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十集

 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(第十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 檔名:09-23-010

  請掀開經本,第十叁面,倒數第五行,從第十四段看起:

  【度盡無量無數無邊衆生,如此大慈大悲,則貪瞋二毒除矣。又雖度生,實無所度,不著有也。雖無所度,度之不息,不著空也。具此妙慧,癡毒亦除矣。】

  凡夫之所以無量劫來都作凡夫,根本的原因就是貪瞋癡叁毒在作祟;我們現代的話說,病毒,這是一切病毒的根源,這個根太深太深了。佛法的教學,不論是世尊,即使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,教化十方衆生,依舊是除叁毒病根而已。在大乘經,特別是般若 法門,教給我們的方法,極盡善巧。前面曾經說過,我們要把這個心擴大,大而化之,很具體的教給我們怎樣把心拓開來,像諸佛如來一樣。「度盡無量無數無邊衆生」,這個句子諸位一看就曉得,它的境界是盡虛空遍法界,不是拘束於一個地區。我們這個地區衆生不多,地球上的人只有四十幾億,數量很有限的。無量無數無邊,說之不盡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。要發這樣的大心,這是大慈大悲,這樣的心一發,我們內心裏面貪瞋二毒就沒有了,隨著心量融化了。你看看,不除自自然然就沒有了。怎麼沒有的呢?轉變了,轉成大慈大悲,把貪心、瞋心變成大慈悲心。貪瞋癡,貪瞋是轉變了,還有愚癡怎麼辦?下面這句話就重要了。

  雖度生,實無所度,這是真智慧,不著有。度衆生,實無衆生得滅度者,不著有。雖無所度,度之不息。一切諸佛菩薩,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世尊當年在世,示現天天講經說法,四十九年沒休息,這就是度之不息,天天在做,認真努力的在做。不但口說,他還要身行,身體力行,做出榜樣給大家看,言教、身教相輔相成,這是不落空。這種行持就是教給我們空有兩邊不住,這就是應無所住,兩邊不住就是這個樣子。這是真實的智慧,智慧現前,愚癡就沒有了。把愚癡轉變成智慧,這個法子不但巧妙,而且高明。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,從這個地方去學習。

  【凡夫我見重,叁毒深,病根實由心量狹隘。須以廣大心治其病根。從根本上解決,諸病自然易除。】

  我們想想這幾句話,他所講的的確是事實。凡夫病根確確實實心量太小了。起心動念就想到自己,從來未曾真正的爲別人著想,都是想自己,這是我們一般常說的自私自利。自私自利當然貪瞋癡叁毒就嚴重了。所以佛教給我們,把心量擴大,來對治這個病根。所以真正要發心修行,真正要發心在這一生當中了脫生死,超越輪回,若不依這個方法來修,實在說非常非常困難。這個方法就是佛教導我們,起心動念想一切衆生。換句話說,就是把如來在果地上的境界,做爲我們今天的因地的修行。一起心、一動念,一舉一動都跟如來果地境界相應,這個叫修大行。前面講修大行、證大果,什麼叫大,這叫做大。與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相應,這就大;換句話說,與性德相應。前面講的,大慈、大悲、大智、妙慧,都是本性裏頭本具的智慧德能,與這個相應就叫做大心。由此可知,大心是第一先決的條件,先要發大心。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根本解決了,其他的那些毛病,都是枝枝葉葉,很容易就解決,一絲毫都不困難。根本要是沒有解決,枝葉上解決問題非常非常困難。像一棵樹一樣,我們不知道把它從根拔除,只曉得在枝葉上去修剪,修得幹幹淨淨,到明年春天又發芽又長了。一般修行就犯這個毛病。所以枝葉修行不幹不淨,它又往外面長。《金剛般若 》是教我們連根鏟除,這個才是真正的究竟。

  【大心行人】

  發大心的修行人。

  【既不能無所緣境而著空,著空則無從起修。又不能取著於境而著有,著有則墮六道。要在不著兩邊,合乎中道。如此曆事鍛心,正大修行入手處。】

  江居士的注解好,注得很精要、很透徹、很明白,我們的確得到不少的受用。發大心就修大行,修大行要空有兩邊都不著。世尊爲我們開示的,只是一個原理原則,如何把這個原理原則,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,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,那才是功夫得力。否則的話,這些道理、這些方法,在我們日用尋常當中都用不上,這就是所謂功夫不得力。佛講的,如果沒有古大德細心爲我們解釋,我們很難懂。

  這個地方解得好,既不能無所緣境而著空,著空沒得修,還修什麼?所以修一定要有緣、要有境,緣境兩個字要認識清楚,緣是人事環境,境是物質環境。也就是說我們要修行,要修大行,不能離開人,不能離開社會,不能離開人群,不能離開五欲六塵的境界,這是物質環境,離開了就落空,離開了,你到哪裏去修!譬如,本經裏面講的忍辱波羅蜜,要是沒有那些人天天看你不順眼,天天罵你,天天找你麻煩,你忍辱波羅蜜到哪裏去修?沒得修了。你說我到一個人迹不到的地方,到深山找個山洞打坐修行,忍辱波羅蜜停止在那裏,沒得修了。可見得不能離開人群,布施波羅蜜更是如此,離開一切大衆,布施的對象沒有了,你施舍什麼?財、法、無畏布施都要對象,不能著空。但是又不能著有,著有就要墮六道輪回,必須空有兩邊都不著。那就是說,在境緣當中度之不息,而心地清淨,知道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心地一塵不染,這就不著有,這樣就是空有兩邊不著。佛菩薩給我們做了個好榜樣、好樣子,我們仔細去觀察,認真去學習,這就合乎中道。所謂中道,就是兩邊都不著。可是諸位要曉得,兩邊都不著了,如果你心裏面還有個中道,我現在走的是中道,好了,你又著了中道。中道又是一邊!兩邊是一邊,中道是一邊,你又著了一邊。中道也沒有,那才是真的中道。如果你執著有個中道,就已經不是中道了,還是著有。有個中道在,還是著有。所以這個念頭都不能起。

