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一樣受苦受難,天天去托缽,不受。不受才叫真清淨,那個心真清淨、真平等、真慈悲!其實那個受,是我們凡夫的一個錯誤觀念,我們凡夫認爲有福應該知道享福,有福都不曉得享,好像看那個人是傻瓜、白癡,有福都不曉得享。其實有福不享,他是在真正享福,我們凡夫不知道,真享福。說實在話,有福他在享福,那不是享福,受罪!不享才是真正享福,這個很少人能體會得到。我們看到佛菩薩那麼樣的自由自在,遊戲人間,遊戲六道,那叫真正在享福。所以不受福報,高明極了!這叫福慧雙修,福慧具足。
【立志堅強,勿生怯弱。】
堅強的志願是從學問裏面生出來的,沒有高深廣大的學問,堅強的志願很難立。哪一個不想立志堅強?爲什麼我們這個願力就沒有辦法?原因就是我們對於事實真相知道得太少,我們的智慧學問不足,常常産生自卑感,很容易退失菩提心,很容易退轉,道理在此地。
【看破放下,求生淨土,即此便是降住。】
這幾句話,特別是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,立志堅強,我們要立什麼志?成佛之志,廣度衆生之志,要立這個志。換句話說,我們真正想作佛、作菩薩,什麼時候作?現在就作!現在作的那個佛菩薩,跟諸位說,不是真的佛菩薩,什麼佛菩薩?相似,天臺家講六即,相似即。我們照佛菩薩那個模樣來學習,就是我在此地一再跟諸位同修強調的,遍數說多了,你的印象深不會忘記。作佛、作菩薩,就是做好人、做好榜樣,這是真話。但是我們並不以此爲滿足,以此爲滿足了,你今天做一生好人好事,來生不過得人天福報而已,不能出叁界,不究竟。
所以眼光要放大,那就是一定要在這一生求生淨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,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,我們不僅是出了六道輪回,超越了十法界。不但超越人天、諸天二十八層天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乃至於權教的佛,我們都超過。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,超越十法界。見到阿彌陀佛,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我們的智慧能力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,真的可以在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居住的所在示現好榜樣,這就是佛法裏面所講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,你才真的得大自在!做好樣子的心決定不能退,求生淨土這個願決定不能退。這一條主要是教給我們這個。
一定要看破,一定要放下。看破、放下,小而言之,對於自私自利這個念頭要看破,自私自利的做法要放下。大而言之,對於身心世界要看破、要放下,我們才能夠得生淨土。對於這個世界有一絲毫留戀,就不能往生。所以,身心世界要放下。你這樣做法,與《金剛經》上的宗旨,自自然然就相應。《金剛經》問的怎樣降伏其心,應雲何住,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了。我們把心住在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地方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自自然然就降伏了。
【真心不現】
我們說得具體一點,清淨心、平等心不能現前,清淨、平等就是真心。
【全由妄障】
妄就是妄想。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說: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說明毛病就是出在妄想、執著,妄想不斷的在發展、在增長,就變成所知障;執著也是不斷在發展、不斷在增長,變成煩惱障,這是佛法講的二障。二障從哪裏來的?就是妄想、執著而來的。妄想、執著是一切障的根源。
【妄不除盡,而曰安住如如之真,即此一念,依然是妄想。】
