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(第十一集) 1995/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:09-23-011
請掀開經本,第十五頁,倒數第五行,從第六段看起:
【觀即思惟,照有二,照住照見。照住,由思惟而來。心寄一處,即照住,此時許多妄念,暫時停止。本有光明,自然發露,此即智慧。照見,指工夫修成,如《心經》之照見五蘊皆空是也。觀照須觀吾人之心性,所謂消歸自性。】
我們看這一段。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觀就是思惟,有些經論乃至於祖師大德注疏當中,用思惟修,用這個名詞,思惟修;由此可知,他還是用心意識。古時候,交光大師注解《楞嚴經》,交光是明朝時候人,大概是跟蓮池大師同時代的,他在《楞嚴經》裏面主張舍識用根,這個說法,跟古時候很多家的講法都不相同。我們知道《楞嚴經》來到中國,因緣很特殊。古代許多高僧大德到中國來,帶了許多的經典,沒有《楞嚴經》。中國許多法師到印度去留學,包括玄奘大師,在印度也沒有看到《楞嚴經》,什麼原因?古印度這些國王、大臣,說老實話心量狹小,把《楞嚴經》看作國寶,不傳給外人。所以自己家裏人出去,不可以帶《楞嚴經》出去,外面來的留學生,這本經是看不到的。所以佛法會在印度消失,這未嘗不是個原因,心量太小了,好東西不肯傳給人,到最後和自己同歸於盡,你說這個多可惜!
天臺智者大師實在很了不起,他在《法華經》悟出一個修行的方法:止觀,叁止叁觀,這叁止叁觀是智者大師發明的,是他的東西。在當時有印度這些高僧大德到中國來,也到天臺山去訪問,看到智者大師叁止叁觀的修法,非常贊歎,就說跟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一樣,這個樣子我們中國人才曉得,佛經裏頭有一部《楞嚴經》。可是諸位要知道,到印度去取經談何容易!那個時候是走路去,沒有像現在交通這麼方便。於是智者大師身不能去,真有這個心,有這個精神,在天臺山他自己築了一個小的臺,叫拜經臺。每天往印度西方這邊禮拜,希望佛菩薩感應,這部經能到中國來。一直拜到他老人家圓寂,拜了十八年,這個心了不起!十八年想《楞嚴經》、拜《楞嚴經》,希望這個經書能到中國來,經是來了,智者大師沒看到,智者大師已經往生多年了。
這是到唐武則天作皇帝的時候,印度般剌密帝法師把這部經偷渡到中國來,這個法師也很了不起,因爲經書這是禁書,不能出口的,那個時候也有海關,不能通過的,出關的時候都要檢查。所以,他頭一次帶的時候,被海關查出來,查著有這本書,不但書沒收,人也不准出國。過了沒多久,他老人家又用一個方法,把《楞嚴經》寫成很小很小的字,不知道用什麼東西寫的,寫完之後卷藏起來,把手臂剖開,藏在裏面,然後再縫起來,等傷口長好了,這樣子出關到中國來,這就檢查不到了。那個時候沒有X光,沒有這儀器查不到。這次出來了,他是從海陸來的,坐船到中國來的,在廣州登陸。到了中國之後,又要把手臂剖開,把經取出來,再不曉得用什麼藥物洗幹淨,《楞嚴經》是這樣偷渡出來的。偷渡出來之後,經送到中國,法師很負責任,這是我們學佛的了不起的一個精神,經交給中國。在中國,因爲天臺大師拜了十八年,大家都知道,今天這個經來到中國,沒有一個不歡喜,趕緊翻譯。翻出來之後,法師立刻就回國,回國幹什麼?接受法律的製裁,你說多難得!現在的人出來了,再不回去了,是不是?這就是學佛的好處。《楞嚴經》是這樣子傳到中國來的。
因此,古代大德們注解《楞嚴經》,就用智者大師的「叁止叁觀」,來解釋《楞嚴經》上的奢摩他、叁摩地、禅那,解釋這叁個名詞。交光大師認爲不妥當,因爲《楞嚴》上講的奢摩他,不是用的心意識。天臺大師的叁止叁觀,還是用心意識,差別在此地。所以,他老人家主張「舍識用根」,符合《楞嚴經》裏面的宗旨,這是新的解釋,《楞嚴經》有新舊兩種解釋。舊的解釋依據天臺大師的叁止叁觀;新的解釋依照交光法師的舍識用根,完全用根中之性。奢摩他、叁摩地、禅那,都用根中之性,這是跟天臺大師講法,稍稍有一點差別。但是,交光大師講的是沒錯,很難修,幾個人能舍識用根?而天臺大師講的可以修,中等以上根性的人都能修。交光大師那個水准太高,的確是相當不容易,這我們知道他說的是對的。觀照,用天臺家的教義,我們都行;如果用《楞嚴》交光大師的標准,我們就非常困難,就很不容易。這個地方還是就天臺大師他所說的,我們依舊用心意識,前面講要用得正,不要用邪了,這個就行。
「照」有兩種,有照住、照見,這是功夫淺深層次的不相同。「照住」就是得定,我們講禅定。禅定是佛門無論是大乘、小乘,無論是任何一個法門,禅定是修行的樞紐,這個很重要。大家不要以爲參禅的人,才修禅定,那你就錯了。凡是學佛的人,統統都是修禅定,離開禅定,那就不是學佛,就不是佛法的修行。可是我們名字用得不一樣,譬如淨土宗講:修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禅定。我們講的名字不一樣,意思是一樣的,這個諸位必須要曉得。你知道一心不亂是禅定,念阿彌陀佛就是參禅,就是修禅定,就沒有兩樣。「照見」是見性了,用觀照、照住的功夫,達到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這才能解決問題。諸位要知道,得禅定不能解決問題,要見性才能解決問題。因爲你得禅定,四禅天是得禅定去往生的,四空天也是得禅定去往生的,沒出叁界;見性,這個問題解決了,見性能夠破無明,當然出叁界證得法身。所以大乘其他法門,如果不能達到照見這個標准,就不能算有成就,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。
