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八集

 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(第八集)  1995/5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檔名:09-23-008

  請掀開經本,第二卷,第九面,最後一行,看經文。

  經【唯然,世尊,願樂欲聞。】

  實際上,須菩提尊者所提的叁個問題,世尊在前面都已經答覆盡了,也就是說,《金剛般若 波羅蜜多》已經講圓滿了。後面,若不是尊者在此地爲我們大家向佛提出請教的話,這個經就沒有了。所以,他這一句含義就很深了。唯然,世尊,願樂欲聞這四個字是代我們啓請。請翻過來看注解:

  【唯】

  是很恭敬的答應。

  【是住降之理,徹底明了。】

  這就是前面曾經說過,尊者有高度的智慧,能夠看出來,世尊所證得的無上菩提、究竟圓滿的大法,都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。換句話說,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都示現,不是部分的示現,而是圓滿的示現,這就太難了。你要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的道理,一切修行的方法,佛穿衣全部在裏面,吃飯也全部在裏面,走路也全部在裏面,正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無量法門就是一個法門,一個法門展開就是無量法門,所以生活之中點點滴滴無一不是,這才妙!所以,尊者才贊歎希有。我們要從這些地方體會,要從這些地方去學習,這才叫真正的學佛。而不能拿經典去研究,跟自己的行持毫不相關,那就叫佛學,不是學佛了;同樣是兩個字,顛倒一下,意思都不一樣。一個是把佛教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研究,一個是認真向釋迦牟尼佛學習,向諸佛如來學習,這才得真正的受用。「唯」是完全了解,佛在前面這一開示,他都懂,徹底明了。「然如來護念付囑,他尚未見,故代爲啓請。」尊者說:我明白了,可是還有許許多多在座聽的人,他們還沒明白,我們也不能不理會這些人,那就沒有慈悲心;所以代爲啓請,代大家啓請。啓請的話四個字:

  【願、樂、欲、聞】

  這四個字是代表當年在法會當中,全體大衆的程度有淺深不相同,這四個字就是說明聽衆程度不齊。「後後深於前前,義甚深廣。」這四個字,每一個字意思都很深很廣,這是我們要曉得。「願」是願意聽聽,這是程度淺的,般若 法門很難聽到,有人願意聽一聽。有些程度比較深一點,「樂」,非常喜歡聽,那倒不是隨便聽聽,很歡喜聽,這個樂是愛好。程度更深一點,「欲」,欲就是我非聽不可,把這個當作欲望,很想得到,不得到不甘心,它有這個味道在裏面。他曉得般若 法門對他很重要,他非聽不可,非學不可。「聞」是最高級的,聞是什麼?聞到開悟了。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,世尊詳細一講,他就開悟,他就證果,這是聽衆裏面程度最高的。這四個字,是一切大衆當中程度不齊,雖然程度不齊,各個人都得利益,程度淺的得淺的利益,程度深的得深的利益,沒有不得利益的。《金剛經》上,字字句句的確都很有味道,意義都無量的深廣,不能含糊籠統念過去,那當然就沒有味道了。你要是明了,讀起來真是有味!尊者代我們請法,意思我們明白了。

  【人人本具如如不動之自性】

  這是講真如本性,一切衆生本來都有的,不要從外面學習的。

  【無明爲障】

  我們凡夫的麻煩,不但是凡夫,九界衆生,九法界,九界裏頭有菩薩,菩薩也有障,那個障比我們輕。我們有叁種障,而且都非常嚴重,有無明、有塵沙、有煩惱,叁種障。到菩薩,煩惱障沒有了,塵沙也沒有了,只剩下無明,無明對他還是障礙,所以菩薩有無明障。即使到等覺菩薩,距離成佛差一點點,爲什麼成不了?他還有障,最後那一品無明;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無明有四十一品,四十一品無明他已經斷了四十品;還有一品沒破,這是等覺菩薩,那一品還是他的障礙,必須這一品無明破盡,他就圓滿成佛,自性圓滿的現前了。因爲有障,

  【致妄心生滅不停】

  我們現在這個念頭生滅真的是無量無邊,無法控製,妄念無量無邊,而我們能發現的,給諸位說,是粗念,我們的心很亂,念頭很多,粗念。微細的念頭,我們還沒有覺察得到,即使有相當的定功,也覺察不到,阿羅漢證到九次第定,菩薩的定功比阿羅漢高得太多太多,佛在經上說,大乘圓教八地菩薩,才看到微細的念頭。假如這些念頭,念頭就是生滅心,你根本就沒有發現,你怎麼能斷它?一定是先發現它,發現叫覺悟,把它斷掉那叫功夫,你的心要覺悟。八地菩薩,才能看到微細的生滅念頭。所以念頭的生滅當然有,也不必害怕,不必恐懼,爲什麼?一切衆生都是一樣的,沒有例外的,如果對於佛的教誨,我們能夠信得過,能夠理解,依照佛教給我們的方法來修行,確確實實是有方法解決這問題的,不是沒有方法,方法也有很多,我們自己可以選擇。

  【故學者應在聞字上用功】

  前面講的願樂欲聞,當然在這上面,那是作真功夫。《楞嚴經》上觀世音菩薩爲大家報告他所修行的理論與方法。諸位讀《楞嚴經》,在第六卷你就都看到了。如果《楞嚴經》讀了之後,還看不懂,那你回過頭來,再去讀《金剛經》,觀世音菩薩用的理論跟方法,與《金剛經》所說的,無二無別。說的話可能不一樣,裏面的內容完全相同,所以要緊在這裏。