可見得妄難除,真心難現前,不是容易事情。我們要認真、要努力,要把這樁事情,真正當作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辦,除此之外,小事,這才是我們終身大事,決定不能夠疏忽了。妄不除盡,這個地方講的妄是指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。見思、塵沙要斷盡,然後再破一品無明,就見一分法身,這個時候才安住如如之真,我們對於這種人,稱他爲法身大士。他才安住如如之真,也就是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。由此可知,此地講的妄要除盡,著重在見思、在塵沙。沒有到這個境界,我們想安住如如之真,這一念還是一個妄想。這些道理、這些話,在講席當中不斷的在重複,不斷的在提醒,其目的要我們時時刻刻不能忘記,不能夠疏忽,我們用功才如法,才有一個入處,入門的處所,入處必須把障礙都排除。譬如前面我跟大家提到念佛,念佛老實念下去就好,就如法。要是常常挂念著,我念了好久還沒有得一心,幾時得一心?這叫打妄想。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,你念佛裏頭還夾雜一個什麼時候得一心,你這個功夫就破壞了。老實念,根本就不要問,自自然然就得一心。如果有一個得一心的念頭,橫在那個地方,你念一生的佛,都不會得一心,障礙障在這個地方,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。底下,「經雲」,這是《楞嚴經》上說的,佛跟我們講的。
【元明照生所,所立照性亡。】
前面這一句是般若 智慧的觀照,沒錯!生是講一切萬物之生起,生起的那個所在,所在是一真法界,是真如本性。前面這一句,「元明照生所」,明就是般若 智慧,這一句就是禅家講的明心見性,生所就是性,明心見性。底下一句就不好了,所立,照性就沒有了。如果在所上要有所立,這個立就是前面講的住。立是什麼?分別、執著,般若 智慧就沒有了。由此可知,我們本有的般若 智慧之所以不能現前,就是我們有立。我想不少同學應該聽說佛門有一句話:「佛氏門中,一法不立」。一法不立,立一法那就「所立照性亡」,佛氏門中,一法不立。又說佛氏門中,一法不舍。一法不立就是本經所講的「應無所住」;一法不舍,就是說「而生其心」。所以很多句子,你合起來看,那個意思就很明顯,可以互相拿來做注解。佛的意思你就會明了,願解如來真實義,這真正是開智慧。《楞嚴經》上說的兩句話。又曰:
【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。】
也有不少同修,常常有個疑問放在心上。佛法裏面講「無明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」,這是講十法界的發展、演變,這兩句話說得很清楚,最初的原因是無明。無明從哪裏來?這是大問題。釋迦牟尼佛在世,就有人提出這個問題,可見這個問題不是我們一個人有,很多人有。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,聽釋迦牟尼佛講經,就産生這個疑問,向釋迦牟尼佛請教:無明最初是怎麼來的,爲什麼會有無明?佛就是這樣答覆他的: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」。壞就壞在立字,知見沒有問題,知見是佛知佛見,真實智慧,真實智慧裏頭你要立,那就是無明。跟前面那個所立,都在這個立。立,你要建立,這就壞了。你這一建立就不是自然的,就不是本來面目,這個東西就是禍根,就是無明的根本,叫根本無明。這個立發展到今天,那個現象是什麼?我想怎樣怎樣,我要怎樣怎樣,我以爲怎樣怎樣,這是立發展得很粗。你要這樣,他要那樣,兩個人合不來就打架,打得頭破血流,最後還是一場空。你說冤枉不冤枉?人與人的沖突,國家與國家的沖突,現在的發展是星球的戰爭,星球與星球的沖突,從哪裏來的?就是每一個人立的不一樣。本來沒有立,爲什麼要立?兩個國家打仗,爲什麼打仗?他因爲立了一個邊界,那個地方就麻煩了。本來這個地球上沒有邊界,哪有邊界,硬要在那裏立個邊界,麻煩就出在那個地方。無論大事、無論小事,所有一切的病根,都在這個立字上。
諸位細細去想這個經文,去觀照這個經文,常常念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。」念個幾百遍,念個幾千遍,去體會這個意思,你漸漸就明白了。然後才知道我們要怎樣與一切人沒有沖突,與一切衆生沒有沖突,與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沖突,就是我不立了,你立沒有關系,我不立,自然就沒有沖突。沖突是雙方面的,一方面要爭,一方面讓,哪有沖突?沒有沖突。一方面有、一方面無,都沒有沖突。佛知道這個道理,佛曉得事實真相,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。果然學會了,一切人、一切處、一切事,沒有一樣不美好,都好!你再看,都生歡喜心,那個時候才真正叫法喜充滿!縱然到阿鼻地獄也法喜充滿。你真得受用,你真正明白,真正開智慧。
【所以古德雲:但求息妄,莫更覓真。】
這是古大德教給我們,我們只一味在息妄這上面下功夫,不要再去求真,爲什麼?妄就是真;妄息了,它就是真。妄,剛才講,像水一樣,波,波在那裏動,波息了就是水,還要求水幹什麼?不要再去找水了,它息下來的時候就是!
