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十一集

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 (第十一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档名:09-23-011

  请掀开经本,第十五页,倒数第五行,从第六段看起:

  【观即思惟,照有二,照住照见。照住,由思惟而来。心寄一处,即照住,此时许多妄念,暂时停止。本有光明,自然发露,此即智慧。照见,指工夫修成,如《心经》之照见五蕴皆空是也。观照须观吾人之心性,所谓消归自性。】

  我们看这一段。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,观就是思惟,有些经论乃至於祖师大德注疏当中,用思惟修,用这个名词,思惟修;由此可知,他还是用心意识。古时候,交光大师注解《楞严经》,交光是明朝时候人,大概是跟莲池大师同时代的,他在《楞严经》里面主张舍识用根,这个说法,跟古时候很多家的讲法都不相同。我们知道《楞严经》来到中国,因缘很特殊。古代许多高僧大德到中国来,带了许多的经典,没有《楞严经》。中国许多法师到印度去留学,包括玄奘大师,在印度也没有看到《楞严经》,什么原因?古印度这些国王、大臣,说老实话心量狭小,把《楞严经》看作国宝,不传给外人。所以自己家里人出去,不可以带《楞严经》出去,外面来的留学生,这本经是看不到的。所以佛法会在印度消失,这未尝不是个原因,心量太小了,好东西不肯传给人,到最后和自己同归於尽,你说这个多可惜!

  天台智者大师实在很了不起,他在《法华经》悟出一个修行的方法:止观,三止三观,这三止三观是智者大师发明的,是他的东西。在当时有印度这些高僧大德到中国来,也到天台山去访问,看到智者大师三止三观的修法,非常赞叹,就说跟《楞严经》上所讲的一样,这个样子我们中国人才晓得,佛经里头有一部《楞严经》。可是诸位要知道,到印度去取经谈何容易!那个时候是走路去,没有像现在交通这么方便。於是智者大师身不能去,真有这个心,有这个精神,在天台山他自己筑了一个小的台,叫拜经台。每天往印度西方这边礼拜,希望佛菩萨感应,这部经能到中国来。一直拜到他老人家圆寂,拜了十八年,这个心了不起!十八年想《楞严经》、拜《楞严经》,希望这个经书能到中国来,经是来了,智者大师没看到,智者大师已经往生多年了。

  这是到唐武则天作皇帝的时候,印度般剌密帝法师把这部经偷渡到中国来,这个法师也很了不起,因为经书这是禁书,不能出口的,那个时候也有海关,不能通过的,出关的时候都要检查。所以,他头一次带的时候,被海关查出来,查著有这本书,不但书没收,人也不准出国。过了没多久,他老人家又用一个方法,把《楞严经》写成很小很小的字,不知道用什么东西写的,写完之后卷藏起来,把手臂剖开,藏在里面,然后再缝起来,等伤口长好了,这样子出关到中国来,这就检查不到了。那个时候没有X光,没有这仪器查不到。这次出来了,他是从海陆来的,坐船到中国来的,在广州登陆。到了中国之后,又要把手臂剖开,把经取出来,再不晓得用什么药物洗干净,《楞严经》是这样偷渡出来的。偷渡出来之后,经送到中国,法师很负责任,这是我们学佛的了不起的一个精神,经交给中国。在中国,因为天台大师拜了十八年,大家都知道,今天这个经来到中国,没有一个不欢喜,赶紧翻译。翻出来之后,法师立刻就回国,回国干什么?接受法律的制裁,你说多难得!现在的人出来了,再不回去了,是不是?这就是学佛的好处。《楞严经》是这样子传到中国来的。

  因此,古代大德们注解《楞严经》,就用智者大师的「三止三观」,来解释《楞严经》上的奢摩他、三摩地、禅那,解释这三个名词。交光大师认为不妥当,因为《楞严》上讲的奢摩他,不是用的心意识。天台大师的三止三观,还是用心意识,差别在此地。所以,他老人家主张「舍识用根」,符合《楞严经》里面的宗旨,这是新的解释,《楞严经》有新旧两种解释。旧的解释依据天台大师的三止三观;新的解释依照交光法师的舍识用根,完全用根中之性。奢摩他、三摩地、禅那,都用根中之性,这是跟天台大师讲法,稍稍有一点差别。但是,交光大师讲的是没错,很难修,几个人能舍识用根?而天台大师讲的可以修,中等以上根性的人都能修。交光大师那个水准太高,的确是相当不容易,这我们知道他说的是对的。观照,用天台家的教义,我们都行;如果用《楞严》交光大师的标准,我们就非常困难,就很不容易。这个地方还是就天台大师他所说的,我们依旧用心意识,前面讲要用得正,不要用邪了,这个就行。

