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肯老实做,这个人福德不可思议。我们看到有一些老太婆念阿弥陀佛,你问她:阿弥陀佛什么意思?不知道!念了将来佛就接引我往生,她就懂这个,其他什么都不懂,她就老实念,念了两、三年,真的站著往生、坐著往生,我们一般人都比不上她,她不怀疑,这是福德深厚。《弥陀经》上讲:「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缘」。她福德大,这是我们一般人比不上的。这两种人不怀疑,除这两种人之外,那个疑问就很多很多,没有法子,避免不了的。我也曾经说过,疑问多的都是不老实,老实人就是善根、福德厚,他没有疑问,他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,没有疑问。疑问多了,就是不老实,当然愈多愈不老实,这是一定道理。不夹杂也很难,要有高度的智慧。实在讲起来,经上讲的一点都不错,要多善根、多福德,多福德的人不怀疑,多善根的人不夹杂,他专,专精。
江居士在《讲义》里也说到这桩事情,固然佛法要广学多闻,广学多闻看什么对象,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。他举出几个例子,像中国历史上,清凉,了不起的人,华严宗的祖师;智者是天台大师。古代这些大德,我们仔细去观察,他们一生大概弘扬的只是一、二部经而已。是不是他故意做个样子给后人看?江居士说:不是的!以一般人的能力来讲,一生修一、二个法门就很了不起。何况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所看到的,五十三位法身大士,他们示现的都是学一门,正如同中国古代这些大德们,一生当中只弘扬一、二部经,这不是谦虚,这是事实。只有这样,功夫才真正得力,才能够彻底通达,什么原因?他心定、他心净,清净心就生智慧。智慧现前,说实在的话,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不通达的。虽然一切都通达,他还是守住他自己这一门,什么原因?他虽然通达,没到究竟,没有成佛,成佛才究竟。因此,他这个一门深入,要一直到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。
实在说,最好的榜样是大势至菩萨,我们读《楞严经》,他老人家说得最清楚、最明白,「我与五十二同伦」,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一门深入,同伦今天讲志同道合的五十二个人,都是一门深入,五十二个人是指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,是讲这个。专修净土、一门深入,大势至菩萨代表的,这的确是无比的智慧。一般人只晓得佛门里面,菩萨智慧第一的是文殊师利,不知道大势至菩萨。文殊师利菩萨是广学多闻,大家认为大势至菩萨是一门深入,一门深入的智慧比广学多闻的人高,高明很多!文殊菩萨到最后还是要念佛求生净土,还是要向大势至菩萨看齐。我们读经,这些地方决定不能够疏忽,里面含藏的东西太丰富了,太微妙了。
夹杂是严重的障碍,我们今天修持很难成就,就是心里夹杂。不但夹杂著许多佛法,还夹杂著世间五欲六尘,这个成就当然难了。所以念佛为什么不能得一心?念佛人听说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不错,也想念念。《普门品》也不错、《药师经》也不错!不念《药师经》,生病了没人治!每一尊佛菩萨都想拜,每一部经都想念,这就叫做夹杂。你的功夫不纯,你很难得清净心。诸位要晓得,学佛目的在哪里?目的就是要得清净心,搞那么多,得清净心就难了,一样就容易。所以你从一门上,你清净心得到了,所有一切诸佛菩萨都欢喜,没有一个不欢喜,你成就了!大家都祝福你。你天天拜这么多佛,拜那么多菩萨,念那么多经,这些诸佛菩萨看到都摇头,你搞错了,真的是可惜,真是搞错了。所以千万不要拿我们凡夫心去测量佛菩萨,我不拜他对不起他,他怪我了;他还会怪你,他怪你他就不是菩萨,他是凡夫!所以你用这个念头对待佛菩萨罪过很重,你把佛菩萨当作凡夫看待,你这个罪多重!佛菩萨的心都是清净的、都是平等的,都是希望我们早一点成就。所以,夹杂是决定要不得。这是法忍。我们要从一本经里头入,其他的都不要去看,这个要忍,忍得住才行!你要是忍不住,偷偷的还去看别的,那就不行,一定要能够忍耐,一门深入。
【又如「生本无生」之理】
这个般若 经上说得很多,大乘经上也常说。
【吾人能明了,能实行,为无生法忍。对治瞋恚。】
这个对治极微细的瞋恚。证得无生法忍,那就是法身大士,所以那个瞋恚极其微细,不但我们没有法子发现,即使阿罗汉、辟支佛、权教菩萨,也看不出他还有瞋恚,所以这是极其微细的。精进,底下讲六度里面的第四条:
【精进,精有精细、精密二义。】
有这两个意思。「进步而不盲从,是精细。」我们讲那个人很细心,这里头也有谨慎的意思,小心谨慎,对於自己的修学很慎重的去思惟、去选择,绝不盲从,他的路子就纯正,不会走上歧途,不会堕落在邪见,这个很重要。「进步而不躐等,是精密」,循序渐进;换句话说,守规矩,依照次第去修学,不贪图快速,这是精密的意思。
【精进对治懈怠】
