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集

 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(第七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23-007

  請掀開經本,第二卷,第六面,倒數第五行,從第二個小節看起。

  【世尊是總號,稱呼時用之。稱佛則表果德。稱如來則表性德。】

  這叁種稱號,在本經隨處都可以看到。爲什麼要用叁種稱號,一種豈不是更簡單嗎?何必要用叁種?稱號裏面也含著有許多的意思在,我們明了之後,才曉得《金剛經》字字句句都含義無限的深廣,從這些地方能夠體會,這才得真實的受用。「世尊」,世是世間、人間天上。佛的身分是老師的身分,叫天人師,佛的十種稱號裏面有天人師,佛是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在叁界六道。叁界之中,唯有師道最尊。中國古人都知道尊師重道,唯有師道最尊。因爲父母生我們這個肉身,肉身得自於父母,身命,可是智慧得自於老師,慧命是老師幫助我們的。因此在世間法裏面講,恩德最重的就是父母、師長這兩個人,父母、師長,這兩個人的恩德是相等的。

  古禮裏面,我們處處都能夠見到。譬如,最普通我們見到稱名,現在已經沒有這個禮節了。古時候,男子滿二十歲行冠禮,冠禮就是戴帽子,戴帽子就是代表他是成年了,是大人,不是小孩了,在社會上大衆對他要尊敬,不可以把他當小孩看待。行冠禮之後,他的名不能稱了,不能稱他的名,要怎樣稱呼他?同輩分當中的這些兄弟、同學、朋友,大家送他一個字,字就是別號,送他一個字,這是從行冠禮那天起,大家對他稱字不稱名,這是對他恭敬。所以古時候有名、有字,名字是兩個,不是一個,有名、有字。女子也一樣,也有名、有字。女子十六歲行髻禮,就是梳頭了,表示成年了。冠禮之後,這一生當中唯一叫他名的就是父母,他的伯叔、他的祖父,對他都稱字,都不稱名,這是對他尊敬,唯獨父母稱名。另外一個稱名就是老師,老師一生稱他的名,這就說明老師的地位跟父母是相同的。父母過世了,要服喪叁年,就是帶孝叁年;老師過世了,也是心喪叁年,不穿孝服,叫心喪叁年。從這些地方看出中國古代的社會,對於老師非常尊敬,何況佛是天上人間的導師,所以尊稱爲世尊,世間最值得人尊敬的一位師長,稱佛稱世尊,這是總號、總稱。

  別號裏面有十個意思,在此地這十個稱呼,我們在這裏也都省略了。這裏頭有兩個,一個是佛,一個是如來,這是十號裏面的兩種。本經裏面稱「佛」,是從他修行證果,他證到圓滿的佛果,是從這上說的;換句話說,是從事相上講的。如果稱「如來」,那就不是從相上講,是從本性上說的。所以有的時候稱佛,有的時候稱如來,我們一看就曉得了。譬如,這段經文裏面說:「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」,這個地方不是說佛善護念,說如來,如來是真如本性裏頭本來就如此,這不是從事相上說,本來就是這樣的,這是讀《金剛經》必須要知道。不僅《金剛經》如此,在一般大乘經上,大概都是有這個意思。我們看底下這一段:

  【世尊入城還園】

  到舍衛大城去乞食,托缽回來之後,回到只樹給孤獨園。

  【如如不動】

  他人是動了,從住的精舍到都市裏面走了一圈回來,我們曉得一個往返有十幾裏路,大概也要走一個多小時。不動,心不動,雖然這一趟往返,從來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起心動念,當然更沒有分別、執著,所以如如不動。

  【密示住心,以身作則。】

  密,不是秘密。密是什麼?他沒有說話,他沒有說,完全在日常生活當中表演給我們看,讓我們從事相當中去體會、去領悟、去學習,這個叫示,示是示現。

  【正是加護憶念】

  須菩提尊者所說的善護念、善付囑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顯示出來了,這個意思很深。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學佛無論在家、出家,就是要給社會大衆做一個好樣子,我們能夠常常存這個心,爲一切衆生的典型,爲一切衆生的模範,做出來給大家看,這就是護念一切衆生。用現代的話來說,潛移默化,潛移默化就是此地講的密示,佛這樣教我們,我們也這個樣子教化一切衆生。心量要大,我們教化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,要有這樣大的心量,與性德就相應了。有這樣的心量,廣大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,才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,心心相印!這是真正去做,自己一定能夠體驗得到,這叫真實的功德、真實的受用。

  【食訖宴坐】

  吃完飯之後打坐。

  【一念不生】

  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出來了,世尊是一切時、一切處,行住坐臥,都能保持住如如不動、一念不生,這就是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地方。凡夫一切時、一切處,一切境界當中,起心動念、分別、執著,這叫凡夫。凡夫跟佛不一樣的地方,我們在這裏看出來了。凡夫要想學佛,就學這個,都在日常生活當中!