  「照」有两种,有照住、照见,这是功夫浅深层次的不相同。「照住」就是得定,我们讲禅定。禅定是佛门无论是大乘、小乘,无论是任何一个法门,禅定是修行的枢纽,这个很重要。大家不要以为参禅的人,才修禅定,那你就错了。凡是学佛的人,统统都是修禅定,离开禅定,那就不是学佛,就不是佛法的修行。可是我们名字用得不一样,譬如净土宗讲:修一心不乱,一心不乱就是禅定。我们讲的名字不一样,意思是一样的,这个诸位必须要晓得。你知道一心不乱是禅定,念阿弥陀佛就是参禅,就是修禅定,就没有两样。「照见」是见性了,用观照、照住的功夫,达到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,这才能解决问题。诸位要知道,得禅定不能解决问题,要见性才能解决问题。因为你得禅定,四禅天是得禅定去往生的,四空天也是得禅定去往生的,没出三界;见性,这个问题解决了,见性能够破无明,当然出三界证得法身。所以大乘其他法门,如果不能达到照见这个标准,就不能算有成就,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。

  在修行实际的功夫里面来说,照住就很难,也就是说得定就很难;得定尚且这么难,照见就太渺茫了。我们举一个例子,你才晓得这个事情真难,不念佛没路好走。依禅定里面最低的初禅,初禅禅定的功夫到什么程度?五欲六尘的念头完全没有了,这个没有了不是断了,是他定功伏住,财色名食睡、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东西,不会动念头,心里头清净的人绝对不会起这个念头,这才能够生初禅天。不是你打坐可以能够坐几个钟点,甚至於你可以坐上几天,坐上两、三个星期你才出定,出了定,你还有这个我喜欢的,那个我讨厌的,给诸位说,初禅没分,没资格。你那种禅定,叫做未到定。你是有修,不够它的标准,好像你念书,你是有念,考试也有几分,不及格,六十分及格,你只考二十分,不能说你没有,你有一点,不到它的标准,这是不管用的。但是有这么一点点禅定,要是能够持戒修福,他在欲界天的地位很高。完全是修福,没有一点定的功夫,靠福报只能够生欲界的四王天、忉利天,我们常常都是讲忉利天。超度、一切的佛事回向给他,帮助他,最多只能帮助他到忉利天,上面他去不了,上面一定要有一点定功。刚才讲了,那个未到定,行,可以帮助他到夜摩天、到兜率天、到化乐天、到他化自在天,这就是他的定功一层比一层深,但是都没到家。心里面对五欲六尘,遇到这个缘还会动念头,你才晓得好难好难!连初禅都这么难,明心见性谈何容易。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很多,想来想去没有法子,还是念佛求生净土吧!带业往生。我们这些念头没有断不要紧,可以带业往生。其他大乘法门,没有听说带业的,都是要断惑证真,没有带业的,只有这个法门可以不要断惑,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
  「照住,由思惟而来。」是很细密的思惟,这个思惟是如理如法的思惟。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,或者是老师传授给我们的方法,用心意识没错。譬如古时候禅宗的大德,教人参话头,参什么话头?话头很多,太多了说不尽!每个老师出的题目都不一样,大家一般都知道的,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,这个问题没有答案的。诸位要晓得,你可不能胡思乱想,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个什么样子的,这就不叫参禅,这个就错了。它的目的是教你念头集中在一个地方,你别的妄念就没有了,目的是在此地,所以没有答案。一有念头,你就提起这个念头,你就想这个念头;没有答案,所以你也不要胡思乱想。诸位想想看,跟念佛有什么两样?他想的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,我们想的是南无阿弥陀佛,不是一个道理吗?这个你才晓得,念佛方法比那个妙!那个完全靠自己力量,真的要得定要开悟才行。我们这个不需要,我们不得定、不开悟,我们念阿弥陀佛、想阿弥陀佛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得很清楚,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就加持我们。所以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,我们依靠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帮助我们。参禅是完全靠自己,不依赖别人的。所以他是用思惟,由思惟而来,要心寄一处。那个话头没有意思,就是教你把心安在一个地方,安久了这就定了;安久了,其他一切妄念都没有了,这样就得定,跟念佛的原理原则是相同的。

  我们一句佛号,佛菩萨这样教导我们,祖师大德也是这样教导我们,教我们一心称念,一心就是你专注这句佛号,没有杂念,所以念佛秘诀是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。说实在话,这个原则是任何一个法门共同的,哪一个法门可以夹杂、可以间断?任何一个法门都必须要坚持这个原则。不怀疑,你对它有信心,这是第一个重要的条件;不夹杂,专注;不间断,绵绵密密,禅宗里面讲绵绵密密。这样久而久之,妄念就没有了,心就得定,得定就照住了。

  照住的样子是什么?底下说:「此时许多妄念,暂时停止。」诸位要记住,它是暂时停止,停多久?看你定功的浅深。世间禅定就分八个等级,我们常讲四禅八定,实在讲八定里面包括四禅,四禅不包括八定。八定就是四空定再加上四禅定;色界天的四禅定,无色界天的四空定,合起来是八定。这个诸位要知道,不是说四禅以外还有一个八定,不是的。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定功要来得深,定功深,伏妄想时间就长。最深的是非想非非想定,这是无色界天里面最高的非想非非想…
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十一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