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般若研習報告(第九集) 1995/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:09-23-009
請掀開經本,第二卷,第十二面,第七行,第五段看起:
【學性宗者,往往執性而昧種,如執性廢修。學相宗者,又往往執種而昧性,皆不明經旨之過也。】
這一段就是說對於教義沒有能夠圓融,於是發生所謂的偏見,這是錯誤的。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學佛一定要有圓滿的知見,圓知圓見,對於修行的功夫就不會産生障礙。就如《華嚴經》上所說,我們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五十叁位善知識,他們自己所修學的法門都不相同,但是他沒有偏見,他沒有成見,而且每一位善友都非常謙虛,尊重別人,對於其他的法門、其他的修行人沒有不尊重的,決定沒有毀謗,決定沒有偏見。這些有執著、有偏見的,都是知見不圓,教理沒有真正通達。
像這個事情,自古以來就有。學性宗,禅宗是性宗,叁論宗也是屬於性宗、天臺也是屬於性宗,賢首屬於相宗,執性而昧種,性就是真如本性,他們很執著,就是要求明心見性,把「佛種從緣生」,往往他輕視了,他認爲這個很淺,不值得學習。不曉得淺乃深之淺,深乃淺之深,深淺一如,深淺不二,他沒有達到這個境界,於是有執著、有偏見,執性廢修,對於基礎的修學往往疏忽了。現在佛門裏面,我們也常常聽到有一些說法,說小小戒可舍,說可以不必重視,這也是錯誤的;實在做不到,我們要生慚愧心,不能有這種念頭,這個念頭很不好。世間法裏面都講,品德修養上說,要防微杜漸,小小的過失如果不能夠防止,慢慢他積成大的過失,就很難改,就要造罪業了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一定是從很小的地方他就很注意,就很重視,小過能夠改,大的過失就不會産生。學性宗的人往往不重小節,這是他的毛病。
學相宗的,往往他執著在小節上,眼光不大,不知道真如本性的重要性。於是相宗毀謗性宗,性宗毀謗相宗,這個我們在曆史上都能看到。諸位要曉得,這不是佛法裏面有過失,是修學的人知見不圓産生的偏見,佛法裏頭決定沒有這個過失。如果我們看看這些祖師大德們,他們沒有偏差,譬如禅宗的祖師對於教下的很尊重、很贊歎;教下的祖師大德對於禅宗的禅師,也非常尊重、非常贊歎,那就沒有了,只是他的學生們會有這種情形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
【實無衆生得滅度者】
這是事實。度衆生,實無衆生得度,這個說法初學人聽到之後很難理解,好像兩句話完全是互相矛盾的,又要度衆生,又實無衆生得度,這個話怎麼講?必須要明白其中真正的道理,實在在前面也曾經透過了不少,佛菩薩度衆生,是給一切衆生作增上緣而已。佛菩薩只是把理論告訴我們,我們不曉得這個道理,把理論告訴我們;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,事實真相我們不知道,佛菩薩知道;把修行證果的方法告訴我們,佛對於我們的幫助就到此爲止。真正修行要靠自己,自己不肯幹,那個等於零,沒有用處的。佛只爲我們作增上緣,真正去修行一定要靠自己。大乘經上許多地方佛都說,佛不度衆生;衆生斷惑證真、修行證果,是他自己的成就,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。我們肯精進、肯努力,佛菩薩保佑加持;我們不肯用功、不肯努力,佛菩薩也無可奈何,也沒有辦法。就像學校的老師對學生,學生很聽話、很用功,老師在旁邊指導他、幫助他;學生很頑皮不聽話,天天逃學,老師對他也無可奈何。佛菩薩是老師,大家要曉得,不是神明,其實神明對我們也幫不上忙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我們學佛的人第一個要明理,神明說是保佑我們,其實是我們命裏頭有的。命裏沒有,我命裏頭沒有財富,我天天拜神,神就給我財富,沒這個道理。假如神明真的,我命裏頭沒有財富,他可以給我財富,佛菩薩都去拜他了,佛菩薩沒這個本事,他有這個本事,那還得了,不可能的事情。我們做了好事,神明有獎賞,那是因爲你做了好事,就像你對社會有很多貢獻,國家給你獎賞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國家獎賞是有理由的、有條例的,不是隨便他喜歡你就可以給你,那個犯法,那個不可以的,你一定要有功勳,要有貢獻,你才能得到。功勳貢獻,還不是自己修的嗎?還不是自己命裏有的嗎?神明也不可以亂來的,理要搞得清清楚楚。爲什麼說實無衆生得滅度?