  【返聞聞自性,時時照、時時聞,則見諸法實相。】

  諸法實相就是心性,見諸法實相就是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是一個意思。尊者代我們啓請,世尊的確大慈大悲,就爲我們詳談金剛般若 。

  我們先看看小標題,這個標題很重要。「約境明無住以彰般若 正智」。本經分爲上下兩部分,上半部跟下半部。爲什麼要這樣分?因爲在詳談裏面,上半部,佛已經把意思說盡,那就不必再說了,已經說盡了,理論跟方法都說出來了。須菩提尊者接著再啓請,爲什麼再啓請?尊者很慈悲,有大智慧,觀察大衆,明白的固然不少,還有一些有疑惑的,於是再啓請,這個到後面經文,我們再詳細跟諸位報告,再啓請。要把所有的疑惑斷得幹幹淨淨,在菩薩修行的菩提道中,才能夠一帆風順而沒有阻礙。

  前半部的經文,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,有深有淺,後半部是唯深無淺;後半部是約心來說的,前半部是約境來說的。境是境界,也就是我們生活環境,從生活環境當中來說明無住,總而言之一句話,般若 的宗旨就是「無住」兩個字;彰是顯示,完全表現出來般若 的智慧。底下又分兩段,這是第一段,「的示無住以生信」,指示我們無住,從這個地方讓我們建立信心。底下小科我們就不說了,我們只著重大科。前半部信、解,後半部行、證,正宗分前後兩部合起來是信解行證四分,這個架勢跟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無二無別。請看經文:

  經【佛告須菩提:諸菩薩摩诃薩,應如是降伏其心。】

  「佛告句,甚爲緊要,不可忽略讀過。」這是特別提醒我們,像這樣的句子在本經很多,看到佛告須菩提;告是告訴,上對下,老師對學生。告訴須菩提就是告訴我們,諸位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你才得受用。否則的話,他跟須菩提講的,跟我沒有關系,那你就得不到受用,你也就白聽了。須菩提是我們的代表,他是代表我們來請法的,告須菩提就是告訴我們。遇到這樣的句子,下面一定有很重要的開示。叫著名字,提醒你的注意,底下的話很重要,一定要仔細的谛聽。

  【諸菩薩,這一句是指發大心之善男女言。】

  前面講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諸菩薩是指他們。權教菩薩要想再提升到法身大士,那就是「摩诃薩」。這一句裏面含義就廣了,不但是深,很廣,這裏頭顯示一個什麼意思?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實在說沒有別的,就是無住而已,就是降伏而已!不斷的去做降伏的功夫,一直到等覺菩薩,還有那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還要用這個功夫,把它降伏住,那就圓滿菩提。它含這麼多意思在裏頭,不僅是表面指各個不同階層的菩薩,五十一位菩薩,功夫是一個,一個原理,一個原則。應如是降伏其心。

  【發心要發得圓滿究竟】

  這一點很重要,因爲你發心不圓、不究竟,你得的果報就很小,如果等到我證得小果,我再發大心,這樣次第發心,時間很長也很累,不如一開頭就發足,那就很省事。好像你們有不少同修,駕車到這兒來,駕車當然要加油,你那個油加一點點,開一點點再去加一點點,那豈不是自找麻煩嗎?爲什麼不統統加足?一下就開到了,就好比這個意思一樣。心要不是發得很大、很圓滿,在菩提道上常常要停頓,常常要休息,一停頓、一休息就退步了,不進則退,所以你修行的時間就費很長很長,叁大阿僧只劫;發足就快了,一生當中就圓滿,那是不能夠相比的。

  【如上成佛道、下化衆生。】

  一定要發這樣的願,要發願作佛;要發願學佛,學佛是學作佛。這是《金剛經》上,世尊所贊歎的、所選擇的教學對象,選這樣的人。

  【又知雖上成而實無所成,雖下化而實無所化。】

  上成佛道,下化衆生,爲什麼又說成無所成、化無所化?這個說法就是怕你執著,你發個願,我要成佛,執著在這個佛上,你成不了佛,不能執著。願要不要發?要發。心可不可以有?不可以有。有願不能有心,這個事情很難!沒有心,願不就沒有了嗎?心跟願是兩樁事情、兩回事情,要搞清楚。有願不能有心,有心就有住了,無心才無住。有願,有願你又有行,生心了;無住生心,它能生心。所以,不可以住。

  成佛不可以住成佛的相。由此可知,學佛也不能學佛那個相,學佛那個相,你不就執著了嗎?度衆生,幫助一切衆生,又不能執著度衆生的相,你要是著了度衆生的相,那你就煩惱無邊。佛門也有句話說,「好事不如無事」。好事不如無事,那還度什麼衆生?那就沒得度,不度衆生了。佛祖句句話都是藥!他說這個話,對什麼人說的,他這個藥是治什麼樣的病人,那個人害的什麼病。我們現在連好事都不願意做,這叫好事不如無事,那就糟糕,藥用錯了。我們現在要鼓勵人多做好事,《金剛經》上不住相,應無所住而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