。众生这一个名词,它的定义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,就叫做众生。我们这一个人,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生的,这叫众生。佛用了很多巧妙的术语,目的无非是叫我们念念觉悟,不要迷。佛教团体里面,佛门的团体,称住众,不称住人。这个道场里面住多少众,而不说住多少人;说住多少人,增长我执,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增长这个。它不叫住多少人,住多少众,住多少众缘和合现的假相,就这个意思,它叫你觉悟。众缘和合的假相,不是真的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。它的名词术语里头含义很深。这就是字字句句提起你观照的功夫,让你在境界里头不至於迷惑。所以我们一看到佛度众生,自己这个是众生,这一个众生度了,才能度别的众生;这一个众生都度不了,要度别的众生,没有这个道理,怎么讲也讲不通的。哪有迷人会度悟人的,哪有这种道理!不可能的事情。觉悟的人才能度迷惑的人,迷惑的人怎么能度人?迷惑的人度迷人是愈度愈迷、愈迷愈深,那怎么行?
【修一切法而著相者,亦不能度众生。】
这个地方的话,真的是非常重要,含义无尽的深广!修一切法,譬如前面所讲的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 ,修一切法,修一切法你还著相,你不能度众生。众生怎样得度?破四相、破四见。《金刚经》前面讲得很好,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」。菩萨才是一个已经得度的众生,即非菩萨就是没得度,还是凡夫。凡夫跟菩萨的差别,凡夫著相,菩萨不著相,差别就在这里。我们修一切法还著相,那个不是修佛法,是修世间有漏的善法,是修世间有漏的福报。你持五戒、修六度,你著相,将来的果报在三善道,不能出三界、不能了生死,不能明心见性、不能成佛,因为你著相;所以,要离相。菩萨的修行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,他在持戒修六度万行里面炼不著相,在这里面锻炼不分别、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执著,他炼这个。这是真正般若 ,与清净心相应,永远保持著清净心,不为外境所转,外面境界样样都做,没有一样他离开的,样样都做,在做的当中保持著清净心。修一切法,如果是著相的话:
【修一切法,究竟从何修起,则先行布施。布施为四摄法之首。】
这是佛教导我们,修行从哪里修起?从布施修起。布施是放下、是舍,真干才行。不是真干,这里头的功德利益你得不到。因此,我们学佛成败的关键,的确是在与自己有缘的善知识,我们常讲好老师,老师要跟自己有缘。实在讲世出世间法,离不开缘字,缘太重要了,与自己有缘的善知识,你肯听他的话;没有缘的善知识,虽然讲同样的话,不听、不接受!我自己学佛,缘就非常殊胜,所以我没有走冤枉路。我接触佛法不到一个月,就认识章嘉大师,跟他很投缘,我非常尊重他,他也很爱护我,很有缘!他说的话,那个时候对佛法根本不懂,刚刚接触,什么都不知道,他讲的话我肯听、我肯照做,这很不容易,没搞清楚就做。头一天跟他见面,我就向他老人家提出一个问题,我说:我知道佛法很好,非常难得,有没有很快的方法,能叫我们一下子就入进去?这我们很著急!我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,他不著急,他老人家入定了。不过他那个定,不是眼睛闭著的,不是眼观鼻、鼻观心,不是的,他眼睛看我,一句话不说,坐在那个地方,看了半个钟点,入定了,他入定了,我也入定了。那个教学法高明,太高明了!所以以后我们晓得,必须整个心定下来之后,然后那个话才有用处,否则的话,讲太多了没有用,那个力量不够,必须定到相当程度,我们也聚精会神,等著听他老人家怎么说的,那个时候还不懂什么叫开示,对佛法一窍不通,老人很慈悲就是了。