  這底下講,曆事煉心,曆是經曆,從早到晚,從年初一到臘月叁十,從初發心到成佛,你所經曆的這些事,在這裏頭去煉心。曆事煉心,事要是沒有了,到哪裏去煉?事沒有了,沒有地方煉,要曆事煉心。佛門裏還有一句話,想必不少同修曾經聽說過:借假修真。什麼是假?事是假的,心是真的,借假修真跟此地曆事煉心是一個意思,完全相同。我們要在人事環境當中、物質環境當中,去煉心。煉什麼心?煉清淨心、煉平等心,不著有;練慈悲心,不著空;空有兩邊都不著。慈悲心就是要幫助一切大衆,全心全力去做,清淨心、平等心,決定不汙染,決定不分別,不分別就平等了,不執著就清淨了。境緣怎麼能離得開?如果說是離開境緣來修行,這講不通。離開這個境緣,找一個好環境去修行,那是修小乘,不是發大心的,不是大心菩薩,大心菩薩不可以離開境緣。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不可以離開。「正大修行入手處」,大修行人下手,是在這裏下手,一切境界裏面下手,在這裏頭鍛煉。

  【識,原是自性所變現。用以分別執我,便成爲識,名之曰妄。若用以降伏分別我執,即是引歸正道,名曰正智。】

  我們先看這一段,這一段諸位要是懂了,就是大乘法裏面常說的真妄不二、真妄一如。就看你怎麼個用法。「識」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妄心從哪裏來的?是真心變現出來的,離開了真,哪來的妄!「原是自性所變」,它爲什麼會變?它裏面夾雜著無明。真性裏面夾雜著無明,就變成了妄心。我這個講法還有語病,真性裏頭怎麼會夾雜無明,不可能的事情。如果真的會夾雜無明,那怎麼可以叫真性?可是不這樣說,那就沒有法子把這樁事實顯示出來。我們再用個比喻來說,譬如今天陰天,看不到太陽,烏雲遮住了太陽。這話你們想想看,對不對?似是而非!太陽多大,這烏雲怎麼能遮得到它,太陽比我們地球不知道要大多少萬倍,這一點雲彩怎麼能遮得住它?我們大家都習慣了,雲遮了太陽,都習慣了。其實這樣的似是而非的觀念很多很多,在日用平常當中,自己已經不能覺察了。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,你們大家穿這個衣服,衣服髒了要洗,洗衣服這個話說得有理沒有理,沒道理!衣服爲什麼要洗,衣服上肮髒的東西洗掉,哪裏是洗衣服!你們想想看,你一想的時候,好多話都沒道理,太多太多了。你一想的時候,你就會發現許多話裏頭都有問題,一定要用智慧去辨別。但是大家都習慣了,說的時候都已經能曉得這個意思,那就算了,就不必辨別了。可是我們學佛要開智慧,一定要明了,心性裏頭確實沒有無明。無明到底從哪裏來的?佛在經上講「無始無明」,無始就是:根本就沒有開始。無明是虛妄,妄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真的才有,假的哪有?換句話說,根本就不承認無明的存在。可是我們迷了,真有。不能說沒有,也不能說真有,這才是事實的真相,真相如是!

  前面世尊在《楞嚴經》上講的幾句話非常有道理,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」。壞在那個立,立就是分別、執著。用它來分別執我,第一個分別、第一個執著就是我見,這樣就叫它做識。識就是分別的意思,你會分別。由此可知,諸佛菩薩所謂大徹大悟,他悟的什麼?一切法裏頭不分別了,沒有執著。佛在經上說,也說「我」、也說「你」,佛不是明明也分別、也執著嗎?這個意思要懂得,佛沒有分別,佛沒有執著,佛是因你的分別而分別,因你執著而執著,這才好給你說話;如果不因我們的分別執著而分別執著,那我們問佛,佛就跟石頭一樣,一句話也不說,像前面造的佛像一樣,沒話好說;這叫善巧方便。我們是嘴裏頭有分別、執著,心裏頭真有分別、執著。佛菩薩是口裏頭有分別、執著,心裏頭確實沒有分別、執著,所以他有體、有用,體是空寂的,用是無量無邊。我們今天有用無體,有用無體那個作用很小很小,不能像諸佛菩薩起大用。這個叫做妄。

  妄識,我們修行在開端還是用它,不用它還不行;換句話說,要把它用在正路上,它也不壞,用它來降伏分別我執,這就是引歸正道,這叫正智。佛法裏面講智慧,跟我們世間人講的智慧,定義不相同。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