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天天陪你打麻将,而且每一场必赢,他比你高明多了,你就向他请教,他就说修定、修慧,这就高明了。他用这个方法,他先跟你同事,你喜欢什么,他可以跟你一样,这个就很欢喜了、很容易了。但是没有这个定力不行,没有定力的时候,这些人喜欢五欲六尘,你跟他去了,被他度跑了,麻烦就大了。所以定力不够,智慧不够,用前面三个:布施、爱语、利行;真正到功夫得力,才可以用最后这个同事。这是佛摄受一切众生四种方法,布施是其中之一。
【布施即一切佛法。佛法自始至终,不外一舍字。布施即舍,即放下。推广之,持戒舍贪瞋痴,忍辱舍瞋恚,精进舍懈怠、昏沉、掉举,禅定舍散乱、昏沉,般若 舍二边及我法二执。】
实在讲,佛法自始至终,始是开始、初发心,终是成佛,从初发心到成佛,修什么?没有别的,放下而已。放下之后,再放下,再放下,到什么都没有了,放下也放下,那就成佛了。所以佛教导我们,如果我们把见思烦恼,八十八品见惑放下,你就证须陀洹果;再将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放下,你就证阿罗汉果;你把尘沙烦恼再放下,你就是三贤菩萨;再能够把无明破了,放下几品,你就是法身大士;到等觉菩萨,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,再把那一品生相无明放下,再舍掉,就成佛了。所以佛法你问修什么?布施而已!就是要把它舍掉,舍掉才能够成菩萨、成佛。我舍一点还留一点,不行!那还是凡夫,要舍得干干净净。凡夫之人没有智慧,烦恼忧虑很多,害怕!我统统都舍掉,我明天怎么生活?我的钱财统统舍掉了,那明天我活不了!你说他放下没有?没放下。为什么没放下?钱财放下了,身没放下。生死放下了,那就没生死,那多痛快!还要把生死牢牢的抓住,放不下;身外之物放下了,身放不下,那怎么行?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
实在讲,许许多多的观念都是错误的,迷惑颠倒。印光大师教现代人念《了凡四训》,他老人家教人学佛从哪里下手?《了凡四训》下手,也是高明得了不起。我也得这个力,我初学佛的时候,认识了朱镜宙老居士,那个时候老居士七十岁,我是二十六岁,他老人家七十岁,送我一本《了凡四训》,我读了好几遍,很有道理,我很相信。《了凡四训》是讲因缘果报,你要是真正读了,相信它,你就知道「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」,你命里面有多少财,你统统舍光,舍不光的。你这里舍了,它过几天自然就来了,命里有的,而且怎么样?愈舍愈多。可是你要记住,愈多要愈舍,你不能说多了就不舍,不舍就完了,就要得病,不舍就会得病。愈多愈舍,是愈舍愈多。你怕什么?一般人读了,晓得这个道理,不敢做,就是恐惧,怕自己生活过不下去,就害怕这个,这是错误观念,大错特错。不但障碍你一生幸福,你真的念佛想求生净土都不可能!彻底放下,放下之后,你才晓得自在,你才晓得一样都不缺乏。
佛法自始至终就是舍,就是放下、再放下。常常念著布施,常常念著舍,念著放下,用这个做观照也不错,也很得力。勉励自己要放下,多多的帮助人,帮助人帮什么?这一点一定要晓得,要帮他开智慧,因为智慧开了,所有一切问题都解决了。他今天没得吃,送点吃的给他;明天没得穿,送几件衣服给他穿,这个实在讲太有限了,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帮助他明了因果的道理,要帮助他这个,帮助他知道佛法的好处,教他如何修学正法,怎样破迷开悟,这个利益就大了,要在这上面去帮助人。
所以过去印光老法师,一生所有一切的供养,全部拿去印经布施,印经就是帮助人开智慧。他的弘化社,就是他那个佛经流通处,印送《了凡四训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安士全书》这三种,我给它概略估计一下,至少有三百万册。其他的这些经论数量都没这么多,几千册、一万册就不得了,唯独这个书印那么多。所以我那个时候,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,住在中华佛教图书馆,倓虚老法师的道场,那里面收集的书很多,弘化社的书不少。我没有事在那里看书,看版权页,一本书印了几十版,每一版少的三万册,多的十万册,我吓一跳!老法师为什么这样大量的流通这三种书,这三种书不是佛经,如果是佛经我们还不奇怪,不是佛经。不但流通,还有一篇传记里面记载,清朝末年的时候,老法师在普陀山,他都住藏经楼,定海的知县请他老人家到定海弘法,他没去,他派了一个代表到定海去讲经,讲什么经?讲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,这是道教的东西。这都是我们觉得,大法师不去讲一部佛经,去讲道教的东西干什么?我们才晓得,老法师是真智慧,真能观机,讲佛法对他没有用处!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跟《感应篇》一样,讲因果报应。这个是学佛基础的基础,他在打根基,你才晓得这个东西重要。人知道自己的命运,知道因果报应,起心动念不敢存坏心,不敢有妄念,心好他的言语造作自然就收敛,这才是好人。经上讲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先要把他提升到这个标准,然后才能接受佛法。老法师的作为,跟一般人不一样,这是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的。所以《了凡四训》这三样书,就非常非常重要。我七七年从香港回到台湾,看到老法师这样做,我们在台湾也大力提倡,回到台湾就印了五、六万册,而且这几样东西,我都讲过。早年讲的都没有录音,早年讲过这些东西。再看末后这一段,这再举很具体的例子。