在修行實際的功夫裏面來說,照住就很難,也就是說得定就很難;得定尚且這麼難,照見就太渺茫了。我們舉一個例子,你才曉得這個事情真難,不念佛沒路好走。依禅定裏面最低的初禅,初禅禅定的功夫到什麼程度?五欲六塵的念頭完全沒有了,這個沒有了不是斷了,是他定功伏住,財色名食睡、色聲香味觸法這個東西,不會動念頭,心裏頭清淨的人絕對不會起這個念頭,這才能夠生初禅天。不是你打坐可以能夠坐幾個鍾點,甚至於你可以坐上幾天,坐上兩、叁個星期你才出定,出了定,你還有這個我喜歡的,那個我討厭的,給諸位說,初禅沒分,沒資格。你那種禅定,叫做未到定。你是有修,不夠它的標准,好像你念書,你是有念,考試也有幾分,不及格,六十分及格,你只考二十分,不能說你沒有,你有一點,不到它的標准,這是不管用的。但是有這麼一點點禅定,要是能夠持戒修福,他在欲界天的地位很高。完全是修福,沒有一點定的功夫,靠福報只能夠生欲界的四王天、忉利天,我們常常都是講忉利天。超度、一切的佛事回向給他,幫助他,最多只能幫助他到忉利天,上面他去不了,上面一定要有一點定功。剛才講了,那個未到定,行,可以幫助他到夜摩天、到兜率天、到化樂天、到他化自在天,這就是他的定功一層比一層深,但是都沒到家。心裏面對五欲六塵,遇到這個緣還會動念頭,你才曉得好難好難!連初禅都這麼難,明心見性談何容易。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很多,想來想去沒有法子,還是念佛求生淨土吧!帶業往生。我們這些念頭沒有斷不要緊,可以帶業往生。其他大乘法門,沒有聽說帶業的,都是要斷惑證真,沒有帶業的,只有這個法門可以不要斷惑,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「照住,由思惟而來。」是很細密的思惟,這個思惟是如理如法的思惟。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,或者是老師傳授給我們的方法,用心意識沒錯。譬如古時候禅宗的大德,教人參話頭,參什麼話頭?話頭很多,太多了說不盡!每個老師出的題目都不一樣,大家一般都知道的,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,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的。諸位要曉得,你可不能胡思亂想,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個什麼樣子的,這就不叫參禅,這個就錯了。它的目的是教你念頭集中在一個地方,你別的妄念就沒有了,目的是在此地,所以沒有答案。一有念頭,你就提起這個念頭,你就想這個念頭;沒有答案,所以你也不要胡思亂想。諸位想想看,跟念佛有什麼兩樣?他想的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,我們想的是南無阿彌陀佛,不是一個道理嗎?這個你才曉得,念佛方法比那個妙!那個完全靠自己力量,真的要得定要開悟才行。我們這個不需要,我們不得定、不開悟,我們念阿彌陀佛、想阿彌陀佛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就加持我們。所以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,我們依靠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幫助我們。參禅是完全靠自己,不依賴別人的。所以他是用思惟,由思惟而來,要心寄一處。那個話頭沒有意思,就是教你把心安在一個地方,安久了這就定了;安久了,其他一切妄念都沒有了,這樣就得定,跟念佛的原理原則是相同的。
我們一句佛號,佛菩薩這樣教導我們,祖師大德也是這樣教導我們,教我們一心稱念,一心就是你專注這句佛號,沒有雜念,所以念佛秘訣是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說實在話,這個原則是任何一個法門共同的,哪一個法門可以夾雜、可以間斷?任何一個法門都必須要堅持這個原則。不懷疑,你對它有信心,這是第一個重要的條件;不夾雜,專注;不間斷,綿綿密密,禅宗裏面講綿綿密密。這樣久而久之,妄念就沒有了,心就得定,得定就照住了。
照住的樣子是什麼?底下說:「此時許多妄念,暫時停止。」諸位要記住,它是暫時停止,停多久?看你定功的淺深。世間禅定就分八個等級,我們常講四禅八定,實在講八定裏面包括四禅,四禅不包括八定。八定就是四空定再加上四禅定;色界天的四禅定,無色界天的四空定,合起來是八定。這個諸位要知道,不是說四禅以外還有一個八定,不是的。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定功要來得深,定功深,伏妄想時間就長。最深的是非想非非想定,這是無色界天裏面最高的非想非非想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