懈怠是我们无始劫来的大烦恼,世出世间法,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成就,都是懈怠懒惰障碍了。由此可知,精进就是勤奋,但是勤奋没有精进两个字的意思圆满。精是纯而不杂,也就是前面讲的一门深入,这样进步不但快速而且稳当。然而世人初学很难见到,所以他大意了,疏忽了,没有依照这个方法去做。
【禅定是寄心一处,久后得定,得定即称三昧。】
禅定的修法,起初把心安在一处,时间久了就得定,得到定就叫三昧,三昧是梵语,音译的,梵语叫三昧,中国意思叫正定,也叫正受,正常的享受。我们凡夫享受不正常,凡夫的享受,佛在经上讲五类:苦、乐、忧、喜、舍。这种享受不正常,大家一定要知道。心有忧喜两种享受,身有苦乐两种享受,不苦不乐、无忧无喜叫做舍。统统都放下了,舍。舍不是很好吗?是好,但是它时间太短了,它不能永远保持,永远保持就叫定。我们舍的时间很短暂,一遇到境界,苦乐忧喜又现前。由此可知,寄心一处是很高明的方法。前面说过,古大德的教学,为什么教给我们一门深入?一门,心安住在一处,久了就得定。方法很多,有用参禅的方法,有用念佛的方法,有用持咒的方法,有用读经的方法。读经、读一部经,才能得定!每天都读,不要去换第二本。
我们在《坛经》里面看到,法达禅师读《法华经》,他《法华经》读了三千多遍。我们知道《法华经》是相当大的分量,有七卷,大概一天念一遍,三千多遍就是十年,十年念《法华经》,他心定了,相当的定功。所以到六祖会下,六祖几句话一说,他就开悟了。我们为什么开不了悟?我们心不定,道理就在此地。真正高明的善知识,看到你定到相当程度,几句话给你一个启示,你就恍然大悟,明心见性!特别是在禅宗里,禅宗这些古大德,他们的手法妙极了,真正是成就人的。
教下也不例外,一部经上下功夫。当然最好的,选择读经最好的,是要像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这么大部的,一天念一遍,念的时候要注意,要用真诚心去念、清净心去念、恭敬心去念,要极其恭敬,你才能得定。经卷展开,从如是我闻念到信受奉行,不许打一个妄想,那叫修定!打妄想不行。经里面有很多意思,可不可以想一想?不能想,一想把你的定又破坏掉了。不要去想经义,就是一直去念,这一种是很高明的修行方法。给诸位说,不仅是修定,这里头有戒还有慧,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;一部经你要念三个小时、四个小时,你就在那里这三、四个小时修戒定慧。戒是什么?前面说过,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。你读经就像面对著佛菩萨,听佛菩萨的教诲,恭恭敬敬,一念不生,专心在谛听,一个妄念都不起,那就诸恶都莫作。不但身不作恶,口不作恶,心里面恶念都没有,诸恶莫作。大乘经典是如来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,世出世间法第一善,读经就是众善奉行。戒具足了,不要一条一条去学,大小乘戒律统统具足了,都在其中。专心去读,这就是修定。念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没有念错字,没有念漏字,没有念错行,那是慧。你才晓得念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,真修行!如果你在念经,一面念一面想经里头什么意思,那就完了,戒定慧全部破坏掉了。所以读经跟读世间那些课本不一样,世间学生读课本是可以去想的,里头没有戒定慧,读佛经我们目的是修戒定慧,所以读诵的时候不可以想意思。我要修定,用这个方法来修定,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这个法子妙得很!
我们现在为什么不选大部经,去选《无量寿经》?现在人没有耐心,你叫他坐在那里念三个钟点,要他命!这怎么得了,他受不了!所以没有法子,才选一个适当的。小,《心经》很少,不管用,时间太短了,时间太短了不管用。看来看去,像《无量寿经》这个分量恰到好处,这部经如果你念熟,念到可以背诵,念一遍大概半个小时,半个小时不长也不短,一个人的心能定下来半个小时很难得!一天当中能够把心轻松,一切妄念放下,让自己的心定半个钟点,很有受用,对於你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,这是读经的好处。读经的方法一定要懂,就是决定不要去想经里的意思,想经里面的教训,你读完了以后再去想,那个可以,想想经上怎么讲的,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应当怎么做,那个行。读经的时候我是修定,读完之后,我要把佛的教训在我这一天生活当中去用上,这个可以想。这叫寄心一处,久后就得定。
【对治散乱、昏沉、掉举】
可以对治这些烦恼。散乱,心散乱。昏沉,提不起精神来,特别在打佛七的时候,大家能够见到,打佛七一止静,有不少人打瞌睡、打呼,睡著了,打呼,那就是昏沉,精神提不起来。还有一种,一坐下来,不坐还好,一坐下来,心里头七上八下,妄念特别多,那叫掉举,掉举是妄念特别多。这是我们一般人的通病,如果有,不要怕,很平常,自古以来学佛的人多多少少都有,要用方法来对治。如果是昏沉很严重,你就不坐,别人都止静坐在那里,你到旁边去拜佛,用这个方法对治昏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