【如听经,舍世间娱乐而来学佛。】
这都叫你舍,都叫你放下。你每天晚上到这儿来听经,大概家里面都有电视,有很多娱乐场所,也有朋友跟你约会,你都不去,都放下、都舍了,你不舍怎么行?所以,你舍那个你才能学佛。
【天人舍欲界即升色界】
天有二十八层,分为三界: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欲界天人要是不能把欲统统舍得干干净净,色界天他去不了。
【舍色界即升无色界】
这才能到四空天。
【舍我执即证阿罗汉】
我们今天证不了阿罗汉,为什么?我!「我」抓得很牢,决定不肯舍,这就没法子。可是你一定要知道,这是我们本来不晓得,听了佛法才知道,只要执著我,你就有三界轮回,就有六道轮回。所以,你要不想再搞六道轮回,「我」舍掉就没事了,六道就没有了,超越六道。所以要有智慧,要有胆量,敢把「我」舍掉。舍掉之后真痛快、真自在,什么烦恼都没有了,不但烦恼没有了,生死没有了,六道没有了。
生死六道没有了,是不是这个身马上就没有了?不一定,身还在这个世间,身虽在这个世间,没有生死了、没有轮回了,因为你把我舍掉了。前面讲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真舍掉了,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快乐!快乐无比!在这世间时间的长短,随缘!随什么缘?众生还需要这个身体,多住几天;佛菩萨需要这个身体,多住几天。多住几天干什么?弘法利生,给众生做一个了生死、出三界的好样子,如此而已!若是自己,毫无理由再多住一天,没有理由了,完全是为众生、为佛法,这叫随缘,不是攀缘。
【舍法执即为菩萨】
不但世间法不执著,佛法也不执著,那你就是菩萨。世间法舍掉了,还执著佛法,还是不行,你那个心还不清净。
【舍娑婆即生极乐净土】
你要想到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,娑婆世界要舍掉。娑婆这是讲娑婆的六道,娑婆的大千世界,有一丝毫的贪恋,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了,必须毫无牵挂,真的舍得干干净净。日用寻常之中,一切随缘,纵然是自行化他,也是水月道场,梦中佛事。这样才真正做到丝毫牵挂都没有,这才能生净土,才能够亲近阿弥陀佛。「并舍亦舍」,舍到最后没有了,连舍也舍掉了,没得舍了,那就成佛了,圆满菩提。
【由此可知,只要一面行去,一面不放在心里,即两边不著矣。】
这是把布施波罗蜜,把菩萨六度万行,具体教给我们,教我们落实在生活当中,如何像诸佛菩萨一样的行法,这才叫真正学佛。学佛的生活,学佛的行持,不是在文字里面学,不是在言语里面学,在日常生活当中学。一面行去,行什么?有这个身,哪有不行!像释迦牟尼佛表现的,早晨起来穿衣服、托钵、吃饭,这是行!我们早晨起来穿衣服,这都是行。在家里面做家事,上班的时候你去做工,样样都在行,这就叫一面行去。我们是天天这样行,佛菩萨天天也是这么行,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?佛菩萨不放在心里,心里面干干净净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。我们凡夫有分别、有执著,不一样就在此地。我们学佛菩萨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,学一个不分别、不执著。一切时、一切处、一切境缘之中,境是物质环境,缘是人事环境,学一个不起心、不动念。跟大家应酬的时候,学随缘不攀缘,随缘就是自己不起心、不动念,我这个形相随缘,心里头如如不动,干干净净一尘不染,这叫学佛。即两边不著,因为有行,不著空;心地干净、一尘不染,不著有;空有两边不著。
「处事」,你办事、你工作,你每天去做工,每天都有你自己需要做的事情,处事就是你去做事,不妨碍,做什么事情都不妨碍,各行各业、男女老少,什么事都不妨碍。「待人」,与别人往来应酬。「接物」,处理一切物质上的事情。你能够像佛菩萨一样心地清净,一丝毫不沾染,你无论办什么事,「必然公而无私,国而忘家。」这就是在社会上第一等人物,也是我们前面一再讲的,给社会、给大众做一个好样子,我们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众生、利益社会、利益国家的,为什么?没有私心、没有我,没有贪瞋痴了。
【可知布施一法,包括一切。】
这一法,一切世间法包括在其中,一切佛法也在其中。你要问大乘佛法修什么?布施而已。所以大善知识教人看破、放下,放下就是布施,看破是般若 ,般若 是智慧,智慧开了看破了,看破当然放下了,看破没有不肯放下的。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十二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