【觀照無生無得之理,乃真實無,非假想無也。】
這是事實真相,我們常講宇宙人生的真相,般若 經上常講諸法實相,一切法的真實相,真實相確實沒有生滅。所有一切現象,世尊在經上方便說,緣合就現相,因緣聚合就現相,緣散了,這個相就滅了;其實相根本就沒有生,也沒有滅,事實是緣聚緣散而已。你要是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佛說的這個話你就懂了,你就了解,才曉得度衆生非常重要,而實無衆生得度者,這是事實真相,決定沒有矛盾。
現代的科學家,的確很聰明,他們已經發現,實實在在沒有物質的存在。從前科學家說,物質分析到原子、電子、基本粒子,還有個東西在,現在科學家認爲那是錯誤的,根本就沒有。那麼一切現象是什麼?他們說是波動的現象,這種觀察跟佛所說的愈來愈接近。波動的說法,跟相宗的講法非常吻合,相宗講「一念不覺,而有無明」,一念不覺就是波動,從波動裏面産生叁細相、六粗相。所以現代科學進步,這種觀察很值得贊歎。佛法裏面所說的,關於物理生化這些方面的東西,愈來愈被科學家證實。世尊在叁千年前所說,沒有科學儀器,就講得這麼樣的清楚,這麼樣的透徹,叁千年後的這些科學家,藉許多精密的儀器才發現。
這個無,是真的無,不是假設,不是假想的。既然是無一切法,不生,諸位想想看,還有什麼得?我們今天想得到這個,明天想得到那個,當然無得。《心經》上說得好,《心經》也是《般若 經》的綱領,比《金剛經》還簡單、還要扼要,《心經》文字少,二百六十個字,但是很難懂,比《金剛經》難懂多了,這大家念得很熟。《心經》最後頂要緊的兩句話:「無智亦無得」,智是能證,佛法裏面講的菩提;得是所證、是涅槃。無智、無得,這個意思是告訴你,菩提跟涅槃也沒有,你要認爲有,那你就錯了。有,你又分別、又執著,這一有你就有四相,那不過是假名而已。佛說這個話的意思,是要你藉這個假名悟入真性,你可不能執著假名,要執著假名,你就不能見性,你就錯了。要是套《金剛經》這個話來說,菩提者即非菩提,涅槃者即非涅槃,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《金剛經》的語法,告訴你佛說法真正的義趣,這是《金剛經》的好處。
觀照,這是很深的觀照,是高段的功夫,不是淺顯的功夫,很深的觀照才能夠見到無生無得之理。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,佛告訴我們,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識裏面微細的生滅相,八地菩薩才見到。要能夠見到無生無得之理,八地菩薩還做不到。所以這一句的境界,要不是如來果地上,最低限度也是等覺菩薩的境界,可見得到那樣的境地,才能夠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我們要相信聖言量,佛講的我們要相信,不能懷疑。佛在本經上告訴我們,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诳語者、不異語者,佛絕對不說假話,這個事實,你慢慢去修,修到九地、十地、等覺,你就見到,你才親自見到,你才曉得佛所講的完全是正確的。我們沒有證得等覺,我們在《彌陀經》上,在《無量壽經》上,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,那個上善,給諸位說,就是等覺菩薩,上善是等覺菩薩。西方世界的等覺菩薩人數很多很多,不是算數能夠說得出來的,真的是無量無邊阿僧只說,這些人,佛講的這些境界他們都見到,都證得。佛如果說的不是事實,他們早就提出意見,可見得佛所講的句句都是事實真相。
【古德以五義作觀】
這是教給我們初學。觀照無生無得之理,實在講不是我們現在功夫能夠做得到的,但是我們也很想能夠沾一點邊,這個可以。沾一點邊緣,懂得一點修行方法,可以。這是古德教給我們,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常常修這五種的觀想。第一個:
【緣生】
這個比較容易,我們觀察一切事物。這個修觀,觀外面境界容易,觀自己很難,觀外面境界回過頭來就想到自己。
【四大五蘊之假合,當體即空。】
這是教我們觀一切動物,因爲植物、礦物只有四大沒有五蘊;因爲它只有色,受想行識它沒有,動物有受想行識。受想行識是心理,植物跟礦物沒有心,沒有思想,所以它只是四大,它沒有五蘊。動物就有了,我們看一切動物,一接觸看到了,你就看它四大五蘊,四大五蘊和合而現的這個相,你能夠這樣觀察,給諸位說,一切動物都平等了,統統是四大五蘊,緣生的,你會看成平等。
當體即空,除四大五蘊之外,什麼也沒有,四大五蘊是緣,聚起來現這個相,散起來這個相就沒有了。如果說這個還不太容易懂,我們舉個淺顯的例子,這個我們叫它做一本書,這好懂,這本書是些什麼東西?是很多張紙訂在一起的,訂在一起我們就叫它一本書,拆開之後一張一張的,我們就叫它做紙,不叫它做書。書是許多張紙訂起來,這個緣現的相,笨的人說這是書、執著是書,聰明的人說這是一堆紙、不是書,一堆紙訂在這個地方。聰明人看到的是很多張的紙,不聰明的人執著這是一本書,聰明的人根本就沒有看到書,看到的是很多張紙。很多張紙的時候沒有生也沒有滅,那個書的相有生有滅,裝訂起來這個相就存在,拆開來之後這個相就沒有了。你就曉得,這一本書實際上這個相是幻相,沒有生滅。給你講一切法不生不滅,就是從這上說的。你如果一樁事情明白了,這個書的確沒有生滅,你就曉得一切萬法都沒有生滅,同一個道理。因爲它是緣生法,緣生法哪來的生滅?只有緣聚緣散而已。你才曉得當體即空,當體即空那就了不可得。
你要是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了,我們對於一切萬物取舍的念頭就沒有了,取舍的事可以有,穿衣、吃飯,處事待人接物,事…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