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般若研习报告(第九集) 1995/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:09-23-009
请掀开经本,第二卷,第十二面,第七行,第五段看起:
【学性宗者,往往执性而昧种,如执性废修。学相宗者,又往往执种而昧性,皆不明经旨之过也。】
这一段就是说对於教义没有能够圆融,於是发生所谓的偏见,这是错误的。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,学佛一定要有圆满的知见,圆知圆见,对於修行的功夫就不会产生障碍。就如《华严经》上所说,我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五十三位善知识,他们自己所修学的法门都不相同,但是他没有偏见,他没有成见,而且每一位善友都非常谦虚,尊重别人,对於其他的法门、其他的修行人没有不尊重的,决定没有毁谤,决定没有偏见。这些有执著、有偏见的,都是知见不圆,教理没有真正通达。
像这个事情,自古以来就有。学性宗,禅宗是性宗,三论宗也是属於性宗、天台也是属於性宗,贤首属於相宗,执性而昧种,性就是真如本性,他们很执著,就是要求明心见性,把「佛种从缘生」,往往他轻视了,他认为这个很浅,不值得学习。不晓得浅乃深之浅,深乃浅之深,深浅一如,深浅不二,他没有达到这个境界,於是有执著、有偏见,执性废修,对於基础的修学往往疏忽了。现在佛门里面,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一些说法,说小小戒可舍,说可以不必重视,这也是错误的;实在做不到,我们要生惭愧心,不能有这种念头,这个念头很不好。世间法里面都讲,品德修养上说,要防微杜渐,小小的过失如果不能够防止,慢慢他积成大的过失,就很难改,就要造罪业了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一定是从很小的地方他就很注意,就很重视,小过能够改,大的过失就不会产生。学性宗的人往往不重小节,这是他的毛病。
学相宗的,往往他执著在小节上,眼光不大,不知道真如本性的重要性。於是相宗毁谤性宗,性宗毁谤相宗,这个我们在历史上都能看到。诸位要晓得,这不是佛法里面有过失,是修学的人知见不圆产生的偏见,佛法里头决定没有这个过失。如果我们看看这些祖师大德们,他们没有偏差,譬如禅宗的祖师对於教下的很尊重、很赞叹;教下的祖师大德对於禅宗的禅师,也非常尊重、非常赞叹,那就没有了,只是他的学生们会有这种情形,这是我们要知道的。
【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】
这是事实。度众生,实无众生得度,这个说法初学人听到之后很难理解,好像两句话完全是互相矛盾的,又要度众生,又实无众生得度,这个话怎么讲?必须要明白其中真正的道理,实在在前面也曾经透过了不少,佛菩萨度众生,是给一切众生作增上缘而已。佛菩萨只是把理论告诉我们,我们不晓得这个道理,把理论告诉我们;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,事实真相我们不知道,佛菩萨知道;把修行证果的方法告诉我们,佛对於我们的帮助就到此为止。真正修行要靠自己,自己不肯干,那个等於零,没有用处的。佛只为我们作增上缘,真正去修行一定要靠自己。大乘经上许多地方佛都说,佛不度众生;众生断惑证真、修行证果,是他自己的成就,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。我们肯精进、肯努力,佛菩萨保佑加持;我们不肯用功、不肯努力,佛菩萨也无可奈何,也没有办法。就像学校的老师对学生,学生很听话、很用功,老师在旁边指导他、帮助他;学生很顽皮不听话,天天逃学,老师对他也无可奈何。佛菩萨是老师,大家要晓得,不是神明,其实神明对我们也帮不上忙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
我们学佛的人第一个要明理,神明说是保佑我们,其实是我们命里头有的。命里没有,我命里头没有财富,我天天拜神,神就给我财富,没这个道理。假如神明真的,我命里头没有财富,他可以给我财富,佛菩萨都去拜他了,佛菩萨没这个本事,他有这个本事,那还得了,不可能的事情。我们做了好事,神明有奖赏,那是因为你做了好事,就像你对社会有很多贡献,国家给你奖赏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国家奖赏是有理由的、有条例的,不是随便他喜欢你就可以给你,那个犯法,那个不可以的,你一定要有功勋,要有贡献,你才能得到。功勋贡献,还不是自己修的吗?还不是自己命里有的吗?神明也不可以乱来的,理要搞得清清楚楚。为什么说实无众生得灭度?