【但盡凡情,別無聖解。】
不要去天天想著,我要成佛、成阿羅漢、成菩薩,你這個是妄想、妄念,哪有佛菩薩、哪有阿羅漢,沒有!諸佛、菩薩、羅漢跟我們人差別在哪裏?我們人有妄想,他沒有妄想。你的見思煩惱沒有了,這個妄想沒有了,就叫你做阿羅漢。塵沙無明破了幾分,就叫你做菩薩。無明統統斷盡,就叫你做佛。除這個之外,到哪裏還去找一個什麼佛、菩薩、羅漢,沒有!真的,但盡凡情,別無聖解。你要是想:一定有個什麼秘密、有個奧秘,我要去得到它,你成天在打妄想。
正如同有許多同修看到我說:法師!你修得不錯,修得很好,一定有什麼秘密。要我傳授秘密給他。如果我要動個壞念頭的話,傳秘密給你,可以!要多少多少錢,我才傳給你,你一定會把錢送給我,是吧!我傳給你還是欺騙你的,哪有秘密,沒有秘密。真的要是說有秘密,都是騙人的。佛法是大慈大悲,佛法裏頭還有秘密,那佛哪裏叫慈悲?佛還有什麼清淨?說老實話,秘密就是不可告人的事情,不可告人一定不是好事情,好事情哪有不可以告人的?你明白這個道理,凡是人家說有什麼秘密,你就不要跟他學,那個一定會上當的,佛法裏頭沒有秘密。佛法裏面有個宗派叫密宗,那個密不是秘密,深密。它的道理很深,初學的人很難理解,所以它叫深密,而不是秘密。佛法裏頭絕對沒有秘密。佛的心清淨正大光明,沒有一樁事情不可以告訴人的,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。
【經雲:狂性自歇,歇即菩提。】
這也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。狂心就是妄想,就是妄念。妄念,凡夫妄念不歇,妄念很多,這就叫凡夫。如果這個妄想沒有了,歇了,那就叫菩提。可見得狂心跟菩提是一不是二,狂心是波,菩提是水,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。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。因此,真正修行用功在哪裏?我們修真就在妄處。我們修清淨心就在染汙處,我們修平等心就在極不平境界之處,就在這個地方。我們修慈悲心,就在一切沒有慈悲心之處,在這裏頭修。撇開這些境界,你到哪裏修?沒有,沒有真!真在妄處,覺在迷處,正在邪處,淨在染處。這是真的智慧,這是教我們真正用功的方法,真正得受用之處,是在此地,不可以錯會了意思。大乘經典,世尊這樣的開示很多很多,雖然言語不相同,名相用的不一樣,旨趣沒有兩樣。在《金剛經》裏面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「應生無所住心,而行布施」,都是這個意思。所以古人,多讀大乘經能開智慧,多讀是什麼?經與經當中可以互相來注解,不需要用其他的解釋,以經解經。看多了,你就明白、會通了,圓融貫通。
民國初年丁福保居士,這是在家學佛當中的一位大德,他對於佛教貢獻很多。他也編了不少注解,都叫做箋注。他所用的方法,都是用經文注解經文,他以經注經,不用自己的意思,都是引用這個經上怎麼說的,那個經上怎麼說的,這個祖師怎麼說的,那個大德怎麼說的,沒有用自己一點意思。以經注經,所以他那個箋注也是很好的參考資料,這些書在臺灣都有流通,不難得到,我想我們這邊圖書館一定有,這是一種注解的方法。但是初學的人,一定要曉得,首先要一門深入,一定要在一部經上奠定深厚的基礎,然後你閱讀大乘,才能夠觸類旁通。如果你沒有基礎的話,你看多了,愈看愈亂。他不能夠會通,愈看愈亂,愈看信心愈沒有了。佛在這個經上是這個說法,那個經上是那個說法,到底哪個說法對?一會兒他講這個是空的,一會兒他講是有的,到底是空、是有?反而懷疑釋迦牟尼佛說話沒有一定的,那就壞了,你就完全錯會了佛的意思。所以一定要在一部經上奠定深厚的基礎,然後看一切經有受用,能觸類貫通,不會錯解佛的意思。這是現代一般學佛,確實在此地,都沒有在一部經上下死功夫,所以我們這一代的人比不上古人,就連民國初年這些出家、在家的大德,我們都比不上。江味農居士、丁福保居士,爲什麼人家能成就?人家的基礎非常深厚,有儒家深厚的底子,又有佛法深厚的基礎,所以他們能成就。這個基礎都是從背誦下手的,要是不肯背書,你要把根紮穩,很難很難。現在人都不喜歡背書,不喜歡讀書,這個很糟糕,他不曉得背書的好處。
我們佛門,我只在香港看到一位老法師,他教學生還用老辦法。我看了之後很佩服,我特地去禮座。海仁老和尚,他是一九八o年往生的,那時候他九十多歲,我去看他的時候,他九十五歲,第二年他就往生了。他在香港號稱爲首楞嚴王,因爲他是專門學《楞嚴》,專門講《楞嚴》。因爲我那個時候到香港,他們也請我去講《楞嚴經》。我是後學,去參訪老法師。老法師只有六個學生,這六個學生不但要背《楞嚴經》,還要背注解,經跟注解統統都要能背得很熟,他才收你作學生。這個門檻很高,所以只有六個學生,但是真有成就。佛法教學一定要這樣,才能紮根。現在佛學院,很多佛學院,現在也沒有佛學院請我教書。在過去還有佛學院來找我,我不敢去,因爲我也受老師的影響。介紹我佛法的方東美先生,那是個好老師。方先生常常跟我講,他在臺灣大學教書,混日子,他說誤人子弟。那樣的學者,真是道德學問都是令人佩服的,還說誤人子弟;實在講,他並不誤人子弟,學生不肯聽,學生不肯接受教導;我們聽了之後很感動。如果教導學生,學生不能真正得利益,不能開悟,怎麼對得起學生!學生不聽話,我就只好不教,退出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九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