等到半个钟点,他才好不容易说了一个字:「有」,一个字说出来之后又没有了,又入定了,不过这一次定得没有那么长就是了,大概五分钟。所以跟那个老人在一起非常有味道,虽然一句话不说,现在人讲磁场不一样,跟他在一起的时候,身心舒畅,真的是烦恼、杂念都没有了,都被他收摄住了,那个力量很强很强。过了五、六分钟,讲了六个字: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他讲没有我这么快,他的字讲得很慢,一个字一个字很重,好像字吐出来千斤之力。
这两句话我听了明白意思,要看破、要放下,其实我们理解的意思也是似是而非,不够精密,但是懂一点意思。我接著就向他老人家请教,从哪里下手?这大概又等了十几分钟,等到两个字:布施。所以第一次跟他老人家全部的谈话就这么多,差不多一个半小时。我向他告辞,他老人家非常慈悲,送我到大门口,送到门口,拍拍我的肩膀告诉我:我今天教你六个字,你好好的去做六年。我就很老实,我就真的去照做,做六年,做什么?布施,舍,很难舍!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非常清苦,待遇很微薄,我自己的生活的确非常简单。我喜欢读书,所有的收入都买书,所以我一年的收入,那个书架上一看都在上面,很喜欢书,人家要向我借书看,我不会借的,为什么?他把我的书搞脏了、搞坏了,我不肯借给人家看。好!章嘉大师教我布施了,这个心放宽一点了,书人家来借的时候,我肯借给人家了。再过几时又大一点了,可以送给人家了,当然最初是我看过的,可以送给人,旧书可以送给人了,新的好的自己留到,不能割爱。过一个时候,知道自己用旧的,新的送给人家,慢慢进步!布施了六年,就布施得干干净净,什么都没有了。我的书是不少,那时学佛也六年了。台中李老师办了一个慈光图书馆,我知道了,我把我所有的书都捐送给图书馆。他在那个时候,刚刚创办的时候,我捐去的书占他全馆五分之一,你去想我的藏书有多少?占他图书馆的五分之一,全部捐光了。到捐完的时候,心很清净,有一些将要发生的事情预先就知道,清净心起作用。章嘉大师讲,舍!要真干,不干不行,不干到不了这个境界,许多事情都能够有预知。舍要紧,不舍不行,不舍是烦恼!你心里有了东西,有牵挂、有忧虑、有烦恼,统统把它舍得干干净净,那多自在,多痛快!不舍的人不知道!这个舒服痛快,你们想都想不到,一定要真正去做。从布施下手,章嘉大师教给我,我也就从这里做起。
布施为四摄法之首。四摄,摄是摄受众生。佛摄受众生四个方法:第一个是布施,第二个是爱语,第三个是利行,第四个是同事。用这四种方法接引众生、摄受众生。我们今天说法缘殊胜,法缘从哪里来的?结缘!不结缘,你的法缘怎么来?结缘用什么东西结缘?布施。不布施还行吗?先要付出去!有不少法师,我们见面常常问我:你的法缘为什么那么好,可不可以教教我们?我说可以。你是怎么做的?布施,你肯布施就行了。我没有到新加坡来,都送了几万册的经书到这儿来跟大家结缘,人还没来的时候,书都来了,录音带也来了,录影带也来了,这不结缘怎么行?布施第一!我们为了成就自己,成就大家,必须要晓得,钱没有用处,钱最害人,钱有毒,赶紧把它散出去,不要留在身上,散得干干净净,就得大自在,世间人不晓得。第二、爱语,爱语出自於真诚心,真正爱护一切众生,所有一切语言,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,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真实爱护一切众生。佛在经典里面所有的言语,都是爱语。第三个、利行,利是利益。一切所做,对於众生、对於社会决定是有利益的,决定没有害处的,众生才愿意接近你,才愿意听你的。第四个是同事。同事必得要法身大士,没有证得法身,同事这一条不能学,法身大士行,他的定功够了,智慧也够了。譬如那些大菩萨,他看你有缘,他也来度你,你喜欢打麻将,菩萨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