  【密示降心】

  教導我們如何降伏妄心,妄心就是念頭、妄想、雜念,佛這樣教給我們降伏的方法。

  【令衆取法】

  這句話的意思,叫大衆效法佛陀,向佛陀學習。

  【正是托付諄囑】

  前面講的善護念,是對所有一切學佛同修而說的,甚至於包括還不相信佛法的一切衆生,佛沒有不護念的。付囑那就是佛的學生,對學生才有吩咐、才有囑咐,沒有學佛的,那對他囑咐是沒有用的,他不能接受。囑咐就是教導,教你怎麼學,就像佛日常生活當中這個樣子,學會了,那就行了。自行就是化他,化他就是自行,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,如果把它看作兩樁事情,那就錯了。釋迦牟尼佛生活當中,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自行化他,我們在生活當中也要這樣學法,這就對了。

  【以身教不以言教】

  完全做出來,這才叫真正的受用。

  【隨時隨處,無不爲菩薩正覺模範。此真所謂善,須菩提今日始看出而歎爲希有也。】

  佛爲菩薩,哪些是菩薩?所有學佛的弟子都叫菩薩,只要你發了大乘心,我今天發心來學佛,我願意作佛,我要求生淨土,動這個念頭的人,就是菩薩。不一定要去受菩薩戒才是菩薩,受了菩薩戒而不發菩薩心,還不是菩薩!真正發了菩薩心,沒有受菩薩戒,佛菩薩承認你是菩薩。真正向佛學習,就是在一切生活當中,我們在這裏得到修行的綱領,在生活當中,保持著如如不動,一念不生。這就是《金剛經》末後開導的: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只要學到這兩句,那你就真的學佛了。在一切時、一切處,無論做什麼,保持著外不著相、內不動心。他有願,他的願是給學佛的人做一個模範,給求正覺的人做一個好樣子,這一點要特別留意,這才所謂是善,真正善巧到了極處。須菩提見到了、明白了,當然就會效法,就會學習。再看下面一段經文,第五段,接著尊者向世尊提出請教:

  經【世尊,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雲何住,雲何降伏其心。】

  本經分前後兩部,叁十二分裏面,分得很清楚,前面十六分是上半部,後面十六分是下半部。下半部一開端,尊者也提出了一個問題,說話跟這個很相像,只有幾個字顛倒了,顛倒了意思就不相同。所以有一些流通的本子《金剛經》,前後問的問題是一樣的,那個講不通,一樣的問題,前面問過了,後面何必還要再多事?所以,後面問的時候,這個地方是「應雲何住」,後面問的是「雲何應住」,四個字完全相同,就是順序顛倒了一下,那個味道就完全不一樣,意思完全不一樣。古本裏面是正確的,江味農居士依照古本把它訂正,這個意思絕對不相同,所以它沒有重複。

  在這一段經文裏面,我們特別要注意的,就是善。『善男子、善女人』,善的標准是什麼?我們算不算善?佛的經典有大乘、有小乘,大小乘經典裏面所講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那個善的標准不一樣,這是必須要知道的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成佛,要成佛先要符合佛要求的標准,也就是說,我們要有條件做佛的學生,善就是條件。世尊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面,把這個標准就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第一,人天善,現在有很多人講,提倡人間佛教,也不錯、也很難得,這是所謂五乘佛法,五乘是人乘、天乘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人天善,佛講了四句,第一個是:「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、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」,這是人天善男子、善女人的標准。孝養父母是不是對父母衣食樣樣都照顧到,這就能算孝了嗎?沒有。諸位要曉得,孝養父母是從學佛開始,一直到你成佛都不能離開。爲什麼?要把孝養講得圓圓滿滿,成佛才能做到。因爲不僅是供養衣食住行,要養父母之志,養父母之心,叫他沒有煩惱、沒有憂慮、沒有牽挂,這才叫孝!這個孝還不究竟,學了佛的人知道,一定要勸父母念佛往生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,他真的往生了,這才算是孝。假如父母還在六道裏搞輪回,那叫盡什麼孝?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。

  所以我們學佛,在家裏就要做一個好榜樣,叫一家人看到你都歡喜,你勸他念佛,他才肯相信。你學佛了,在家裏頭這個樣子怪,那個樣子怪,家裏人總是看不慣,天天鬧別扭,怎麼能叫家人信佛?家人不但不信佛,而且還在親戚朋友當中宣傳,你們要小心,千萬不要叫小孩學佛,學佛就壞了,這叫你父母家人反而造了口業,這叫大錯特錯。家人或者很固執、不明理,怎麼辦?普賢菩薩不是教給我們嗎?「恒順衆生、隨喜功德」,你要能順父母,要能順家人。譬如,最常見的家裏面生活起沖突的,你學佛了、吃素了,家裏的人吃肉、吃葷,這一下就麻煩大了,天天吵架,天天彼此看得都不順眼。你說家裏人造業,殺生造業,家裏人說你奇奇怪怪的、不通人情。佛法要開智慧,佛法要通人情。你要能夠隨順,隨順,逐漸逐漸去感化他,漸漸去啓發他,讓他明了素食也有營養、也健康,他就歡喜了。開始千萬不要拿佛經裏面這些話,吃它半斤,將來要還它八兩,還要威脅他,那人家怎麼能接受!不可能接受的,根本就是要打架的。先要從衛生上說,大家都很重視衛生,從衛生上面去啓發他,去啓示他,讓他多想想。

  現在這個社會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