【观照无生无得之理,乃真实无,非假想无也。】
这是事实真相,我们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,般若 经上常讲诸法实相,一切法的真实相,真实相确实没有生灭。所有一切现象,世尊在经上方便说,缘合就现相,因缘聚合就现相,缘散了,这个相就灭了;其实相根本就没有生,也没有灭,事实是缘聚缘散而已。你要是明白这个事实真相,佛说的这个话你就懂了,你就了解,才晓得度众生非常重要,而实无众生得度者,这是事实真相,决定没有矛盾。
现代的科学家,的确很聪明,他们已经发现,实实在在没有物质的存在。从前科学家说,物质分析到原子、电子、基本粒子,还有个东西在,现在科学家认为那是错误的,根本就没有。那么一切现象是什么?他们说是波动的现象,这种观察跟佛所说的愈来愈接近。波动的说法,跟相宗的讲法非常吻合,相宗讲「一念不觉,而有无明」,一念不觉就是波动,从波动里面产生三细相、六粗相。所以现代科学进步,这种观察很值得赞叹。佛法里面所说的,关於物理生化这些方面的东西,愈来愈被科学家证实。世尊在三千年前所说,没有科学仪器,就讲得这么样的清楚,这么样的透彻,三千年后的这些科学家,藉许多精密的仪器才发现。
这个无,是真的无,不是假设,不是假想的。既然是无一切法,不生,诸位想想看,还有什么得?我们今天想得到这个,明天想得到那个,当然无得。《心经》上说得好,《心经》也是《般若 经》的纲领,比《金刚经》还简单、还要扼要,《心经》文字少,二百六十个字,但是很难懂,比《金刚经》难懂多了,这大家念得很熟。《心经》最后顶要紧的两句话:「无智亦无得」,智是能证,佛法里面讲的菩提;得是所证、是涅槃。无智、无得,这个意思是告诉你,菩提跟涅槃也没有,你要认为有,那你就错了。有,你又分别、又执著,这一有你就有四相,那不过是假名而已。佛说这个话的意思,是要你藉这个假名悟入真性,你可不能执著假名,要执著假名,你就不能见性,你就错了。要是套《金刚经》这个话来说,菩提者即非菩提,涅槃者即非涅槃,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《金刚经》的语法,告诉你佛说法真正的义趣,这是《金刚经》的好处。
观照,这是很深的观照,是高段的功夫,不是浅显的功夫,很深的观照才能够见到无生无得之理。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,佛告诉我们,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里面微细的生灭相,八地菩萨才见到。要能够见到无生无得之理,八地菩萨还做不到。所以这一句的境界,要不是如来果地上,最低限度也是等觉菩萨的境界,可见得到那样的境地,才能够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我们要相信圣言量,佛讲的我们要相信,不能怀疑。佛在本经上告诉我们,如来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,佛绝对不说假话,这个事实,你慢慢去修,修到九地、十地、等觉,你就见到,你才亲自见到,你才晓得佛所讲的完全是正确的。我们没有证得等觉,我们在《弥陀经》上,在《无量寿经》上,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,那个上善,给诸位说,就是等觉菩萨,上善是等觉菩萨。西方世界的等觉菩萨人数很多很多,不是算数能够说得出来的,真的是无量无边阿僧只说,这些人,佛讲的这些境界他们都见到,都证得。佛如果说的不是事实,他们早就提出意见,可见得佛所讲的句句都是事实真相。
【古德以五义作观】
这是教给我们初学。观照无生无得之理,实在讲不是我们现在功夫能够做得到的,但是我们也很想能够沾一点边,这个可以。沾一点边缘,懂得一点修行方法,可以。这是古德教给我们,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常常修这五种的观想。第一个:
【缘生】
这个比较容易,我们观察一切事物。这个修观,观外面境界容易,观自己很难,观外面境界回过头来就想到自己。
【四大五蕴之假合,当体即空。】
这是教我们观一切动物,因为植物、矿物只有四大没有五蕴;因为它只有色,受想行识它没有,动物有受想行识。受想行识是心理,植物跟矿物没有心,没有思想,所以它只是四大,它没有五蕴。动物就有了,我们看一切动物,一接触看到了,你就看它四大五蕴,四大五蕴和合而现的这个相,你能够这样观察,给诸位说,一切动物都平等了,统统是四大五蕴,缘生的,你会看成平等。
当体即空,除四大五蕴之外,什么也没有,四大五蕴是缘,聚起来现这个相,散起来这个相就没有了。如果说这个还不太容易懂,我们举个浅显的例子,这个我们叫它做一本书,这好懂,这本书是些什么东西?是很多张纸订在一起的,订在一起我们就叫它一本书,拆开之后一张一张的,我们就叫它做纸,不叫它做书。书是许多张纸订起来,这个缘现的相,笨的人说这是书、执著是书,聪明的人说这是一堆纸、不是书,一堆纸订在这个地方。聪明人看到的是很多张的纸,不聪明的人执著这是一本书,聪明的人根本就没有看到书,看到的是很多张纸。很多张纸的时候没有生也没有灭,那个书的相有生有灭,装订起来这个相就存在,拆开来之后这个相就没有了。你就晓得,这一本书实际上这个相是幻相,没有生灭。给你讲一切法不生不灭,就是从这上说的。你如果一桩事情明白了,这个书的确没有生灭,你就晓得一切万法都没有生灭,同一个道理。因为它是缘生法,缘生法哪来的生灭?只有缘聚缘散而已。你才晓得当体即空,当体即空那就了不可得。
你要是把事实真相看清楚了,我们对於一切万物取舍的念头就没有了,取舍的事可以有,穿衣、吃饭,处事待人接物,事…
《《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》第九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