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九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可以有,心沒有了,取舍的念頭沒有了。你看,豈不就是符合《金剛經》上佛教給我們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心裏頭無住,幹幹淨淨一塵不染,生心就是你的日子過得很幸福、很自在、很快樂。凡夫的麻煩在哪裏?生心他要住,這很麻煩,他有得失的念頭,患得患失,在這裏面起嚴重的貪瞋癡慢,這是自己自作自受,苦惱無量,就是不知道事實的真相。《般若 經》的特色,就是把這些事實真相,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我們知道世尊四十九年說法,第一時華嚴我們不說它,那是世尊在定中跟法身大士們所說的。出定之後,從鹿野苑度五比丘開始,開始說小乘十二年,阿含講了十二年,等於是辦學校,小學六年,中學六年,培養基本的知識。第二個時期進入到方等,方等八年,等於辦大學,有方等八年的基礎,才進入般若 ,般若 講了二十二年,二十二年講的是什麼?給諸位說,就是講無住生心,或者就是講一個無智亦無得,講二十二年。真正明白了,那個受用無窮,由般若 才進入法華,法華跟華嚴完全相同。這是頭一個曉得一切法是緣生的。第二,你去觀察:

  【同體,相雖別而體同,一法界也。】

  一法界,一是真的,二就是假的。我們學佛的人,永遠的牢牢記住這句話,一就是真的。所以念佛叫你一心稱念,一心是真心,二心就是妄心,二心不是真心,一心才是真心。一法界是體,十法界、無量法界都是從一法界生的,一法界是本體。爲什麼會生十法界、生無量法界?無量的法界是從分別、妄想裏變現出來的,這就是世尊在大乘經上常常說的: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一切法,實在講就是十法界、無量無邊的法界,從什麼地方來的?從心想來的。所以,觀想非常重要。

  一個人他這一生幸福與否,與他的念頭完全是成正比例,他的思想要是很健康,他的身體一定很好,思想健康純正,這個人身體一定很好,一定很快樂、很幸福、很美滿。如果他思想有了問題,身體不可能好。思想有些什麼問題?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他的問題就來了。思想純正,跟諸位說,想一個事情,這叫純正。譬如世間法,你讀書,你常常就想你讀的功課,這就純正,他沒有胡思亂想。你工作,你在這個行業,你天天就想你這個行業裏面的工作,如何來發展你的事業,如何來幫助這個社會,這是很純正的思想。確確實實世間法裏面講的,你得福報、你得健康長壽,都可以得到的。純正的思想就是:我的學業、我的事業,一定要幫助這個社會。如果念念都爲自己個人利益,這個思想不健康;爲一切衆生、爲大衆,這是健康的。

  佛菩薩他的想法,是爲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做好樣子,這我講了多少遍,這叫最健康的思想。所以佛的身,他得的身是金剛不壞身。我們這個世間人最差的思想就是想病,本來沒有病,一想病就來了。病從哪裏來的?觀想當中來的。今天想這個病,明天想那個病,想到渾身都是病,這就糟了,糟透了,這是最不健康、最不幸的想法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所以有一些已經有病的人,甚至於病很重的人,他要肯相信的話,念頭一轉,他病好得就很快,醫生治療也非常有效,要他自己本身念頭轉過來,從今而後不要去想病。想佛多好!想佛會成佛,想菩薩就成菩薩,想病就得病,想死就活不了,這是一定的道理,想什麼就變什麼。十法界、無量法界,都是從心想生的。

  知道所有無量無邊法界,同一個真如本性,真如本性就是體,同一個體。佛菩薩明白了、見到了,所以對於一切衆生,他所施舍的是無緣大慈,緣是條件,沒有條件!幫助一切衆生,盡心盡力而沒有條件,爲什麼沒有條件?他知道是一體。我們今天做事情都要講代價,都要講條件,爲什麼?我們不知道是一體,不承認是一體,所以一切要講條件,條件談不攏就不肯幫助,不知道是一體。唯有諸佛與法身大士他們明白,他們證得了。所以我們要常常想,一切衆生是同體的,相雖然不一樣,體是同的,而這個體是什麼?實在講就是清淨心,如果大家心裏頭一念不生,這個心是相同的、一樣的。諸佛如來的心是一念不生,如果我們的心也一念不生,跟諸佛如來同一個心。你要曉得,同一個心,那功德可不得了,同一個心就同一個智慧、同一個德能,一切都同了。這道理事實你真的搞清楚,真的搞明白了,你才曉得念佛法門不可思議。爲什麼?念佛法門是直接修清淨心,它沒有拐彎抹角,沒有任何委曲婉轉,直捷了當修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佛性,清淨心就成佛了。如來的無量智慧德能,都是從清淨心裏面生出來的。這個方法,實在講非常非常高、非常妙!而且也不難,人人都可以能夠修學。這是同體。第叁,要知道:

  【本寂,本無生滅,哪來的涅槃?】

  世尊爲我們講大菩提、大涅槃,是方便語,因爲衆生有煩惱,佛就說一個菩提,從煩惱對面建一個菩提;因爲衆生執著有生死,所以佛就說一個涅槃,涅槃是不生不滅,沒有生死。如果我們覺悟了,煩惱沒有了,跟諸位說,菩提也沒有了。煩惱沒有了,還要有一個菩提,菩提就又變成煩惱,你就又有一物。我們生死沒有了,你還以爲有個涅槃,涅槃又變成生死。它是相對建立的,一邊倒了,那一邊就沒有了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所以佛給我們說: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。」菩提、涅槃是佛法,法也要舍,法也不是真的,不可以執著;用它來治病,病好了,藥也不要了。病好了,那個人還吃藥,你想想看,這個人是健康的人嗎?健康的人不要吃藥,吃藥的人一定不健康;健康的人不需要補,天天吃補品的人,這個人一定不健康。怎樣過得健康?首先要修清淨心,清淨心是健康真正的來源。要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的、寂滅的,清淨寂滅。第四:

  【無念,若無有念,則衆生無,得亦無。】

  這個念叫觀念,因爲有念就有思想。本經後半部講四見:我見、人見、衆生見、壽者見,那個見就是念頭,我們講意見,就是念頭;比前面講的四相要微細很多,相是顯相,這是念頭。相從哪裏生的?相從念頭生的。因此,我、人、衆生、壽者這個念頭都沒有,念頭沒有了,四相才真的沒有了。只要有念,就有相在;念沒有了,相就沒有了。相雖然在,不礙事,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要緊的是念頭要離開。念頭沒有了,得失當然沒有了。念沒有了,相沒有了,哪裏還會有得失!一個人真正到沒有得失心了,你才會真正懂得佛法裏面講的解脫、講的自在,真自在!有得有失決定不自在。你心裏頭有牽挂,有牽挂當然就有憂慮,有憂慮當然就有煩惱、就有痛苦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如果到念頭沒有的時候,你就沒有牽挂、沒有憂慮、沒有煩惱、沒有痛苦,這才叫真正的樂,離苦得樂,那是真樂。那個樂,我們普通人沒有法子體會,沒有法子想像,爲什麼?從來沒有經驗過,不但這一生你沒有經驗過,生生世世你都沒有經驗過,所以你很難體會。一定要做,做了之後才曉得、才知道。第五:

  【平等,一切衆生本來是佛。平等真法界,佛不度衆生。】

  《無量壽經》上教給我們,修行的叁大綱領:清淨、平等、覺,我們對待一切衆生都要用平等心,這叫真修行。有一些人在僧團裏面,看到這個僧團人太多,意見太多,就想辦法趕快離開,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去修,也未嘗不好。實在講,他不會用功。清淨心在哪裏修?就是在染汙裏頭修清淨。平等在哪裏修?在極不平等裏面修平等,那是會修行的人。會修行的人,沒有挑剔,沒有選擇,什麼環境都好,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沒有一樣不好,無論什麼人,善人、惡人都是善知識,沒有一個人不能和睦相處,那才叫功夫到了家。

  像諸佛菩薩,哪個地方有感,哪個地方就現身。大家念過《普門品》,《普門品》讀誦的人很多,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,餓鬼裏面求他,他就現餓鬼身,他不嫌棄他;畜生道念他,他就現畜生身;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。我們要想學佛,不在這上下功夫,不在這上學習,你怎麼會成就?一定要選擇一個你自己認爲理想的環境,那哪裏能修得成!你想想看,選擇一個自己理想的環境,你依然是嚴重的分別、執著,你的心不清淨,你的心不平等;心要是清淨、平等,哪個地方都一樣。我們凡夫住十法界,你要曉得,觀音菩薩、諸佛如來現身在十法界裏面,他住的是一真法界。我們跟觀音菩薩平排坐在一起、手拉著手,他在一真法界,我們在十法界,怎麼回事?他心清淨一念不生,我們心裏胡思亂想,不一樣!我們要學的是學他的清淨心,學他的平等心,學他的慈悲心,學他能隨緣,這叫修行,真修行!

  所以這個地方,古德教給我們常常觀想:緣生、同體、本寂、無念、平等,常常想著這個。一切時、一切處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常想,想這個理,想這個事,這就叫修觀。把我們的觀念轉變過來,我們從前的觀念是錯誤的,這個觀念才是正確的,與事實真相相應。我們以前的想法、看法,與事實真相不相應,是錯誤的。

  【總之,性真實。】

  性是能變、能生。

  【相虛妄】

  相是緣生之法,波動現象,波動還是緣生。

  【證真實性,於一切境界。】

  真實性在哪裏?就在一切境界之中。離了相,哪去找性?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;你要證真實性,就在相上證。你要證平等性,在哪裏?在極不平等的境界裏面去證;你要證清淨心,在一切汙染的境界裏面去證清淨心,那才是成就,那才證得。可見得清淨處就在汙染處,平等處就在極不平等處,一不是二,在這裏面證得一,就清淨、就平等了。離開這個境界,你到哪裏去修,到哪裏去證?沒地方修,沒地方證。所以我們真正想修行、想成佛,找個什麼道場?就在你日常生活當中,就是最好的道場,沒有改變你生活的方式,沒有改變你日常的工作,你在這裏面就得清淨心、得平等心,得成正覺之心,你就成了菩薩、成了佛,每個行業都是佛菩薩。

  【不著相而歸於自性,乃爲真實。】

  般若 會上講的主…

《《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》第九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